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写道,他从一个海关工作的官吏那里获悉,仅杭州每日胡椒的对外销售量达43担,每担重达90公斤;泉州对外交通发达,外国商人、传教士、旅行家接踵而至,亚非各国商船往来频繁。这可用于说明,元朝( )A、对外开放的水平较高 B、海港多且城市繁荣 C、鼓励外国人来华游历 D、经济文化领先世界
-
2、唐玄宗时,政事堂更名“中书门下”。宰相会议的决策写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这一机制( )A、能够减少决策失误的出现 B、严重影响了行政办公效率 C、进一步削弱了君主的专制 D、使中书门下成为决策核心
-
3、西汉元帝时,专门制定了《考功课吏法》,官吏经过考课,根据政绩决定赏罚升迁。如果在考课中未获得“最(有治能者)”“高第”成绩,也没有获得所在长官的荐举,但在某一等级上任职几年后,同样可以获得晋升上一等级的机会。这表明,当时( )A、察举制得到了发展 B、官员考核的机制比较完善 C、监察体系日益完备 D、中央掌握地方官员任用权
-
4、下图为秦汉时期乡亭制的示意图。据图示内容可知,秦汉设置乡亭制( )A、保障了官僚政治的稳定 B、导致了权力中心的下移 C、提高了文书传达的效率 D、强化了基层社会的控制
-
5、河南洛阳战国粮仓出土铁农具72件;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铁农具近70件; 广西平乐银山岭战国墓出土的 181件铁器中,177件为生产工具,可以开垦、耕翻、除草、收割等。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铸铁技术领先世界 B、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C、南方耕作技术发达 D、冶铁业取代了青铜业
-
6、下图反映了 1830—1970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动情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图中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和教训。
-
7、华工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十几万华工在欧洲战场从事艰苦工作,数千人献出了宝贵生命。
材料一关于一战华工的部分研究资料
文献史料
①
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招募华工的布告、用途、薪金表》,1916年
②
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驻济南领事就劳工问题致英国公使的信》,1916年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英法等国规定招工各项工资案》,1917年
④
《中国人力援助战时法国》,《纽约时报》,1917年
⑤
威海市档案馆藏《华工出洋歌》,1917年
⑥
《旅法华工近状》,《东方杂志》,1917年
⑦
《大战中的中国:她在劳力、原材料、军需品和食物上对协约国的贡献》,《亚洲》,1917年第8期
⑧
《华工团二大队第3902号华工给德国皇帝的信》(译件),1918年
⑨
《国王与中国华工军团》,《英国周刊》,1919年
⑩
《华工在法与祖国的损益》,《华工周报》,1919年
⑪
《在巴黎华工庆祝联军的胜利》,《华工周报》,1919年
⑫
《英法华工归国后之处置》,《民心周刊》,出版年不详
⑬
《招聘护送华工回国沿途照料员章程》(中国驻巴黎总领事馆发布),《旅欧周刊》,1920年
⑭
《华工归国后该怎样》,《华工杂志》,1920年
其他资料
⑮
尼古拉斯·格里芬:《一战中的英国华工军团》,《军事事务》,1976年第3期
⑯
徐国琦:《文明的交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在法华工》,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年版
材料二探究主题
甲
华工赴欧的原因
乙
英法对华工的态度
丙
中国社会对华工的关注
丁
一战后华工的境遇
(1)、按史料类型,将材料一中的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写出序号。(2)、参考材料一中的研究资料,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个主题,说明选题意义,拟定研究提纲,列出3—5个相关参考资料的序号。要求:选题意义应结合历史背景,研究提纲应系统清晰,所列参考资料从标题上看应密切联系主题。
-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民国学者对中国近代史起点的认识,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明清之际”开端与“鸦片战争”开端。
其一,“近代”始子明清之际。郑鹤声认为:“新航路发现以来,世界交通,为之大变,人类生活与国际关系,较之中古时代,显有不同之处,是即中古史与近世史之所由分界也。近世史之演变,有"继往开来'之趋势,其一切表现,皆在根据往古事迹而发扬光大之。且推陈出新,由此而孕有未来之局势。故近世史之范畴,尖包括三四百年之历史,无论中西,大都皆然。"其二,“近代”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对鸦片战争为近代开端做出系统理论阐释的是李鼎声。李氏在《中国近代史》中表示:"我们之所以不以明末清初为近代史的开头而是近代发端于鸦片战争,理由是很简单的,明末清初不过是两个朝代的交替期,不能代表一个历史的大转变期。从鸦片战争后,中国才日益走上殖民地道路,在革命经济上,在阶级阵营上,以及文化思想上都表现了巨大的转变。”
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20余种中国近代史著作大多以鸦片战争为开端。至194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将"中国近世史"列为历史系必修科目。鸦片战争开端说逐渐成为学界主流观点。
——摘编自赵庆云《何为"近代"——中国近代史时限问题讨论述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国时期"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争论"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昕)
-
9、二战爆发后,美国逐步打破贸易壁垒,以贷款、租借的方式援助反法西斯国家,建立了密切的经济联系。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中苏美英等国以原料和其他物资互通有无,或以劳务输出互助合作,并建立了许多经济协调组织,如联合生产与资源委员会和联合粮食委员会。这些做法的深远影响是( )A、推动了全球贸易自由化 B、加强了全球生产计划性 C、开创了全球金融一体局面 D、形成了战后美苏两极格局
-
10、19世纪初期是英国工业化的高潮阶段,这一时期劳资双方的对抗日益剧烈,面对劳工阶层的不满和反抗,政府曾采取镇压与安抚相结合的方式来稳定社会秩序。后来政府逐步抛弃家长制保护主义法规条令,既不做劳资冲突中弱势方的保护者,也不做劳资冲突的仲裁者。英国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劳资双方关系得到改善 B、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 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D、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
-
11、如图是某学者对古代世界文明交流与传播的研究示意图。从图中可知,古代世界文明具有( )
注:古典文明指古希腊、古罗马文明
A、相似性与多元性 B、共融性与互鉴性 C、本土性与单向性 D、继承性与连续性 -
12、如表为浙江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的“枫桥经验”在不同时期的表现,此表反映了我国的基层治理( )
时期
“枫桥经验”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
以柔和的方式教育改造“四类分子”,在全国率先给“四类分子”摘帽,恢复其社会评价。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实行专群结合、群防群治,被广泛应用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基层社会稳定。
中共十八大以来
把数字法治融入基层治理全过程,建立智慧治理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组团式服务”等。
A、继承民本思想崇德尚贤 B、基于法治维护基层稳定 C、依据时代发展不断创新 D、创新科技提升治理效率 -
13、据1952年统计,我国沿海各省工业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0%,其中钢铁80%在沿海,纺织70%在上海、天津、青岛三地。到1957年,先后建成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东北、华北、山西、湖北、郑洛汴、陕西、甘肃和川南八大工业区。这说明“一五”计划的实施( )A、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B、加强了各产业分工协作 C、有利于区域的协调发展 D、得益于城市化加速发展
-
14、在日本空军以九十四架飞机分五批轰炸后,(全城) 处于警报之中,部分大学开始做外迁准备,个别外国驻华大使馆开始转移到军舰上办公,人心惶惶。蒋介石在当天日记中写道:“敌寇以为反复轰炸,可以逼我迁都或屈服,其实惟有增强我抵抗之决心而已。”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蒋介石撰写上述日记之时,最有可能发生的是( )A、中国军队正在进行淞沪会战 B、德意日结成三国军事同盟 C、中国迁都重庆与敌周旋抗战 D、珍珠港被偷袭美参加二战
-
15、1922年春,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后,工商八团体在上海召开“国是会议”,讨论“国家根本建设”的办法,并决定组织“国民监督财政会”。1923年初,上海总商会登报征集裁兵春联,刊印后广为散发,给军阀政府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由此可知,当时( )A、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B、军阀混战割据成为众矢之的 C、民主政治建设趋于稳定 D、民族资本家政治影响力扩大
-
16、道光年间,典籍中的“外洋”大多指的是纳入清朝行政管辖的一条带状海洋区域,与“内洋”相对应。光绪年间,“外洋”的含义主要是指外国,与“中国”相对应。这一变化表明( )A、晚清天下观的近代化 B、政权更迭影响词义变迁 C、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D、清末新政丰富地理知识
-
17、对于地方官员德政书写的方式,东汉时期以“飞蝗过境”“猛虎渡河”“纵囚归狱”等为模式与范本;到了宋代,多出现“民诵之”“民受其惠,诵之”等话语。这一变化说明( )A、经济发展促进观念转变 B、儒学发展影响官吏评价 C、官员考核方式更加规范 D、社会治理模式发生变革
-
18、《旧唐书·杨炎传》记载:“天下兵起,始以兵役……徵(征)求运输,百役并作,人户凋耗,版图空虚。"这反映了当时( )A、赋役制度亟须调整 B、户籍制度管理严格 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募兵制度难以为继
-
19、有学者研究简牍发现,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的行政文书中通常有“书到相报,不报,追”等字样,郡向属县下发文书时也特别要求“别书相报……”,汉代同类文书则不再额外强调。这说明( )A、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 B、汉代官吏管理水平提高 C、汉代交通利于文书传递 D、秦汉治国思想发生转变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相继援助越南抗击法国、援助朝鲜抗击美国,向周边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各种援助共计约49亿元人民币。60年代,支持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援助力度不断加大,在这一过程中,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统一战线的思想成为推动中国进行对外援助的内在动力。70年代始,为配合中国外交的“以苏划线”,对外援助逐渐扩展到拉丁美洲及大洋洲,援助国家不断增长,重点援助那些受到苏联侵略、扩张威胁的国家,增强国际反苏力量。总体来看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对外援助金额累计超450亿元人民币,且多是无偿援助。
——摘编自邵艳平《新中国对外援助研究(1949—1978)》
材料二 进入新时期,中国一方面继续对友好国家的援助,另一方面增加了对拉美、中东以及部分非洲国家的援助。在经济援助管理体制方面进行调整,引进市场机制,企业逐渐成为对外援助的主体之一,开始要求受援国支付“当地费用”,加强与援助国家的互利合作。对外援助的投资方向上,减少生产性项目的援建,更多援建一些标志性建筑和贴近人民生活的中小型项目,对外人道主义援助的力度也逐渐加大。此外,中国还派遣专家向受援国提供技术援助,并接受受援国人员来华参加学习、培训等。
——摘编自韩秀申《新时期我国对外援助发展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对外援助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时期中国对外援助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