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唐代妇女在学校学习的书籍几乎包括了所有儒家经典,其中以《春秋》《礼》和《诗》最为普遍。此外,有关“妇德”的教科书数不胜数,比如《女仪》和《女诫》就是唐代妇女常读的书籍。这说明唐代( )A、积极推动学校教育发展 B、社会观念进一步开放 C、妇女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D、强调妇女的道德规范
-
2、二战以来,韩国创建了近百个书院或其他形式的儒学学校。这些学校主要向青少年讲授儒学典籍和传统礼仪。成均馆大学以儒家思想为办学理念,开设儒学必修课,以仁、义、礼、智为校训。由此可见,韩国( )A、排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 B、重视传承和发展儒家文化 C、形成了独有的民族文化 D、积极推动民族文化的转型
-
3、1917年8月,北洋政府正式对德宣战,并制定了“以工代兵”的参战政策,约14万华工被派遣到欧洲战场。一战结束后,这些华工成为声援五四运动的重要力量,后来有的还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者。据此可知,一战客观上( )A、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 B、助推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发展 C、直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D、促成了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
4、德意志海德堡的作家约瑟夫·格雷斯于1807年出版了《德意志人民丛书》,勃伦塔和阿尼姆于1808年出版了民间抒情诗《少年的魔笛》,他们都力图从文学方面揭示德意志历史的意义。正如施泰因所说,这些作品“主要燃起了后来赶走法国人的那种德意志火焰”。据此可知( )A、启蒙思想推动德国国家政权构建 B、德国学者引领了出版行业的升级 C、德意志人借助文学宣扬民主精神 D、拿破仑战争激发了德国民族觉醒
-
5、美国共和党领袖塔夫脱当选总统(1909—1913年在任)后明确指出:“我绝对不会偏离我的南部政策……我不会在南部任命黑人为官员……我不会放弃在那里建立一个白人政党的希望。”这一言论( )A、阻碍了黑人奴隶制度的废除 B、反映了美国的种族歧视顽疾 C、加速了民主共和政治的完善 D、协调了美国南北双方的分歧
-
6、下表所示是关于蒙古西征的三个观点。据此,我们可得到的启示是( )
观点一
蒙古在西征过程中不断攻城略地,对当时的亚欧大陆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观点二
西征过程中,大量的汉人工匠被带到了中亚、西亚和东欧。与此同时,蒙古人也将大量的西方工匠俘虏到了蒙古草原和中原
观点三
蒙古将中国的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三大发明传播到了阿拉伯,后来这些发明又从阿拉伯传播到了欧洲,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转型
A、军事扩张推动文明进步 B、蒙古西征阻碍欧亚文化交流 C、应辩证地看待蒙古西征 D、蒙古西征旨在传播进步文化 -
7、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人的体质。1866年,法国画家雷诺阿创作的绘画作品《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展现了法国民众使用中国瓷器饮茶的场景。材料可用于说明( )A、茶叶已成为欧洲民众生活必需品 B、世界贸易格局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C、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播 D、英法两国民众饮食结构趋于一致
-
8、法国汉学家安田朴在《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中写道:“在广大的中亚、西亚地区很少发现可以肯定是从陆路运来的北宋器物,这是和当时的政治形势相对应的。”基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宋朝( )A、对舶来品加征关税 B、被迫转向闭关自守 C、积极发展海上丝路 D、推动边境贸易发展
-
9、1948年,英国制定《国籍法》,赋予英联邦国家公民入境和定居英国的权利。随后,亚、非、拉有色人种涌入英国,仅印度、巴基斯坦和西印度群岛三地就达到了48.5万人,他们在英国从事建筑、环卫、交通运输、餐饮等工作。这一状况( )A、导致了英国人口结构的巨变 B、为英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 C、促成英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D、激化了英国各民族间的矛盾
-
10、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大量流民侨居南方,但“至(北魏)孝文帝立而崇经礼士,浸浸华化,于是中原士族向之避难在江左者,又相率慕化来归”。这一变化( )A、有利于南北文化的交流 B、得益于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 C、加速了南方政权的衰败 D、缓解了江南地区的人地矛盾
-
11、印度宗教之多,是古代其他各国难以比拟的,其中重要的有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印度教、锡克教、伊斯兰教等,较小的宗教和各教中的派别更是不胜枚举。这可用来说明,古印度( )A、是世界宗教中心 B、文化管理较为混乱 C、文化的丰富多彩 D、奉行政教合一制度
-
12、罗马共和国建立后,随着平民社会地位的提高,一个新的呼声也就跟着出现——让拥有少量财产的人也享有法律上的地位。就这一呼声的历史结果而言,这一诉求最终将古罗马社会送入一个新的时代。下列属于这一“新的时代”现象的是,古代罗马( )A、明文限制贵族滥用权力 B、私有财产开始受到保护 C、终结了贵族的政治特权 D、平民主导国家法制建设
-
13、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被阿卡德人接受,巴比伦人、亚述人先后采用。此外,埃兰人、赫梯人、胡里特人等也根据各自需要,对楔形文字加以改变并使用。1500年左右,埃及与西亚各国的交往书信也用楔形文字书写。这可用于说明( )A、西亚和北非文明发展的趋同性 B、文字的出现标志着文明高度发展 C、苏美尔人为区域交往作出了贡献 D、古巴比伦长期是区域的文化中心
-
14、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汉内斯·阿尔文意在说明( )A、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力有待提升 B、儒家思想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C、孔子思想蕴含丰富的科学价值 D、儒学可以保证世界和谐稳定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时期就形成了公民人人参与政治,人人关注政治,人人思考政治的氛围。虽然古 希腊的民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但是开启了西方民主共和制的源头。文艺复兴 使西方人的思想得到极大解放,人们开始思索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能够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 要和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试图通过对权力来源、权力失衡的思考以 及对各种政体的比较,寻找到一种理想的、普遍适用的民主政体。洛克在《论政府》中指出: 国家是由公民组成的,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国家主权的真正拥有者。孟德斯 鸠则将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种权力,三权之间必须相互制约和平衡。启蒙思 想家的政治思想成为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经典性理念。
——摘编自何越《西方政治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
材料二
1688年,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从法律层面巩 固了这场非暴力革命的成果。该法案中写明了人民应享有的“真正的、古老的、不容置疑的 权利”,包括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制订或终止任何法律的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税;不经议 会同意不能建立常备军;人民应事有选举议员的自由;议会享有辩论的自由等。简单地说, 该法案确立英国议会为英国最高主权代表,废除了君主个人专制。17世纪是英国的革命年 代,最终以一场不流血的“光荣革命”画上句号。“光荣革命”更换了英国人不喜欢的国王,其 他的制度性变革是在此之后一点一点完成的,英国迈上了渐进平稳改革的道路,而且再也没 有爆发过暴力革命。
——滴编自刘成《从革命到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理念形成的条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光荣革命”初步实现了哪些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理念?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糖从中东和地中海东岸传到了欧洲,而哥伦布又将糖带到了新大陆,巴西和加勒比海地 区的气候非常适合种植甘蔗,于是欧洲人就在这些地方开辟了种植园,用来种植甘蔗,以满 足不断增长的对糖的需求。这种情况导致17世纪种植园经济的出现,种植园经济以单一经 济作物的种植为主,这种体系也被称为单一作物生产制。不断发展的世界市场对糖的需求
也不断增加,从而刺激了大西洋两岸的奴隶贸易的发展,以及以奴隶劳动力为基础的新世界 种植园经济。
——摘编自[美]康拉德·菲利普·科塔克《简明文化人类学 人类之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或多个角度,自拟论题,阐述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
响。(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0—11世纪,欧洲封建制度进入巩固和发展时期,农业生产出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与农 业有关的副业也日渐发达,城市在欧洲大地迅速发展,产生了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 求。古典文化被大规模翻译,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欧几里得的几何学著作、托勒 密的天文学著作等,人们几乎拥有了古代法学和医学方面的全部知识。城市在欧洲大地迅 速发展并具有前所未有的自治性,为大学提供了活动的场所。巴黎大学在当时能够吸引众 多学子前来求学,主要原因是有一批以阿贝拉尔为代表的优秀学者在那里讲学;在博洛尼 亚,也有伊尔内利乌斯等著名学者。
——摘编自间晓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及其精髓探究》
材料二
中世纪大学出现以前,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这样规模庞大的学术机构,大学诞生后对中 世纪社会及文化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大学的产生推动了知识的传播及其世俗化,使得西 欧社会的学术生活和中世纪教育的传统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变革,结束了中世纪早期以修 道院为教育中心的状况。中世纪大学在教学内容、学生入学条件和招生标准以及教师的职 责和权利等方面有自己的选择和决定权,且是经过斗争得来的。中世纪大学以拉丁文为通 用语言,互相之间有着必要的思想、学术和情感交流,同时也不拘于一门一浪,形成一种求知 求学的学者共同体。
——摘编自李华《论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欧洲中世纪大学。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波斯帝国的治国方略和政制体制承袭埃兰、米底,然后经过居鲁士二世、大流士一 世的完善,逐渐成熟,从而确立了以国王为首、进行行省统治的国家管理模式。波斯帝国的 治国方式不同于古老的巴比伦,后者的国家管理方略更注重其宗教、文化或经济生活的影响 力,而波斯帝国的统治则是建立在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基础之上的。实际上,在罗马帝国之前 的人类政制管理模式中,可以说波斯帝国的是较为科学和完善的。
——摘编自亓佩成《论波斯帝国政治体制的流变】
材料二
古代文明之间经常围绕着领土、财富和权力进行战争,但是古代文明之间亦存在和平、 交往与认同。到了“帝国”阶段,文明之间的关系更趋复杂。埃及帝国、赫梯帝国、亚述帝国、 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 一直到罗马帝国等,都面对过由于统治区域渐广所造成的民族、法 律、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差异问题,在处理与被征服地区以及帝国之外异质文 明的关系问题上所体现出来的认同观念也愈发复杂。
——摘编自史海波《古代帝国与文明认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波斯帝国政制管理模式是“较为科学和完善的”的依据(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帝国扩张与文明交流交融的关系。 -
19、《法国民法典》中几乎有1/3的条文,从不同的角度保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不可侵犯性,如第 537条规定:“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第544条规定:“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 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这些规定( )A、维护了法国大革命成果 B、激发了劳动者积极性 C、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D、承认了财产不公现象
-
20、1884年,英国议会颁布法案,取消农村与城镇选区的划分,依据人口比例重新划定选区,实 行单一选区制,即每个选区产生一名议员;取消了选举权的财产资格限制,并对选举中的舞 弊、贿赂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据此可知,这一法案的颁布( )A、促进了国家权力中心的转移 B、推动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C、加速了英国城乡人口的流动 D、创新了雅典直接民主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