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中印两国有上千年文明交流史,友好合作始终是主流。中印实现各自民族复兴,将对亚洲乃至世界产生重大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朝鲜有许多使用汉字的诗人,他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如:上国羁栖久,多惭万里人。那堪颜氏巷,得接孟家邻。守道惟稽古,交情岂惮贫。他乡少知己,莫厌访君频。

    ——9世纪朝鲜人崔致远《长安旅舍与于慎微长官接邻》

    材料二 佛教及婆罗门教的政治理想及宗教美术,给东南亚各小国带来了国王的神圣化、阶层秩序观念、行政法典、梵文以及技术高超的建筑、雕刻和音乐等等,这对君主统治的正统化以及整合和发展他们的国家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日本学者和田久德

    材料三 中印两国立于世界东方,天造地设,互为邻国,其文化往来源远流长。从文字记载看,历两千余年而不衰,成为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典范。但两国的文化交流到底有多悠久,始自何时,至今没有定论。

    ——摘编自姜景奎《中印文化交流刍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华文化对朝鲜的影响。
    (2)、结合所学,概述古代印度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两个阶段。并根据材料二分析古代印度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印文化交流的史实。
  •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

    角度

    内涵

    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 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多民族的交融

    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来看就是多民族不断交融、 共同创造的历史。

    外来文明的吸收

    中华文明不断与域外异质文明接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 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雅与俗的互动

    中华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与俗的互相转化 中得以发展。

    以复古为革新

    中华文明实现变革的一种常见方式是以复古为革新,即借 复古之名行革新之实。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华古代文明史进行分期,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所接纳的移民人数不断增加,这些移民逐渐成为欧洲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夺走了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这样,欧洲成为大规模移民运动的目的地之一。对此,欧洲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

    材料二 1973年以后,招募劳工(不管是外籍劳工还是殖民地劳工)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停止,但欧洲共同体内部的移民,事实上还在继续,技术劳工和高层次人才的移民不断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把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把欧盟内部的流动看作类似于民族经济内部的流动开始成为习惯。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薛永生《战后欧洲移民与移民政策研究》

    材料三 在社会就业层面上,大量移民对当地劳动力市场也形成了冲击。尽管移民人口的失业率远高于当地人,但许多欧洲人和某些政党依然认为,大量移民的存在明显挤压了本国公民的就业空间。在国家安全层面上,大量移民的存在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缺乏有效的一体化社会融合政策,来自北非的移民及其后代,在社会教育、就业、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倍遭歧视,因而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摘编自刘晓平《战后欧洲移民政策与地中海南北移民问题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移民人数增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73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洲移民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欧洲移民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 4、胡图族和图西族是卢旺达的两大族群,两者之间一直存在矛盾。1994年,极端的胡图族人煽动杀光图西族人。这场屠杀使得仅有700万人口的卢旺达死亡100多万人,且有超过300万人成为难民逃离该国。材料中的难民属于(   )
    A、灾荒难民 B、种族民族难民 C、政治难民 D、宗教难民
  • 5、在美式英语中,一些单词来自印第安语,如pone(玉米饼)、Arizona(亚利桑那)。还有一些单词来自非洲黑人语言,如tote(搬运)、okra(秋葵)。这体现了(   )
    A、美国语言的保守性 B、美国文化的开放性 C、世界广泛流行英语 D、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 6、顾炎武提出以经学取代理学的主张,认为对那些“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要“一切不为”。据此,顾炎武(   )
    A、认为应独尊儒家经典 B、反对空谈义理,要大胆实践创新 C、强调经学要解决现实问题 D、认为六经能解决一切现实问题
  • 7、阿兹特克历为大多数中美洲民族所习用,由一个365天的太阳年及一个260天的神圣年所组成;两个年度周期平行运转,产生一个52年的大周期。阿兹特克祭司所掌管的繁缛的祭祀和庆典的周期,即以此历法为据。这表明(   )
    A、太阳神在国家中地位极其重要 B、历法因其精确而为多数地区使用 C、历法与政治宗教生活密切相连 D、阿兹特克历主要是用于祭祀活动
  • 8、下表所示为《晋惠帝时代汉族之大流徙》一文中的统计资料(部分)。影响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

    徙出地

    徙入地

    流徙之家数

    流徙之人数

    陕西、甘肃四川、河南

     

    十万家左右

    二十万人

    山西

    河南

    十万家左右

    三十万人以上

    四川

    云南、湖 南、湖北

    十数万家

    六七十万人

    河北

    山东、河南

    一万家左右

    五六万人

    云南

    越南北部

    甚众

    甚众

    汉中

    四川、湖南

    数万家

    数十万人

    A、政府政策的组织引导 B、战乱引发的社会动荡 C、江南地区开发的需要 D、民族交融的不断加速
  • 9、“这些新殖民出去的城邦和母邦间相距遥远……彼此充斥着恩怨和矛盾,有时还会发生战争,但是希腊人为了使自身同非希腊的野蛮人相区别,有意保持了强烈的希腊性。”为此,希腊在地中海世界的各殖民城邦跋山涉水来到奥林匹亚圣地,参加那里的宗教盛宴。由此可见,希腊的殖民活动(   )
    A、延续了母邦政治制度 B、推动希腊文化传播 C、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D、贯穿着民族认同感
  • 10、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热”一度在欧洲流行。伏尔泰在其著作《风俗论》中提道,如果说有些历史具有确实可靠性,那就是中国人的历史;狄德罗曾高度评价《四书》《五经》;孟德斯鸠认为中国的统治者因为严格遵守礼教而取得成功。这说明(   )
    A、中国文化为西方启蒙运动提供理论依据 B、中国文化与启蒙思想具有一定的共通性 C、大部分启蒙思想家具有崇洋媚外的心理 D、中国文化相对于西方文化更具有生命力
  • 11、3—6世纪,亚欧游牧部落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迁徙,在中国,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建立政权;在欧洲,日耳曼人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灭亡了西罗马帝国。以下关于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影响正确的是(   )

    ①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政治格局 ②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③促进区域文化的交流 ④游牧文明逐渐取代农耕文明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 12、1982年春,新加坡开展“东方价值观教育运动”,提出“首要任务就是要增强国民对新加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出‘新加坡人’”。这场运动兴起的背景是(   )
    A、资本主义弊端凸显 B、新加坡传统封建残余思想蔓延 C、美苏冷战对抗加剧 D、全球化加剧了移民社会的矛盾
  • 13、高丽成宗时代(981—997),大臣崔承老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似难尽变。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以革卑陋。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使奢俭得中,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   )
    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C、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D、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 14、中古西欧城市文学中的典型代表是以狐狸列那为主人公的一系列动物故事。故事中狼代表残暴又愚蠢的贵族;狮子代表国王,象征正义和权力;骆驼代表邪恶又虚伪的僧侣;主人公狐狸列那代表精力充沛、机智多变的城市富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   )
    A、封建贵族统治彻底衰落 B、王权强化受到普遍的认可 C、基督教神学丧失统治力 D、新兴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 15、《世界文明史》一书中指出:“假如不是被征服的话,他们(美洲)完全可以为自己的文化打下一个基础,这一文化可以同任何其他洲的文化媲美。”该论述的主要依据是(   )
    A、美洲的印第安文化相对落后 B、美洲当时还不具备文明的特征 C、殖民扩张为美洲注入了活力 D、印第安人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
  • 16、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开始大规模的迁徙。下列关于这次大迁徙描述正确的是(   )
    A、使赫梯人在小亚细亚建立了赫梯帝国,后因波斯入侵而消亡 B、推动了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波斯帝国的建立 C、促进了连通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D、对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17、汉唐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然后再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   )
    A、辐射其他国家文化 B、推动文明间的交流交融 C、贡献中国智慧方案 D、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 18、根据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判断下列四个选项中属于“史料实证”的是(   )

    核心素养

    内涵

    唯物史观

    通过唯物史观对所认识的史事全面 客观进行考察

    时空观念

    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 件下进行考察

    史料实证

    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对史事进 行推理和论证

    历史解释

    所有历史叙述本质上都是对一种过 去事情的解释

    家国情怀

    任何历史闸释都蕴含一定的价值判 断和人文情怀

    A、北宋时期平民毕昇最早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B、《金史》中提到“火炮”,说明火药应用于战争 C、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的重大贡献 D、指南针传入西方,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运用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以“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朝时期的地理景观是村落遍布各地,朝廷触角直接深入到村落内部。北朝很早就建立了户口管理制度,自太和中叶以后,“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负责掌握户口、交纳赋役等工作。同时,村落中依然存在“乡里”编制。朝廷也利用乡里的名称灌输儒家思想,推行教化。由于统治者沿用先秦以来的传统,自都城到郡县均设刑场于“市”,村民时常会遇到处决犯人的场面,从中可以直接感受到朝廷官府的赫赫威力,有心人也能从中察觉到政治的细微变化。

    ——摘编自《中国古代村落与城镇的演变》

    材料二 1750年英国城镇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1%,1851年增加到52%,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同时,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1851年,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十万人以上的城市已有7个,移民人数约1790万人。这时期推动城市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如大型纺织和钢铁工业,海外贸易和服务业的急速扩张,铁路的延伸等,制造业城镇、港口城镇和休闲城镇层出不穷。英国的近代城市化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已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又是处在自由主义时期,城市化发展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和组织混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摘编自彼得·克拉克《欧洲城镇史》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丧失主权。近代中国先后开辟的70多个通商口岸既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掠夺中国的基地和桥头堡,又是输入近代文明的主要阵地和前哨。西方一些先进工业文明的涌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近代城市的崛起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城市的结构与功能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近代城市的崛起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因商而兴,由工而盛”。

    1978到2017年,中国城镇人口从1.7亿增长到8.1亿,中国经历了大规模快速城镇化过程。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城市政府应该集中力量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各种公用设施的建设,进行环境的综合治理。”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同时,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

    ——摘编自赵津、李菁著《论中国近代城市的崛起》、《百年党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要梳理北朝对村落治理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分析英国城市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并结合所学,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治理的经验。
上一页 333 334 335 336 33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