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产生巨人”的群星闪耀的时代,这个时代以一位“大人物”(恩格斯语)的名字作为开始的标志。他采用梦幻文学的形式,通过幻游三界过程的描写,抨击教会的贪腐,歌颂自由的理性和求知的精神,成为那个时代的先驱。他是(   )
    A、但丁 B、彼特拉克 C、薄伽丘 D、莎士比亚
  • 2、约在1600年,经好望角航线运往欧洲的胡椒是100万-200万磅,丁香、蓝靛、药品、肉豆蔻等区约35万至65万镑,而经过商队运进地中海的胡椒有300万-400万磅,丁香等共有70万-100万镑,另外还有生丝50万磅。这些数学说明(   )
    A、新航路开辟作用有限 B、地中海航线依然十分重要 C、航路中心转移不明显 D、西葡两国争夺贸易主导权
  • 3、16世纪欧洲爆发严重通货膨胀,持续了一个多世纪。有学者提出,在16世纪前半期物价上涨最高,16世纪中叶金银流入量不断扩大;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西班牙金银输入量最大,其物价是相对稳定的。这一认识(   )
    A、表明商业革命刺激了货币需求 B、否定了贵金属流入欧洲的影响 C、反映了价格革命成因的复杂性 D、证实了欧洲对美洲殖民的残酷
  • 4、下面是外来物种传入中国的简况表。这些物种的传入是(   )

    玉米

    明代传入中国,清代向全国推广

    花生

    16世纪传入中国

    烟草

    明代万历年间传入中国

    甘薯

    明代传入中国南方,后又传至北方

    A、西欧庄园经济发展的产物 B、明清政府对外政策的结果 C、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影响 D、明清士人主动引进的结果
  • 5、欧洲人开始海外扩张后,股份公司以其有限责任,为投资提供了媒介,使欧洲大批资本用于海外冒险事业。东方商人因自身及其合伙人的资力有限,没有一个最终能成功地与东印度以及现存的哈得孙湾公司相竞争。据此可知当时(   )
    A、殖民扩张以资本输出为主要形式 B、贸易规模扩大引发价格革命 C、经营方式变革改变世界贸易格局 D、东方失去与西方竞争的优势
  • 6、意大利学者马达罗说,“在朦胧而混沌在欧洲中世纪背景的衬托下,马可·波罗的惊人著作像是一个革命挑战”,“像是一把开锁器,促成了世界的开放”。该学者做出上述论断的主要依据是,马可·波罗的著作(   )
    A、打破了世界各地的隔绝状态 B、刺激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向往 C、直接促成远洋探险活动开展 D、赞扬了欧洲人对亚洲国家的认知
  • 7、某航海家在日志中写道:1492年8月3日早晨,我从(西班牙)帕罗斯出发,向西“前往位于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岛,然后从那里出发前往印度。这次航行的任务是作为国王陛下的使节,完成国王陛下吩咐给我的任务,向彼岸的君主致以我们的问候。”该航海家(   )
    A、深信“地圆说” B、途经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 C、在东方实现了“黄金梦” D、找到了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 8、14世纪以来,货币成为西欧普遍的交换手段,贵族用货币购买奢侈品,农民用货币缴纳地租,手工工场主、租地农场主和商人需要更多的货币以便扩大经营。这一状况(   )
    A、植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反映了封建庄园经济的瓦解 C、蕴含着新航路开辟主要动因 D、引发了西欧社会的价格革命
  • 9、下表为15—19世纪世界及部分地区人口变化简表(单位:百万),由此可知(   )

    地区

    时间

    中国

    欧洲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拉丁美洲

    全球

    1400年

    70

    52

    60

    36

    425

    1600年

    110

    89

    104

    10

    545

    1800年

    330

    146

    92

    19

    900

    A、工业革命推动全球人口增长 B、传染病的肆虐导致非洲人口急剧下降 C、奴隶贸易导致拉美人口锐减 D、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世界人口地理格局
  • 10、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写道:“则哥伦布以后,有无数之哥伦布,继达·伽马之后,有无数之达·伽马。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岂是郑君之罪也!”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是(   )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C、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 11、有学者认为,事实上,不同地区独立的“发明”了农业……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古代非洲人不会炼铜术,且不能独立地将炼铜术应用到炼铁问题的解决。考古证据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期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时西亚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这一观点(    )
    A、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B、认为非洲文明历史悠久独立发展 C、意在说明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D、反映了文明交流和融合的必要性
  • 12、高丽成宗时代(981~997年),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这主要体现了该官员(    )
    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C、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D、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 13、15世纪末,墨西哥中南部形成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特诺奇蒂特兰城成为该大帝国的政治中心。该帝国(   )
    A、发明了“浮动园地” B、地方实行行省制 C、采用了20进制 D、经济基础是商业
  • 14、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疆域辽阔的帝国。下列关于阿拉伯帝国描述正确的是(   )
    A、将地中海变成了自己的内海 B、成功编订《查士丁尼法典》 C、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D、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 15、法兰西国王腓力二世(1180—1223)给王室直属领地内的许多城市颁发特许状,同时宣称自己也是王室直属领地以外所有城市的保护者。此举意在(   )
    A、强化王权 B、扩大王室领地 C、打击贵族 D、促进经济发展
  • 16、在布托地区(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史前考古层,考古学家发现了两件极具价值的考古文物,一个是泥钉,另一个是抛光的圆锥体,它们都与埃及史前考古层的其他文物和建筑风格迥异。尤其是抛光的圆锥体,很像两河流域乌鲁克时期装饰神庙门脸的手工制品。这表明(  )
    A、不同文明区域间有一定交流 B、世界早期文明逐渐走向联合 C、两河流域文明早于埃及文明 D、两河流域的手工业世界领先
  • 17、下图为一位同学学习古代世界的帝国一目时所作的课堂笔记。符合下列特征的国家是(   )

    中央:实行帝制

    地方:行省制

    经济:发展海外贸易

    文化:基督教定为国教

    A、波斯帝国 B、罗马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 D、亚述帝国
  • 18、《汉谟拉比法典》写道:“安努和恩利尔(神)为了人民的利益呼唤我的名字:汉谟拉比,虔诚的、神所敬畏的王子,(任命我)令正义在大地上出现,摧毁罪恶。”这反映该法典(   )
    A、阻碍宗教传播 B、限制商业发展 C、强调君权神授 D、激化社会矛盾
  • 19、某学生在学习中,整理了世界古代文明的部分信息(如下图)图示文明呈现的特征是(     )

    A、大河文明,相对独立 B、相对独立,海洋文明 C、海洋文明,交往密切 D、交往密切,大河文明
  • 20、在距今大约1.1万年前的冰期结束后,气候趋暖,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个重大转折,即人类由狩猎和采集时代逐步过渡到定居农业和畜牧时代。这一转折(     )
    A、阻碍了传统帝国的扩张 B、促进了史诗文学的兴起 C、促成了文字的广泛运用 D、加快了文明时代的到来
上一页 425 426 427 428 42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