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从14世纪中叶起,欧洲经历了一场危害惨烈的致命瘟疫黑死病。黑死病既给人们带来恐慌,也促使人们反省:连上帝都不能依靠了,只能依靠人自己了,所以开始重视人自己的价值。由此可见这场灾难( )A、冲击教会的传统观念和权威 B、人们的宗教信仰发生改变 C、以理性否定一切外在的权威 D、催生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
2、文艺复兴是14世纪到17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宣传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其产生的根源是( )A、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 B、西欧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意大利从东方汲取了大量的文化养料 D、意大利聚集了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
-
3、16—18世纪,美洲大陆出现了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的地名,这些地名的出现是因为( )A、大批美洲国家纷纷独立 B、世界市场已经正式形成 C、探险家对美洲的探索范围不断扩大 D、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殖民
-
4、从1296到1307年,英国爱德华一世共召集了20次议会,而市民代表只出席8次,爱德华二世(1307-1327)仍常常把市民拒之于议会之外,直到1325年,市民在议会中的地位才最终巩固下来。到15世纪,议会下院约250名议员中市民代表占180名。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 B、城市经济地位提高 C、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 D、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
5、9世纪时,英法等国国王为封建主领地上的城市颁发自治特许证书,把持市政的城市贵族因此选择支持国王;12世纪末,城市培养的法学家逐渐成为国王统治机构的重要成员,教士已不再是国家文官的唯一来源了。西欧城市的这一变化( )A、导致了封建国家的分裂 B、得益于宗教改革的兴起 C、有利于封建王权的加强 D、制约了代议制民主发展
-
6、2023年2月20日,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在希腊雅典大学成立,习近平总书记致信说:2000多年前,中希两大文明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为人类文明演进作出了奠基性的重大贡献。据此可知( )A、中希文明在两千多年前交流频繁 B、中希文明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 C、中希文明发展历程始终未中断过 D、中希文明历史悠久对世界有重大影响
-
7、下面是古代文明概况表。由此可知,古代文明( )
地区
地理环境
最早培育的作物
文字
西亚
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
大麦、小麦、豆类
楔形文字
东北非
尼罗河流域
—
象形文字
东亚
长江流域、黄河流域
水稻、粟
甲骨文
希腊
爱琴海附近岛屿
—
腓尼基字母
A、丰富多彩、多元发展 B、创立文字、彼此借鉴 C、人口流动、文明融合 D、依据大河、农耕为主 -
8、改革开放之初,珠江电影向全国乃至世界讲述了发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故事”。比如,1984年上映的电影《雅马哈鱼档》,反映了个体户生活,随着影片风靡全国,“个体户”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选择,在全国掀起了下海经商、自谋职业的热潮。这( )A、折射时代变迁下的人们观念变化 B、意在彰显中国改革的巨大成就 C、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 D、使国企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开
-
9、[食品安全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英国越来越多的人口远离食品生产者,转而依靠中间商来供应食品,食品掺假泛滥。各大报纸杂志进行介绍和评论,使食品掺假问题成为英国社会关注的一个突出问题。工人阶级是掺假食品的最大受害者,他们买的肉常常是病畜或死畜的肉……食品行业担心议会出台相关法案来强制解决掺假问题,因此,相当数量的商人开始自发售卖洁净食品,形成了一场“洁净食品运动”……1860年以后,英国政府陆续颁布《食品掺假法》《食品与药品销售法》等,经过半个多世纪,英国基本上建立了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立法体系与监管体制。
——摘编自白景旭《19世纪英国食品掺假与工人认知》
材料二 长期以来,食品安全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也是政府部门探讨的重点。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还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已成为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实施,从法律层面明确了我国以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食品安全事件仍层出不穷。
——摘编自徐婷、张国权《浅析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食品掺假泛滥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可行性措施。 -
10、[新航路开辟和物种交流]
材料一 彼等(美洲人)非常顺从,不知邪恶,不杀人、捕人,不谙武器。彼等胆子甚小……鉴于此,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臣认为,一旦发轫,毋须多久,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
毫无疑问,当地黄金甚丰……此外,这里还盛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这里还产大量的棉花,臣以为,无须送回西班牙,在当地即可卖好价钱……
——摘编自[意]哥伦布《航海日记》
材料二 陛下可以统治此间……人们可以在这里获得黄金……但我以为陛下最好不采用掳掠的方式去取得黄金。如若采用公平交易的方式,则诽谤和诬蔑便可避免。如此,所有的黄金便会万无一失地源源进入陛下的财库。
——摘编自《哥伦布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书》(1503年)
材料三 16世纪末,马铃薯来到这个岛上,区区百年之内,爱尔兰人就以“酷食马铃薯”著称。一亩半的地,种下了马铃薯,就可以提供足够粮食,再加上一点儿牛奶,就可以让一家吃饱一年了。于是靠着这样的饮食,而且在没有任何医药、卫生、工业化或像样的政府帮助之下,爱尔兰人口从1754年的320万增长到1845年的820万。然后马铃薯枯萎病忽然来到,爱尔兰便主食歉收,造成近代史上严重的饥荒。
——摘编自[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研究新航路开辟背景的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爱尔兰人酷爱马铃薯的原因并分析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
11、[城市经济的发展]
材料一 宋太祖曾降旨:“令京城夜市至三鼓以来不得禁止。”夜生活变得丰富起来。一日两餐的传统饮食制度发生改变,变为一日三餐。酒店夜间营业成为刚需,并出现了灯箱广告。夜市的经营时间不断延长,甚至通宵。自此,夜市由原来的非法交易,变为合法经营,州桥夜市是名副其实的“美食街”,美食美味各具特色,应有尽有。马行街夜市里出现了很多“瓦子”,表演杂耍、曲艺、傀儡戏、影戏等。宋朝各大城市的夜市“侵占官道,接造浮屋”“起造屋宇,侵占河岸”。以致“坊无广巷,市不通骑”。街道司负责街道卫生管理,“每日扫街道垃圾”。据《铁围山丛谈》记载,马行街的油烟污染,致使蚊虫不生。潘楼街鬼市杂有假冒伪劣商品,是出售来路不明之物的专门夜市场。汴京相国寺市场也被称为“销赃所”。
——摘编自铁引《<清明上河图>里的烟火气与大宋的地摊经济》
材料二 从现在研究来看,无论是资本主义列强所选择的通商城市和租界,还是清政府所选择的优先发展的工业城市,其目光皆仅局限在少数几个点上,且主要是沿海和沿江城市,内陆地区及更为广阔的农村地区,被清政府的官员和外国侵略者所忽视。城市社会的变迁固然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但是也带来了城市社会的复杂和混乱,城市化的质量和水平更是相当低下。近代城市空间出现新城、旧城区和棚户区贫民窟同时并存的现象,三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城市问题,给城市的市政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摘编自顾强、章钊铭《从城市化到城市治理:晚清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城市经济发展影响。(2)、根据材料二,归纳晚清城市化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
12、二战后,美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使得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快速增长。但至70年代,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开始下降,失业率达到影响社会安定的高点,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经济衰退也呈持续性。80年代,里根总统认为:凡是私人部门能承担的,应当留给个人负责;政府需要发挥作用的领域应当仅仅限于私人无法承担的职能,例如国防方面等。材料中的变化反映了( )A、二战后美国经济“滞涨”的影响 B、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C、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调整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盛行
-
13、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提议修建北京卢沟桥至汉口的卢汉铁路,提出“先择四达之衢,首建干路”。他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此路“可控八九省之冲,人货辐辏,贸易必旺,将来汴洛、荆襄、济东、淮泗,经纬纵横,各省旁通,四达不悖”。为造铁路所需钢轨,1890年汉阳铁厂兴建,1893年9月建成投产。由材料可知( )A、新式交通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交通的发展有利于武汉近代化 C、地主阶级是新式交通发展的主力 D、近代交通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
14、“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16—19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在其殖民地与本土之间进行的商贸活动的一环。在整个贸易中,西班牙人先用在美洲殖民地掠夺的白银从菲律宾收购中国商船运来的丝绸、瓷器等产品,再用大帆船横渡太平洋,将这些商品运抵殖民地阿卡普尔科港。据此可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A、推动了亚洲贸易格局的变化 B、促进美洲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C、根本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 D、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15、下列图片分别为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情景,图片反映了( )
赶集的古罗马农民 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 古埃及人放牧壁画残片 两河流域乌尔王陵镶嵌画
A、人类在旧石器时代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B、古代不同地区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 C、古代不同地区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状况 D、人类由食物生产者变成食物采集者 -
16、[科技进步与社会生活]
材料一 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 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 相闻”的地球村,相隔万里的人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可以说,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
——摘编自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从手工劳动到机器生产,从蒸汽动力到智能技术,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人类社会产生了复杂的变化。这种变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历史上的技术变革层出 不穷,人类社会生活也丰富多彩。从衣、食、住、行到人们的思维观念,从个人精神面貌到社会结构,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经济与社会生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技术进步与社会生活的变化”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7、当代农业机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装有自动装置的铧式犁,耕作时能自动越过树根、石块等障碍物。采用自动控制系统的联合收割机,能将从收割到脱粒的多道工序集中在一台机器上完成。中国已研发出耕耘、除草、施肥、喷药、蔬菜嫁接、收割、采摘等多种农用机器人。材料反映了( )A、中国的农业智能化水平领先世界 B、当今世界农业智能化已经实现 C、现代化农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D、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
18、2015年,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在亚投行的股权超过40%,这第一大股东的地位不是特权,而是担当。亚投行不仅愿意与现有的国际金融机构合作,也愿意向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国家开放,目的是全球的繁荣与发展。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发起成立亚投行的目的是( )A、挑战当前的国际金融体系 B、以便于调整国际收支平衡 C、推进亚洲国家经济一体化 D、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
-
19、列宁主导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虽相隔数十载,但两者路径相似而结果殊异。两国“路径相似”主要体现在( )A、都重视发挥市场的作用 B、都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开放 C、都是从农业和农村开始 D、政策和改革在两国落实过程相似
-
20、统计资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头3年间,有300余万农民进城就业,占同期城市就业人数的30%。1957年至1960年粮食产量下降了24.4%……于是,中央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实行企业的关停并转,精减大批城镇职工返回农村,实行“逆向转移”。材料中的变化( )A、得益于“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B、是国家“左”倾错误的产物 C、借鉴了苏联的经济建设经验 D、体现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