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 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指导思想。这一思想( )
    A、源自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伟大实践中 B、指导国民大革命实践并取得成功 C、完成了旧民主革命向新民主革命过渡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
  • 2、民国二十二年十二月,中央执行委员会公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地方苏维埃暂行组织法(草案)》规定:在省、县、区级执行委员会及其主席团之下,设立劳动、土地、军事、财政、审计委员会及总务处等部,具体管理该苏维埃管辖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方面的行政事务。这说明当时( )
    A、“三三制”原则得罚贯彻执行 B、中共重视工农民主政权建设 C、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基层的管控 D、民族矛盾地位正在快速上升
  • 3、《广东军务记》载“逆夷又往三元里及萧冈各乡,复行扰害。由是乡民共愤……乃鸣锣传递,富者捐资,贫者出力,备乃器械,响应风从,不谋而合者遥遥百余里,聚至百有余乡……逆夷狐凭鼠状,潜避两炮台中,不敢出入”。这反映了( )
    A、晚清政府动员群众抵御侵略 B、扶清灭洋的口号推动清军与民众联合 C、民众有保境安民的爱国意识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中国人民抗争
  • 4、“羁縻”有牵制、笼络、怀柔之意,包含了对民族地区政治现状的宽容和默认,将其纳入中央管控之下。据此可知羁縻政策( )
    A、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导致民族之间矛盾加剧 C、易造成边疆割据冲突 D、利于因俗而治稳定统治
  • 5、《大明会典》载: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并规定“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其官司妄准脱免及变乱版籍者,罪同”。此规定( )
    A、巩固了工商食官制度 B、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C、顺应了民族交融趋势 D、加强了社会等级制度
  • 6、唐宋之际,出现婚姻不问阀阅、取士不问家世、家族谱牒寝废、社会风气不同于前代等现象,有学者就此提出“唐宋变革”说。据此理解“唐宋变革”是( )
    A、贵族政治式微君主独裁逐渐兴起 B、实物经济结束货币经济开始出现 C、儒佛道融合理学成为了官方哲学 D、门阀社会已变社会风气趋于世俗
  • 7、西周时将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口分封给诸侯,但秦朝时秦简已有“东成(里名)户人(户主)士五(无爵或免爵者)夫,妻大女子(女性)沙(名字),子小女子(女性)泽若(名字),子小女子(女性)伤(名字)”等记载。材料说明( )
    A、土地制度由公有制转为私有制 B、人口已由诸侯掌控转向王朝国家管理 C、人民赋役负担已经越来越繁重 D、女性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越来越高
  • 8、《左传》里说,上天生下百姓并为他们立了国君,让国君治理他们,不让他们丧失天性。有了国君又替他设置了辅佐的人,让他们教导保护他,不让国君越过法度。所以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士有朋友……以便互相帮助。这反映了当时( )
    A、国君权力受到一定限制 B、民本思想推动政治发展 C、仁政王道得到广泛推崇 D、君主专制思想开始形成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1988年,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9000多万人,城镇成为当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以短距离迁移为主,以小城镇为主导的“自下而上”农村城市化模式逐步建立。1990年代后,呈现出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动和内地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1982年,规模最大的10个城市吸纳了11.86%的流动人口,1990年上升为17.04%。大城市和沿海城市逐渐主导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摘编自殷江滨、李邮《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材料二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8%。我国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上升40.6个百分点。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我国社会大局保持长期稳定,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人口流动的阶段性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纵观中国近代历史,晚清洋务运动所开启的,是一条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不归路,一旦开启,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就绝不会止于清末种种改良与改革举措所规定的界限之内。其“师夷之长技”的实质是经济变革,经济的变革、发展与其迟早必然引发的政治变革与维护清王朝统治之间的矛盾,对于清廷统治集团来说无疑是一道无解之题。所以,只有当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方式使其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清廷统治集团才被迫以接受“优待条件”而无奈地退出历史舞台。但辛亥革命中存在诸多弱点,对旧制度的扫除并不彻底,传统守旧的政治势力并未退出历史舞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继续有待于新的时机与新的推动力量。

    ——摘编自李学智《清末改良与辛亥革命后的建设:以宪法、国会为中心的考察》

    根据材料信息,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准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 1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政权建设问题的党内指示中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共产党占三分之一、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是中间分子占三分之一。”其中,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非党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陕甘宁边区政权是一个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

    ——窦红莉《试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创新》

    材料二 毛泽东指出: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1947年7月至9月,刘少奇在西柏坡主持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敌后抗日根据地民主建设的措施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共的土地政策在解放战争时期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该时期中共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的原因。
  • 12、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明初中枢机构基本承袭前元,但君相间对中枢决策权的争夺出现了突变,并奠定了整个明代中枢政治发展的方向。虽然这一突变使君权实现了集中,却难以平衡集权与效率的矛盾,迫使后世嗣君在解决集权与效率的平衡时,不得不对明代中枢决策体制进行适当的调整。

    ——摘编自王剑李文王《承继、突变与适调:明初政治变动中的政治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枢机构的“突变”及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后来的君主是如何进行调整的?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枢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
  • 13、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上指出,“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由此可见中共八大( )
    A、对我国国情有正确认识 B、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C、找到共产主义建设道路 D、注重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
  • 14、下表是某校学生为撰写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研究性学习论文而收集的资料。

    抗战时间最长

    长达14年

    付出代价最大

    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经济损失达5000亿美元

    抗击日军最多

    歼灭日军150多万人。

    抗击日本陆军兵力最高达94%,牵制日军240万人

    支援盟国情况

    牵制日本北上和南下,支持了苏、美、英盟军的作战:

    中国军队两次入缅作战,直接支援盟军在印、缅战场对日作战

    据此推知,论文的主题是( )

    A、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B、日军的侵华暴行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 C、全民族抗战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D、日本不断扩大战争规模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 15、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 )
    A、推翻了北洋军阀统一中国 B、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
  • 16、1900年6月21日,清廷发布上谕向各国宣战。但张之洞等地方大员却拒绝执行,寻求自保,由此出现了“京城混战,地方和平”的奇怪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 )
    A、刺激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B、说明满清统治土崩瓦解 C、加剧了中国的边疆危机 D、是中央权力式微的体现
  • 17、《史记》将少数民族作为记传对象,创立了民族传的书写模式。在各少数民族传记中,清楚地交代了各民族的起源,并将其与中原相连,建构了贯通古今、囊括四海的黄帝谱系。《史记》中民族传记的书写( )
    A、突出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历程 B、强调了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C、说明了华夏认同观开始出现 D、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18、如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重要政治人物主张或举措简表(部分),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政治人物

    辅佐的主张或举措

    诸侯国

    子产

    郑国

    作封洫、铸刑书、择能吏、立谤政

    李悝

    魏国

    尽地力、食有功、禄有劳、赏有能

    吴起

    楚国

    封君子孙“三世面收爵禄",罢无能、废无庸,捕不急之官

    商鞅

    秦国

    行县制、奖励耕战、废除世卿世禄制

    A、思想领域的融合趋向凸显 B、国家统一已经是大势所趋 C、治民权和土地所有权分离 D、社会阶层流动性渐趋增强
  •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却也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时人称之为“《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材料三  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的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思想角度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历史背景。
  • 20、如图呈现了1965—1995年世界出口总额的比例结构,据此可知(    )

    A、各国进出口贸易的比重波动较明显 B、发达国家的经济主导地位丧失 C、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地位上升 D、经济全球化推动各国均衡发展
上一页 401 402 403 404 40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