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3世纪时,有史书记载:“敦煌玉门关入西域,前有二道,今有三道。从玉门关西出,经诺羌转西,越葱岭,经悬度,入大月氏,为南道。”上述“道”的开通(   )
    A、推动了全球贸易网络形成 B、密切了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 C、源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 D、缩短了西域与大月氏的距离
  • 2、联合国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国际移民总数已达到2.81亿人,占全球人口的3.6%,相当于每30个人中就有一个国际移民。对比2019年的2.72亿人,全球移民总数在一年间增加了900万人。其中,难民人数占到了总移民人数的62%。这说明(    )
    A、发展中国家面临全球化趋势严峻挑战 B、经济全球化加速跨国间人员自由流动 C、多极化趋势导致全球政局的动荡不安 D、难民问题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难题
  • 3、1911年澳大利亚的人口普查表明,25772名华人分布于普查表上所列的所有职业,如专业技术、家务、商业、运输、通信、工业和农业。尤其集中于农业、商业和工业。材料可作为佐证说明,澳大利亚华人(    )
    A、赢得了社会广泛尊重 B、主导当地工农业生产 C、是当地最大外来族群 D、推动了当地经济开展
  • 4、下图是印欧人早期迁徙路线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从公元前3千纪初起进行迁徙 B、形成波斯人、阿拉伯人、日耳曼人 C、凭借农耕和武力优势对外征服 D、对亚欧大陆区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 5、阿兹特克历为大多数中美洲民族所习用,它由一个365天的太阳年及一个260天的神圣年所组成,两个年度周期平行运转,产生一个52年的大周期,阿兹特克祭祀所掌管的繁缛的祭祀和庆典的周期,即以此历法为据。对此合理的解释是,阿兹特克历(   )
    A、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 B、领先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C、形式单一但功能强大 D、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之上
  • 6、有学者指出,如果无视欧洲人创造古希腊、罗马、拜占庭文化的作用和在近代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启蒙与产业革命时期对全人类文化所做出的伟大贡献,是何等荒谬;那么,无视东方各民族人民,如中国人以及阿拉伯人对古代和中世纪文化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也同样是荒谬的。该学者意在强调(   )
    A、世界各民族开放的对外政策 B、中国和阿拉伯文化的巨大贡献 C、古代亚欧统治疆域不断扩大 D、世界文化多样性及其历史作用
  • 7、自8世纪到10世纪前期,阿拉伯学者掀起广泛翻译古代印度、波斯、希腊及周边文明地区书籍的百年翻译运动。该运动催生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使阿拉伯帝国境内各部族和各种族人民的共同心理认知得以形成。这反映了该运动(   )
    A、推动了阿拉伯帝国扩张 B、彰显出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C、使阿拉伯文化领先世界 D、改变了阿拉伯帝国的落后状态
  • 8、1982年春节,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在新年致辞中号召全体新加坡公民遵守新“八德”,即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改善了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B、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D、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 9、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部分典籍对周公的记述表。这些记述(   )

    典籍

    记述

    《尚书·大传》

    (周公)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墨子·贵义》

    周公旦朝读书百篇,夕见漆(七)十士

    《孟子·离娄下》

    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A、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诉求 B、意在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讽刺了诸侯国之间的纷争 D、反映出儒墨两家实现了融合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1世纪以来,一些国家和利益集团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公然违反国际规则,制造各种事端威胁世界和平,阻碍共同发展。世界发展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能否顶住逆风逆流冲击继续延伸展开,关系全人类的前途命运。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发展,是时代强音。任何逆风逆流都不可阻挡历史大势的深度演进,任何试图破坏世界和平、阻碍世界发展的行为都必将是徒劳的。

    ——摘编自齐卫平《深刻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特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的全球史”

    近代以来,英国的时间概念经历了国家化和全球化的过程。

    片段一  时间国家化

    1675年,英国建立了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负责测量经度。

    1714年,英国政府成立“经度委员会”,提供奖金及专利来征求准确测量经度的方法。

    1735-1761年,哈里森发明精确的海钟,以时间测量经度(1小时对应15度),经度诞生。从此,英国的舰船能够到达地球的任何角落。

    1771年,英国工厂主阿克莱特在报纸上发布招聘广告:“本人急需两名精通机械零部件设计业务的钟表匠,同时诚聘熟悉轮齿啮合连接业务的技术人员若干名。”

    1798年,英国钟表匠发起抗税请愿活动,他们认为:“棉纺业和毛纺业完全受惠于钟表制造工匠……”

    1840-1855年,英国98%的公共时钟设置为格林尼治标准时间。

    片段二  时间全球化

    1864年,通过连接格林尼治时钟的电信电缆,开普敦鸣放正午炮,传达英帝国时间。

    1884年,华盛顿国际天文学家代表大会召开,法国人强调中立原则来反抗格林尼治子午线的权威地位,并联络其他国家反对英美发起的决议,但大会最终以经过格林尼治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格林尼治成为世界计算时间和空间的起点。

    1924年开始,格林尼治天文台每一小时会向全世界发放调时信息。

    ——摘编自杜君立《现代的历程——机器改变世界》、【美】奥格尔《时间的全球史》

    (1)、根据片段一、分析英国能完成“时间国家化”的原因。
    (2)、根据片段二、指出英国推进“时间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的矛盾。
    (3)、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时间的全球史”的认识。
  • 12、【西方近代社会转型】

    材料一:17世纪,英国出现了向现代政治体制转变的必要性。革命的原因是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专制制度出现时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因为它克服了封建分裂的状态,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但这种制度最不合理之处就在于它以民族的名义统一了国家,却把国家的权力放在国王一个人手里,因此它与民族的对立迟早是不可避免的。代表民众意愿的是议会,议会要求限制国王的权力,将王权置于议会的约束之下。18世纪,君主立宪制基本上建立起来了,作为一个崭新的政体,它适合于英国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同时也在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建立起现代类型的政治制度。

    ——摘编自钱乘旦《社会变革的和平方式:英国的范例》

    材料二:蒸汽机不仅取代了水车和风车,也取代了马、牛,甚至人,承担了大量的牵引、挖掘、起重、运输、钻探、消防等任务。有了蒸汽机提供的无穷动力,奴隶劳动力就变得不经济了,用一位经济学家的说法,资本主义消灭了奴隶制。大片的荒野变成了“被开垦的土地”,“让布法罗草原化为美国的早餐”。收割机、脱粒机、轧花机纷纷来到田头地角。我们的注意力从黑人的体力前进到了地壳中的有机蕴藏,在那里,千万年的生命力以煤炭的形式储存着……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每个人的力量也成百倍增加。这是人类自从“发明”火以来最大的一次飞跃。数万年来,人类文明从未出现过如此剧烈的转折和提速。

    ——摘编自杜君立《现代的历程》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专制制度”在现代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结合所学,指出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法律依据及政治原则。
    (2)、根据材料二,概括蒸汽机促成“人类文明”飞跃的表现。结合所学,简述此次“剧烈的转折和提速”对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初期,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太学的发展相对缓慢。到神宗之时,由于王安石的推动,太学取得较大发展。据记载,北宋太学初置时,大约百余人;神宗时增至2400余人;徽宗崇宁时达到高峰,人数一度达到3800余人。宋以前的太学,生员主要是各级官员的子弟,宋代的太学,基本凭考试升进,生员的来源范围扩大明显。太学在当时具有独特的地位,它对地方官学,乃至民办学校起到了导向作用。北宋不少太学生不畏强权,敢于上书直言,论列时政,如钦宗上台不久,太学生陈东就上书请求惩办蔡京、童贯等人,后来梁师成等获罪,与陈东上书有着密切的关系。总之,北宋太学在中国教育史上划上了浓重的一笔。

    ——摘编自闰孟祥、贾明杰《宋代太学教育》

    材料二  12世纪,欧洲开始出现大学。据统计,13世纪欧洲约有大学22所,16世纪已有80多所。当时,大学成为僧侣政治和行政权力、教权和主权并列的第三种力量,但它并不能完全摆脱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束缚。大学团体的正式成员都有表决权,参与决策校内事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有资格被选为校长。13世纪,教皇教令和大学法规已对课程内容有明确规定,如文学课程主要开设文法、修辞等“七艺”,天文学几乎限于历法和复活节日期的推算,神学课程为《意见集》和《圣经》等。中世纪大学吸收来自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成员,组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他们之间通用拉丁语进行对话,不断地交流学识、探索科学。当时,教皇也准许某些名牌大学的教师在许多大学同时任教,学生有迁移权。

    ——摘编自张晓丹《试论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太学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欧洲大学的特点并评价中世纪欧洲大学。
  • 14、征服者彻底劫掠了印加帝国和阿兹特克帝国中易于获得的宝藏,征服者无视物品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只是简单地把他们融化成金块或银块。大多数的美洲白银通过大西洋运往西班牙以及整个欧洲市场……他们迅速在整个世界流散开来,有力地刺激着全球贸易的发展。这反映出(   )
    A、西班牙殖民者毁灭了北美文明 B、早期殖民侵略的典型特征 C、白银流通使得全球白银货币化 D、西班牙加快资本主义发展
  • 15、自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双方已有超2万人丧生,其中70%是妇女和儿童;另有超过190万人流离失所。冲突同时持续产生外溢效应,其带来的负面情绪不仅对埃及、约旦、黎巴嫩等国旅游业造成严重打击,还导致各国的餐饮、投资等行业出现一定的衰退。这表明(   )
    A、民族问题威胁区域和平与发展 B、发展中国家是巴以冲突的唯一受害者 C、国际政治经济力量已严重失衡 D、中东国家的发展道路受制于国际局势
  • 16、据统计,蒸汽机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为84年。电动机为65年;而第三次技术革命中的技术则多在10年以内,如原子能实现应用的时间为6年,电子计算机为5年,晶体管为4年,激光器仅为1年。这体现出第三次科技革命(   )
    A、多学科有机配合 B、领域呈现分散性 C、发展进程高速化 D、功能趋向社会化
  • 17、二战后,国际上出现了一股移民潮。约180万人自阿尔及利亚和印度支那返回法国,约100万人从非洲返回葡萄牙,约30万人从东印度返回荷兰。此外,英国和比利时也有数量不等的本国国民返回国内。这股移民潮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美苏冷战日益加剧 B、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C、国家间的文化冲突 D、国际政治新秩序形成
  • 18、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波兰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逐年增长,外贸总额占比从1970年的25.8%上升到1975年的49.3%。1979年,匈牙利的农产品和食品出口量有一半运往西方发达国家。这一动向(   )
    A、使东欧国家融入了市场经济 B、缓解了美苏之间的紧张形势 C、促进东欧国家经济高速增长 D、加深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矛盾
  • 19、二战后,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西方社会的福利增长呈现出刚性升势,但其经济增长却是周期性地在萧条与增长之间摇摆。因此,在某些时刻,西方社会普遍出现“超水平的社会福利”。最符合材料中“某些时刻”表现的是(   )
    A、20世纪40年代末,“马歇尔计划”实施 B、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有化浪潮兴起 C、20世纪70年代,“滞胀”危机持续蔓延 D、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在全球活跃
  • 20、1957年11月,12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团在莫斯科举行会议,通过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共同纲领《莫斯科宣言》。1960年11月10日至12月1日,81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会议。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   )
    A、得益于苏联力量的强大 B、带来了两大阵营的对立 C、促进了不结盟运动形成 D、推动着多极化趋势加强
上一页 310 311 312 313 31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