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自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
材料二 秦由于忽视了文化对统一的功用,用相对落后的秦文化来兼并和统一先进的六国文化,终为其所累,导致自身灭亡。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不同区域已形成不同的文化圈。质朴、单纯、务实、外向、功利是秦文化的主要特征。相较六国文化而言,秦文化是落后的。
——摘编自胡鸣焕《秦亡新论》
材料三 秦朝建立后面临如何对待各地区不同文化的问题,秦以吏、法、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社会反抗,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由此,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允许或默许东方王国不用汉法,从俗而制。在东方政策问题上,秦始皇想快速实现文化统一,刘邦则容忍不同区域文化存在,结果都不成功。这个时候,第三种方案登台了,这就是儒家学者提出的“德教”。因此,有学者认为“政治上结束战国是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
——摘编自《(春秋) 与“汉道”》
(1)、根据材料一、二并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的观点。(2)、依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阐述西汉“在文化上结束战国”的历程。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货币中的汉朝
——据黄媚《西汉早期半两钱生产与管理的初步考察》等
西汉前期货币的演变
时期
货币名称
货币政策
备注
汉初
半两(榆英钱)
允许民间私铸
注:24铢为1两;榆英钱实重3铢。五铢钱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货币”。
吕后二年
八铢半两钱
取消私铸,官铸
孝文五年
四铢半两钱
废盗铸令,允许私铸
景帝中元六年
四铢半两钱
禁止民间私铸,行郡国铸币
武帝元狩五年
五铢钱
郡国铸币
武帝元鼎四年
上林三官五铢钱
废郡国铸币,铸币权归中央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西汉前期货币的生产与管理的特点进行合理解释。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家是社会的一种组织形式,是社会发展到“复杂化”阶段以后才产生的。有的国家是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产生的,这种原创的国家可叫做原生国家;有的国家是学习模仿别的国家建立的,可叫做次生国家;有的国家是在旧的国家被摧毁后重新建立的,可叫做再生国家。综观中华大地,无论是华夏汉民族的原生国家、少数民族的次生国家,还是各种类型的再生国家,其形成与发展过程,既与古代希腊罗马不同,也与欧洲在资本主义打破封建割据后形成的民族国家不同,而是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受到后代史家称颂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天下大治的盛世,都是因为国家得到有效的管理而出现的,否则就难以维持下去。例如,秦朝、王莽的新朝、西晋、隋朝都是大一统的帝国,然而却都国祚短暂。刘邦、刘秀、李渊、朱元璋和朱棣之所以能够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代表了正义,也不是因为他们顺天应命,更不是因为他们服从了历史规律或适应了历史潮流,而是因为他们不仅能够在战略和战术上战胜竞争对手,并且能够有效地管理社会。
——摘编自叶文宪《中华古代国家创生演进的独特路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演进的独特之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王朝的国家治理”展开论述。(要求:写明观点,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4、 下表所示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主要著作的重要内容。这些思想( )
著作
重要内容
《明夷待访录》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日知录》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
《读通鉴论》
天下之治,统于天子者也,以天子下统乎天下,则天下乱故封建之天下,分其统于国:郡县之天下,分其统于州
A、折射出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 B、致力于回归孔孟儒家思想原典 C、体现了西学东渐的文化发展趋势 D、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主流方案 -
5、 如表为东南亚海域沉船数量及来源地统计表,据此可知( )
(单位:艘)
沉船编年
中国
东南亚
葡萄牙
荷兰
西班牙
其他
总计
第一期(约1480—1567)
3
8
2
0
0
0
13
第二期(约1570—1590)
5
3
3
0
6
0
17
第三期(约1590—1650)
4
0
11
14
5
1
35
第四期(约1690—1730)
3
1
1
11
1
0
17
总计
15
12
17
25
12
1
82
A、西方殖民者始终掌握着东亚贸易主动权 B、沉船的来源地折射贸易主导权变迁 C、殖民者的海上争霸活动摧毁了商业贸易 D、英国凭借武装帆船获得海洋控制权 -
6、 “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材料评述的这种古代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A、迎合了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B、折射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C、说明官员选任制度的异变 D、表明政府加强对边疆管理
-
7、 下图为北宋粮食运输示意图。据此可推知,北宋( )A、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 B、西北边防面临着严峻压力 C、朝廷赋税主要来自江南地区 D、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较为兴盛
-
8、 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学注重玄学义理,北学注重名物训诂。唐初,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这反映了( )A、国家统一有利于文化整合 B、儒学确立了思想统治地位 C、“三教合归儒”的社会现实 D、唐朝多元包容的文化现象
-
9、 下表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次调整前后情况。这一调整( )
土地产权
赋役项目
征税对象
课税形式
调整前
政府对农民授田,土地限制买卖
田赋、力役、贡品
分主户和客户,迁徙后仍向原籍交税
以实物交纳
调整后
政府不再授田,土地自由买卖
户税、地税
按定居地,按贫富交税
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
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转变 C、减少了税收名目和对象 D、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
10、 北魏占领淮河流域以后,江淮间南北贸易频繁。北魏边缘州郡官员“皆无防寇御贼之心,唯有通商聚敛之意”。南朝梁的“郁洲(江苏连云港)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影响是( )A、苻坚统一黄河流域促进南北交流 B、北魏实行俸禄制有利于吏治清明 C、南方民族交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D、南北方之间经济沟通有利于统一
-
11、 尚书令,始于秦,本为少府属官;汉武帝时,成为中朝重要成员;东汉时,“天下枢要,在于尚书”;魏晋以后,事实上即为宰相之任;隋唐时,成为三省中枢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演变表明尚书令( )A、所属机构分工渐细,行政效率降低 B、权力升降无常,取决于皇帝的喜好 C、由内廷官到外朝官,政治权力递减 D、职官变迁频繁,凸显中枢决策矛盾
-
12、 下图所示是现珍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甘肃秦安出土的秦铜权(铜权上的文字为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和秦二世元年的诏书),此类文物不仅出土于甘肃,还在陕西、山东等多地被发掘出土。这一现象反映出秦朝( )
两诏铜权 铜诏铁权
A、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B、商鞅变法影响深远 C、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 D、积极推动国家统一 -
13、 孔子认为:“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韩非则说:“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两者的主张( )A、蕴含民本思想的倾向 B、重在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C、具有社会变革的精神 D、迎合新兴阶级的政治诉求
-
14、 下图为出土于安徽淮南的青铜器鄂君启金节,该金节是公元前323年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封地约在今湖北鄂城一带)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凭证,金节上的铭文规定了免征数额、运输范围、年限时效以及禁运物资等。这可以反映出当时( )A、楚王与鄂君的政治经济关系依然严格 B、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已被打破 C、江淮流域已出现大规模长途贩运贸易 D、青铜铭文成为最早的成熟汉字
-
15、 晋国在崤之战中战胜秦军,俘虏了秦军主帅,凯旋以后,晋襄公应嫡母文嬴(秦女)的请求将其释放。晋国大夫先轸得知后怒斥晋襄公听信妇人之言,是亡国之兆。晋襄公随即遣人追捕秦军主帅。这反映了( )A、秦国以联姻干涉晋国内政 B、当时女性政治地位低下 C、卿大夫僭越秩序威胁君权 D、原始民主传统仍有影响
-
16、 据记载,夏朝大禹曾实行“任土作贡”制度,即开展土地经界勘丈,设置专门负责绘制人文地理图、丈量划分田地的官员,按照九州的水土肥沃贫瘠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将土地划分为九个等级,以此登记造册收取贡赋品。据此可知,“任土作贡”( )A、实际上是井田制的萌芽 B、根源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C、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旨在提升单位面积亩产量
-
17、 下图为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姜寨聚落遗址是仰韶文化聚落的典型代表。研究表明:血缘网络使(姜寨古村落)一百多个小家庭被紧密地编织成为一个有着严明纪律的大家族,一切都是由辈分最高的男性家长说了算,全村人的生活整齐划一,个人自由在集体需要下被压制到很低水平。据此可知( )A、宗法观念已经出现 B、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C、氏族公社聚集分布 D、社会生产水平较低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城市化为广大乡村居民揭示了一个新世界——与农村庄园生活迥然有别,这个世界依靠工商业与外界沟通交换来维持生存,所以它具有相当开放性,同时它又是自由的,城市居民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无需向领主服劳役。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享有一定特权,一些城市获得了司法豁免权,其市民“只能在当地城市法庭被提起诉讼”;有的城市获得了“选举市长”的权利。中世纪的城市化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经济行为,而且还是一种“追求自由和特权”的政治诉求,因为离开庄园意味着摆脱奴役,向城市迁移就是选择自由。
——摘编自侯建新《欧洲文明探索》
材料二
铁路机车的发明使得住宅到工作地点的最大可能距离得到了提升:首先,蒸汽牵引的动力机车沿着一条专门建立的铁轨行进。然后机车在铺设于城市街道的轨道上行进。原始的马拉机车最终被电力驱动的机车取代,并且这些有轨电车也被由汽油驱动、脱离轨道的公共汽车取代。……由于近一个半世纪,交通运载工具在尺寸、速度以及价格方面的巨大改善,使得工业城市的选址可以位于世界的任何地方,并且使得利用世界其他地区的原料、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成为可能。
——摘编自阿诺德·汤因比《变动的城市》
材料三
工业社会给现代都市带来的危机,呼吁要复兴社区、强化社区功能,以解决工业化带来的一系列城市社会中的新问题,西方的社区建设在这种背景下得以推广。如美国在一些城市成立了社会发展部,并成立社区组织委员会,大力推行城市社区建设,项目主要包括社会福利、医疗卫生、治疗和预防犯罪等。依托基层社会的崛起,通过政府的分权和授权,在基层社区中构造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现代治理格局,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也是所有国家城市发展的共同目标。
——摘编自邱梦华《城市社区治理(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从中世纪城市“迥然有别”于庄园的角度,说明“向城市迁移就是选择自由”。(2)、根据材料二,简述交通运载工具的革新对城市发展的意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工业社会给现代都市带来的危机”表现两例,概述城市社区在现代治理中发挥的作用。 -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摘编自李熠《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与理论创新》
从图中任选两个时间点,指出这两个时间点之间的历史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对该时期中国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进行阐释。(要求:明确列出两个时间点,正确写出历史时期,阐释的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1年,毛泽东等人坚持马克思、恩格斯“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的思想,在创办学校时规定“本大学学友为破除文弱之习惯,……并求知识与劳力两阶级之接近,应注意劳动”。1922年,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布《劳动法大纲》,要求实行8小时工作制、保障工人最低工资等。1934年,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劳动教育政策的重点是为促进工农业生产而服务,要求使受教育者成为劳动者,彰显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共同纲领》中,将“爱劳动”列为国民五项公德之一。1954年,《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的宣传提纲》批判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鼓励学生从事生产劳动。1956年底,国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原则,劳动成为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应尽的社会职责。
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重申了“培养劳动者”的教育目标。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劳动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相结合。
——摘编自刘红梅翟小宁李森《党史百年历程中的劳动教育政策:变迁、逻辑和展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劳动教育在不同时期的时代内涵。(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