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拜占庭人不仅继承了罗马帝国中央集权制的政治遗产,以罗马帝国正统继承者的身份保持了统一帝国的政治体制,而且在皇帝专制统治、《罗马民法大全》等诸多方面坚持了欧洲地中海上古政治遗产,并有所发展。为了治理众多古代族群,帝国政府始终维系着庞大且完善的官僚国家体制,其核心是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司法、宗教文化各种最高权力于一身的皇帝专制中央集权。7世纪至12世纪推行军区制,以农兵制、军政合一为重要特点,并由将军对行政区域及其军队进行管理,对扭转拜占庭危急局势起了重要作用。拜占庭人成功打造了包括整个东欧世界的拜占庭文明圈,并将各个斯拉夫族群纳入其中,其影响至今犹存。

    ——摘编自陈志强《欧洲中古史视域中的拜占庭帝国》

    材料二 隋唐统治者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的旧制,革弊创新,极大地加强了国家的控制能力,从而使皇权进一步加强。唐朝完备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监察机构和制度趋于完善,在内地地方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在边疆设立都护府、都督府进行管理,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州府制度,唐玄宗开元年间改行募兵制,军队职业化、专业化,设立节度使,制定《武德律》《贞观律》等,很重视礼制的建设,直接促成了中华法系的形成。唐人对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外来文化都抱有包容的态度,从而造就了光辉灿烂的唐文化,传入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

    ——摘编自曹大为、赵世瑜等主编《中国大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拜占庭帝国与唐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拜占庭帝国与唐朝国家治理共同的历史价值。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世纪早期的城市,古代繁华都市尽遭破坏。残存的城址,只含有政治、军事和宗教意义。期间,偶尔可见贩卖食盐、刀剑和奢侈品的行商小贩,其经济意义无异于乡村,具有浓厚的自然经济性质。……10世纪前后,一大批古罗马大城市如罗马、米兰、巴黎、马赛、里昂、科隆、特里尔等相继复苏,成为西欧中世纪城市中的佼佼者。更多的工商业城市完全是新兴的。据统计,1100-1300年,英国新兴的大小城镇达140个。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对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了纷繁复杂的广泛影响。12世纪以后,西欧商品交换日益频繁,地方集市、国内市场和国际贸易区域逐步形成。各地经济联系普遍加强,为西欧一些国家从封建割据走向集权统一创造了物质前提。领主们在庄园内部弃农经商,以谋厚利,使庄园自然经济为货币经济所排挤。

    ——摘编自晏绍祥、李隆庆《世界通史》(中世纪卷)

    根据材料,归纳中古后期西欧城市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市兴起对中古西欧的影响。

  •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学术界普遍认为: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公元前3200年—公元前500年的古埃及文明、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700年古印度文明、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1年的古代中国文明、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的古希腊文明,是世界发源较早的“五大文明”。

    ——摘编自【美】威廉.麦克高希《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汉代中国人开通了中西商道“丝绸之路”;明朝郑和七下西洋,宣扬的是国威与和平,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往。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对自己的儿子亚历山大说:“我的儿子,找一个适合你的王国吧,马其顿太小了。”成年后的亚历山大将300件波斯铠甲作为给雅典娜的祭品送回雅典卫城,带着如下题字:“来自亚历山大,腓力之子和希腊人(除了斯巴达人)的奉献,从居住在亚细亚的野蛮人处夺取。”

    ——摘编自瑞烨《血与火的战争:军事天地》等

    材料三希罗多德被西方人士尊为“史学之父”,在希波战争以后居留于雅典,他的传世之一作名为《历史》,是以希波战争为主轴的通史般的巨著。该书约有一半篇幅用来介绍埃及、巴比伦和波斯各东方古国的历史,其眼界之开阔、材料之丰富和文笔之生动都是古代史学中前所未见的。修昔底德的著作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详略得体,论述精辟严密,是西方史学的楷模。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

    (1)、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涉及的文明进行分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跨区域文明交往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文化成就形成的原因。
  • 4、这个船队发现并成功穿越海峡在航海史和地理发现史上的意义在于,解决了自哥伦布西航以来困扰欧洲的重大问题,并得到了正确的答案——向西航行也能够到达亚洲,因为通向东方的西方航道的确存在并能航海穿越。该船队(    )
    A、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 B、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 C、绕过好望角到达了印度 D、发现欧亚之间最短通道
  • 5、下面为1500~1650年英国主要粮食价格波动图(单位:先令/浦式耳)。这一时期主要粮食价格的变动( )

    A、推动了农业发展,增强英国封建势力 B、提高了综合国力,巩固英国世界霸主地位 C、加速了社会分化,促进英国社会转型 D、加剧了通货膨胀,抑制英国商品经济发展
  •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著作《全球通史》中说:“1493年5月4日,亚历山大教皇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处划定一分界线;线以西地区授予西班牙,以东则授予葡萄牙。”这一分界线的划定表明( )
    A、西葡的矛盾不可调和 B、西方列强开始瓜分世界 C、新航路开辟连结世界 D、宗教势力插手殖民扩张
  • 7、1571年,西班牙开创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见图)。中国的丝绸运送到菲律宾,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运送到阿卡普尔科交换白银。大帆船贸易最初的20年间,平均每年约150吨白银运到东方。据此可知,大帆船贸易( )

    A、西班牙主导印度洋贸易 B、早期国际贸易取得较大发展 C、世界经济体系基本形成 D、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了亚洲
  • 8、印度西海岸城市果阿为深水良港,也是印度西海岸的贸易中心和北上麦加朝圣的出发点。后来罗马教廷在果阿成立主教区,其辖区从好望角一直延伸到日本的广大地区。耶稣会也在果阿建立了传教中心。当时的果阿被称“东方的罗马”。果阿的变迁折射出( )
    A、印度人口结构的重大改变 B、大帆船贸易航线的开辟 C、天主教在印度的全面流行 D、全球贸易网的逐步形成
  • 9、自18世纪中期算起,欧洲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增长了1亿多人口。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推动食物价格的上涨,但这次不同的是,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促使这一时期指数“朝相反的方向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
    A、恶性传染病的肆虐 B、工业革命的发展 C、土豆等新物种的广泛种植 D、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于农业
  • 10、下表所示为1530至1599年东南亚出口香料的变化情况(单位: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代

    欧洲和中东

    中国

    印度、日本和美洲

    总数

    1530—1539

    300

    500

    500

    1300

    1540—1549

    600

    500

    500

    1600

    1550—1559

    700

    500

    700

    1900

    1560—1569

    1300

    700

    700

    2700

    1570—1579

    1300

    900

    800

    3000

    1580—1589

    1400

    900

    900

    3200

    1590—1599

    1400

    1000

    1000

    3400

    A、全球航路的开辟 B、香料地位的上升 C、贸易中心的转移 D、造船技术的成熟
  • 11、从世界历史角度来看,西班牙和葡萄牙人推动的大航海给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而中国郑和下西洋在时间线上比西洋人早了数十年啊,但是为什么产生的效果却和西洋人截然不同呢?导致反差的根源是(   )
    A、东西方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 B、统治者治国的指导思想 C、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 D、中西方君主专制统治的程度
  • 12、13—15世纪,西欧航海图鉴的编制已使用了等角航线、比例尺、罗盘刻度盘、风向玫瑰图等确定方位和航速的手段,并通过不同颜色标注和描绘特定形貌。有一位旅行家声称:“航海图鉴是一门科学,是航海的灵魂。”这一时期航海图鉴的进步( )
    A、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黑暗 B、奠定了新航路开辟的基础 C、是文艺复兴重要成果之一 D、体现了近代科技革命成就
  • 13、印第安时期的美洲人生产方式的最大特点是“粗放”,如阿兹特克人的“浮动园地”。而印第安人并不需要努力改进工具和施肥手段,即使采用简单的手工劳动形式也能凭借水利、地广人稀等因素满足数万人口的土著帝国的生存需要。据此可知,印第安时期美洲(    )
    A、渔猎采集业与定居农业并存 B、生产耕作方式以集体劳作为主 C、原始农业依赖于优越的资源 D、农业发展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
  • 14、孝德天皇召集群臣立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649年制定十九阶冠位,诏令国博士高向玄理与僧旻设“置八省百官”;在地方上设立国,由国司治理;设立郡,由郡司治理;设立里,由里长治理,这些措施( )
    A、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B、促成日本武士道精神 C、壮大了氏族贵族势力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15、9世纪,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创建综合性学术机构“智慧馆”,有组织地翻译了大量来自印度、希腊、罗马等地的典籍,持续百余年,被称为“百年翻译运动,有学者指出:“受翻译运动的影响,那些希腊语版本早已遗失的古希腊哲学和其他科学著作才得以成为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现代欧洲文明体系的形成,正是得益于这些来自沙漠的游牧人旺盛的好奇心和他们对古代文化的不懈学习与吸收。”这一观点( )
    A、论证了阿拉伯人引领文化发展潮流 B、指出了阿拉伯文化的成就和特点 C、旨在强调阿拉伯人吸收创新的意义 D、意在揭示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 16、有学者称,法兰克王权理论很大程度上就是法兰克王权基督教化的历史演进。借由教务会议,墨洛温国王不仅在族群众多的高卢论证了自身统治权力的合法性,而且逐渐成为法兰克主教团认可的正统基督教君王。这反映出当时的西欧( )
    A、教权依附于世俗王权 B、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 C、王权与教权矛盾缓和 D、王权借助宗教维护统治
  • 17、13、14世纪时,西欧部分庄园中小麦、黑麦、豆子等作物的种植和役用牲畜的养殖比重下降,而棉花等作物及生猪、专门用于产奶的奶牛比重占据了整个庄园种植和养殖结构的主体。这反映了当时西欧部分庄园(    )
    A、呈现出与市场密切联系的趋势 B、打破了农业集体生产模式 C、封建剥削方式发生了本质变化 D、农业经营领域的获利颇丰
  • 18、罗马共和国后期的行省治理,官员滥用权力搜刮钱财;为解决这类现象,罗马加强法律建设,呈现出立法条款细致化、诉讼程序固定化、惩处严厉化倾向;但行省治理并未改善,共和国加速衰亡。这反映出( )
    A、习惯法不能解决罗马发展的新问题 B、罗马共和国国家治理滞后于现实 C、城邦政治急须发展为帝国政治治理 D、立法已沦为精英政治斗争的工具
  • 19、公元前509年,执政官瓦列里乌斯规定:“任何公民在遭到官员们给予的死刑、鞭笞、罚款等处罚时,都有权上诉,要求人民裁判。在上诉期间,即在人民投票表决之前,该公民不应受到官员们的处罚。”这主要说明古罗马(    )
    A、人民享有司法的决定权 B、缺乏权力制衡和监督机制 C、行政权力滥用现象普遍 D、公民人身安全受法律保护
  • 20、亚历山大东征期间,在埃及以阿蒙之子法老自居,在波斯接受威严赫赫的宫廷礼仪、服饰,在中亚娶当地贵族女子为妻,在印度向裸体智者求教,在苏萨举行希腊—马其顿将士与东方女子的集体婚礼。此举旨在( )
    A、获得当地民族的政治认同 B、塑造亲民爱民的政治形象 C、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交融 D、推行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
上一页 447 448 449 450 45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