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书院与大学。

    材料一  经过唐末五代战乱的破坏,教育面临严重危机。北宋初期,书院应运而兴。宋代书院数量众多,对学生入学没有严格的身份限制。书院有丰富的藏书,又受佛教禅 林讲学制度的影响,“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集教学、藏书及学术研究于一体。

    白鹿洞书院

    朱熹在此讲学,朝廷又赐国子监经书

    岳麓书院

    理学家张栻曾在此讲学,并和朱熹进行学术探讨和论辩;2005 年正式恢 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丽泽书院

    理学家吕祖谦所建,倡导“讲实理、育实才而求实用”的学风 

    象山书院

    陆九渊主持下,求学者多达数千人;得诏赐“象山书院”匾额,盛况空前

    材料二 西欧中世纪大学前期以教会办学为主,后期以城市世俗办学为主。11、12世纪,学者模仿行会的建制成立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体”,由教师或学生组成的自治团体来管理大学。中世纪大学既培养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它也是理论多于实践、抽象多于具体的。

    (1)、依据材料一、二,比较中国宋代书院与西欧中世纪大学的不同之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西欧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并说明其如何推动社会发展的。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希腊的雅典,为构建社会道德价值观,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亚里士多德提出,人必须加入城邦生活,城邦是实现人类本性的道德共同体,城邦所求之善业,在于培养公民高尚的行为,造就有文化的君子。人类要幸福,具备德行是必备条件,追求至善就是追求现实的幸福。人类“如果不讲礼法,违背正义,他就堕落为最恶劣的动物”,人类将无幸福可言。

    ——摘编自孟广林《中西人文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1902年初,梁启超在《新民说》一书中,对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德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认为中国传统的私德教育已无法适应建立民族国家的需要,所以倡导道德革命,在国民教育中大力倡导公德教育,将培育公德作为新民的第一要务。

    ——摘编自梁启超《新民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里士多德“美德哲学”的主要内涵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梁启超“公德”思想出现的原因。
  • 3、1964年通过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中规定,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这一规定( )
    A、表明保护文化遗产要坚持实用原则 B、说明古迹保护以艺术性为审美追求 C、强调古迹保护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D、提出古迹修复以完整性为根本目标
  • 4、有学者认为,二战后的现代化过程中,“泛西方化”是指西方文化内部资本主义的实现与资本主义的批判这对基本矛盾通过“海洋途径”(在一些非西方国家衍生出一种畸形殖民资本主义形态)和“大陆途径”(使另一些非西方国家从封建制度和殖民体制下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形成两大阵营的对垒。该学者意在强调( )
    A、美苏两种意识形态的对垒 B、世界现代化进程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C、社会主义制度在中俄确立 D、世界各民族的独立冲击了西方文明
  • 5、20世纪初,以德国杜里舒(1867—1941)、法国柏格森(1859—1941)等为代表的哲学家,从生物科学实践立场,反对唯物主义所提倡的理性,进而提倡用意志、情感充实理性的作用。这一思想在当时流传甚广。这表明( )
    A、理性主义遭到全面批判 B、战乱与危机引发人文反思 C、自然科学出现理论创新 D、唯心主义有着强大生命力
  • 6、1947年2月,英国殖民大臣在给非洲殖民总督的通报中宣布:把许多分散的土著行政单位合并,选举产生村、地区、县以至省的地方政府,逐步取代土著当局;同时选举吸收知识分子、新兴中产阶级和农民参加地方政府。英国此举旨在( )
    A、推动非洲非殖民地化进程 B、促进殖民地区的文明开化 C、密切与殖民地联系的纽带 D、培养殖民地民主民族意识
  • 7、有学者指出,蒙古西征在踏碎城市的同时,也动摇了欧洲教皇统治的经济基础,尤其是蒙古对被征服地区实行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由此可知,蒙古西征( )
    A、加强了文化交流 B、有利于思想解放 C、引发了制度革新 D、引起了宗教改革
  • 8、英国史学家马克辛·伯格在其著作中写道:“17、18世纪,瓷器成为在欧洲流行的‘中国热’的典型商品,主导着欧洲流行社会,东方的设计风格与物品样式被融入洛可可风格之中。”由此可知( )
    A、东方文化在欧洲成为主流 B、中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C、商品贸易促进了文化交流 D、欧洲社会生活水平低下
  • 9、1864年美国成立移民局,通过《鼓励移民法》,此后美国进入移民高潮。如表是1910年移民在美国的大致分布情况。据此可知( )

    移民在制造业劳动力的占比

    移民在建筑、运输两个行业劳动力的占比

    移民在铜矿、成衣行业和铁矿业的劳动力占比

    1/3以上

    1/4多

    2/3或更多

    A、欧洲列强对美洲侵略加剧 B、美国掀起全球人口流动潮 C、美国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D、移民促进了美国的工业化
  • 10、4世纪中后期,遭到匈奴进攻的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并于410年攻占罗马城。此后西罗马帝国被汪达尔人和日耳曼人陆续进入,最终在476年灭亡了西罗马帝国。据此可知,西罗马帝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匈奴人的进攻 B、西哥特人的占领 C、欧洲的民族大迁徙 D、西罗马帝国的没落
  • 11、据史料记载,自永嘉到元嘉年间(公元313年~公元450年),北方南迁的人口约90万,迁至今江苏及浙江的最多约有30万;湖北6万;江西、湖南各有1万,此外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也有一些移民迁入。据此判断这一时期
    A、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 B、南方的自然资源日益丰富 C、南方经济开发具有人力资源 D、南方经济开发向深度发展
  • 12、希罗多德在《历史》中写道,“任何人都可以相信这些埃及人的故事,如果他是轻信的人的话。至于我本人,在这部书中保持的总的规则就是把各国的传统按照我听到的样子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希罗多德撰写《历史》时遵循( )
    A、历史记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真相莫衷一是 B、掌握充分的史料证据,一定可以厘清历史上的一些争论 C、历史记载应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 D、故事传说是完全可信的
  • 13、伏尔泰在《风俗论》中写道“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养、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而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却这样评价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两位思想家的认识都基于( )
    A、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 B、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 C、以儒家精神丰富启蒙思想 D、中西法治文化的差异
  • 14、关于传统音乐,《周易》有所谓“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享祖考”之说。至春秋战国又有“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这可以用来说明,传统音乐( )
    A、顺应了大一统的趋势 B、由尊神灵走向重人伦 C、由敬祖先走向重民本 D、维护了贵族等级秩序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殖民者贩运黑奴的人口迁移路线

    欧洲殖民者开发新大陆的人口迁移路线

    图 1 15—19世纪人口向新大陆迁移示意图

    材料二 近代的美洲文明已经不是纯粹的土著文明,而是被历史重塑过的再生文明,是 欧洲文明和美洲印第安文明及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文明(黑人比重较大的国度则尤为明显) 长期冲撞的历史结晶。这个新文明之异乎于原生的旧文明,就在于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混血 的文明。它既不是欧洲文明在异域的简单移植,也不是土著印第安文明的自然延续,而是两者从血液到精神的杂交、融合,而这种融合曾经历过长期孕育和分娩的痛楚……

    ——摘编自沈坚《地理大发现与人口大迁移》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5—19世纪欧洲人迁徙的主要路径并分析其对当地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2)、如果让你绘制一幅20世纪50—70年代全球劳动力流动的示意图,写出你的设计并说明理由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外来新词简表

    时期

    主要外来新词

    来源

    汉代到唐代

    苜蓿、葡萄、琵琶、胡豆、胡琴

    西域

    佛陀、和尚、袈裟、菩萨

    古代印度

    晚清到"五

    四”前后

    赛恩斯一科学、德谟克拉西一民主、布尔什维克一无产阶 级、布尔乔亚一资产阶级、德律风一电话、梵婀玲一小提

    琴、伯理玺天德一总统、沙发、咖啡、三明治、幽默

    英国、俄国、日本

    改革开放后

    因特网、迪斯科、IT、WTO、DVD、巴士、热狗、超级市场、

    纳米、麦当劳、派对、脱口秀

    西方发达国家

    阅读上面表格,从中提取中国外来新词变化的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角度予以阐述。(要求:自拟论题,观点明确,史实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 17、蒙古自13世纪初崛起之后,先后发动三次西征,对中国、对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世界的征服者成吉思汗,他是征服寰宇的战士和世界舞台上敏捷的骑兵,用 威严之足登上时运的马镫,用权力之手击打傲慢的君主。他的钢矛上的火花像风一样,把世界上的歹徒从国土上消灭。”

    ——摘自拉施都丁《史集·成吉思汗纪序言》,魏曙光译

    (注:《史集》是14世纪成吉思汗后裔统治的伊利汗国宰相拉施都丁主编的世界通史著作)

    材料二“那暴君啊,人家都称他为王中之王,就是成吉思汗呀,就是他逞着豪强,把一个雄伟的亚洲变成了一片坟墓……这个专灭人之国,杀人之君的凶汉。”

    ——摘自伏尔泰《中国孤儿(全译本)》,范希衡译

    (注:《中国孤儿》是1755年伏尔泰改编自元代纪君祥杂剧《赵氏孤儿》的作品,在法国演出后取得了巨大反响)

    材料三蒙古人对贸易的重视在世界历史上的贡献也不应该被忽视。蒙古人不仅鼓励 和推动贸易发展,也直接或间接地扶植新产品和新商品……在蒙古人提供的保护之下,商品 变得更加便宜,也更加充足……蒙古人在欧亚大陆上的商人及其他旅人的休息之处建起了 大量旅店,也设置了巡逻兵,在丝绸之路上维持治安。随着蒙古帝国的崩溃,安全性降低,成本提高,导致一些欧洲人开始寻找新的商路,其中之一便是热那亚航海家哥伦布。

    ——摘编自[美]梅天穆《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注:该著作出版于2012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二者展现的成吉思汗形象有何不同?
    (2)、相比材料二,指出材料三中的西方学术界对蒙古征服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如果以“蒙古帝国为中心/世界史”为研究主题,三则材料各自有何史料价值?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礼乐文化在春秋以前一直占主流,春秋季世崩坏,周天子大权旁落。孔子作为 三代文化的继往开来者,以复兴礼乐为己任, 一方面“述旧”,继承三代礼乐文化;另一方面因  革损益,创立“仁学”,建立仁、礼合一学说,纳仁入礼,将三代文化提升到哲学高度。由孔子  开创的儒学,不但在“轴心时代”确立了显学地位,而且在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大流中一直占  据主流地位,影响十分深远。为适应文化下移,孔子公开收徒讲学,提出“有教无类”主张。相传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晚年修订六经,使三代文化得以流传后世。

    ——摘编自宋云生《论孔子对三代文化的继承与提升》

    材料二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 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 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在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 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在中华文化发展方面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文化传入欧洲的原因及其影响。
  • 19、有学者评述:“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和管理中,自然延伸出一种‘古为今用’的三段论:不遗余 力地包装文化遗产;兢兢业业地将文化遗产申报为‘世界级’;迅雷不及掩耳地将文化遗产货币化。”该学者认为这种“古为今用”的做法(   )
    A、提升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可度 B、保护了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多样性 C、忽视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经济效益 D、背离了设立世界文化遗产的初衷
  • 20、18世纪建成的卢浮宫博物馆,位居世界四大历史博物馆之首,其艺术收藏品包括雕塑、绘 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腊罗马等6个门类,也有拿破仑一世对外征战时,从世界各地掠夺来的艺术珍品。据此可知,卢浮宫博物馆(   )
    A、具有文化传承和服务公众职能 B、通过掠夺各国不断积累收藏品 C、向公众全方位提供了多个领域知识 D、被视作首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上一页 422 423 424 425 42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