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1、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包括( )
①进行社会主义改造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2、《中国共产党简史》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这一事件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这一历史事件是( )A、五四运动爆发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国民革命兴起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
3、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以下史实能证明此结论的有( )
①十几万中国华工前往欧洲前线承担战勤任务
②中国积极参与谋划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③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救援英军,战绩名扬海外
④中国战场抗击日军兵力超过太平洋战场日军总兵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4、辽宁省沈阳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纪念碑,是一个“台历”式石碑。纪念碑上面布满了炮弹的弹坑和骷髅,代表并纪念当时去世的人们。九一八事变标志( )A、中国十四年抗战的开始 B、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C、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开始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
-
5、1928年,毛泽东说:“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敌人不来,我们就在这里练兵,发动群众,敌人来了,我们就靠这个家和敌人作战。”毛泽东意在强调( )A、以城市斗争为工作的中心 B、改变游击战作战方式的重要性 C、尽快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D、创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
-
6、1927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同武汉国民政府合并,因南京简称“宁”,武汉简称“汉”,故史称“宁汉合流”。“宁汉合流”标志着( )A、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建立 B、革命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 C、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 D、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失败
-
7、“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会议是(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七届二中全会
-
8、“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这次运动( )A、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 B、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范围 D、取得了抗击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
9、下表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部分活动记录表。由此可知该时期中国共产党( )
时间
部分活动
1922年1月
组织并领导香港海员大罢工
1922年5月
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建立起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
1922年7月
在广东海丰县成立第一个秘密农会
1922年9月
组织并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A、积极参与国民革命运动 B、以罢工形式反抗蒋介石的反动统治 C、注重发动群众进行革命 D、在农村中广泛地开展土地革命斗争 -
10、陈独秀提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其中,“德先生”和“赛先生”指的是( )A、自强与求富 B、民主与科学 C、独立与进步 D、民权与平等
-
11、1914年《滇声报》刊载消息称:“近来有维持风化之贵者,服则西级,食则洋食,吸则纸烟,饮则洋酒,上行下效,一日千里。”这表明( )A、国人开始走向文明开化 B、国人生活方式受西方影响 C、近代民族工业快速发展 D、民国政府致力于移风易俗
-
12、鲁迅曾深有感触地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鲁迅的感触源于( )A、北洋军阀统治社会混乱 B、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C、西学影响国人观念改变 D、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
-
13、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就像经过商周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部落酋长的世界;……。所以从历史上看来,是有空前绝大的意义”。可作为上述观点佐证的是,辛亥革命(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结束了中国的专制制度 C、实现了国人救亡图存的意愿 D、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务
-
14、据不完全统计,1901—1911年留日学生出版的以反帝救亡为出发点的革命报刊有六七十种之多。随着留日学生大量归国,他们的影响以燎原之势,迅速遍及全国各地。材料可用于说明( )A、清末新政促进了新式学堂出现 B、民族危机推动革命思想传播 C、日本是当时中国革命主要榜样 D、学生是辛亥革命的主要力量
-
15、《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付清。以海关税及盐税作抵押,但这两项税收为清朝政府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据此可知( )A、列强意识到了中国偿还能力薄弱 B、清政府关税和盐税收入足够偿还赔款 C、列强变相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D、列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需求增强
-
16、下表内容是西方媒体在义和团运动前后对中国的评价。这种变化说明义和团运动( )
义和团运动前
“一群没有活力的群众”“无可救药”“没有希望的民族”
义和团运动后
“有光荣革命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A、完成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挽救了濒临崩溃的清朝政府 C、打退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D、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 -
17、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诏书,要求“阑后中外大小诸臣…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缪之弊”。与该诏书有关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
18、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说“已而东师大辱,遂有割台补款之事,于是外邦蔑视,海内离心”。与上述材料中“割台之事”有关的近代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19、这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至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下所推行的自救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下列关于“这场运动”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以“自强”“求富”为目标 B、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C、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抵御外敌 D、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统治
-
20、有学者认为:“这场战争是中西关系质变的临界点,整个中外关系至此逆转,旧格局随条约缔结而俱逝,中国被不情愿地拉入到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这场战争是( )A、雅克萨之战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鸦片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