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朝太医局奉诏广征民间有效药方编纂的制剂规范,刊剂盛行于宋元时期。

    ——摘编自傅维康等主编《中国医学通史·文物图谱卷》等

    材料二 明代名医医药学知识来源统计

    学医方式

    自学

    师从名医

    师从家人

    全国总计/人

    101

    271

    769

    ——摘编自「美]艾提捷等编《中国医药与治疗史》

    材料三

    18世纪末到维新以前,日本江户医学馆以忠、孝、仁、慈为本,主授《本经》《伤寒论》等中医典籍,兼授针灸、儒学和诸子百家等,组织集体研习医案和实习。……同时期,欧洲各国派出一批传教士来华搜集中国药物资料,采集植物标本,译介和编写本草、针灸、法医和炼丹术等相关博物学著作。

    ——摘编自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医药文化传承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三,简述当时日本人和欧洲人对中医药价值的认识有何不同。
    (3)、“中国针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请为其编写入选理由。
  • 2、有西方学者认为:它(金属活字印刷术)使《圣经》成为一种普及品,并替路德准备好了一批人来向教皇祈求福音……它结束了牧师学习的专利和教士对教育的控制。这说明(   )
    A、宗教改革得益于活字印刷术 B、因信称义思想广泛流行 C、罗马教皇的权威被彻底摧毁 D、技术进步助推宗教改革
  • 3、卢梭认为,“如果有了派系存在的话,那就必须增殖它们的数目并防止它们之间的不平等……这种防范办法是使公意能够发扬光大而且人民也绝不会犯错误的唯一好方法”。据此可知,在现实制度实践中,卢梭(   )
    A、提倡直接民主 B、反对政党政治 C、主张财产平等 D、支持分权制衡
  • 4、1978年,新增就业人口的99%由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单位吸纳,此后国有经济单位和集体经济单位吸纳新增就业人员的比重在波动中下降;1992年以后则是持续下降;1997年,国有经济单位和集体经济单位吸纳的新增就业人员仅占49.86%。据此可推知,新时期中国(   )
    A、所有制结构的主体改变 B、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涌入 C、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 D、第三产业缓解了就业压力
  • 5、1979年1月28日,上海药材公司委托上海电视台为“参桂养荣酒”播放了新中国第一条电视广告。同年3月15日,上海电视台播放了新中国第一条外商广告“瑞士雷达表”。这说明当时(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广告成为企业营销的主要手段 C、改革开放推动经营理念转变 D、国有企业突破单一所有制结构
  • 6、针对抗战时期将“民族革命”和“民主民生革命”割裂开来的“两阶段论”的问题,毛泽东指出,“这是错误的”。与国民党政府宣称大敌当前不宜进行民主民生改革相反,中国共产党坚持认为,“不解决民主民生问题,就不能建立抗日根据地抵抗日本的进攻”。符合毛泽东这一观点的事件是(   )
    A、土地改革及敌后抗战 B、大生产运动和八路军百团大战 C、国共合作和全面抗战 D、“三三制”原则和减租减息政策
  • 7、19世纪末,谭嗣同等青年改良志士在湖南组织了南学会,陈宝箴、黄遵宪等湖南地方官员曾多次亲临南学会讲演和回答问题,地方士绅纷纷前来听课,与官员对话,提出建议,供政府参考。由此可见,南学会的创办及其活动(   )
    A、打击了顽固势力 B、传播了民主意识 C、巩固了群众基础 D、冲击了官僚制度
  • 8、下面是福利洋行在《北华捷报》刊登的宣传自己业务的广告。这可用来说明当时中国(   )

    出售

    刚到货,在签署人的商店里有售大量出售

    高品质加利福尼亚面粉,每袋五十磅,极便家用,每袋四元。另有最高品质火腿和奶酪,高档饼干、咖喱粉、以及酱料,切条芒果酱,大量鞋、靴,大小灯罩和烟囱,以及其他各式商品。

    福利洋行

    上海,一八五五年十月六日

    A、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B、列强加紧资本输出
    C、与世界联系日益加强 D、民族工业受到冲击
  • 9、东汉时期,外戚利用皇帝幼弱,专擅朝政,宦官拥立幼主,操纵政权的现象时有发生。东晋时期的政治舞台上外戚、宦官的身影,就黯淡下去了。这一现象折射出东晋(   )
    A、宗法观念淡化 B、君主集权削弱
    C、门阀士族衰落 D、监察制度周密
  • 10、天命这一名称是由周人提出来的,但它源自上古时期人们对“帝”这一神灵的信仰与崇拜。西周以前,“天命”高高在上,具有绝对权威。西周以后,“天命”逐渐具有“德”的内涵,“德位相配”成为时人共识。这一变化(   )
    A、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力有所提升 B、表明君权神授观念迎合专制加强的需要 C、有助于为政权转移的合法性创造理论依据 D、折射出德才兼备成为选任人才的主要标准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民初,古已有之的“近世”“近代”获得了现代意义上历史分期的新意“近世”通常指明清以来,“近代”则多指鸦片战争以后。1840年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近代化”变迁,堪称“数千年来有之变局”。人们通常忽略了传统农业社会在此“变局”之前两三百年间已经酝酿着重大的社会变动,可名之为“近世化”趋势。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是近世渐变与近代突变双重因素作用的结果;是在从“近世”向“近代”转型的背景下,围绕着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展开。建构中国近代史学术话语体系,必须放宽视野,在一个更大的框架和更长的时段中观察、思考。至少要向上延伸到明清之际,尤其要重视明清之际社会与文化的内在变迁;同时也要向下延伸到1949年之后,因为还存在一个从旧中国转变为新中国的历史过渡期。

    ——摘编自马敏《中国近代史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近代史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1年,英国政府规定,经政府批准的移澳者可领取一定的路费和其他补助。他们抵澳后,殖民当局还给予土地、农具和牲畜,并无偿提供流放犯人劳动力。“从1831年至1850年,根据政府安排和津贴计划,来到澳大利亚各殖民地的移民在二十万人以上。”这一年,英国实行了土地出售制,缴纳一定金额可以购买澳洲土地。从此,把母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逐步移植进来。1839年,英国政府废除了向新南威尔士流放罪犯的制度,而后相继废除了其它地区的流放制。1851年,英国掀起了新一轮移民澳洲的高潮,淘金热下,仅仅两年内的自由移民的人数就超过了过去70年流放犯人数的总和,非土著人口增加了两倍。

    ——摘编自沈永兴张秋生高国荣《澳大利亚》

    材料二  近代以来至20世纪初,绝大部分华工以契约制出国,即以出国后的工资为抵押,换取出洋费用,时称“契约华工”。其国内推力,来自乾嘉以来中国人口激增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和朝廷被迫允许华工出洋。到20世纪前期,约有200万华工被送往东南亚,主要集中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亚的种植园和以锡矿为主的矿场。19世纪70年代以后,东南亚的烟草、可可、蔗糖、肉豆蔻、橡胶、波萝等种植园正处于大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大量劳动力。从1888~1908年,仅从汕头运往苏门答腊的烟草种植园的华工就达13万人。

    ——摘编自庄国土《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英国向澳大利亚移民情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世纪英国人移民澳大利亚相比,晚清时期华人移民东南亚的不同点,并分析这一时期华人移民东南亚的影响。
  •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这两个字最早是在一件青铜器上发现的,考古学家称之为“何尊”。“中”“国”两字最早都是象形文字,是指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的国,比如商王以及后来的周王居住的地方才有资格称为“中国”。战国后期仅剩下七雄与若干小国,所以诸侯都开始以“中国”自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秦朝,称皇帝,自然便称“中国”了。此后,认为自己继承了华夏文明正统的历代王朝都自称为“中国”,“中国”的概念从一个点扩大到整个国家,甚至包括边疆的少数民族的政权。再往后直至现代,基本都沿用“中国”的说法。在古代,中国的民族含义等同于华夏诸族或者汉族,与之对应的称呼是“蛮”“夷”“戎”“狄”,比如“南蛮”“东夷”“西戎”“北狄”,或者“蛮夷”“夷狄”。文化上的含义也只指华夏、汉族的文化,不包括其他民族。今天的中国当然应该包括组成中华民族的各族,而广义的中国文化也应该包括56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上,中国的地理概念往往等同于中原,但这个中原并没有明显界限,并不一定就是河南省,甚至更大范围,都可以称为中原,如山东、山西、陕西、河北、安徽等地。

    ——改编自葛剑雄《“中国”名称的由来及“北京”称谓的变迁》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国民党当局仓促立国,但是共和国体制并未落实。列强欺凌中国,仍旧咄咄逼人。从“九一八”到“七七”,日本步步进逼,企图将中国一块一块吞下。但是,日本压迫愈紧,中国救亡图存之心愈切。经历抗日战争,中国人炼铸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各民族形成一个世界最庞大的共同体!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中共以农村为基地,动员民众,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毛泽东于1949年9月在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时,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这是经过百年炼铸的诉求,其威力莫可与京!

    ——改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一词含义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中国”塑造的历史过程。
  • 14、20世纪30年代初期,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大部分被苏联购买;当时位于乌拉尔地区的世界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大型钢铁厂由美国麦基公司以美国最先进的钢铁企业为蓝本设计的,并有大批美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其建设。这反映了当时( )
    A、苏联工业化过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 B、苏联经济实力增强外汇储备量充足 C、国际形势客观助推苏联工业化建设 D、在美国帮助下苏联工业化得以实现
  • 15、1888年,一位热衷于殖民主义的访客在德国首相俾斯麦面前摊开一大张非洲地图,指着地图说明当地的资源有多么丰富。俾斯麦表示:“您的非洲地图非常漂亮,然而我的非洲地图位于欧洲。俄国在这里,法国在这里,而我们夹在中间。这是我的非洲地图。”这反映出当时的德国( )
    A、意在限制法国和俄国的崛起 B、建立军事同盟的野心 C、殖民野心受制于其地缘政治 D、力图在非洲开展殖民
  • 16、如表反映了当时德国( )

    1882-1907年德国工农业生产领域的劳动力统计

    领域

    统计项目

    1882年

    1907年

    农业生产

    就业人数(万人)

    823.7

    988.3

    男女就业比重(%)

    79.7:20.3

    77.8:22.2

    工业生产

    就业人数(万人)

    639.6

    1125.6

    男女就业比重(%)

    69.2:30.8

    53.5:46.5

    A、工业革命推动工农业均衡发展 B、工业化进程促进社会结构变动 C、妇女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D、男女的就业比例分布相对均衡
  • 17、1490年,法王查理八世颁布了《穆兰法令》,开始限制拉丁语的使用,强制要求地方司法审讯和诉讼笔录必须使用法语或地方语言(俗语)。1510年,法王路易十二颁布法令,要求地方所有司法文件都要使用俗语,禁用拉丁语。1539年8月,法王弗朗索瓦一世规定法语正式取代拉丁语成为官方语言。以上法王的做法(    )
    A、推动了封君封臣制度的形成 B、导致了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C、拉开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序幕 D、增强了法兰西人民的民族意识
  • 18、下表所示是公元前8~前7世纪亚述君主对外征服战争情况。由此可推知,这些战争(   )

    君主

    征服行动

    辛纳赫里布

    四战埃兰(中心位于今伊朗),三平巴比伦

    阿萨尔哈东

    抚平米底(位于今伊朗),征服埃及

    阿淑尔巴尼帕二世

    攻陷底比斯,侵占埃及,三入苏萨,摧毁埃兰

    A、首次完成了两河流域的统一 B、受到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影响 C、客观上利于推动区域文明交融 D、建立起地跨亚非欧的世界性帝国
  • 19、从1953年起,新中国便与联邦德国开始通过民间贸易机构进行了一些接触。日内瓦会议期间,两国代表又达成协议,同意商签民间贸易协定。新中国与联邦德国的贸易交往( )
    A、创新了民间外交的方式 B、加速了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C、体现了务实外交的特点 D、实现了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 20、20世纪30年代,《新生》等刊物涌现,并积极报道社会事件,下表内容是其部分代表性报道。据此可知,这些刊物的报道( )

    创刊时间

    刊物名称

    代表性报道

    1934年

    《新生》

    《东北的汉奸》《悼抗日志士邓铁梅君》《最近义军的活动》

    1935年

    《大众生活》

    《朔风吹荡中的呐喊》《中国人打中国人的狠毒》《北平学运的扩大》

    1936年

    《永生》

    《我们要求实现抗敌战争》《内战呢?抗战?》《华北内蒙告急》

    A、折射出民主革命性质发生变化 B、有利于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C、反映了国民党对日政策的调整 D、证明国民党政府重视抗战的宣传
上一页 337 338 339 340 34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