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二战后,新加坡借助于旅游规范设计和旅游项目实施,把历史遗产、宗教场所和商业街区等 都纳入到“花园城市”“非常新加坡”“东南亚中心城市”"全球艺术中心”等表征系统。这一举措(   )
    A、割裂了历史文化的传承 B、有助于推动民族认同建设 C、体现出殖民文化的影响 D、容易导致被西方文化同化
  • 2、“一是它首次为印度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和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二是不可避免地使印度产生政治上的自觉性和自治要求, 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利用欧洲的思想意识攻击英国的统治,并组织了一个民族主义运动。”由此可知,英国的殖民(   )
    A、有利于民族独立运动 B、破坏了被殖民地的传统文明 C、客观上促进文化重构 D、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
  • 3、一些俄国贵族青年军官参加了1812年打败拿破仑的战争,他们并没有因胜利而欢欣鼓舞, 反而在看到法国拥有更自由的社会和更富足的生活后,开始反思俄国的落后,成为俄国最早一代的革命者。这反映出拿破仑战争(   )
    A、实现了欧洲社会思潮的转向 B、推动了进步思想在俄国传播 C、促进了东西欧文明间的交流 D、加速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兴起
  • 4、亚历山大东征之后,雅典这个昔日的“希腊学校”,在亚历山大城面前确实“稍逊风骚”。东西地中海的学者、艺术家都蜂拥而至亚历山大城,甚至还有来自印度的佛僧。这表明当时(   )
    A、希腊文化的地位下降 B、文化中心东移的趋势 C、雅典民主制度的衰落 D、欧亚非文化开始融合
  • 5、早期引进的茶,味道苦涩,人们喝它容易引起饥饿。随着糖的“加盟”,茶就流行开来了。到 18世纪末,在乡村生活中,大量英国穷人习惯饮用加糖的茶,是因为这种茶比牛奶和麦芽都便宜,并且具有提神作用。对此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世界市场初步建立使茶叶进入欧洲市场 B、食物物种的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C、糖的“加盟”使英国饮茶群体更加广泛 D、饮用加糖的茶成为工人阶级的身份象征
  • 6、古罗马著名学者普林尼在他的名著《博物志》中记载了中国丝绸运销罗马的情形时写道:“(赛 里斯)其林中产丝,驰名宇内。丝生于树叶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至罗马。”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A、罗马人重视学习中国纺织技术 B、古代东西方经济具有互补性 C、丝绸成为罗马民众的主要衣料 D、时代限制了罗马学者的认识
  • 7、2020年以来,随着全球人员流动模式的转变和多国辞职潮的出现,国际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和专业人士“求贤若渴”,各国纷纷加入“抢人战局”。德国当局除了吸引专业人才,还将目光放在身处德国的约180万名难民身上。这主要体现了(   )
    A、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B、人才流动解决了国际难民问题 C、全球劳动力来源的多样性 D、全球化引起了人才的跨国流动
  • 8、下表是1650—1900年亚、欧、美、非四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表(单位:%)。其中代表非洲的是(   )

    地区

    1650年

    1750年

    1850年

    1900年

    18.3

    19.2

    22.7

    24.9

    2.4

    1.6

    5.1

    9.0

    18.3

    13.1

    8.1

    7.4

    60.6

    65.8

    63.9

    58.3

    A、 B、 C、 D、
  • 9、下表为某学者在研究古代历史的过程中搜集整理的史料。据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

    史料1

    印欧人在进入西亚、西欧、北欧和印度的广大地区后,与当地居民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居民

    史料2

    古代印欧人在大规模迁徙中,与所到地区农耕民族交融,促进了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

    史料3

    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A、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B、战乱频繁导致人口流动 C、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 D、世界人口结构发生改变
  • 10、贵霜帝国佛教在迦腻色伽一世(127—151年)在位时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大批大月氏僧人通 过陆路将佛教传播到中国,与此同时,与佛教有关的犍陀罗艺术也随之进入中国。这说明贵霜帝国的强盛(   )
    A、促进丝绸之路的开通 B、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汇交融 C、引发游牧民族大迁徙 D、扩大了古印度文化的影响力
  • 11、1884年,德国考古学家施里曼在《荷马史诗》所说的“大城墙的梯林斯”遗址发现了一座坚固 雄伟的宫殿残迹,它的正厅、门廊、庭院和整个轮廓与《荷马史诗》描述的奥德修斯等人的王宫(   )

    非常相似。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文献资料的真伪必须经过考古证实 B、考古发掘可以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 C、《荷马史诗》的内容全部真实可信 D、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实的唯一途径
  • 12、有学者认为:“非洲和美洲虽然独立发展起自己的文明,但他们都经历了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分工引起的社会分化和统治阶级的产生,以及国家制度的建立。”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古代文明的多元性 B、不同文明的交融性 C、区域文明的独立性 D、文明发展的规律性
  • 13、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中指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 ……务采合中西道德以 为德育之方针,广罗政学原理,以为智育之原本”。据此可知,梁启超旨在(   )
    A、推动思想启蒙 B、推行维新变法 C、发起民主革命 D、批判传统文化
  • 14、天命、民惟邦本、德作为治国理政最基本的理念,自西汉中期至清朝一直是统治者治国理政最 根本的指导思想,这些理念和原则的确立,使改朝换代被视为寻常,因为“皇天上帝,改厥元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人们将此视作“亡国”,而非“亡天下”。这(   )
    A、为中华文明的连续发展奠定了观念基础 B、反映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具有正确性 C、说明中国古代各朝代的治国理念没有改变 D、体现了中国古代一直在进行制度的改革创新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表为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及政府行为的影响简表。

    时间

    影响

    15世纪以

    前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及政府行为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15世纪到17世纪

    美洲新大陆被欧洲探险家“发现”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地中海、波罗的海、大西洋沿岸萌芽,“世界”的概念扩大了,贸易,特别是海外贸易开始在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个时代也因之被冠以“重商的时代”的名称。与之相适应的,欧洲各国普遍实行“重商主义”政策。欧洲殖民者发动了多次殖民战争。

    18世纪初到18世纪中期

    亚洲、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的大部分地区都沦为欧洲国家的殖民地。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

    工业革命改变了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也改变了其对外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在19世纪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上均摘自《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选择性必修2》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清朝末年和当代中国交通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现代中国发展交通的历史启示。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时蒙古人是统治民众,但到中原来的主要是一部分宗室贵族和军队,连带军人家属在内,不过几十万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大量的色目人迁移到中国的土地上。所谓“色目”,泛指此时在华的西北、西域以至欧洲民族,并非某种单一民族,这些人据学者推测,应该不少于100多万;此外,契丹人、女真人以及被蒙古人强迫迁居的高丽人,与原居北方的汉族共同构成元朝的北方“汉人”。因此,元朝的胡化影响不仅来自于东北、西北的游牧民族,还来自于更遥远的西方半农半牧民族或商业民族。也许可以说,这时的“胡化”实际上乃是一种文化多元化。

    ——摘编自曹文柱、赵世瑜《中国社会史》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新的国际移民浪潮,移民的流向发生根本性逆转,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而劳动移民成为移民主体,其中高素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移民成为突出现象,同时也形成了一支以大量的难民、非法移民以及女性移民为主体的廉价劳动力移民群体。

    ——摘编自李其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移民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二战后国际移民的原因有哪些?
  • 18、下图为“环大西洋革命”,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A、殖民统治矛盾激化是根源 B、革命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 C、大西洋两岸革命相互促进 D、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扩展
  • 19、自日本明治维新起,促使日本从锁国到开国转变的因素有(   )

    ①黑船来航  ②洋学的传入  ③中国鸦片战争的教训  ④幕府的高压政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 20、中世纪,欧洲普遍有这样一种认识“人类把自己用才华和智慧创造的一切几乎都视为上帝的恩典”。下列各项与此相一致的是(   )
    A、财富本身绝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B、永恒的上帝啊!我为什么不能再变得年轻呢? C、人人均为上帝的造物,人只受上帝的奴役 D、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造物主那里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
上一页 423 424 425 426 42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