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华夏服饰传承发展了数千年,形成了多样的服饰风格和丰富的服饰文化。服饰设计尤其重视天地相和合,从而带来福瑞和平安,是古人美好的愿望,也是古人的一种习俗、文化和信仰。这体现( )A、礼乐制度的影响 B、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C、农耕经济的发展影响服饰风格 D、社会思想观念的渗透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以孔子为象征,以儒家为主体,居中制衡,佛道辅翼,安身立命,治国理民的独特结构。孔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理应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象征。儒学在我国历史上曾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曾经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轴心。但近代以来经过一系列激进的社会政治革命和思想文化批判,儒学被迫逐步从孕育滋生它的社会母体中游离出来。但儒学仍然潜藏在民间,沉睡在老百姓的血液当中。
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儒家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3、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中央集权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材料二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摘编自班固《汉书·儒林传》
材料三 就文化代表人物而言,陈寅恪经过严密考证,指出李白、白居易、元稹、欧阳询等均有少数民族血统。这就有力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从来不是单一的,也不是静止不变的,各少数民族文化均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而这种文化的集大成与高峰,正是在中国古代。当然,传统的儒家文化也并非拒绝吸收外来因素,如屈原的《离骚》,陈寅恪就指出含有道教思想。
——摘编自刘克敌《陈寅恪与中国文化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文化”中分别代表“民本思潮”和“中央集权”的思想流派。(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华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特点。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国家很少在制度上对疫病救疗提供法律的依据和实际的指导,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富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是在促动和支持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会开展一些救疗活动。在一些临时性救治中,他们请医生尽心诊治,施医送药,还会利用自身影响力建议官府救治,积极刊刻散送医方,甚至还会举行集体的祈神驱疫的活动。社会力量在地方社会事务中作用的增强虽可能分割官府的部分权力,甚至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与地方官府乃至朝廷产生矛盾,但这绝不是体制性的,也不会从根本上影响国家的利益,因为作为社会力量的领导者——乡贤一般都深受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他们在追求自己私利的同时,也会多少顾及地方社会和国家的利益。事实上,地方社会的稳定和安宁从根本上讲,无疑是符合国家利益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在民生政策方面缺乏制度性规定的缺陷。
——余新忠《清代江南疫病救疗事业探析》
材料二 世界卫生组织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07年成立于巴黎的国际公共卫生局和1920年成立于日内瓦的国际联盟卫生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决定,64个国家的代表于1946年7月在纽约举行了一次国际卫生会议,签署了《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1948年4月7日,该法得到26个联合国会员国批准后生效,世界卫生组织宣告成立。借助有力的政府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开始把最先进的科学的医学知识应用于落后地区,只要当地政府愿意提供配合。中国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创始国之一;从1945年的创议到1948年成立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告成立,历时整整三年。中国在此过程中不是被动地卷入国际卫生机制中,而是积极主动地利用其相对有限的政治资源努力地参与国际卫生机制的创建、组织和设计。
——苏静静、张大庆《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创建及早期合作(1945—1948)》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民间救治疫病措施及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卫生组织建立背景及中国在其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后,内河小轮船发展,铁路火车出现,内地交通也日渐进步。有很多乡僻士商,未出门之前对西学新说不明所以,因而思想保守,眼界封闭,后来由于出门远行,坐了轮船、火车,见了城市景象,头脑开始开通,思想由此趋新。……自从有了轮船,往返于通商城市的商人们乘坐轮船数千里指日可到,商贾贩运往返其间视以为常,再也不必像以往那样一去三年不得回家而使家人忍受久盼不归之苦了。如上海轮船通航后,有竹技词题咏商人妇与夫暂作别离的感受:“生小家临黄浦滨,行年老小嫁商人。妾身惯设风波险,郎欲趁船大火轮。”
——摘编自李长莉《近代交通进步的社会文化效应对国人的生活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国会通过了54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铁路公司采用股份制形式,发行债券和股票,迅速完成了大规模的铁路建设。1870年联合王国通车铁路长达15500英里,英国近代化铁路运输体系大体完成。铁路建设时期,一英里的单轨铁路在铁轨的用铁量就达到200吨,随着“铁路热”的升温,国内所需铁矿量巨大。此外,同期英国国内煤产量的50%用于冶铁工业。铁路通车后,可以从特伦特河畔伯顿快速地运出啤酒,从格里尔姆斯比等新型港口迅速地运出鱼等海鲜产品。依靠铁路运输,邮局送达的信件从1839年的7600万件增长到1870年的86300万件。一座座小村庄在进入铁路时代后,成了铁路枢纽,快速发展起来。铁路也使人们快速地来往于不同的地区成为可能。
——摘编自胡晓莹《英国工业化时期的铁路建设对社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近代交通发展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铁路建设的背景及影响。(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铁路建设对中西方社会发展产生的相似影响。 -
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下列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①天人合一 ②与民休息 ③兼爱尚贤 ④道法自然
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② -
7、 明代王阳明反对传统程朱理学教条主义的束缚,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王阳明的理论( )A、彰显人的自我意识 B、摆脱儒学思想束缚 C、维护纲常伦理道德 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
8、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4万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大救治、大转运、大接治、大防疫规模空前,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基本控制住了疫情。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我国( )A、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力的支持 B、医疗技术水平先进 C、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和发展 D、人民的支持和救援
-
9、 14世纪中叶,黑死病席卷欧洲,传统的谷物生产已无利可图,很多封建主转而经营商业性畜牧业。因大批拉丁语教授死于瘟疫,许多学校放弃了拉丁语教学,各国本土语言的地位得到提高。死亡的威胁使追求现世享乐成了新的社会观念。欧洲各地出台公共卫生法,组建市政健康委员会。上述现象反映出14世纪中叶的欧洲( )
①理性主义思潮出现 ②宗教改革开始
③公共卫生事业进步 ④经营方式转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
10、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进入高铁时代的标志是( )A、唐胥铁路建成通车 B、京张铁路建成通车 C、京津城际铁路通车 D、东海道新干线通车
-
11、 中国的火车经历了由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再到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的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 D、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
12、 日本有关于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的资料中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生绢、白绫及大量瓷器。宋代海上贸易发达的条件是(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宋朝国家实现统一、国力强盛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使用
-
13、 张骞通西域后,政府招募了大量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关卡征税,并设置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防范匈奴的侵扰。这些举措( )A、标志着西域被纳入郡国体系 B、有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稳定 C、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延伸 D、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
-
14、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英国的崛起与称霸,是世界现代史最引人瞩目的事件之一。如果把英国对现代世界发挥作用的历程拉长一点,1215年,英国人为现代世界打开了规范国家权力的大门,从而奠定了现代国家的政治基础。大约在18世纪80年代,英国又以工业革命掀开了经济发展的新篇章,因此奠定了现代国家牢固的经济基石。如果说英国的文化在此期间发生了相应的现代转型的话,那么,英国终于在18世纪晚期为人类确定了现代国家的总体框架。这对一个地域面积不大、人口不算众多、历史并不悠久、文化难言辉煌的国家来讲,绝对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在现代世界中,无一个国家能望其项背。其中,工业革命对不列颠新帝国崛起所发挥的极大推动作用,尤为引人瞩目。正是工业革命将英国正式推向新帝国的全球霸主地位。不过,令人惊叹的是,也正是新的工业革命,使跟不上革命步伐的不列颠新帝国,摔下了神坛。
——摘编自任剑涛《工业革命与不列颠新帝国的兴衰》
以“创新”为主题,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
-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独立战争的硝烟未尽,美国却已险象环生:根据1777年《邦联条例》建立的邦联合国会,名为国家领导机构,实际权力十分有限,自身威望难于建立。1786年,马萨诸塞州负债累累、陷入绝境的农民们在独立战争的退伍军人丹尼尔·谢斯的领导下揭竿而起,凸显了邦联体制的脆弱和积弊。在这种情况下,对外,无力在外交折冲中保护美国利益,英国拒不履行《巴黎条约》,而且与西班牙联手对合众国进行经济封锁;对内,则无法领导和协调13个州,各州自行其是,以邻为壑、不相往来。国内经济严重萧条,国债年息高达1200万美元,而国家年收入仅20多亿美元。
——摘编自百度词条
材料二 1787年美国在费城召开了制宪会议,为美国制定了第一个治国方案——1787年宪法。宪法确立了联邦体制,联邦政府为各州的中央政府,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
最高立法机构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对宪法负责,对国会的立法有否决权。
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178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10条修正案,用法律的形式保证了公民的人身与财产安全。但是,印第安人和广大黑人并不能享有这些基本人权,美国的联邦制度和民主制度仍有待完善。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邦联政府面临的困境。(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国家结构形式发生的变化,并全面评价美国建国初的宪法。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十五世纪开始,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不能以欧洲市场为满足,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狭小的市场之间的矛盾,由于奥斯曼帝国在东方切断商路而更为加剧。商品经济的本性决定了它必须冲破狭小市场的束缚,以其充沛的活力开拓新的市场。这一时期,技术进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则也为技术进步提供了条件和机缘。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长期统治中世纪欧洲的禁欲主义、蒙昧主义等宗教神学的思想意识形态,已被人们逐渐唾弃,一个要求“人的现世幸福”,要求个性自由与人的平等的资产阶级世界观已开始深入人心。这一社会思潮的触角伸向各个角落,它唤醒人们认识了自己,人们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勇于探求,敢于冒险。
——摘编自陆伟芳《西欧商品经济大发展:地理大发现的前因和后果》
材料二:货币数量理论认为商品价格的高低是由货币数量的多少决定,对于西欧“价格革命”的动因,学界过去往往据此理论侧重于对欧洲的影响。但西欧“价格革命”的原因应当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经济背景中去,15、16世纪是西欧社会经济剧烈变动的时代,随着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农产品价格多呈上升趋势。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推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动工商业的发展,人为地扩大了国内货币储备,推动了物价的上涨,在法国,从1500到1592年,价格增长了十倍,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都与气候不佳导致的粮食歉收有很大关系。欧洲各国在I4、15世纪都经历了瘟疫与战争的劫难,人口或停滞或下降,15世纪后期开始出现人口增长,在整个16世纪,人口自然增长一直处于上升状态。
——摘编自郭进萍《16世纪西欧“价格革命”的动因析解》
材料三: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西欧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世界贸易商路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16世纪,尼德兰的安特卫普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市内银行林立,欧洲各国政府纷纷派出自己的代表到这里来借贷。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后果是殖民制度的建立。欧洲的新兴资产阶级在各国专制王朝的支持下,纷纷涌向亚洲、非洲和美洲,并对当地人民进行残暴的殖民征服和掠夺。西欧各国的殖民掠夺运回大量金银,由此引发了西欧的价格革命,沉重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者,资产阶级的地位却得到了加强。新航路的开辟在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来往的船只把欧洲的生产方式、农作物品种和家畜等传到美洲。同时,美洲的玉米、土豆、番茄、烟草、可可等也传到欧洲和世界各地。
——杨凤霞《对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的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中导致16世纪西欧“价格革命”的其他因素。(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新航路开辟给世界带来的影响。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文化是由阿拉伯人的本土文化与伊斯兰教文化,西方的希腊、罗马文化,东方的波斯文化、印度文化汇合而成的。在阿拔斯王朝建立的最初一百年间,公元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王朝统治者通过对早期文化发达地区的征服,深切感受到先进的科学文化对发展经济、巩固政权具有重大作用。因此,他们非常重视教育发展和知识普及,大量起用知识分子,公正对待学术问题,并给予支持和鼓励,这种宽容对待学术的态度和做法,使帝国各地的文人学者享有极大的学术自由。阿拉伯人认为,拥有丰富的学识是一个穆斯林最为荣耀的装饰,在这种尊重知识的信仰环境和文化氛围中,阿拔斯王朝的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兴起。百年翻译运动(约750-850年)是阿拉伯人全面吸收外来文化的一次规模宏大的学术运动,在其结束以后,阿拉伯人在科学与文化上进入了独立发明和创造时期。
——摘编自陈字《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历史条件及其对欧洲的影响》
材料二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学等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自由思想的发展和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
18、 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文中强调:“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群众给历史规定了它的‘任务’和它的‘业务’。”这一观点( )A、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最终走向 B、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 D、提出历史研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活动
-
19、 近代工厂制形成于18世纪70年代,它有以下特点:如机械动力替代了人工劳动,形成规模化生产和较为完整的管理系统,按产品或工艺分成了生产车间、工段和班组,出现了职能化组织结构。这说明工厂制使( )A、垄断组织得以确立 B、企业生产制度形成 C、手工工场得到扩张 D、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
20、 巴黎公社成立后,公社委员会建立起“使所有的人暂时都变成了‘官僚’,因而使任何人都不能成为‘官僚”的监督制”。这表明,巴黎公社( )A、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B、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揭露了资产阶级剥削工人阶级的秘密 D、有效促进了工人阶级的国际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