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1947年,杜鲁门总统反复渲染“共产主义是对自由世界的威胁”,“极权政体……危害着美国的安全”,扬言要“全世界采取美国的制度”,而苏联领导人则力主“把一国的无产阶级专政变为国际性的专政”。这说明当时(   )
    A、资本主义阵营尚处于弱势 B、美苏意识形态对抗激烈 C、苏联在全球范围四处扩张 D、共产主义成为时代潮流
  • 2、 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开会,签署了以大西洋宪章为宗旨的《联合国家宣言》,宣布“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这一举动( )
    A、成功挫败德国对波兰的突袭计划 B、消除了各国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 C、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D、促使世界大战发展到了全球阶段
  • 3、 巴黎和会的开幕日是1919年1月18日,这天正是普鲁士王国成立纪念日,也是普法战争后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的纪念日,而签订《凡尔赛和约》的凡尔赛宫镜厅又是德国威廉一世皇帝即位的场所。这反映出巴黎和会( )
    A、重新确立了战后欧洲新秩序 B、带有浓厚的复仇色彩 C、有效促进了法德两国和解 D、是强权主宰的分赃会议
  • 4、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们深感自己对社会、对他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对自身的力量也充满自信。下列各项对上述“责任”和“力量"表述正确的是( )
    A、复兴古罗马的法律资本主义发达 B、法国成为欧洲霸主法国人民支持 C、构建未来美好社会人的理性精神 D、抢夺海外的殖民地法国军力强大
  • 5、 西班牙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一直上升,到16世纪末,物价平均上涨4倍多,法国、英国和德国则平均上涨两倍到两倍半。在英国的埃克塞特,一夸特小麦的价格在1543―1544年不到10先令,两年后上涨到19先令,几经波折后到1556-1557年涨到32先令。西欧国家的价格波动( )
    A、开启了世界各民族间的交流 B、改变了西欧在世界发展中的地位 C、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D、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 6、 下图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新旧大陆建立起来的某种联系。该图最适合用于研究( )

    A、丝绸之路发挥商业功能 B、物种交流对人类的影响 C、三角贸易拓展世界市场 D、世界人口的大规模迁移
  • 7、 希罗多德在《历史》中写道:“任何人都可以相信这些埃及人的故事,如果他是轻信的人的话。至于我本人,在这部书中保持那个总的规则,就是把各国的传统照我听到的样子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希罗多德撰写《历史》遵循的原则是( )
    A、保存人类历史文化 B、展现各国传统风貌 C、坚持观察调查论证 D、保持历史原始信息
  • 8、 位于两河流域基什附近的奥海米尔土丘出土了一块约公元前3500年的石板,上面刻有图画符号和线形符号。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文字。这表明( )
    A、两河流域已经迈入文明的门槛 B、两河流域的文明程度领先世界 C、楔形文字的使用已经遍布西亚 D、该文字为近代字母文字的源头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11世纪的诺曼王朝时代,英国国王为了加强封建统治,设立了御前会议的组织,供其咨询,并协助办理一切立法、司法和行政事务。此组织又称“诺政院”,这是英国最早的中央政府机构。到亨利六世(1422—1461年、1470—1471年在位)时代,由于御前会议人员过多,不能经常集会,于是从其中分出一部分,这就是枢密院。在查理一世(1625—1649年在位)时,枢密院又设立若干常设委员会及临时委员会,分管各项事务。其中,以专管外交的常设委员会权力最大,而且最受国王信任。后来,这个委员会对于国家大事,几乎无所不问。国王和这个委员会的少数亲信枢密顾问官,经常聚在一间房子内秘密讨论国家的内政外交,由此产生“内阁”。1714年,乔治一世(1660—1727)不能出席枢密院会议。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内阁会议由一位大臣主持,因而出现了首相的职务。这种情况便被利用来造成一个新的、重要的宪法上的先例,并仿佛已经成为一条规律,即枢密院开会时应当没有国王参加而有自己特定的主席首相。当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资产阶级的逐渐强大,要求在政治上获得统治权。首相的出现,把枢密院从国王的一个咨议机关变成了不依赖于国王的各部大臣的内阁,即责任制内阁。首相从本党议员中提出阁员名单,请国王任命。大臣分阁员大臣和非阁员大臣。参加内阁的阁员大臣只是政府中的部分大臣,阁员人数由首相确定,组成人数经常变动。

    ——摘编自黎传综《英国内阁的由来及首相的产生》

    材料二 回顾英国从崛起到衰落的历程,我们不难看出,英国从一个岛国变成欧洲强国,最终成为世界霸主,凭借的是它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制度文明,而这种文明一直引领着人类进步的潮流,吸引着世界各国争相效仿。研究英国的崛起,不能忽视其文化的保守性,但也不能不看到其文化的创新性。……英国文化保守中蕴含着创新,创新中体现着保守,它是一种兼容并蓄的综合性文化。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18世纪综合了过去历史上一直是零散地、偶然地出现的成果,并且揭示了它们的必然性和它们的内部联系。我们研究英国的崛起,正是要研究导致其崛起的各种因素,并且揭示它们的必然性和它们的内部联系。

    ——唐晋主编《大国崛起》

    (1)、根据材料一、概述英国责任制内阁产生的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制度文明和文化创新”对英国乃至世界文明发展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持理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 10、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先进中国人认识与汲取西学的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引导下迈开步伐的,而其本身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中体”和“西用”不会互不侵犯,势必不断促进事物的新陈代谢。 “西用”既借“中体”为入门之阶,便会按照自身的要求而发生影响。少数人虽然想把它限制在既定的范围内,更开明的人就会在事实的刺激下因势利导,走出更远的一步。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时局变迁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拟定一个论题(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 11、 正统观·家国认同

    材料一 “夷狄不可为帝王”是自先秦至魏晋华夏社会根深蒂固的观念。十六国时期众多少数民族统治者争正朔、明法统,开少数民族统治者论证自身正统性的历史先河。匈奴人刘渊,以“晋为无道,奴隶御我”为理由反晋,并宣称“夫帝王岂有常哉,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东夷,顾惟德所授耳”,不久称帝。羯族人石勒建立后赵政权后,担心因东晋政权的存在而“书轨不一”,自己的正统地位得不到天下人的承认。对此,徐光劝慰说:“陛下既苞(包)括二都(即占据长安和洛阳),为(就是)中国帝王。”淝水战前苻坚在阐述攻打东晋的理由时说“帝王历数岂有常哉,顾惟德所授耳”;“非为地不广、人不足也,但思混一六合,以济苍生”。少数民族政权排定自己的五行历运,后赵承晋,为水德,前秦与前燕承赵,为木德,后秦承前秦,为火德,北魏建国时承秦,为土德。

    ——摘编自邓通《十六国胡族政权的正统意识与正统之争》等

    材料二 按照中国史学的传统观念,某个王朝纂修前朝历史,就是对前朝具有正统性以及本朝是前朝法统继承者的承认。元朝自从议修辽、宋、金三史之始,围绕着纂修义例,即辽、宋、金三朝“正统性”的问题,展开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争论。一派主张,以辽、金为《北史》,宋太祖至靖康为《宋史》,建炎以后为《南宋史》。另一派则主张独尊宋为正统。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下《修三史诏》,指出辽、宋、金三朝“为圣朝所取制度、典章、治乱、兴亡之由,恐因岁久散失。合遴选文臣、分史置局,纂修成书……垂鉴后世,做一代盛典”。两年后,修史工作大功告成,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辽史》《宋史》《金史》。这一撰史原则无疑更加符合五代辽宋金元时期多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的客观历史。

    ——摘编自江湄《元代“正统”之辨与史学思潮》

    (1)、阅读材料一、概括少数民族统治者家国认同的观念,并分析其影响。
    (2)、阅读材料二、评述元朝关于辽宋金三史的“纂修义例”问题的争议与解决。
  • 12、 独立以后的拉丁美洲,矿业生产和出口仍在许多国家的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制造业没有得到相应发展,直到19世纪末,拉丁美洲还没有一个国家出现现代工厂。这主要是由于(   )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 B、英美等西方大国的武力干涉 C、殖民地经济体制残余的影响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
  • 13、 1871年,巴黎公社一成立就把教育事业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主张实行以世俗、义务、免费为基础的教育制度改革”,并成立了“新型教育协会”组织相关活动。巴黎公社此举( )
    A、巩固了工农联盟的团结 B、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要求 C、建立了完备的教育体系 D、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 14、 17世纪末,英国博物学家约翰·雷放弃了传统认为“研究自然是浪费时间”的观念,他提出:“没有一个职业,比研究自然的美丽的业绩和歌颂上帝的无限的智慧与善行更有价值,更有趣的了。”这一观点体现出当时(    )
    A、人文主义思潮广泛传播 B、基督教仍主导科学研究 C、英国成为欧洲学术中心 D、科学发展推动思想解放
  • 15、 12世纪,西欧各国君主对城市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12世纪初,法兰西的路易六世极力镇压新出现的城市,而他的孙子腓力·奥古斯都鼓励城市的发展。城市提供的大量现金税收,使君主们摆脱了在国家治理上对封建领主的依赖。上述材料可用来解释(   )
    A、欧洲封君封臣制度产生的条件 B、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基础 C、近代文艺复兴兴起的社会环境 D、西欧封建王权强化的原因
  • 16、 公元前5世纪前期,罗马贵族垄断立法权并随意曲解法律、欺压民众引发了广大平民的强烈不满。每当周边伊达拉里亚人、高卢人、埃魁人、沃尔斯奇人进攻罗马时,平民就趁机撤离罗马,让贵族陷入死战。到公元前449年,平民开展了三次“撤离运动”。这一运动( )
    A、平息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B、催生了罗马成文法的产生 C、促使公民法向万民法过渡 D、体现出平民没有家国意识
  • 17、 《吉尔伽美什》中这样描述:“啤酒,麦芽酒,香油和葡萄酒;我给我的工人们喝的酒,如一条流淌的河!”由此可知,两河流域( )
    A、待遇丰厚 B、酿酒工艺世界领先 C、农耕文明发达 D、艺术形式丰富多样
  • 18、 “历史周期率”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权往往会经历兴衰治乱,往复循环呈现出的周期性现象。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周期率问题,是1945年7月黄炎培先生到延安考察向毛泽东提出的。毛泽东回复以“人民民主”;2012年,习近平重提这一话题,并郑重回答中共找到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即“自我革命”。从“人民民主”到“自我革命”的话语变迁反映了( )
    A、制度建设的完善 B、人民主体的扩大化 C、改革开放的成效 D、共产党的自我调适
  • 19、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旅外科学家排除艰难险阻回国工作。据不完全统计,1949-1956年间,回国人员达2000多人,涉及数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医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等多个领域。科学家回国( )
    A、标志中国收回教育主权 B、适应了新中国建设的需要 C、开启了中国的分科教育 D、说明科教兴国战略的成功
  • 20、 1956年底,一个西方记者在中国游历8000公里后,发表报道:“中国就像一部由6亿个零件组装的超级机器,以最快的速度运转着。……6亿中国人忘我地埋头苦干,要把他们落后贫穷的祖国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这体现出当时(   )
    A、中国人民建设热情高涨 B、西方对社会主义的初步认同 C、国际关系逐步趋向缓和 D、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正在进行
上一页 350 351 352 353 35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