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大一统王朝,疆域广阔,实行行省制度,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制的实行旨在( )
    A、集中军政大权,调动地方自主性 B、防范中书省专权,提高行政效率 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加强中央集权,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 2、《辽史·百官志一》记载: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这一制度实行的主要原因是( )
    A、辽朝统治区域人员较为复杂 B、契丹与各族间的矛盾尖锐 C、传承契丹族历史文化的需要 D、南北政治经济模式的差异
  • 3、如图是北宋初期各权力机构设置与运行的示意图,该示意图从根本上反映了(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B、监察制度的初创 C、宰相权力的削弱 D、事权的分化
  • 4、通过普遍招募方式组建军队的做法开始于唐玄宗时期,北宋将募兵发展为一种有意识的“养兵政策”。至宋仁宗(1022—1063年在位)时,大臣富弼说:“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中八九赡军(供养军队)。”这种状况( )
    A、扭转了北宋在边境的军事弱势 B、加重了财政负担并造成积贫局面 C、平息了王安石变法引起的争议 D、加剧了武将拥兵割据的问题
  • 5、有学者评价某朝代一选官制度的出现改变了“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现象,使士人可以自由报考,“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该学者所评价的朝代与制度指的是( )
    A、战国时期,军功爵制 B、汉代,察举制 C、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 D、隋唐时期,科举制
  • 6、北魏政权选拔了许多汉族官吏,如表是其所占比重变化情况。据如表可知( )

    时期

    道武帝时

    明元帝时

    太武帝时

    文成帝时

    献文帝时

    孝文帝时

    比重/%

    37.5

    41.4

    50.8

    52.7

    59.5

    68

    A、北魏晋时民族矛盾完全消失 B、汉化改革是根本目的 C、汉文化对北魏的影响力增强 D、北魏体制先进吸引了汉族势力
  • 7、两汉时期,江南主要的农作物是水稻,而南朝时期则有麦、粟、黍等农作物与水稻交错播植。江南原有的“火耕水耨”的耕作方法也在南朝得到彻底改变,南方水田耕作,广泛使用铁犁牛耕。上述变化反映出南朝时期(   )
    A、江南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B、江南经济迅速超过北方 C、中原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 8、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结束大分裂并走向封建大统一的时代。如表中的变化反映了( )

    项目

    秦朝

    汉朝

    疆域

    东至海暨朝鲜,南至北向户,西至临洮、羌中,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在秦朝基础上有所拓展,(黄)河西设郡,西域设西域都护。

    国家

    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以汉族为核心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A、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 B、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D、区域民族关系走向缓和
  • 9、仔细观察如图所示,与如图信息对应正确的是( )

    A、秦朝郡县制 B、元朝行省制 C、西周分封制 D、汉初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 10、秦朝在全国推广郡县制,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制度,其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和考核。该制度( )
    A、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 B、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C、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D、是分封制的延续
  • 11、战国时期,法家三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祥”。与其思想特点相符的是( )
    A、墨子 B、韩非 C、荀子 D、邹衍
  • 1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开展变法。其中,魏国李悝变法实行“尽地力之教”,楚国吴起变法力主“三世而收爵禄”,秦国商鞅变法实施“废井田,开阡陌”。这些措施( )
    A、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B、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建立了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D、废除了贵族世官的特权
  • 13、西周建国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周桓王时,与郑国交战,桓王中箭,王室军队败北,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不了了之。春秋后期至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这一变化突出反映了( )
    A、奴隶社会等级制度开始被破坏 B、分封宗法制度彻底瓦解 C、社会处在大变革时期 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 14、商汤建国后,称颂夏禹“久劳于外,有功于民”,并且继续祭祀夏朝确立的土神。商朝此举旨在( )
    A、稳定统治秩序 B、承袭夏朝制度 C、强化同祖观念 D、控制方国和部族
  • 15、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有元谋人和北京人;进入新石器时代,不同区域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文化特色,如黄河中上游仰韶文化以彩陶和种植粟为主要特征,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以种植水稻和养蚕缫丝为特征,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等也各具特色。这反映出当时( )
    A、中原地区长期居于领先地位 B、中华文明具有多源特点 C、不同文化之间缺乏联系 D、自然环境决定文明发展程度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的爆发,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对中国输出的资本和商品相对减少,为中国民族工业让出了部分中国国内市场,也利于中国商品开拓国外市场。1911—1919年,全国面粉业增至120多家,火柴、造纸等轻工业有显著发展。但好景不长,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欧洲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就萧条下去。

    ——摘编自焦雪琴《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之研究》

    材料二  “一五”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中有68个全部或部分建成投产。过去中国不能生产的高级合金钢、无缝钢管、喷气式飞机、坦克、大口径火炮、警戒雷达、汽车、大容量成套火力和水力发电设备、大容积高炉设备以及新型机床等,现在都能生产了。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工业部门一个个建立起来,一大批工矿企业在内地兴办,旧中国重工业过分落后的面貌和不合理布局大大改观。

    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各项指标超额完成。“一五”计划是中国从一穷二白的战争废墟,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第一张蓝图。

    ——摘编自洪向华、石建国《“一五”计划:步履铿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
  •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前十年间,欧美国家海军技术进步主要有三:第一速射炮,第二军舰高速度,第三无烟火药。除无烟火药外,另外两项都在这场战争中得到应用,但应用者却是日本舰队。……黄海海战的失利不能忽视战略上的原因。清廷自1885年以后,在思想上丧失了对日本的警惕和防范之心,致使整个国防战略发生严重失误。

    ——摘编自潘向明《黄海海战失利原因再检讨》

    材料二  甲午之败、马关之辱以及接踵而来的列强瓜分狂潮,使中国人痛心疾首,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中国有识之士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通过反思甲午战争中国为什么败、日本为什么胜、怎样才能“救亡图存”,推动了变法维新运动和革命运动。

    ——摘编自王晓秋《甲午战争彻底打破“天朝上国”迷梦》

    材料三  中国政府很乐意欢迎任何资本,在我朝寻找投资机会……你们可以提供资本和技术,但铁路电报线路等事务的管理权必须由中国政府控制。我们必须维护国家主权,不容任何人触及政府的神圣权利。

    ——摘编自1896年李鸿章回答《纽约时报》采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从甲午战争到20世纪初对待列强态度的变化,并指出这种变化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
  •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唐代的政治体制中,三省六部制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其在唐代政治发展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三省六部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大唐盛世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并且在当时以及后世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三省六部在职权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从运行机制来看,三省是命令传达的部门,六部则是执行机构,职能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相辅相成,一方面,保证了权力的高度集中,另一方面,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温帅《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及其影响》

    材料二  宋朝的建立与统一,消除了晚唐、五代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经济得以正常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水路交通的便捷,营业时间的不受限制等都为宋代城乡商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发展条件,促使宋代大小城市及乡村镇市的商业空前繁荣,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商业繁华情况,南宋初的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有很翔实的记载,北宋末画家张泽端所绘《清明上河图》,更是形象地描绘了北宋东京开封商业的热闹场面。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三省六部制在当时和后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 19、从2013年起,习近平在众多国内国际场合阐述、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多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这主要在于,该理念(    )
    A、为世界建设提供精神支柱 B、利于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C、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D、源自中华文明和平思想
  • 20、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召开多次重要会议,其中某次会议实现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八七会议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遵义会议
上一页 382 383 384 385 38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