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劳模归来》 (宣传画,1951年)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戴维·利文斯顿是英国著名的探验家。1841年,他受伦敦宣教会派遣去南非传教,当时奴隶贸易使非洲社会动荡不安,严重妨碍了传教活动的开展,为此,利文斯顿设计了铲除奴隶贸易的方案:“用合法商业取代奴隶买卖,供应欧洲工业品,奴隶贸易就无立足之地。……只需开辟一条从海岸通入内陆的商道,这个方案便可实现。”为铲除奴隶贸易,1853年后他转而从事探险活动,开拓了一条连接海岸至内陆的商道。他说:“地理学成就的终点即是传教事业的起点。”当时非洲内陆还鲜为人知,复杂的地形、恶劣的气候和致命的疫病令人望而生畏。在1853~1873年间,他三次深入非洲内陆,行程29000英里,勘查地域达100万平方英里。在19世纪数以百计的非洲内陆探险活动中,人们称他为横越非洲第一人。《泰晤士报》将利文斯顿的旅程描述为“当代最伟大的地理探索之一”。1855年,皇家地理学会授予利文斯顿“金奖”。1857年,利文斯顿出版的《南非传教士旅行与研究》成为畅销书,并获得巨大名声。同年12月,英国政府和海军部为他制定了一项庞大的计划,支持他努力结束赞比亚的奴隶贸易,并承诺通过基督教和商业开放该地区。
——据何一宁《非洲内陆探险与英国对非洲的认知变化研究》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说明利文斯顿的非洲探险引发英国社会广泛关注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从影响角度谈谈你对利文斯顿非洲探险的认识。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农村的商品生产特别是手工棉纺织品的生产,促使一批农村市镇兴起和繁盛。娄定县娄塘镇,“所产禾棉、布匹倍于他镇,所以客商鳞集,号为花、布码头,往来贸易岁必万余,装载船只动以百计”。明清两代江南市镇及其四乡生产的生丝、丝绸、棉纱、棉布,不仅行销全国,而且行销海外,在全球化贸易中,遍及亚洲、欧洲、美洲。
——摘编自戴鞍钢《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第二卷江浙沪近代经济地理》等
材料二从16世纪至18世纪初,英格兰地区的市镇增至700个。为了保证各农户能够进行日常的剩余农产品交换,各镇的集市日子都彼此岔开、互不重叠。在工商业发达的地方还兴起了一批工业集镇,它们一般出现在集市或港口所在地或是水流充沛、落差较大的河谷地区。它们的经济以一项或多项手工业长足的专业发展为特色,同时又对乡村工业的初级产品进行高级加工。市镇还承担起向外输出本地商品和调进原材料的职能。到工业革命前夕,这些城镇都拥有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专市,如粮食市场有九十六个之多,纺织原料及产品(以毛纺织为主)的专市有五十多个。
——摘编自杨杰《英国小市镇与乡村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兴盛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说明16—18世纪初英国市镇发展的影响。 -
4、对尤卡坦半岛一个湖泊内沉积物的研究,公元800—1000年是该地区最为干旱的时期,而这恰好对应于玛雅文明的衰落。另在2003年对委内瑞拉北部的Cariaco盆地沉积物中钛元素含量变化的分析,发现公元8世纪中叶开始的一场持续150多年的干旱控制了整个加勒比海地区,其发生时间与考古学家发现的玛雅人主要城市被废弃的时间相一致。据此可知( )A、地理环境变化是文明兴衰的根本原因 B、非洲文明衰落是因为气候发生了变化 C、气候环境因素可以解释古代文明衰落 D、科技辅助历史学研究一定会直抵真相
-
5、2003年,在坎昆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第五届部长会议上,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降低关税、实行贸易自由化,七十七国集团、非洲联盟、最不发达国家组成联盟,巴西、印度、中国等组成二十一国集团,挫败了发达国家的企图。这一结果( )A、表明世界经济旧秩序的瓦解 B、说明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严重 C、凸显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 D、反映了“逆全球化”思潮涌动
-
6、1971年,美国与英、法、苏在柏林签订了《西柏林协定》,保证今后不在西柏林地区使用武力威胁;1973年,美国与苏联讨论了包括欧洲安全、经济合作、人道主义合作等问题,推动了欧安会的顺利召开。这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 )A、西方阵营的逐渐分化 B、美国霸权主义的破产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美苏关系的有限缓和
-
7、19世纪30年代,德意志各邦国的君主大多担心修建铁路将分散客流,威胁其邦国、城市的商业中心地位。即便是当时德意志经济领头羊的普鲁士君王,也不愿意民众与自己享受同等速度的出行待遇。这主要说明当时的德意志( )A、政治形势不利于工业化进程 B、君主专制的色彩浓厚 C、地理环境影响近代交通发展 D、各商业中心竞争激烈
-
8、下图为中世纪西欧大学的兴起分布示意图。大学的兴起( )A、受到王权和神权双重压制 B、旨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 C、催生了西欧城市开始出现 D、推动了学术研究和教育世俗化
-
9、下图为20世纪60年代的宣传画《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该作品意在( )A、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 B、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C、突出了各民族团结迎解放 D、反映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
10、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会议确定了“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的战略任务,强调必须在年内准备好三万至四万干部,“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习生产的技术和管理生产的方法”。这次会议( )A、开启了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 B、为战略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C、适应了解放战争发展新形势 D、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做了准备
-
11、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实际上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C、自然经济已经趋于瓦解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
12、以下是某学者主编的《中国近现代史》第三章的章节目录,其中第二节的标题最有可能是( )
第三章 新社会结构的发生
第一节 清政府政治体制与政策的局部调整
第二节
第三节 私营资本企业的产生
第四节 城乡社会的变化
A、民族危机加深 B、洋务运动的展开 C、经世致用思潮 D、民主革命的兴起 -
13、明朝隆庆年间,某地市集以马、牛、羊、骡、驴、马尾、羊皮、皮袄诸物与缎、布、绢、棉花、米、盐、梭布等物品进行交易,但禁止出售硝磺、钢铁和盔甲。该市集最有可能位于地图中的哪一位置( )A、① B、② C、③ D、④
-
14、关于“杯酒释兵权”的历史典故,北宋《丁晋公谈录》可谓最早记载解除石守信、王审琦兵权的文献,但其只讲罢二人兵权,并无宴请情节。时隔半个多世纪,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则是大事铺张“设宴道旧”情节,绘声绘影,恍如身历其境。在北宋史官修的《太祖实录》中却未见记载。据此,下列对“杯酒释兵权”的历史解释最合理的是( )A、来自传闻,毫无依据,不可置信 B、充满了话本式的戏剧性夸张和渲染 C、司马光是亲历者,其记载最可信 D、是否发生过“杯酒释兵权”应存疑
-
15、下图所示为唐代女性不同的发髻。这可以看出( )A、追求个性的审美风尚 B、理学对妇女束缚的加深 C、艺术对自然美的回归 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
16、中华文明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丰富,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孔子创办私学,口授其说,弟子耳受其言,言传身教得到了最佳的普及效果,私学是儒学发展史上首先出现的传播与普及途径。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摘编自刘平《普及与推广中华儒学经典的思考与献议》
材料二 南宋朱熹大力推广理学。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统治时期推动儒学发展的因素。(2)、据材料二、朱熹对儒学教育进行了哪些深入探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大力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 -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某同学学习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后,构建如下知识框架图(如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制度创新与盛世”为主题,自拟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18、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涌现了许多新现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代前期,蜀地流通以铁钱为主,这使得从事长途贸易和大宗贸易的商人为货币的支付而烦恼。11世纪初,成都16户富商联保发行了一种可以兑换铁钱的凭证——交子。它的形制规范,用统一纸张制作,并制作了特殊记号以防止假冒,任何人都能凭这张纸在参与联保的任意一家商户及其分铺换取纸上所注明的铁钱。从此交子逐渐在蜀地流通开来。
——摘编自何一民等《成都简史》
材料二 古代社会早期的各种文化与娱乐活动,通常主要是特权阶层享受……娱乐场所并不普遍。入宋以后……在北宋汴京,人们进行娱乐活动的消遣场所茶坊和酒肆遍布大街小巷。在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早茶肆、夜茶肆亦遍布各个街巷。瓦舍相当普遍、繁盛,成为市民们流连之处。
——摘编自郭学信《论宋代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
材料三 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有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民岁输木棉十万匹”。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海南岛的技术,改造织机……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交子在蜀地得以流通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城市娱乐生活的特点,并指出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棉花成为中国纺织业主要原料的原因。 -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县由基层的乡聚组成,乡聚以下又有什伍之组织,这样一来,就将过去血缘关系的氏族组织,改造成为从户开始经什伍到乡聚再到县的严密的地缘关系组织,形成了完全意义上的基层地方行政组织体系。从秦统一天下后将县的幅员定为“大率方百里”的原则看来,在商鞅集小乡聚为县时,必然也已有某种分划的原则;同时每一县都由国君任命的县令担任长官,也标志着官僚制的确立。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体制,也是秦始皇最具历史意义的创制。其起因当然与战国时代的纷争有关,为了避免再度出现这种状况,只有不再实行西周的封建制度。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封建制度本身的离心力,必然导致分裂割据的局面,不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发展。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取代地方分权的封建体制,其历史意义无论如何评价,都不嫌过分。以后中华帝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封建体制的反动——逆潮流而动,但都没有好下场。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在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方面的变化。(2)、据材料二、概括秦始皇采用“中央集权体制”的原因,请以汉初实例说明“封建体制的反动”都“没有好下场”。 -
20、沈括的《梦溪笔谈》总结了当时很多科技成果,号称“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与沈括著《梦溪笔谈》处于同一个时代的是( )A、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B、郭守敬编定《授时历》 C、王祯著《农书》 D、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