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20世纪20年代初,在甘地的努力下,印度国大党相继在中央和各邦设置了常设机构,并努力将分部向广大农村推广。改革后的国大党不仅鼓励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加入,还积极吸收工农群众。国大党的这些举措( )A、开创了印度民族独立斗争新形式 B、为政治变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C、意在与无产阶级争夺革命领导权 D、利于促进印度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
-
2、有学者指出:相较于丘吉尔和罗斯福毫无顾忌地使他们国家的人民增加种种负担,德国政府在战争期间却没有要求向本国人民增加过多负担,并且在劳动力的全国总动员上始终拖拖拉拉。德国政府的这一行为旨在( )A、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战争进行 B、弘扬制度优势,打赢舆论战争 C、减少国家干预,促进经济发展 D、保障劳工权益,缓和社会矛盾
-
3、1918年4月,列宁指出,由于不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不能以继续向资本进攻这个简单的公式来规定当前的任务”,“为了今后进攻的胜利,目前应当‘暂停’进攻”。随后,列宁批评了左派共产主义者关于“向国家资本主义方向发展,就是罪恶”的观点。这反映出列宁( )A、改变了社会主义革命目标 B、认清了苏俄生产力发展水平 C、着眼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急于停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4、20世纪20年代开始,英国认为德国可以作为手中的一个砝码,用来“平衡”法国和俄国的势力,而且这一砝码必须有一定的分量,否则难以达成目的。英国意在( )A、适度调整凡尔赛体系 B、落实民族自决原则 C、重建欧洲大陆的霸权 D、确立集体安全体制
-
5、下表为1967年后坦桑尼亚中学历史试卷的问题设计。这( )
1
我们可以从古代非洲帝国学到什么?
2
讨论1957年加纳独立对其他非洲国家的影响。
3
“津巴布韦”是非洲人的成就,评价该说法。
A、关注非洲国家间的联合 B、聚焦非洲的历史进程 C、标志第三世界开始崛起 D、受到多极化趋势影响 -
6、16—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1599年的《航海全书》全面阐述中国科举制度。1657年的《英雄的美德》介绍了孔子及其思想,宣传孔子哲人形象。到18世纪的《世界公民》称赞中国有完善的道德和法律制度。中国热的出现( )A、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复兴 B、适应了欧洲社会变革需要 C、推动了西学东渐的发展 D、导致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
7、1609年,长期在亚洲经商的葡萄牙商人佩德罗·德·芭萨说:“我所见到的最贵的和在广州城购买的黄金是7个银比索兑换1个金比索,我从没有看见比这个价格再高的了,而在西班牙,1个金比索通常值12个银比索,因此,显而易见从中国购买黄金意味着可以产生75%至80%的利润”。该表述内容反映出( )A、欧洲商人在中国攫取财富 B、清朝开始实行闭关政策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正式形成 D、欧洲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
8、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首先宣布:土地为国有,百姓直属于天皇,罢世袭官吏。又依据贵族官员等级高低赐予不等的采邑,这些采邑世袭受领,其所出赋税皆不上交国家。后又造户籍,以十家为里,里有长,其职在促民纳税、服役;每家以人口多寡受地、纳税服役。这些措施旨在(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维持贵族世袭特权 C、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D、巩固封建等级秩序
-
9、《汉谟拉比法典》只有四条是关于买卖奴隶的规定,其中有两条所说明的买卖对象都是外国人。法典还规定债务奴隶三年过后即可恢复自由;王宫或贫人的男奴隶如与富贵者的女子结婚,其所生的子女也算是自由人。这主要反映了古巴比伦( )A、奴隶主要来源于外部 B、重视对财产权的保护 C、存在明显的等级色彩 D、维护奴隶制度的本质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球产业链循环体系示意图
——摘编自施展《溢出:中国制造未来史》
材料二 二战后,最早提出建立国际新秩序思想的是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他认为世界经济旧秩序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个“中心”和发展中国家这个“外围”构成的。“中心”剥削“外围”是发展中国家贫困、落后的根源。20世纪50年代中期,亚非国家在万隆会议上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决议和宣言,确定了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在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首先提出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目标。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所通过的《经济宣言》第一次明确提出“国际新秩序”这一概念。1974年,在“七十七国集团”的推动下,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起草并通过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行动纲领》《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推动了指导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联合斗争的共同纲领的形成。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在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主要任务的同时,响应了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呼吁,主张建立和平、公正、平等的国际政治新秩序。
——摘编自阮建平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际经济旧秩序的主要特征。(2)、材料二呈现了二战结束以来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新秩序而持续斗争的历程,其中蕴含了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诸多思考,请自拟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600多年前,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远航东南亚、东非等地,到访了 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给这些地区带去的不是火与剑,而是和平与友谊的种子,留下了友好交往、传播文明的佳话。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悲惨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伟大斗争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人民不愿意再看到战争,更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民族。这些年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一些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认为中国发展起来后会走“国强必霸”的路子,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可怕的“梅菲斯特”,似乎哪一天中国就要摄取世界的灵魂。 实际上,这种想法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对中国的歪曲和偏见。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人民有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气概,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也有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担当。中国人民应当也能够更好地担当起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更大责任,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各国共同繁荣的世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把中国描绘成“梅菲斯特”的想法是一种对中国的歪曲和偏见的理由。(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新时代中国外交史实说明中国人民“有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担当”。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09年,大型史料丛书《民国史料丛刊》在克服重重困难后正式出版发行。下表内容是《民国史料丛刊》中收编的部分史料及学者对其价值的推断。
史料
内容
史料价值
(1)《内政调查统计表》
虽然收录得并不完全,但依然有一定的系统性。其中包括1932—1935 年全国以及各省医疗卫生机构、水利行政机关、农村经济的概况和灾害统计、土地变动、各省县管辖面积等数据
从某一领域展现了社会发展面貌,对于理解某一领域历史发展的实际状况有直接的帮助
(2)《地方参政制度》
讨论了当时中国的民主政治、地方政府之民主问题、战时地方民意机关应如何设立、地方民意机关问题评议、地方行政与地方参政、地方民意机关的建立、省县参议会的工作等问题
(3)民国知识分子们的热议话题之一——《缩小省区草案》
讨论怎样将当时的大省分割成数小省,以缩小行政区划,并确定缩小省区的原则、草案,附有“内地十八省统计简表”“边地十省统计简表”“缩小省区统计简表”“缩小省区属县详表”“缩小省区图”等
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可作为当时知识分子思维活动非常活跃的证据
——摘编自孙燕京《史料与史学研究——〈民国史料丛刊〉的价值及其应用》
请仿照事例(1)(3),撰写(2)的史料价值,并据以上三则事例及所学知识,指出丛书《民国史料丛刊》在史料收编上存在的困难。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三言二拍”是明代五本著名传奇小说集的合称,其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商人形象,其中明确以商人为主人公的故事有37篇,占据总篇幅半数之多,而商人的结局也呈现出多元变化(如下表),凸显出独特的文化意蕴。
小说主人公
人物经历
阿寄
阿寄,徐家仆人。他不忍看着分家后的徐家三房孤儿寡母被欺负,主动提议外出经商。他积下了巨额财富,却分毫不取,送还给徐家
王禄
王禄在山东做盐商时,日夜欢歌,酒色无度,不到两年就死掉了
郭翰
郭翰为人贪婪,做生意缺斤少两。他在回乡时遇上暴雨,丢失了财物和官凭,最后沦落到替人执艄勉强度日的境地
程宰、程寀
程宰、程寀“世代业儒”,自幼习诗,但在“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的风俗熏陶下,二人弃儒从商,最终成为徽州巨商,结局完满
蒋生
传统儒士冯少卿,打破门户之见,将女儿嫁给蒋生,并认同了蒋生的商人身份
施复、吕玉
施复、吕玉在经商途中捡到巨额财物,但他们没有将其据为己有,反而能设身处地地为失主着想,将失物归还给失主。最后,吕玉得以与走失多年的儿子团聚,施复更是避免了生命危险,生意越发红火
——编自曹舒婉、李跃忠《“三言”“二拍”商人形象之结局研究》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三言二拍”主要以商人为主人公来叙事的原因。(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三言二拍”中商人的形象和结局反映出的历史信息。 -
14、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30年间,永久性国际移民主要呈南北流动,即由经济落后或缺乏活力的国家和地区向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流动。之后,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控制外籍人入境的政策也有所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劳工流动增长较快,这在东南亚和西亚国家尤为突出。这一变化出现的背景是( )A、西欧国家党派竞争加剧 B、冷战双方对抗战略调整 C、中东石油工业发展迅速 D、发达国家着手产业升级
-
15、国际联盟大会和其行政院职权有所重叠,而联合国安理会只管和平的维护,且联合国大会不得涉及安理会正在审议的事务。有学者指出:“联合国与国际联盟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宪章承认大国享有特权。”这说明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 )A、带有浓厚的强权特征 B、具有更大的实效性 C、兼有继承与创新特点 D、适用范围大打折扣
-
16、伏尔泰晚年定居法国菲尔奈,当时的进步人士尊称伏尔泰为“菲尔奈教长”。1778年,伏尔泰回到巴黎。该消息一经传开,全城轰动,一些年轻人更是欣喜若狂,纷纷涌向伏尔泰的住所,住所周围的街道被挤得水泄不通。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法国( )A、个人崇拜现象盛行 B、工人运动暗潮涌动 C、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D、教会精神控制松弛
-
17、1776年7月12日,英国理查得·赫将军写信要求会见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以商谈和战问题。然而,华盛顿以其信封上“华盛顿先生”的称呼为由对会面加以拒绝,并认为,他作为一个弗吉尼亚的种植园主和美国公民无权接见英国王室的使者。华盛顿此举意在( )A、表达不妥协的战斗意志 B、强化为国而战的意识 C、维护美国的权利和尊严 D、借礼仪规范约束英国
-
18、1347—1348年,黑死病席卷了整个英国,下图反映了这一事件前后英国社会的变化。据此可知,该时期英国( )A、庄园经济进一步瓦解 B、领主经济实力的增强 C、农奴生产积极性提高 D、区域间人口流动加快
-
19、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人在从拜占庭到高卢海岸和西班牙南部的广大地区建立了数量众多的殖民地城邦国家。这些殖民地( )A、必须接受母邦的政治领导 B、推动了希腊民主政治成熟 C、为希腊城邦的财税来源地 D、扩大了希腊文化的影响力
-
20、下表反映了1978—2012年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几个阶段及内容。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时间
1978—1984年
1985—1992年
1993—2002年
2003—2012年
特点
放权让利
两权分离
产权改革
国资监管
内容
扩大自主权
拨改贷
两步利改税
承包经营责任制
利税分流改制
拨改贷推进
股份制试点
现代企业制度
“抓大放小”
战略改组
三年脱困
股份制改革推进
股权分置改革
董事会制度
主辅分离辅业改制
央企兼并重组
A、放权让利改变了国有企业性质 B、两权分离的基础是坚持公有制 C、产权改革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国资监管使国有资本流动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