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9世纪末,梁启超曾说:“欧洲近世文明兴起,路得(路德)新教之起,全欧精神为之一变。”上海维新志士宋恕认为路德“译拉丁经文为日耳曼语,以开民愚蔽,百折不回,身死无悔,而教皇之权始渐衰”。两人的言论意在( )A、肯定宗教改革的意义 B、抵制西方文化侵略 C、为社会改良制造舆论 D、传播民主革命思想
-
2、如图为甲骨文中“帝”字的几种写法。有学者认为,“帝”为架木燃烧之形,象征对天神、祖先的大祭,代指天神。商王死后就升到“帝”的左右,如卜辞“贞咸宾于帝”。到商代晚期,人王开始称“帝”,如帝甲、帝乙、帝辛。这一现象表明( )A、政治需求干涉宗教信仰 B、政权神权开始分离 C、社会迷信思想逐步淡化 D、商王权威有所加强
-
3、陶寺中期遗址发现了储藏用的窖穴群和类似后世的“王陵寝庙”区。其中,有一座大墓长5米、宽3.6米,随葬装有漆木柄的跟礼仪有关的玉石钺共6件;在墓穴的附近,有总面积1000平方米的观象台,可以测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准确时间。据此推知( )A、文明产生具有多元特征 B、公共权力机构的成熟 C、国家初始形态逐步具备 D、旧石器文化较为发达
-
4、下图为仰韶文化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人形葫芦瓶。《诗经·大雅·绵》中“绵绵瓜瓞,民之出生”中的“瓜瓞”即为葫芦。彝族古歌《梅葛》记载:葫芦中诞生了汉、彝、苗、藏等九族,类似传说在土家族、侗族等皆有流传。这体现了( )A、先民文化基因的相似 B、跨地域农产品的交流 C、早期国家意识的产生 D、多元一体格局的确立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创新升华。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根脉,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革命的文明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中华文明延续发展中演变而来的,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和中国理论,都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血脉。
——摘编自刘仓、岳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华文化底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从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带动“中文热”“中国文化热”,到鲁班工坊帮助共建国家的年轻人掌握职业技能;从开展联合考古项目,到举办艺术节,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图书馆、美术馆等联盟……中国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广泛开展文化教育领域合作,不断加强人民友好往来,持续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摘编自人民日报《文化交流,架起民心相通的桥梁》
材料二 2023年5月,“茶和天下·雅集”活动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举行,当地市民在活动现场通过书法、剪纸和工艺品展示等领略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
——摘编自李奥《中国文化绽放塔什干》
材料三 2023年9月6日,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开幕。5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1200多名嘉宾参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的主要举措并指出其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的意义。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1850—1875年中国人口的流向与分布情况
流向地
西印度群岛
英属圭亚那
古巴
秘鲁
南美巴拿马
美国
澳大利亚
数量/万人
3
2
13.5
11
2.5
16
5.5
占比
2.34%
1.56%
10.55%
8.6%
1.95%
12.5%
4.3%
流向地
新西兰
夏威夷群岛
菲律宾
马来西亚
东印度群岛
加拿大
其他
数量/万人
0.5
2.5
4.5
35
25
3
4
占比
0.39%
1.95%
3.52%
27.34%
19.53%
2.34%
3.13%
——摘编自陈泽宪《十九世纪盛行的契约华工制》
备注:东印度群岛是公元15世纪前后欧洲国家对东南亚盛产香料的岛屿的泛石。西印度群岛位于大西洋及其属海加勒比海、墨西哥湾之间,包括1200多个岛屿,总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
(1)、根据材料,指出1851—1875年中国人口迁出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1851—1875年中国人口迁出的因素。 -
8、19世纪末,清朝统治者认为日本“专用西方制胜”,痛切感到“一代有一代之兵制,一时又有一时之兵制,未可泥古制以疗新病,居夏日御冬裘也”。这说明( )A、清政府主张全面效法日本军事体制 B、晚清统治集团认识到兵制改革的必要性 C、学习西方科技已成为当时朝野共识 D、甲午中日战争制约清朝政治制度的变革
-
9、蒙古西征带来的或从阿拉伯和回教人处转移过来的科技和人文知识,是日后西欧“文艺复兴”的先河;蒙古西征带来的中国火药等火器科技,更是日后西欧君主们打击封建割据领主们的致命工具。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因此才得以实现。材料主要强调蒙古西征( )A、助推了西欧近代文明萌生 B、致力于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C、创造了民族文化互鉴条件 D、直接改变了欧洲政治格局
-
10、在“纪元前后的几个世纪,希腊雅典语是从亚得里亚海到波斯湾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通用的语言”。塞琉古王国政府的公文、命令用希腊文写成。凡是希腊人和本地人进行的商业活动,大多用希腊文写成文书。有人发现,进入近代以来,波斯边境偏远乡村的居民有用希腊文写租契的事例。这反映了( )A、民族交融推动了文化创新 B、希腊政治文明的借鉴价值 C、亚历山大东征的深远影响 D、古代波斯帝国的繁荣景象
-
11、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西方服装设计师把龙、梅花、凤凰等中国元素融入服装设计中。立领、中国纽扣让西式服装具有东方的优雅,这类带有东方韵味的服装越来越受到西方时尚达人的青睐。这反映了( )A、西方服饰抛弃民族文化 B、“中国风”引领服装时尚 C、服饰变化蕴含文化交融 D、文化发展的同质化趋势
-
12、《商品帝国》一书中,作者举例谈道,仅番薯这样一种作物,在传入中国后就使得承载的人口大幅增长,还让农村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参与到培育蚕丝、采摘茶叶、种植糖料作物之中,生产中国明朝后期和清代用来出口的商品。这说明该时期( )A、列强通过丝路贸易掠夺中国 B、世界市场的拓展影响明清对外贸易 C、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主动权 D、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13、新加坡官方语言包括英语、汉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其中英语作为新加坡的第一官方语言,在商业、行政和法律领域被广泛使用。在新加坡的街头,经常见到英文与其他语言并存的标语以及广告牌。这反映了新加坡( )A、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B、是最具移民社会特色的国家 C、民族文化的逐渐丧失 D、忽视了自身的儒家文化传统
-
14、下列有关如图信息的解读中,符合史实的是( )A、北美洲是人口主要迁入区 B、迁入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 C、国际人口迁移规模缩小 D、新兴经济体成为人口迁出区
-
15、下表所示为1700—1860年美洲各种族人口构成变化情况(单位:万人)。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土著人
白种人
黑种人
合计
1700年
75.0
22.3
2.7
100.0
1820年
32.5
788.4
177.2
998.1
1860年
16.0
2724.0
400.0
3140.0
A、美洲社会经济的发展 B、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C、美洲多元文化的形成 D、世界市场迅速拓展 -
16、清朝初年,政府鼓励其他地区的人民迁移至四川。移民们不仅可以五年不用缴纳土地税,而且还可以得到三十亩水田作为定居的产业。于是,湖南、湖北、广西等地的穷苦百姓纷纷涌入四川,史称“湖广填四川”。清政府此举( )A、促使四川成为南方经济中心 B、致力于实现民族关系的和谐 C、推动了四川经济的恢复发展 D、解决了湖广地区的人地矛盾
-
17、据统计,两汉之际,汉族人口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以及湖北、安徽和江苏的绝大部分地区,此后北方民族人口占比逐步减少,而长江以南的汉族人口占比则相应增长。公元280——464年,长江以南的汉族人口增长超过5倍。汉族人口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屯田制度的推行 B、封建朝廷的倡导 C、经济重心的转移 D、社会动乱的影响
-
18、古代西亚、南亚、南欧在游牧民族印欧人到来之前只有零星的文明。在印欧人进入这些地区以后,出现了赫梯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等奴隶制大帝国。这说明( )A、印欧人推动了奴隶制度的产生 B、亚欧文明发展逐渐趋于同步 C、民族迁徙推动了区域文明发展 D、游牧文明发展具有后发优势
-
19、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
A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
阿拉伯文学具有独特性
B
玛雅人发展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阿兹特克人农业的特点之一是“浮动园地”;印加人建造彰显高超建筑艺术的马丘比丘城
古代美洲文明呈现多元特征
C
12世纪末,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慕府
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
D
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
俄罗斯继承了拜占庭文化
A、A B、B C、C D、D -
20、罗马的首位史学家匹克托采用希腊文撰写了《罗马史》,在这部著作中,他将罗马民族的起源与特洛伊战争中的希腊英雄相联系。在帝国初期,李维的历史巨著《罗马建城以来的历史》却以颂扬罗马祖先的辉煌业绩为主题,“致力于记述这个世界上最卓越民族的壮丽历史”。这两位史学家的观点存在差异主要是因为二人( )A、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 B、史学研究方法不同 C、面对的史学传统不同 D、史学素养存在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