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下图是20世纪80年代,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各地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宣传画。该活动得到了群众 的广泛响应,“五讲四美”也成了当时人们所传诵的经典口号。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①精神文明建设需与物质文明建设相适应    ②该活动表达了广大群众对“美”的追求

    ③学生是社会道德教育的主体    ④该活动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2、 1938年10月,国民政府组织的国民参政会一届二次会议在重庆召开。中共参政员提出《拥护蒋委员长和 国民政府,加强民族团结,坚持持久战,争取最后胜利案》,提案第一条即为“蒋委员长为领导抗战建国的 民族领袖,国民政府为领导抗战建国的最高行政机关,我全国军民一致信任和拥护。”这能够说明 (   )
    A、国共双方为团结抗战加强合作 B、国民参政会保障了抗战的胜利 C、国共两党采用党内合作的方式 D、国共两党的政治方针完全一致
  • 3、 下表所列为1929-1931年部分革命根据地通过的工农民主政府施政纲领,这些纲领(   )

    纲领名称

    《关于苏维埃问题决议案》

    《鄂豫边革命委员会政纲》

    《苏维埃临时组织大纲》

    《苏维埃组织法》

    《土地问题决议》

    通过时间

    1929年6月

    1929年12月

    1931年7月

    1931年10月

    通过会议

    鄂东北各县第二次联席会议

    鄂豫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

    鄂豫皖特区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

    湘赣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

    A、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高潮 B、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总方针 C、促进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D、推动了工农武装政权建设
  • 4、 1892年,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提出:“宜乘各国换约之时,渐改值百抽五之例,稍重洋货进口之税则, 而于洋酒、洋烟之税,更加重焉。丝茶二项,宜稍轻出口税,以减成本而广销流。”这一主张(   )
    A、成为八国联军侵华的借口 B、彻底扭转中外贸易逆差 C、丰富了维新派的经济思想 D、有助于晚清经济近代化
  • 5、 洋务运动前期,清政府对于民用企业多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官为控制”模式,而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则对一些民用企业实行了“招商承办”“全以商贾之道行之”的新模式。此“新模式”( )
    A、推动了股份制公司兴起 B、体现了国家政策的调整 C、反映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D、解决了清政府财政困难
  • 6、 下表是张居正改革群体成员构成情况。据此可以推知,张居正改革(   )

    《张居正改革群体成员构成简表》(部分)

    同乡

    核心成员:方逢时、刘尧诲(知已、门生)、耿定向( 知已)、曾省吾、王宗载、李维祯、傅作舟

    家人

    边缘成员:游守礼(同乡)

    姻亲

    核心成员:王篆(同乡)、李幼滋(同乡、同年)

    边缘成员:王之浩(同乡)

    朋友

    核心成员:王崇古、万恭、王宗沐等

    师生

    核心成员:梁梦龙、庞尚鹏(知已)、张学颜等

    边缘成员:潘晟

    下属

    核心成员:谭纶、王国光、吴桂芳、戚继光、李成梁、潘季驯等

    边缘成员:孙光枯、曹大野

    A、具备坚实的群众基础 B、失败有其必然性 C、注重提升官员的素质 D、受到顽固派阻挠
  • 7、 据唐代学者杜佑的记载,唐玄宗时期中央和地方统计有各种胥吏35万多。与官相比,胥吏无品无权,在官的指令下承办衙门中的具体事务;与民相比,胥吏是身处官府的公家人。唐代后期,地方州府的具体事务如赋税、劳役、赈灾等这类事关民生的事务主要由各种胥吏完成。这表明唐代后期( )
    A、中央权力已经明显下移 B、藩镇长官依靠胥吏对抗中央 C、基层社会秩序混乱不堪 D、胥吏是地方治理的重要力量
  • 8、 海昏侯墓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好的西汉列侯墓葬。其出土的“金板”(见图1),是汉墓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据学者研究,“金板”是天子在祭祀过程中书刻“祷辞”的载体。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海昏侯墓出土的“金板”

    A、西汉恢复礼乐制度的传统 B、金属冶炼业兴起于西汉时期 C、重视神权有助于强化皇权 D、贵族日常生活奢靡之风渐盛
  • 9、 《周礼•地官司徒》载:“以廛里(民居)任国中之地,以场圃任园地,以宅田、士田、贾田任近郊之地,以官田、牛田、赏田、牧田任远郊之地,以公邑之田任甸地,以家邑之田任稍地,以小都之田任县地,以大都之田任疆地,西周时期( )
    A、土地规划体现因地制宜原则 B、田制改革已经广泛推行 C、土地国有制遭到了严重破坏 D、采用多种分封土地标准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上表为中外历史纲要(下)部分子目的关键词,从图表中任选1个关键词,对其进行历史叙述。(要求:史实准确,信息完整。)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图表中任选3个关键词,拟定一个论题,并对该论题展开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 11、 欧洲从中世纪到近代工业革命以来,都涉及到城市的发展变化,而城市的发展反映出不同时代社会经济与人们观念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城市培育了很多新的经济理念。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活动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物品满足需要即可。而11世纪以来的城市的主体们(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新兴的市民阶层)逐渐形成了新的认识,他们认为即各种有用物品都可用货币标准来衡量,因此获取货币便成了获得更多物品的途径。在早期基督教价值观影响下,财富只被看成维持“生存”的手段,现世生活应奉行苦行主义。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财富被当作不断地逐利的意识并逐渐在人们头脑中扎根。同时,市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他们将所获财富部分地用于改善生活,大胆积极地消费,而这种享受生活的消费实践似乎并没有被上帝惩处。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后,这些新的经济理念也正是15、16世纪以来欧洲实现社会转型的内在因素。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城市与欧洲文明成型》

    材料二 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英国实现城市化仅用了不到80年的时间,城市化率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1851年的人口普查表明,英国城市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51%,而同期的法国是25.2%。事实上,英国城市化的速度之快,城市化率之高与其经济结构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英国是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压倒性优势,如雨后春笋般崛地而起的工厂需要大量劳动力,同时工业革命也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大批农民脱离土地,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在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受工业革命影响最大的制造业和采矿业城市发展速度最快,如曼彻斯特、伯明翰,而以纺织工业为主的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更是起了先锋的作用,同时,英国的一些传统老城却因为与工业革命疏远而发展缓慢,甚至消失……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后,由于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特别是英国对劳动力和科技人才的需求,外来移民逐渐增多,所以英国大城市吸收的大量的外来移民,如德国人、希腊人、瑞士人、法国人以及各国的犹太人,他们集中移民至大城市,尤其是伦敦。……但是工业革命推动新兴工业城市的出现和人口的大量聚集,同时也带来了城市环境的急剧恶化。

    ——摘编自《英国19—20世纪城市发展演变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城市培育的新的经济理念。并结合15、16世纪相关史实说明这些新的经济理念在近代欧洲文明成型过程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以来英国城市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 12、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们提出并发展了人文主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材料二科学的人文主义是在保持和光大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给它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其新颖之处在于: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科学的人文主义”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学的人文主义”在科学及思想方面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科学的人文主义”。
  •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550年,埃及服饰的发展相对稳定。一般来说,埃及人会穿一种短裙申提(schenti,最初仅供法老穿用),这种服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仅限上层阶级穿用。服饰的布料多采用亚麻纤维,由于亚麻织物凉爽、轻便,适合埃及的气候。各神殿中的祭司浮雕形象在或长或短的申提外面常穿一件三角形或金字塔形的围裙;伊西斯神殿中的托勒密二世浮雕头戴王冠,王冠的圆柱形基座后部向上延伸,托起了两个花冠,红色花冠代表下埃及,上部的白色花冠代表上埃及,基座和两个花冠三者共同构成一个王冠的整体。

    ——摘自[英]梅利莎.利文顿编著,宋炀译《世界服饰史图典.古代到19世纪的时尚》

    材料二    15世纪以来,服饰时尚的领导者集中在日益辉煌的欧洲宫廷,包括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欧洲男性服饰凸显肌肉发达、肩膀宽大,女性服饰呈现丰胸、细腰、矮小、圆臀特点,这种造型观念是基于人体解剖学制衣的理念,摆脱了哥特的直线型风格。男女服饰面料都比较豪华,女士往往还佩戴华丽的珠宝首饰。欧洲人对服装的迷恋还体现在服装类书籍的发展之中,仅1560年至1601年间,意大利、法国、佛兰德斯和德国就出版了十几本服装类书籍,这些书籍是木版画作品集和雕版印刷品,其中有很多欧洲的服饰,也有一些涉及近东、非洲甚至新大陆地区的服装。

                                ——摘编自黄士龙《中西服饰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埃及服饰文化所体现的文明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世纪以来欧洲服饰发展的趋势,并简析其原因。
    (3)、综合以上信息,运用唯物史观谈谈你对服饰文化的认识。
  • 14、 拉丁美洲,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因其以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为官方语言,而这两种语言都属印欧语系拉丁语族,所以被称为“拉丁美洲”。这反映了( )
    A、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B、美洲文明趋于衰落 C、北美免于殖民入侵 D、文化渗透由来已久
  • 15、 在中世纪,幸福即物质,只有在物质上得到满足,才能感觉幸福。而文艺复兴运动拓展了幸福的概念,在人文主义者看来,除了物质,人更要有文化和精神上的需要,同时要在社会得到认同。这说明文艺复兴( )
    A、顺应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潮流 B、以关注人的情感需求为核心 C、彻底否定了教会的禁欲主义 D、对人性的理解更加深刻合理
  • 16、 美洲的农作物主要以蛋白质含量不高的玉米为主,欧亚大陆则有种类多样而且蛋白质含量高的谷物;美洲农作物的种子必须一粒一粒用手种下,欧亚农作物的种子则可以撒播;美洲需要人自己动手耕作,欧亚则用家畜耕田,一个人可以耕作大片的田地,还能开发如北美大平原般肥沃却干硬的土地。这段材料的主要含义是( )
    A、欧亚农作物品种优良 B、欧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 C、欧亚耕作动力优势明显 D、美洲农作物播种方式独特
  • 17、 中古时期,日本模仿唐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但天皇远非是一个无可争辩的首脑;日本借用了汉字,但发展出自己的文字;日本人接受了佛教,但根据自己的精神需求对之做了修改。这反映了日本( )
    A、善于学习外来文明 B、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C、深受中华文化影响 D、对外来文化进行模仿
  • 18、 12—13世纪,北海—波罗的海贸易区逐渐兴盛。德意志城市的商人和银行家经常提供巨额贷款给皇帝。为了防范和打击强盗骑士,还组建了军队。据此可推知,中古时期的德意志( )
    A、已成为近代民族国家 B、君主专制的程度削弱 C、城市逐渐取得自治权 D、国家统一的趋势加强
  • 19、 “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摧毁了波斯帝国,并延续了波斯的控制手段。胜利和阿谀的预兆使他确信他有神灵的眷顾,甚至有可能他本人就是神灵。他的国家在他死后并没有延续下去,但长期的、远距离的文化交流却在被分割的国家中蓬勃兴起。”由此可知,“他的国家”是( )

    A、古巴比伦王国 B、希腊城邦 C、亚历山大帝国 D、罗马帝国
  • 20、 古埃及的太阳历将一年分为三季,分别是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我国传统历法——农历则将一年分为清明、谷雨、芒种、秋分等“二十四节气”。由此可知( )
    A、古代历法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B、历法设置是统治者的普遍行为 C、中国传统历法在设置上更先进 D、东西方早期政权强调君权神授
上一页 347 348 349 350 35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