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高丽成宗时代(981~997年),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这主要体现了该官员(    )
    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C、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D、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 2、15世纪末,墨西哥中南部形成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特诺奇蒂特兰城成为该大帝国的政治中心。该帝国(   )
    A、发明了“浮动园地” B、地方实行行省制 C、采用了20进制 D、经济基础是商业
  • 3、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疆域辽阔的帝国。下列关于阿拉伯帝国描述正确的是(   )
    A、将地中海变成了自己的内海 B、成功编订《查士丁尼法典》 C、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D、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 4、法兰西国王腓力二世(1180—1223)给王室直属领地内的许多城市颁发特许状,同时宣称自己也是王室直属领地以外所有城市的保护者。此举意在(   )
    A、强化王权 B、扩大王室领地 C、打击贵族 D、促进经济发展
  • 5、在布托地区(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史前考古层,考古学家发现了两件极具价值的考古文物,一个是泥钉,另一个是抛光的圆锥体,它们都与埃及史前考古层的其他文物和建筑风格迥异。尤其是抛光的圆锥体,很像两河流域乌鲁克时期装饰神庙门脸的手工制品。这表明(  )
    A、不同文明区域间有一定交流 B、世界早期文明逐渐走向联合 C、两河流域文明早于埃及文明 D、两河流域的手工业世界领先
  • 6、下图为一位同学学习古代世界的帝国一目时所作的课堂笔记。符合下列特征的国家是(   )

    中央:实行帝制

    地方:行省制

    经济:发展海外贸易

    文化:基督教定为国教

    A、波斯帝国 B、罗马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 D、亚述帝国
  • 7、《汉谟拉比法典》写道:“安努和恩利尔(神)为了人民的利益呼唤我的名字:汉谟拉比,虔诚的、神所敬畏的王子,(任命我)令正义在大地上出现,摧毁罪恶。”这反映该法典(   )
    A、阻碍宗教传播 B、限制商业发展 C、强调君权神授 D、激化社会矛盾
  • 8、某学生在学习中,整理了世界古代文明的部分信息(如下图)图示文明呈现的特征是(     )

    A、大河文明,相对独立 B、相对独立,海洋文明 C、海洋文明,交往密切 D、交往密切,大河文明
  • 9、在距今大约1.1万年前的冰期结束后,气候趋暖,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个重大转折,即人类由狩猎和采集时代逐步过渡到定居农业和畜牧时代。这一转折(     )
    A、阻碍了传统帝国的扩张 B、促进了史诗文学的兴起 C、促成了文字的广泛运用 D、加快了文明时代的到来
  • 10、公元前3世纪,旅行家安提帕特将埃及胡夫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阿尔忒弥斯神庙、奥林匹亚宙斯神像、摩索拉斯陵墓、罗德岛太阳神巨像和亚历山大灯塔七座宏伟的建筑和雕塑称为“世界七大奇迹”。这反映出世界古代文明的突出特征是(     )
    A、欧洲中心 B、分布集中 C、联系广泛 D、多元发展
  •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苏南模式,指的是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地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下表是改革开放后苏南模式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概况。

    时段

    发展概况

    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

    以集体经济为基础;依托中心城市和市场调节机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

    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开放型经济;改革产权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城乡工业融合联动发展。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减少对企业干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国际化水平提高

    第四个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

    (1)、分别指出前三个阶段推动“苏南模式”发展的政策因素
    (2)、请你补写第四阶段“苏南模式”的发展概况。
  •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龙”在西方的形象嬗变(部分)

    年代

    资料出处

    中国龙的形象描述

    1901年

    德国

    《大清帝国》插图

    龙头船全身“灰棕色”,清朝官员坐在“一只红黑色四脚”龙的背上读书。龙在形态上“瘦弱纤细”、“立起脖子努力向上探”。

    1923年

    英国《VOGUE》封面

    龙在体态上不再像过去庞大可怖,变得“轻盈纤细”许多,龙嘴里吐出的火焰与代表西方的“少女”亲密互动,龙的神情温和。

    1950年

    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张牙舞爪的红色巨龙张着血盆大口,嘴下面是台湾。

    1977年

    英国《经济学人》封面

    穿着绿军装的中国龙,体型健硕,神态严肃,正与一个西装革履的欧美人握手。

    2004年

    美国迪士尼出品《花木兰2》电影海报

    中国龙“笑对他人”,龙的色彩以“橘红”、“金黄”等明艳的色彩呈现,反映了“熠熠生辉”的形象。

    ——摘编自徐畅《中国国家文化符号多模态隐喻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局部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高祖还,见宫阙壮甚,怒,谓萧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高祖乃说。

    ——摘自《史记·高祖本纪》

    材料二

    千年之后的司马光,在其《资治通鉴》中对萧何营造豪华未央宫的理由进行了批驳:“王者以仁义为丽,道德为威,未闻其以宫室镇服天下也。天下未定,当克己节用,以趋民之急。而顾以宫室为先,岂可谓之知所务哉!昔禹卑宫室,而桀为倾宫。创业垂统之君,躬行节俭,以训示子孙。其末流犹入于淫靡,况示之侈乎?孝武(汉武帝)卒以宫室罢敝天下,未必不由酂侯(萧何)启之也。”

    ——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说明汉高祖对萧何营作未央宫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和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司马光对萧何营作未央宫的看法。
  • 14、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伏尔泰、狄德罗等人自称为哲人。同时期,反对哲人的人自称“反哲人”。“反哲人”中既有纯粹的虔诚传统的代表,也有因循传统的保守派人士,还有想煽动冲突并火中取栗以获取物质或象征性好处的人。他们认为,哲人“既颠覆王座,也颠覆祭坛”,对启蒙运动展开持久的抵制,形成了反启蒙运动。

    ——摘编自石芳《从“伪君子”到“阴谋家”——反启蒙运动塑造的启蒙哲人形象》等

    材料二

    哲人与“反哲人”并非如字面上这样明确对立。由于信念上的分歧或利害关系,部分“反哲人”与哲人存在巨大的妥协空间。如,弗雷隆在诸多政治、财税、社会问题上的看法与伏尔泰非常接近,以至于被视为一个反伏尔泰的伏尔泰主义者;帕里索尖锐抨击狄德罗等百科全书派成员,却始终崇拜伏尔泰。

    ——摘编自石芳《反启蒙运动的两种研究范式——反启蒙思想与反哲学运动》等

    材料三

    “反启蒙运动”这个概念为研究者提供了很大便利,但如果就此预先假定“启蒙运动”是一个独一的、和谐的整体,而“反启蒙运动”就成为其立场观念一致的对立面,就意味着,抹去历史的复杂性和丰富色彩。众多“启蒙思想家”根本就没有两个人在观点上绝对一致,甚至有些人能否被称为“启蒙思想家”都存在尖锐争议。如,卢梭被一些人奉为伟大的启蒙哲人的同时,又被另一些人说成是“反启蒙”的先驱。启蒙运动异常复杂,并不存在界限分明的启蒙运动与“反启蒙运动”。

    ——摘编自高毅《浅论启蒙运动的内在紧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反哲人”群体出现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反哲人”思想中的内在矛盾之处,并简析其产生内在矛盾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历史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 15、表中国际组织的出现,反映出( )

    成立时间

    名称

    1967年

    东南亚国家联盟

    1973年

    加勒比共同体和共同市场

    1975年

    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

    1975年

    拉丁美洲经济体系

    1983年

    中部非洲国家经济共同体

    A、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开始进入世界体系 B、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C、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一体化有了重大进展 D、发展中国家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
  • 16、1933年3月,美国制定“民间自然资源保护队”计划,吸收18—25岁的失业青年,从事诸如造林、防洪、筑路等工作,每月工资30美元。保护队在8年多时间里,先后吸纳了150万青年,开辟了数百万英亩的国有林和公园。美国此举意在( )
    A、“以工代赈”应对经济大危机 B、以国家政权干预生态环境保护 C、以宏观调控刺激国有经济发展 D、以公共工程建设改善社会福利
  • 17、 1889年德国颁布的《养老法》规定: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为70岁,领取养老金的人必须行为端正,没有不良记录。俾斯麦将之作为“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这表明,当时德国实行社会保障政策的目的是( )
    A、防止分裂割据局面再现 B、践行凯恩斯主义 C、加强对社会的控制 D、健全法律体系
  • 18、德川幕府将朱子学奉为官学,注重以君臣关系和家族关系维持社会秩序。德川家康曾亲自邀请“日本朱子学之祖”藤原惺窝为诸侯公卿讲授“四书”。这反映德川幕府( )
    A、善于学习外来文化 B、推崇中国儒家思想 C、重视忠义和孝行品性 D、强化统治的思想基础
  • 19、下表(表1)是1950—1952年重庆社会商品流转公私比重变化表。据表1推断,1952年重庆( )

    表1

    年度

    1950

    1951

    1952

    社会商品批发(%)

    国营及合作经济

    31.42

    57.11

    78.39

    私营经济

    68.58

    42.89

    21.61

    社会商品零售(%)

    国营及合作经济

    3.66

    16.36

    61.81

    私营经济

    96.34

    83.64

    38.19

    A、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建立 B、私营经济改造取得重大成就 C、国民经济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D、新民主主义经济得到了发展
  • 20、1938年7月7日,《新华日报》头版刊登了张谔创作的漫画(如下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敌寇葬身之处》   (注:图中五字分别为军商学农工)

    A、生动展现了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抗战情况 B、旨在动员组织民众力量进行全民族抗战 C、革命统一战线对抗战胜利具有重要作用 D、其创作背景是抗战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
上一页 440 441 442 443 44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