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学者认为,社会并非稳步前进,也不会跳跃式或随机发展。相反,它像季节一样流转:冬天结束,春天来临。
经济浪潮
历史阶段
中心国家
技术引领
对应危机
第一次浪潮
1780-1830年
英国
蒸汽机
1837年经济恐慌
第二次浪潮
1830-1880年
英国
钢铁制造
1873-1879年长萧条
第三次浪潮
1880-1930年
美国
电气化和化学制品
1929-1939年大萧条
第四次浪潮
1930-1970年
美国
汽车、石油化工
1974-1980年两次石油危机
第五次浪潮
1970-2010年
美国
信息与通信技术
2008年持续至今的金融危机
——摘编自詹姆斯·穆迪等著《第六次浪潮:一个资源为王的世界》
上表反映了1780-2010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动情况。以科技和经济的关系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18—1648年发生了席卷整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战后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和确立了国家主权、国家独立、维护和平、协商解决争执等一系列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使国际法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宣告了近代国际法的产生。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法国资产阶级政府为对抗一些欧洲国家的干涉,提出了国家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概念、国家主权原则、领土完整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在战争中贯彻人道主义原则等等,它们成为近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又召开了一系列会议,签定了一系列国际条约,这些条约规定了许多国际法的原则,进一步扩大了国际法的领域。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又提出了一系列的国际原则,例如,保护关系、势力范围、合法干涉、领事裁判权制度、租界、租借地等等,这些规定使资本主义初期确立的一些进步原则和规则名存实亡。
——摘编自陈文学《国际法对战争及使用武力的规范》等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以实际行动在国际法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含4个“互”字、1个“共”字,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精神,是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丰富和发展。港澳特区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本不应具备国际法上的缔约主体资格,但为确保港澳特区的繁荣发展,《基本法》作出特殊安排,赋予特区一定的缔约权,使“一国两制”不仅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本方针,更是对当代国际法的践行与发展。在《巴黎协定》谈判过程中,中国积极发挥引领作用,促使各国通过“国家自主贡献”气候行动目标,即所谓“自下而上”模式。随着多极化、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同时,大国之间的竞争和较量更为突出,2018年3月,我国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的一个重要外交理念写入宪法,将影响未来世界国际法的实践。
——摘编自贾桂德《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的国际法实践和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国际法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对国际法发展的主要贡献。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晚清遭遇社会剧变,选官任用的趋向与取士选材密切相关,呈现出相互递进的三阶段。道(光)咸(丰)以降,清廷为应对变局以坚忍任事为新标准,破格任用官员,突破了吏部循例按格的铨选规制,同时也因财政困窘及举主徇情导致捐纳、保举过量,严重危害吏治。甲午中日战争后,朝野于急迫救亡中质疑科举“无用”,认为西学“有用”,并将西方分科之学奉为圭臬。清末新政官制改革中,各部院与直省纷纷选调学堂学生和留学回国人员,均以事功及专门知识、技术为选官用人主要标准,摒弃了隋唐以来选材用人重视人品道德,及对圣贤义理阐释践行的传统。这一矫枉过正的偏颇之举,以浮躁和急功近利为特征,对百年来学风、官风与世风均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摘编自关晓红《晚清选官任用之标准及新趋向》
材料二: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晚清选官制度改革。(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独特性。(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晚清时期官员选拔和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中所得到的启示。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闽书》记载,明初以来,除提供征派差役依据之外,里甲“祭祀、乡饮、迎春等事,皆其措办”,清朝则增加了宣读圣谕、倡导互助等新职能。里长和甲首多以宗族为中心,控制族内的人丁和田产,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相应职务,形成了相当严密的赋役共同体。明清统治者制定了不少乡村治理的律令条规,还允许各地的家训族规成为国家律令的补充。福建地方官府大多要求基层“粮户归宗”,即承认里长和甲首的世袭特权,承认致仕归乡官僚的社会影响力,承认乡村社会的宗族自治,从而维护“服赋役而隶版籍”的统治秩序。
——据郑振满《明清福建的里甲户籍与家族组织》等
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的英国,村镇、庄园、教区共同构成了乡村基层组织,它们之间各自独立履行职权,又相互牵制和争夺。在这种形势下,村民们得以开展自我管理,乡村管理者由村民集体选举产生。那些具有法律知识的乡绅逐渐跻身治安法官之列,而约曼(富裕农民)则逐渐成为陪审团的主体。大量乡绅和约曼家庭的子弟,逐渐占据财政部、枢密院、议会等中央机关的要职,挑战贵族对官职的垄断地位。村庄共同体逐渐摒弃了血缘关系纽带,形成基于地域的具有共同担当、共同抵御的集体意识。
——据侯建新《中英封建晚期乡村组织比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福建地方乡村治理的特点及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福建和中世纪晚期英国乡村治理方式的异同。 -
5、1945年,美国一家公司联合农业部组织“明日之鸡”全美竞赛,试图选出生长快、体型大的肉鸡品种。科尼什鸡与新罕布夏红鸡的杂交鸡获得1948年全美决赛冠军,白洛克鸡屈居第二;竞赛奠定了肉鸡育种的基础,也成为白羽肉鸡(科尼什鸡和白洛克鸡的杂交后代)称霸世界的开始。“明日之鸡”竞赛主要反映了( )A、民众主食的变迁 B、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C、物种交流的加速 D、政府重视食品安全
-
6、下表为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货币集团
货币集团
成员国
英镑集团
英联邦各成员国(加拿大除外)以及瑞典、挪威、丹麦、葡萄牙、埃及、伊拉克、阿根廷、巴西等
法郎集团
法国本土以及法属殖民地和托管地
美元集团
美国、加拿大以及中美洲一系列国家
这些货币集团的出现( )
A、确立了世界货币体系 B、冲击了美国经济霸权 C、导致金本位制的崩溃 D、加深了世界经济危机 -
7、1883年《美国文官法》规定要建立一个不受党派控制的文官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对联邦文官统一管理,禁止文官参加党派活动;19世纪中期后,英国出现不与内阁共进退的文官,他们不参加党派之争,忠实执行决策,完成本职工作。这些规定( )A、对民选政府形成了有效制约 B、冲击了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 C、增加了国家管理的法治色彩 D、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持续
-
8、1689年,英国议会下院提出《三年法案》,即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任期不得超过3年,国王威廉三世立即予以否决。1693年再次否决此法案,直到1694年才迫于对外战争需要签署此案。这表明当时英国( )A、光荣革命成果遭到破坏 B、议会改革未能实现目标 C、责任内阁制的弊端明显 D、国王仍在行使部分权力
-
9、16世纪后,玉米、马铃薯、烟草、咖啡、可可等纷纷进入欧洲市场,同时小麦、水稻、葡萄、黄瓜、马、牛、羊等也在美洲获得推广。由此可知,新航路的开辟( )A、使农作物跨洲交流成为可能 B、推动了食物物种的交流 C、改变了各地民众的生活习惯 D、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
10、3世纪,罗马皇帝以诏令的形式确认法学家从事“以供平民咨询法律事项”的职业,允许委托代理人参加诉讼。于是法学家中分化出一部分专门从事解答法律咨询、代写诉讼及法律文书、代理参加诉讼的“代理人”。“代理人”的出现( )A、推动习惯法的发展 B、有利于实现程序公正 C、加强了皇帝的权威 D、提升了罗马法的效力
-
11、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这场革命被称为第一次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关于下图各地古代农业发展表述正确的是( )A、甲地农业体系以尼罗河为中心 B、乙地农业种植品种比较单一 C、丙地农业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 D、丁地是番茄和辣椒的原产地
-
12、下图所示为中国红色旅游人数及其占国内旅游人数比重的情况。据此推知,我国( )A、爱国主义教育十分成功 B、红色旅游成为民众首选目标 C、公民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D、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
13、1990年,国务院决定建立国家专项储备粮制度。从2000年开始,逐步建立起以中央储备为核心,地方储备为支柱,社会储备为基础,多层次、全社会的储备体系。我国粮食储备制度实施表明( )A、政府科学应对国际政局变化 B、国家粮食调控能力提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粮食安全问题得到解决
-
14、20世纪90年代,中国伙伴关系外交十分活跃,比如与美国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与法国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与俄罗斯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欧盟的“建设性伙伴关系”。20世纪90年代的伙伴关系外交( )A、体现了合作共赢外交理念 B、表明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建立 C、消除了各方意识形态分歧 D、标志着不结盟政策发生转变
-
15、从1950到1952年,中央先后派出西南、西北、中南、东北等民族访问团,对这些地区的自报族称进行实地调查。到1953年,从各地原来自报的400多个民族名称中,确认了38个民族。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族识别工作( )A、推动了民族间的融合与交流 B、奠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 C、巩固了边疆地区的安定团结 D、有助于贯彻少数民族平等政策
-
16、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强调要让“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各地方、各方面、各政党在全国人大中都需要有适当数量的代表”。针对一线代表相对较少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这反映出我国( )A、注重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 B、注重政治参与的广泛性 C、基层群众自治形式多样化 D、创新直接民主实现形式
-
17、《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这一规定( )A、改变了国统区固有的政治体制 B、表明国共关系从对峙走向缓和 C、推进了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 D、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
18、1898年1月,贵州学政严修奏请开经济特科,被清廷批准,特科要求在已仕官员中荐选人才,“覆试后,带领引见,听候擢用”,“初场试(经济)专门题,次场试时务题,三场仍试四书文”。这一做法( )A、配合了戊戌变法的开展 B、意在适应清末新政的需要 C、加强了在职官员的考核 D、反映出官员选任的功利化
-
19、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朝开始实行“金牌信符制”,即通过发放金牌信符,确定边疆地区与中原王朝的纳马予茶关系,三年为一周期,可以茶50万斤换马1万多匹。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A、实现了对边疆直接管辖 B、推动了民族间经济交流 C、提升了边境治理的效能 D、促进了中外的文化交流
-
20、《宋史·职官志》记载,府、州诸职总理郡政,“宣布条教,导民以善而纠其奸慝”,“有孝悌行义闻于乡闾者,具事实上于州,激劝以励风俗”。由此可知,当时宋朝政府意图( )A、宣扬儒学确立理学正统 B、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 C、以教代政实行政教合一 D、教化民众稳定基层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