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明弘治五年(1492年),明孝宗责成刑部尚书彭韶组织《问刑条例》的修编工作,将一部分与《大明律》适用相关的奏准“斟酌损益,著为事例”,以便“京城司法多者……通行内外,与《大明律》兼用,庶事例有定,情罪无遗”。这一做法( )
    A、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 B、增强了律法的灵活性与务实性 C、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 D、反映出法律蕴含一定人文关怀
  • 2、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下令官告院(掌官吏委任状的机构)绫纸库,“令三司与提举司(依品级)定逐色绫罗纸、襟轴各三副,印押充样(元样,标准),分留两作坊及本院,每送纳之时,将元样比类交纳”。北宋政府的这一举措( )
    A、注重对工艺技术的改进 B、表明三司共同承担手工业管理职能 C、服务于国家礼制的需要 D、有效维护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
  • 3、下面为武周时期恒州鹿泉县检校官裴琳的德政碑的部分记载。这一记载反映出当时( )

    其年(长安二年)检校官奉敕总停(朝廷停罢检校官),君(指裴琳)则随停,例也。百姓众庶而谋,我君去矣。人斯悴矣。若不□命而诣阙(奔赴京都)乞留,道路相属。奉长安三年四月救:“元瑶清平化俗,奉法无私、人不忍欺,吏不敢犯……特听修旧检校。”

    A、德政是地方监察的价值导向 B、中央与地方政府存在权力博弈行为 C、官僚考课呈现多元评价体系 D、民间力量在国家治理中具有能动性
  • 4、《淮南子》是汉武帝初期淮南王及其门客撰写的文集,该著作重新阐释了老子“公道”“正术”是“我无为,而民自化”的理念,认精神实质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权(推)自然之势”。这一思想( )
    A、顺应了巩固封建专制的需要 B、弥合了儒道间的价值分歧 C、强化了黄老学说的教化功能 D、意在促进君民关系的和谐
  • 5、二里头遗址中有一处浅穴式家族墓地.墓主生前为铸锅工匠或高等级铸铜管理者。这类成员从事相同职业、死后就近埋葬的现象在二里头遗址中十分普遍,形成了家族墓地与不同功能的建筑遗迹在空间上紧密结合的特色墓地。这可用于佐证当时( )
    A、社会管理能力十分强大 B、社会分工呈现细化倾向 C、早期国家形态初具雏形 D、手工制造技术较为先进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抵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中国人民包括清政府军队里的爱国将士表现得很英勇,浴血搏斗,直至战死疆场。但是,五四运动之前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还处于被动、自发的状态,未形成整体的斗争合力。五四运动不仅有青年学生的参与,广大工人、商人、教师等市民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相互呼应,取得了运动的初步胜利。中国人民以伟大的觉醒铸刻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烙印。

    ——摘编自齐卫平《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一次伟大觉醒》

    材料二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促使了亚非拉人民的觉醒。战后,以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为主要目标的民族意识得到了极大的增强,这种意识转化为争取民族独立的行动,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20世纪60年代末,新独立的国家已有69个,此后增加到120多个。大批民族国家的独立,造成了帝国主义全球殖民体系的彻底崩溃。新兴的民族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与五四运动前的斗争相比,中国人民在五四运动中的斗争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原因,并指出其国际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民族觉醒意义的认识。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克思(1818—1883年)在研究殖民主义时曾提出:“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日后,一些西方学者通常援引此观点,认为:殖民主义为当地人民带来西式文明,促进其向世界先进地区靠拢。所有对东方“野蛮”、“专制”、“未开化”等描述,无不导致了一个结论:东方需要西方来拯救。

    ——摘编自于志伟《列宁殖民地理论研究》

    材料二 在印度民族大起义、法国巴黎公社运动等的影响下,马克思在晚年纠正了其对不列颠殖民主义的看法,对殖民主义在印度的历史作用进行了重新分析,深刻批驳了殖民统治在东方国家造成的沉重灾难。

    ——摘编自李包庚、刘云霞《马克思对大不列颠殖民主义的批判及其时代意义》

    (1)、据材料一,分别概括马克思与一些西方学者对殖民主义的认识,并分析其认识的视角。
    (2)、据材料二,概括马克思对殖民主义的新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认识变化的原因。
  • 8、战争给人类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破坏,但又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远征过程中,亚历山大坚决镇压了那些顽强抵抗地区的人。在攻陷了腓尼基沿海城市推罗后,他杀死了8000个当地居民,将30000人卖为奴隶,这种政策起到震慑的作用。而在一些民族意识浓厚的地区,他则不以征服者和称霸者的姿态出现,而是采取温和的政策,尤其是对宗教采取宽容和利用政策。他鼓励东西方民族通婚,并且按照当地传统习俗举行婚礼。他远征时“随行的人员很完备,包括自然科学家、测量学家、历史艺术家等”。亚历山大在远征过程中,在一些战略要地和交通要道上建立了许多以亚历山大命名的新城,这些新城不但是他的军事要塞,同时也是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编自苏振兴《论亚历山大远征》

    材料二 成吉思汗西征过程中显示了他极其残酷的一面,在战争过程中有极其野蛮的屠杀屠城行为,但在宗教政策上极为宽容,“在成吉思汗统治下,我们见到了在整个亚洲大陆上建立的最为彻底的宗教宽容”。成吉思汗每攻占一城一池总是搜索当地的工匠、科学家、天文家等并将其带回蒙古帝国,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先进文化技术尤其是火药、罗盘、印刷术、造纸术先后传入欧洲,打破了汉唐以来欧亚各国封闭壁垒,对中国和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很大影响。他建立了庞大的驿站传递系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联络线、运输线。海上丝绸之路也在宋元时期继续发展,泉州成为当时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海上窗口。

    ——摘编自王雪娜《历史的跨越——亚历山大远征与成吉思汗西征》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亚历山大远征与成吉思汗西征的相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历山大远征与成吉思汗西征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 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历山大出发时,其身份是马其顿国王,不久后成为希腊联军统帅。经过十年征伐,他的国家的统治区域扩展到尼罗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还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他每到一地就自称是当地原来统治者的继承人。他崇尚威严赫赫的东方宫廷礼节,穿波斯、米底君王的衮服,要求人们向他行匍匐礼。亚历山大的统治基本上沿袭了波斯帝国的行省制,但由当地人担任的总督一般只管民政,军队和财政另由马其顿人或希腊人掌握。他在埃及拜谒阿蒙神庙,为女神伊西丝建庙;在巴比伦向当地的主神马都克献祭,下令重建被毁的马都克神庙。他在远征中亚时与当地贵族女子罗克珊结婚,同时,他的80个战友也采用波斯礼仪与当地贵族的女儿结婚。他的远征军中有工程师、哲学家、地理学家、测量师等专门人才。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拿破仑当权后,用不断的战争来代替不断的革命。1805年,拿破仑击溃第三次反法同盟,签订《普莱斯堡和约》,占据了莱茵河左(西)岸及许多小邦国。在那里,他赶跑了封建的王公贵族和主教,取消了各种徭役和封建贡赋及教会的什一税,消灭了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宣布公民享有平等与自由。后来建立的莱茵同盟,有16个邦国加入。他们普遍实行了资产阶级改革,推行了《法国民法典》。同时,拿破仑还使德意志由三百多个分裂的小邦合并成为30多个大邦。正如恩格斯所说:“拿破仑清扫了德国的奥吉亚斯牛圈,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

    ——摘编自张淑贤《略论拿破仑战争的国际影响》

    (1)、概括亚历山大远征与拿破仑对外战争产生影响的异同。
    (2)、谈谈你对国际战争与文明交流的认识。
  • 10、20世纪50年代,印度实现独立后,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下列选项中,属于印度文化多样化来源的是( )

    ①殖民主义②民族主义③社会主义④甘地主义

    A、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11、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将其殖民地印度的士兵,法国将其北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的士兵,大量投入战场。正是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殖民地人民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
    A、推动了殖民地的民主革命运动 B、改变了世界各国力量的对比 C、促进了殖民地民族意识的觉醒 D、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 12、拿破仑所“吕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激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这说明拿破仑对外战争( )
    A、促进了民众政治上觉醒 B、推翻了各国的君主专制统治 C、始终遭到各地人民反对 D、受到各国的强烈支持和拥护
  • 13、恩格斯说:“拿破仑扫清了德国的奥吉亚斯牛圈,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拿破仑所颁布的《华沙大公国宪法》的第一节中规定“废除农奴制,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据此可见拿破仑战争( )
    A、推动了欧洲的政治文化重构 B、摧毁了欧洲的封建社会 C、促进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 D、推翻了欧洲的贵族政治
  • 14、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殖民地解放运动首先在曾被日本占领的荷属东印度、英属缅甸、法属印度支那等地爆发。与此同时,非洲殖民地独立运动达到高潮,1960年一年内,非洲有17个国家宣布独立。材料旨在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 )
    A、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B、粉碎了帝国主义称霸世界的野心 C、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劫 D、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深远的影响
  • 15、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战争让文明更加文明”。关于战争的影响,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下列理解准确的有( )
    A、战争促进了科技的创新和财富的积累 B、战争导致了人口的减少与生产的破坏 C、战争促进了疆域的开拓和帝国的形成 D、战争促进了文明的碰撞、交流与重构
  • 16、“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这句话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影响是( )
    A、欧洲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B、东方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新高潮 C、建立了新的国际体系 D、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
  • 17、法国大革命以来倡导的自由、平等、民权和《拿破仑法典》体现的精神,客观上冲击了埃及一直闭关自守、因循守旧的状态,冲破了传统文化对人们思想和意识的禁锢,给埃及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这表明( )
    A、法国文化为埃及现代化提供了思想条件 B、埃及的传统文化被外来文化取代 C、法国对埃及实施文化上的渗透与侵略 D、埃及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移植了法国模式
  • 18、在蒙古金帐汗国对俄罗斯统治期间,弗拉基米尔主教塞拉皮昂在一次传教中说:“难道说我们的土地没有被侵占?我们的妻子儿女没有被抓去当俘虏?……我们的尊严扫地,财富、劳动、土地全都成了异族的财产。我们耻辱地为邻国效劳,成为敌人嘲笑的对象。”据此可推知,蒙古的对外征服( )
    A、激发了当地民众的反抗情绪 B、直接导致了俄罗斯势力衰落 C、引起了欧洲国家的强烈不满 D、改变了落后地区的文化面貌
  • 19、拿破仑在统治西南德(巴登、符腾姆贝格、巴伐利亚等)地区的时候,对这些地区推行了资本主义改造,直接废除了这些地区的封建领地制度,废除了农民的代役租、徭役劳动和各种封建贡赋。这说明拿破仑战争对德意志的影响是( )
    A、冲击了封建秩序 B、推动了民族觉醒 C、实现了国家统一 D、传播了革命思想
  • 20、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写道:“和英国革命比较起来,法国革命显得更经典一些,因为它对封建因素的革除最为彻底。实际上唯有法国革命才真正实现了对封建社会的革命性改造。事实上,它历来被认为是世界政治发展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是全球性的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下列不能佐证法国大革命具有全球性意义的是( )
    A、华盛顿领导美国独立战争 B、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C、华沙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 D、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上一页 342 343 344 345 34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