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春秋时期出现了农贷。《管子·巨乘马》载,对耕田百亩的农夫,在春耕时,国“资(贷)子之币”,等到大秋“子谷大登(熟)”,谷价大减之时,让农民以谷还币,国家把谷又储存起来,以待谷价上涨。对此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
    A、土地兼并较为严重 B、国家借高利贷盘剥农民 C、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D、货币经济比较发达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托勒密留下的传统地理观念——赤道附近的海水会“沸腾”,南方炎热—生命无法存在。1118年的第一次试航就因为船员对赤道太恐惧而被迫返航。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恐惧慢慢消失,直到1500年人类历史上迎来一个重要转折点。

    材料二 15世纪末,欧洲人发现了一条穿越印度洋的通道。同时,横跨大西洋的航线也得到开发,大西洋发展成一个与印度洋相竞争的地区。大西洋上的航海活动使得那个古老的中世纪彼此分裂的世界相互接触与碰撞,从而彻底改变了世界。

    ——摘编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拓《世界:一部历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推动航海家们打破恐惧、挑战海洋的“无形之手”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航路的开辟”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 3、 在社会发展历程中,人们往往需要不断地对理想与现实进行深层次的反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生的路,是越走越窄还是越走越宽?

    1980年5月,一封署名“潘晓”,题为《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的读者来信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信中写道

    我今年23岁……过去,我对人生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希望。……在我进入小学不久,“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而后愈演愈烈。……

    (粉碎“四人帮”后)为了寻求人生意义的答案,我观察着人们。……我体会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人,不管是生存还是创造,都是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只要每一个人都尽量去提高自我存在的价值,那么,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也就成为必然的了……

    ……有人说,时代在前进,可我触不到它有力的臂膀;也有人说,世上有一种宽广的、伟大的事业,可我不知道它在哪里。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可我一个人已经很累了呀,仿佛只要松出一口气,就意味着彻底灭亡……

    潘晓的来信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大讨论。有人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活得更好”,亦有人认为“自私是人的本质”。讨论中《中国青年报》编辑部共收到6万多封来信,写信者有各行各业的青年、团员,也有不少成年人和老年人,还有香港、澳门和美国的来信。讨论持续了整个1980年夏天,到该年年底,才逐渐平息下来。《人民日报》评论员称赞这场讨论“把青年思想深处的东西端了出来,进行真正同志式的讨论,是感人至深的”。

    ——据李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

    请你以当时《中国青年报》特约评论员的身份,以“反思与进取”为题,对潘晓来信引发的讨论写一综评,给“潘晓”们指明宽广的人生之路。(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需要补充的是,世祖末成宗初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事实上,行省在具有上述基本性质的同时,仍然长期保留着代表朝廷分驭各地的使命,仍然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起源与演化》

    材料二 清朝对西南边疆的统治进一步深入。清代将原属四川的播州地区(今遵义一带)划归贵州,广西北部地区的罗甸、望谈、册亨、贞丰数县亦并入贵州。为加强叶边睦的控制,清朝在云南等边陲地区实行富有特色的基层驻军制度即汛塘制度,在边远地带以及与邻邦接界的地区,大量驻守绿营兵和各种土军。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使之同于内地。

    ——摘编自杨永福、陶亚敏《明、清西南边疆治理措施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分散地方机构权力的角度指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并概括元朝行省的性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加强对西南地区统治的措施并简述其作用。
  • 5、 如表是1967年前后坦桑尼亚中学历史试卷主要问题设计,这一变化( )

    1967年前

    1967年后

    许多欧洲国家是非常成功的殖民势力。你对此如何解释?

    我们可以从古代非洲帝国学到什么?

    人们普遍认为古希腊文明为现代文明做出了伟大贡献,解释为什么这样?(1962年)

    讨论1957年加纳独立对其他非洲国家的影响。(1967年)

    简短描述如下各项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性:雅典、游牧民族、新石器时代、神圣罗马帝国、伽利略。(1962年)

    “津巴布韦”是非洲人的成就,评价该说法。(1969年)

    A、有利于增强国民的民族自信心 B、否定了西方的文化和意识形态 C、表明非洲大陆民族意识的觉醒 D、动员了民众支持非洲独立运动
  • 6、 孟德斯鸠认为“炎热的气候使人的力量和勇气委顿;而在寒冷的气候下,人的身体和精神有一定 的力量使人从事长久的、艰苦的、宏伟的、勇敢的活动……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一论述在当时( )
    A、助推了欧洲中心论强化 B、鼓舞了殖民地解放斗争 C、促进了民族国家的诞生 D、推动了启蒙思想的形成
  • 7、 下表为奥斯曼帝国1480—1629年阿克切(货币)含银量和物价指数变化表。对表中数据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

    年份

    消费价格指数(CPI)1469=1.0

    每克阿克切的银含量

    1480—1489年

    1.30

    0.68

    1520—1529年

    1.87

    0.66

    1580—1589年

    3.35

    0.39

    1600—1609年

    5.43

    0.29

    1620—1629年

    5.56

    0.25

    A、奥斯曼殖民地不断扩张 B、价格革命的影响外溢 C、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D、生产方式的逐渐变革
  • 8、 印度古代宗教—婆罗门教,它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前150。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认为神是世界的主宰,人可以通过祭祀向神祈福。释迦牟尼则认识到世间一切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人应该依靠自己的觉悟来求福。这反映了,古代印度( )
    A、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精神觉醒 B、婆罗门教义不断丰富与发展 C、政权逐渐摆脱了神权的控制 D、种姓制度理论的思辨化趋势
  • 9、 1956年4月,毛泽东在约谈国家各个部门负责人了解情况后,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其中第一个关系就提到要协调农轻重比重。他强调,“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毛泽东意在( )
    A、保障农村土地改革的开展 B、推进国民经济调整工作 C、进一步完善计划经济体制 D、探索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 10、 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说道:“由于中国经济的落后性,广大的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即使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在一个长时期内,他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这说明( )
    A、中共正大力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B、党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城市 C、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到全新阶段 D、新民主主义政策实施有必要性
  • 11、 历史档案展现了1939年2月前中共在河北邢台农村开展几次群众性运动的概况:首先开展反毒禁赌运动:其次开展反贪污、反摊派斗争;再次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围绕上述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基层政权建设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唯一主题 B、对农村的社会改造是争取民众支持的重要一步 C、经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根据地的核心步骤 D、民众的组织与动员是巩固统一战线的主要措施
  • 12、 1905年前后,上海读书人“穷困者十之七八”,“故凡聪慧子弟悉为商贾”;新军第九镇在南京一带征兵时,“士绅子弟、廪贡、秀才、学堂学生数居大半”。上述现象反映了( )
    A、新文化运动的冲击 B、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 C、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 D、清朝统治基础的削弱
  • 13、 下表晚清时期中国的城市化(不包括满洲和台湾省)

    时间

    城市人口(万人)

    城市化率(%)

    1843年

    2072

    5.1

    1893年

    2350

    6

    据表推知,当时中国( )

    A、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 B、传统观念仍占据主导地位 C、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D、城市体系发展呈现不平衡
  • 14、 明代中后期,景德镇的瓷器已经是天下最盛。“弹丸之地,商人,贾舶与不逞之徒皆聚其中”“工兴则挟佣以争,工毕则鸟兽散”。据此可知,当时( )
    A、雇佣生产增加社会流动性 B、南方流民问题日趋严重 C、海外瓷器的需求不断扩大 D、抑商政策逐渐失去效用
  • 15、 宋神宗说“先措置得兵乃及农”,因为“治农事须财,兵不省财,财无由足”,王安石则回答道:“农亦不可以为在兵事之后。前代兴王知不废农事乃能并天下。兴农事自不费国财,但因民所利而利之,则亦因民财力而用也。”王安石主要是为了( )
    A、关注民生减小变革阻力 B、积极发展生产开辟财源 C、以儒家义利观改革财政 D、巩固小农经济主体地位
  • 16、 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孝文帝派遣汉族人蒋少游出访南朝齐国,“密令观京师宫殿楷式”,蒋少游之舅、清河士族崔元祖向齐武帝告发此事,并称“岂可令毡乡之鄙,取象天宫?”蒋少游返回后凭记忆绘出了建康城的布局规划、建筑样式并主持建造了北魏洛阳城。这反映了( )
    A、魏齐之间使节往来频繁 B、士大夫家族执掌朝政 C、南北方的建筑风格趋同 D、民族矛盾与交流并存
  • 17、 春秋时期,晋文公“通商宽农”,卫文公“通商惠工”。然而到了战国,抑商的风气逐渐铺开,秦国成为了其中的典型代表。这一现象可以佐证战国时期( )
    A、政治制度转型正在发生 B、重农抑商政策得以确立 C、法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D、秦国率先实现富国强兵
  • 18、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四川省盐源县老龙头墓地遗址发掘.为世人揭开一段鲜为人知的古代青铜文化。该文化具有浓厚的多元性特征,其受到了欧亚草原青铜文化、中国北方青铜文化、西戎文化、中原文化、镇文化、镇西青铜文化乃至东南亚地区青铜文化等文化的多重影响。据此可知,该遗址( )
    A、表明了早期国家雏形形成 B、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心辐射 C、实证了古代族群交往交流 D、反映了盐源文化传播广泛
  •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大陆”发现后,传统家庭手工业极速瓦解和分化,一种以资本雇佣劳动关系为基础的新生产组织形式——工场手工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商业资本家在利润的驱使下,为摆脱国内市场的束缚,不断开辟国外大市场,于是,生产和消费开始在一个更广阔的时空上得以分离。这种为满足国外市场需求所从事的专业化生产活动的出现,标志着国际分工进入萌芽阶段。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等早期殖民主义者用超经济手段在亚、非、拉等地开疆拓土、搜刮掠夺,通过驱赶奴隶劳动、开山采矿、创建种植园,建立起了农场主制度,正是这种特别的殖民制度使早期的国际分工体系即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分工体系得以确立。

    ——摘编自杨文武罗文宝《国际分工体系的演进动因及启示》

    材料二 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进行的产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使人类从手工劳动时代正式进入大机器生产时代,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也由此建立,并确立了此时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地位。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使大量的剩余产品越来越多地分散到遍布世界的各个殖民地国家,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密切联系,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由此形成。到19世纪中期,欧洲各国、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相继完成,并于19世纪60年代以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海底电缆、电灯、电气化铁路等电气化设备被迅速应用于全世界,进一步拉近了全球各国之间的空间距离。石油化工、电力与汽车工业等要求大规模集中生产的行业特征,促进了垄断组织的出现。垄断经营下的企业生产在推动效率提高、成本降低的同时,也催生了其向外扩张,进行跨国控制的野心,各资本主义国家试图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借此争夺世界霸主的地位。

    ——摘编自胡丹婷徐志远《国际贸易理论与务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分工体系萌芽时期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国际分工体系演进的因素。
  • 20、 雅尔塔会议中,美、苏、英三国经过协商便决定了战后许多涉及他国重大利益的问题。比如,“远东问题”就以牺牲中国的利益来换取苏联在欧洲战事结束后出兵中国东北对日作战;在欧洲事务中,美、英与苏联私下划定了双方在欧洲的势力范围乃至一些国家的领土边界。这表明,雅尔塔体系( )
    A、违背了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B、带有浓厚的强权政治色彩 C、推动了国际格局的根本转变 D、消除了世界大国间的矛盾
上一页 352 353 354 355 35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