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871年3月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以“统一”优先于“民主”、“自由”为原则,确立了以国王为中心、而非议会为中心的君主立宪制。这( )
    A、确立了资产阶级的领导权 B、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发展 C、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考量
  • 2、它是国际法漫长发展过程中的一块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标志着一个由众多主权国家组成的实际的国际社会的存在,而且标志着一种对国际行为产生直接约束力的国际法的产生。材料中的“它”是指( )
    A、《战争与和平法》 B、维也纳体系 C、《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 3、2016年中国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2022年SDR货币篮子的权重做出重新调整。表1中数据变化本质上反映中国( )

    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SDR)权重分布

    时间

    货币

    美元

    欧元

    人民币

    日元

    英镑

    2016年10月

    41.37%

    30.93%

    10.92%

    8.33%

    8.09%

    2022年8月

    43.38%

    29.31%

    12.28%

    7.59%

    7.44%

    表1

    A、主导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B、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上升 C、努力构建国际政治新秩序 D、人民币在世界范围自由流通
  • 4、1948年12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成立以后,将华北解放区的华北银行、山东解放区的北海银行和西北解放区的西北农民银行合并,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当时人民币的发行( )
    A、促进了人民政权统一、稳定的货币制度的形成 B、确立了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 C、推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 D、奠定了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的物质基础
  • 5、1905年到1910年,国内新设厂矿企业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其中资本在万元以上者有209家,共拥有资本7525.5万元。同1895年至1898年出现过的高峰相比,其资本力量更强,投资范围更广。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有力推动 C、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新政客观上促进民族企业发展
  • 6、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年),朝廷放宽了私人海上贸易,对番货实行“抽分”制度,对暹罗、满刺加等国的来华货物,俱按十分之三抽。据此可知当时( )
    A、民间贸易所得利润是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B、朝廷试图强化对海外贸易的控制和垄断 C、政府对税收及外贸管理机构进行了改革 D、朝贡贸易不再成为对外贸易的唯一渠道
  • 7、南宋统治者将政区规划、地图绘制视为国家政典的重要组成部分。仅宋孝宗(1162—1189年)就先后三次组织专业人员,将不断增设的路、州、县纳入新版“全国地图”,并将县以下新出现市镇的人口、物产、风俗、地形等详细录入《经济要纂》。该做法侧面反映了南宋( )
    A、江南地区人口增加与经济发展 B、国家治理的效能日益低下 C、政府以职业定户籍来稳定财政 D、统治者重视行政版图规划
  • 8、并州总管刘世让威镇边陲,“突厥惧其威名,乃纵反间,言世让与可汗通谋,将为乱。高祖不之察,逆诛世让,籍没其家。”至贞观初,“突厥来降者言世让初无逆谋”,后经太宗查勘,确属冤案,遂即为之平反。这主要体现唐太宗( )
    A、礼刑并用的思想 B、明法慎刑的思想 C、立法宽简的思想 D、无罪推定的思想
  • 9、马端临在《文献通考·自序》中关于两税法曾说:“随田之在民者税之,而不复问其多寡,始于商鞅;随民之有田者税之,而不复视其丁中,始于杨炎。”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
    A、导致了均田制遭到破坏 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固定了国家征税的时间 D、改变了以田亩为主的征税标准
  • 10、孙权统治时期,在任命官僚时,比较注意北方流寓地主与江东土著地主之间的平衡。该政策( )
    A、阻碍了江南地区的持续开发 B、沿袭了曹魏政权的用人政策 C、顺应了巩固政权的现实需要 D、消除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 11、早在六七千年以前,黄河流域的居民就发明了原始农业。在西安半坡遗址中,曾发掘出大量的炭化粟粒。据此可推知( )
    A、已使用石制、木制农具进行农业生产 B、粟的种植在我国北方已经得到普及 C、中国是世界最早产生农耕文明的国家 D、黄河流域的农业文明发展程度最高
  • 12、世界格局在一定时期内既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英国的优越地位在18世纪归功于它的政治制度……在19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功于机械技术。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到1830年,英国已成为“欧洲工业的老师”。

    ——摘编自[英]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此事情的本质而言,“冷战”是美苏双方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和对外战略相互矛盾和相互冲突的结果,是双方相互遏制和相互对抗的产物。

    ——摘编自张盛发《斯大林与冷战》

    (1)、材料一中英国当时的政治制度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成为“欧洲工业的老师”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导致美苏关系敌对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遏制苏联、争取世界霸权地位所采取的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中国该如何应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
  • 13、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诸君自五月四日以来,为唤醒全国国民爱国心起见,不惜牺牲神圣之学术,以从事救国之运动;全国国民,既动于诸君之热诚,而不敢自外,急起直追,各尽其一分子之责任。

    ——《蔡元培传》

    (1)、材料一中的图片是江西红色旅游著名景点的两个艺术作品。结合相关史实,任选其中一幅图片撰写解说词。
    (2)、材料二中的“诸君”及“全国国民”“各尽其一分子之责任”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个历史事件有什么深远影响?
  •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序》

    材料一:1898年,康有为出版了《孔子改制考》一书,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材料二: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海国图志》的作者是谁?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
    (3)、依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轨迹。
  •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

    ——陈荣香等《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材料二: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中央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汉朝察举制与隋唐科举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指出明中期以后“开科取士”的新规定及其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今天人才选拔的认识。
  • 16、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这一现象是( )
    A、两极格局的开始形成 B、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 C、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 17、台湾国民党党史馆为迎接大陆观光客,制作了一系列历史人物工艺品,其中包括蒋介石与毛泽东“欢笑言和”工艺品,制作该工艺品的历史依据是( )
    A、重庆谈判 B、南北议和 C、北平谈判 D、南京谈判
  • 18、1912-1919年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投资近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与这段发展“高峰”有关的国际背景是( )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暇东顾 C、新中国初期实施了“一五计划” 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19、有学者对某史实进行了这样的描述:“挟千里席卷之势,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天堂之梦在烟焰和烈火中化为灰烬,则是他们的悲剧。”这个史实是( )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 20、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旭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为皇帝决策扩大了信息来源 C、避免了中枢决议失误的问题 D、为巩固国家统一提供了条件
上一页 384 385 386 387 38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