相关试卷
-
1、《大明会典》卷十九载: “凡军、 民、医、匠、 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 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清文献通考》记载:“前明之例,民以籍分,故有官籍、民籍、军籍, 医、匠、驿、灶籍, 皆世其业, 以应差役。 至是(顺治二年) 除之。 “这一变化( )A、反映手工业生产专业化倾向 B、体现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C、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多元发展 D、表明明清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解体
-
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载:“乙丑(公元966年),以枢密直学士、兵部侍郎薛居正、吕庆文并本官参知政事。不宜制……只令就宜徽使庭上事,殿廷别设专位于宰相后,敕尾署衔降宰相数字,月俸杂给皆半之。盖上意未欲令居正等与普(宰相赵普) 齐也”。据此可知,宋初( )A、设置参知政事以协助宰相处理政务 B、建立分权机制以制约相权 C、冗官加重财政负担并造成积贫局面 D、集体决策维护了皇帝权威
-
3、商鞅变法后、秦国社会构成只剩下三种类型的人:“以耕战为务”的农民,食君禄的各级官吏以及国君。像当时活跃于中原各国的那些游侠、说客、武士、儒生、商贾,刺客等,在秦国也基本绝迹了。这说明商鞅变法( )A、增强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性 B、瓦解了秦国的分封制 C、利于强化国家对社会的控制 D、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
-
4、三次党史教育的高潮。
材料 1937年至1940年,中共党员由4万人发展到80万人。毛泽东发现许多新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水平较低,轻视对历史的学习,忽略对国情的把握,为此开展了党史教育。1941年中央收集了党内正确路线和错误路线的文件,编印成《六大以来》,供高级干部学习。毛泽东指明党史教育的目的是灵活运用马列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全党还开展系列党史座谈会,形成了党史理论的重要成果。
1951年恰逢党的而立之年,社会各界掀起了学习党史的热潮,胡乔木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出版,是第一本简明党史,成为五六十年代影响最大的研究著作。同年,收录了毛泽东不同时期论著的《毛泽东选集》出版,把全党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推向了高潮。
80年代初,开展党史教育的工作刻不容缓。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从而掀起了全党学习的高潮。邓小平还多次强调要将党史教育看作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以教育党员树立改革开放思想。教育部要求全国高校开设“中共党史”必修课。
——摘编自王炳林《中国共产党开展学习的历史考察》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自拟一个论题,评析党史教育的发展历程。
-
5、[妥协的政治智慧]
材料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对于“国王”,是废?是立?英国人有过多次不同的选择……第一次,他们选择了——处死国王;第二次,他们选择了——请来国王;第三次,他们选择了——“进口”国王。
——摘编自查尔斯《克伦威尔传》等
材料二:1832年的议会改革,降低了选民和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取消了一些衰败选区,给予新兴的工业城镇代表名额。之所以如此改革,是因为英国的资产阶级是由封建贵族转化而来的,本身与封建贵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状况最终造成了英国资产阶级的妥协心态。这种心态,是当时革命队伍中相当多的人所共有的,即无论如何,英国不能没有国王;而以国会为代表的革命力量无论如何不能成为国王的阶下囚。在这两难之间,他们选择了妥协,采取保留国王,创立了一种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
——摘自《英国政治发展道路及其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英国人三次选择对应的历史史实。(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832年议会改革的背景及英国妥协政治的启示。 -
6、【中国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材料一:一般认为,“现代化”代表着追求文明提升和历史进步的潮流,它是由17世纪欧洲引领的世界历史潮流。因此,在相当长时间里,人们误以为欧美的经济政治文化便是现代化的样板,从而将欧美化与现代化等同。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到思想层面,我们该做的都做了,但是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却依然步履维艰。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人倡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是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我们闯出了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又具有自己民族特点的成功道路,形成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创造出先进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新时代,坚持民族的现代化,就是坚持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
----摘编自胡大平《中国式现代化,是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三个层面的代表性历史事件。(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理论成果。;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京杭大运河的变迁
材料 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时期(隋唐时期、元代、清代)的大运河图。
图1
图2
图3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运河图的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
8、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帐单位,亦称“纸黄金”。会员国在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它向基金组织指定的其他会员国换取外汇,还可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当国际储备。下图为截至2022年特别提款权份额占比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 )A、美元丧失货币主导地位 B、经济发展日益多极化 C、多元货币体系已经确立 D、欧洲经济在不断衰退
-
9、1966年美国作家阿尔比创作的戏剧《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剧情发生在深夜,没有什么情节,通过两对夫妇之间近乎“谩骂”的对话,表现了知识分子的苦恼,用轻松的喜剧形式表达了严肃的悲剧主题。据此可知,阿尔比所代表的文学流派( )A、抒发了浪漫主义的理想追求 B、表现了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 C、剖析了社会生活的深刻本质 D、突出了对理性的肯定与坚守
-
10、如表为1700—1820年荷兰、英国的就业结构统计表(占总就业人数的%),据此可知当( )
荷兰
英国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1700年
40
33
27
56
22
22
1820年
43
26
31
37
33
30
A、地理位置决定两国经济发展模式相同 B、经济结构调整是影响两国兴衰的关键 C、人口结构导致两国经济水平差距扩大 D、工业革命致使两国失业人口急剧增加 -
11、刘少奇在1948年12月写的《合作社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提出:新中国的国家经济是无产阶级手中的基本工具,而合作社是劳动人民的集体经济;只有国家经济而没有合作社,国家经济就无所作为;只有合作社而没有国家经济,合作社就要走资本主义道路。据此可知( )A、中共在提前酝酿两种经济形式的整合 B、内战时期党的民主政治建设成果斐然 C、国共两党两种政治前途的较量很激烈 D、新中国三大改造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
12、朱熹认为:“历法恐亦只可略说大概规模,盖欲其详,即须仰观俯察乃可验。今无其器,殆亦难尽究也。” 他还详细地描述了自己设想的一种可以使人进入其中观看天象的庞大的浑天仪——“假天仪”,用以观察日月星辰。据材料可知( )A、朱熹在天文历法方面有众多成就 B、理学提倡“格物致知”无关实践 C、儒家三纲五常伦理道德深入人心 D、理学家对自然科学有一定探究欲
-
13、武则天时期,大改官名、地名:将门下省改为鸾台,中书省改为凤阁,尚书省改为文昌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也分别改称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以求形式对称、文字优美。这一做法旨在( )A、铲除李唐皇室守旧势力 B、确立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 C、奠定制度变革的思想基础 D、树立武周政权的新气象
-
14、《后汉书》记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共立巴氏子务相为君长。“及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汉兴,南郡太守靳疆请一依秦时故事”,得到朝廷允许。这表明( )A、巴氏君长世代与秦女通婚 B、务相为秦所命的蛮夷君长 C、务相所统五姓被视作戎狄 D、秦汉民族政策具有延续性
-
15、据《礼记檀弓》记载曾子病危在床,侍奉的童仆在旁,看着他的竹席说:“这席子华美而光滑,是大夫才能享用的竹席吧!”曾子听到后,立刻要求扶他起来更换席子。席子撤下后,曾子尚未躺好就去世了。这反映出( )A、贵族政治仍有较大影响 B、私学兴起冲击等级观念 C、儒家对礼法秩序的维护 D、转型时期文化基本定型
-
16、特定时代词语语汇中的“高频词”,表征着历史的时间性和历史的延续与变迁,具有鲜明的历史学科特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共产党几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出现的10个高频词的次数统计
高频词
会议
社会主义
阶级
革命
经济
建设
发展
人民
国家
中国
领导
八大
(1956年)
118
98
45
53
52
79
111
118
25
57
十二大
(1982年)
128
35
62
123
124
92
117
77
52
62
十四大
(1992年)
179
14
25
209
184
173
102
76
118
59
根据材料,围绕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高频词汇的变化拟定一个主题,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开国者们设计的这样一种精巧的制度安排,将政府内部的行为时时处于互相制约的状态之中,从而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同时,政府时时处于人民的监督之下,从而也确保了人民的权利。人民享有充分的自由,有了表达自己意愿的渠道。而在政府中,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又相互分立,彼此制约、约束政府的行为。这样,政府就不可以轻易的干涉甚至剥夺人民的权利,保护了人民的自由不受侵犯,最大限度的达到《独立宣言》中所提倡的“平等、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力制衡机制不仅为美国政府的良好运转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也维护了美国开国之父们的平等、自由、民主、追求幸福的宗旨,保证了人民的天赋权利。
材料二 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由国民议会两院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拥有统率军队、任命内阁各部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解散众议院等权力。总统的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副署。国民议会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众议员由直接普选产生,参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
——摘编自洪波《法国政治制度变迁——从大革命到第五共和国》
(1)、材料二中“精巧的制度安排”指的是什么?这种“安排”有何意义。(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体与1787年美国联邦共和政体的主要不同。 -
18、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与中国
材料一:西班牙在征服美洲之后,在亚洲吕宋(今菲律宾)建立了新的殖民地,为了将菲律宾当地和明朝的优质产品运往美洲和欧洲,西班牙人开始探索一条可从菲律宾返回墨西哥的太平洋航线。1565年,航海家乌尔达内塔从菲律宾起航,开辟了一条西起吕宋马尼拉、东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全新航道,这条航道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航线。250多年间,无数中国丝织品运抵美洲市场,用以交换产自西属美洲的白银。银丝贸易不仅是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主要内容,也贯穿其始终。航海技术的革新,中西两国政策上的放松都客观上为银丝贸易提供了条件。16世纪中后期,银丝贸易逐步兴起。
——据全毅《漳州月港与大帆船贸易时代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等整理
材料二:白银流入对中国的影响。
自大江以南,强半用银。即北地,惟民间贸易,而官帑出纳仍用银。则钱之所行无几耳。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47“钱法议”
白银流向中国(作为出口的回报)。……到1600年,这种贸易造成每年大约有20万公斤的白银流入从宁波到广州的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对丝绸的旺盛需求引发土地使用方式的重大变化……(另外)到1700年,大约一半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低处种植桑树、棉花、甘蔗和水稻,高处种植玉米和红薯)。
(岭南的)农民不种棉花而种植甘蔗,用加工制成的蔗糖换取华中和华北的棉花。大部分棉花经过纺织加工再出口到南洋。这样,由于对棉纺织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就推动了甘蔗逐渐取代水稻(占用原有的水田,而种植棉花则需要开垦其他类型的土地)……没有导致(也不需要)另外开垦土地来种植供市场销售的甘蔗,这样就缩减了珠江三角洲及邻近地区的水稻产量,从而增加了市场对稻米的需求。对丝绸的需求增加时,也会出现类似的水稻田被非食品类经济作物挤占的情况。
——【德】贡德·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马尼拉大帆船银丝贸易兴起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对明朝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西欧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易活动频繁,西欧中世纪的城市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以工商业为主体的城市市民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了更好地在城市里自由地进行商业贸易活动,他们反对名目繁多的封建性商品流通税以及一整套的封建枷锁,因此,这就迫使他们要与封建主们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西欧有很多城市还举行过暴动要求获得城市的自主权。……这些权利主要包括: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材料二 10世纪开始,欧洲城市逐渐在封建主的领地上兴起。农奴为摆脱领主的控制,大量移居城市,使得市民阶层壮大。他们(市民)的崛起不但为日后资产阶级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更是在平常的市民生活过程中孕育了自由、民主、平等的现代意识的萌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争取自治权的主要原因和途径。(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欧城市兴起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
20、“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据此可知,该思想( )A、标志着人文主义开始萌发 B、直接推动了法国大革命 C、指导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D、反映了自由竞争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