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几个世纪以来,特别是11—13世纪,亚洲成为欧洲许多贵重商品的主要源地,这些贵重商品中的部分制成品是欧洲无与匹敌的,如丝绸、棉织品、地毯、珠宝、瓷器、药材和香料。欧洲人为了从东方输入香料和其他贵重商品,必须支付巨额黄金。因此,对他们来说,对香料和黄金的渴求是合二为一的。特别是在新兴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国,这种需求更加强烈。

           一方面是由于西、葡处于欧洲大陆的边地,加上奥斯曼土耳其对东地中海的控制,亚洲商品经过层层加码后才能到达比利牛斯半岛。同时,西、葡金银矿藏比较贫乏,加剧了其经济的拮据状态;另一方面是西、葡长期以来受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统治,习染了奢侈豪华的生活方式。收复失地运动使西、葡重新恢复了统治者地位,封建主义的贪欲如同火山,喷涌而出。这种恶性膨胀的贪欲与国内金融的困境形成巨大的反差,这种反差使西、葡把掠夺的矛头指向外部世界。

    ——摘编自张黎夫《试析西、葡积极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和条件

    ——兼论西、葡新航路开辟的性质》

    材料二

           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西欧各国的经济面貌,加速了封建经济的崩溃,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使西欧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超越了亚、非、美洲的许多国家。西欧殖民者在亚、非、美洲的殖民统治,阻碍了殖民地各国正常的历史进程。其在世界历史上的影响正如马克思的精辟论断:在原始积累历史上,一切在资本家阶级形成过程中起杠杆作用的变革,都是历史上划时代的事情。那么,新航路的开辟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影响已被无数史实证明是深远的。

    ——摘编自杨凤霞、宁波《对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班牙、葡萄牙人开辟新航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世纪,马里廷巴克图以中世纪西非地区的黄金贸易和伊斯兰文化中心而著称于世。廷巴克图城有一家公立图书馆和20多家私立图书馆,藏有近20万卷阿拉伯文手稿,它们是廷巴克图城最珍贵的宝藏。阿拉伯文手稿内容涉及宗教、法律、文学和科学等学科,还包括统治者、咨询者和商人之间的通信,以及税收、结婚、离婚和收养孩子等日常事务。

    ——摘编自潘华琼《马里中世纪文化名城廷巴克图》

    材料二

    1493年,马里属国桑海皇族穆罕默德夺取王位,建立桑海阿斯基亚王朝,笃行伊斯兰教的穆罕默德重新对廷巴克图产生浓厚兴趣,他在廷巴克图修葺了桑科尔大学。由于桑海王室慷慨提供学术津贴和优厚待遇,许多学者从四面八方来到廷巴克图,如著有40多本法律史专著的桑海著名法学家艾哈迈德·巴巴,《西非编年史》作者穆罕默德·卡蒂和《非洲纪事》作者、著名史学家阿卜杜拉赫曼·萨迪等。穆罕默德汲取了东西方的行政精髓,以廷巴克图为中心,构建了完善的行政体系,通过联姻和交易,将众多部族的王子、贵族吸引到廷巴克图留学,使得廷巴克图成为盛极一时的学术之都。在全盛时期,廷巴克图有十几所大学和120座图书馆,大学里不但教授《古兰经》,还有历史、天文甚至逻辑学。

    ——摘编自陶短房《廷巴克图:学术之都的忘却和忆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廷巴克图成为西非地区伊斯兰文化中心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桑海国王穆罕默德得以重新发展廷巴克图的前提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桑海王国发展廷巴克图文化的措施
  • 3、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产品的生产复杂化,特别是使得机器的制造更加精密和复杂。这推动了( )
    A、能源革命的发生 B、近代工厂生产出现 C、电力技术的运用 D、生产管理制度变革
  • 4、工业革命时期,它作为一种高效的能源被广泛用于工业生产,推动了机械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材料中的高效能源是指( )
    A、煤炭 B、木材 C、风力 D、水力
  • 5、“光荣革命”后,英国有政治家说道:“我坚信,宗教和政治应当分离。光荣革命确保了君主立宪制度的稳定,而不再让宗教成为国家统治的争端之源。”这一言论( )
    A、旨在推动宗教的民主化 B、充分肯定了宗教对政治的作用 C、主张减少宗教自由权利 D、说明“光荣革命”实现了政教分离
  • 6、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一切权力从人民中来,为人民服务,归人民所有”。这反映了他主张( )
    A、主权在民 B、三权分立 C、君主立宪 D、直接民主
  • 7、16世纪初,马丁·路德,一位德国神学家和僧侣,开始公开批评罗马天主教会的一些做法。其直接原因是( )
    A、《圣经》的拉丁语翻译 B、教廷推销出售赎罪券 C、宗教裁判所的设立 D、教会对异教徒的迫害
  • 8、西班牙殖民者在南美发现了丰富的金银资源,建立了利马和墨西哥城等殖民地。这些殖民地( )
    A、成为西班牙发展的源泉 B、改变了当地人生存状态 C、决定了西班牙国际地位 D、加剧了美洲财富的外流
  • 9、17世纪,在巴西的殖民地,一位葡萄牙殖民者与一位非洲奴隶生下了孩子。这一情况的出现,反映出在当地( )
    A、奴隶制度被废除 B、族群间融合和混血 C、欧洲文化的传播 D、殖民地经济的发展
  • 10、图1为英国卡伯特父子远航图(阴影部分为海洋)。据图可知,他们的两次远航( )

    A、开启了罪恶的三角贸易 B、巩固了英国的世界霸权 C、开辟了高纬度的新航线 D、加强了欧亚之间的联系
  • 11、公元600年左右,玛雅城市的居民忙碌于市场和手工业部门,他们居住在多层建筑中,制作不同种类食物,这显示出城市生活的多样性。此处食物的主要原料应是( )
    A、大豆和大米 B、小麦和大麦 C、玉米和薯类 D、水果和蔬菜
  • 12、《一千零一夜》这部作品集结了阿拉伯、波斯和印度的故事,如《阿拉丁和神灯》和《辛巴达船长》。《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帝国时期的文学瑰宝。据此可知,阿拉伯人( )
    A、吸收了不同地区的文化 B、以发展多元文化为旨归 C、积极推广伊斯兰教文化 D、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
  • 13、表 1为楔形文字字形演变表(部分)。该文字( )

    A、成为当今最流行的文字 B、印证了古印度人的文化成就 C、呈象形化到抽象化发展 D、书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 14、在原始社会,男性通常负责狩猎,女性则专注于采集植物和寻找水源。这种初期的分工形式能够( )
    A、改变社会发展状态 B、帮助早期人类有效获取食物 C、推动阶级社会发展 D、传播原始农业和发展畜牧业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石器时代,随着黄河流域各部落以及部落集团之间的往来逐渐频繁,逐渐形成了夏、商、周三族,并先后建立了夏、商、周三代王朝。三族不断融为一体,产生了共同的文化认同。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发展。在民族大迁徙、大杂处、大交融的环境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诸子学说的争鸣竞长,促进了早期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陈连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弘扬》

    材料二

           中华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地理等条件下形成的,其过程中没有经历过被强行嫁接或重新塑造,因而有着自己相对独立与完整的文化体系。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数不清的思想大家、文化学者,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宝库。中国文化主张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对外来文化不是排斥与拒绝,而是吸收与创造,从而不断地充实与丰富自己。

    ——摘编自张连珍《中华文化的内涵及其意义和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早期中华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的特征。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这场翻译运动不仅仅让落后的阿拉伯文明飞跃上升,且让逐渐衰败的波斯、两河文明与埃及文明焕发出新的生机。而最为重要的是,为一度沉沦但最终全面崛起的希腊、罗马文明奠定了复兴的基础。此外,翻译运动还使长期隔阂的东西方文明得以交流和融合,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因为地理距离所造成的文化交流障碍。翻译运动因此被称为人类历史上首次真正意义的全球规模的文化交流活动。

    ——摘编自李晓非、孙晓天《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原因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阿拉伯翻译运动”,提出一个探究主题,并予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源自材料;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商务部文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统计

    材料二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贸易在影视等特色文化产业的文化产品传播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影视作品在东南亚、西亚、南亚和俄罗斯等市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2015年,中国向东南亚出口电视节目总额达到12397.39万元,占电视节目出口总额的24.15%,2016年提升到31.50%。影视等产业的文化传播,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展现了中国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精神面貌,使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文化魅力更加直观、丰满。

    材料三

    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巴以冲突、乌克兰危机等事件的发生,持续给“一带一路”周边地区的安全环境蒙上了阴影。而全球经济正经历下行阶段,增长动力减弱,各种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显。受经济下行影响,“逆全球化”风潮涌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严重阻碍了全球产品和服务的流动,加重了全球经济运行负担。

    ——材料二、三均摘编自任力等《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贸易成效、挑战与对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贸易取得的成就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挑战,并谈谈你的应对策略。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屈服于西方列强,允许英、法等国在中国招募华工,广西有人开始被运往国外。1876年,北海(当时属广东管辖)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从北海口岸出国的华工,每年多则4000人,少则数百人。1897年,梧州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1904年,英国在梧州设立“契约华工”接收站。

    摘编自石维有、张坚《华侨华人与西南边疆社会稳定》

    材料二

    清末的广西社会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在此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出现了大批的海外移民。清政府的残酷压榨,再加上天灾频仍,大量破产的百姓纷纷外逃。此外,在当时“西学东渐”的影响下,许多广西学子出洋留学,也成为海外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梁茜茜《论清末广西海外移民的类型及特点》

    材料三

    1940年,日军将越南作为向中国华南进攻及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军事基地,导致广西边境交通受阻,广西人迁居海外的人数剧减。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以后,南进侵占东南亚,大约有11万侨胞又迁回广西。而广西一大批爱国志士,利用广西的特殊地理位置,移迁至越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42年,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抗战胜利以后,因为各种原因,少数广西籍士兵流落在缅甸和印度。

    ——摘编自向大有《民国时期广西向国外移民三个时段社会背景特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广西人口大量外迁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相较于清朝末年.抗战时期广西人口迁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19、从1834年通过第一部文化遗产保护法起,希腊在对待古迹方面的基本原则就是“文化遗迹永远是第一位的”。尽管一些人认为过于严格的法律有时候会影响经济增长,但希腊文化遗产保护优先的原则从来没有动摇过。希腊的这一做法(    )
    A、促使社会治理水平得以高度发展 B、使文化立国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 C、秉持优先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 D、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借鉴
  • 20、下表所示为中外古代著名人物与图书馆的关系简述。这说明(    )

    古代西方

    欧几里得、阿基米德、阿里斯塔克等人的数学和科学成就都与亚历山大图书馆有密切关系

    古代中国

    孔子、司马迁、班固、司马光等都曾管理过国家图书,其研究均受益于图书馆

    A、图书馆提供智力资源 B、东西方文化发展路径不同 C、东西方文化政策迥异 D、国家图书馆承载多种职能
上一页 428 429 430 431 43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