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新中国对外交政策进行大调整,使得我国对外关系实现重大突破。这期间中国取得的外交突破有( )A、中法正式建交 B、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C、中美正式建交 D、与亚非拉国家建交高潮
-
2、1987年8月,中共中央通过了放开绝大多数商品价格的决定,随后全国各地出现抢购风潮。1988年8月,国务院又通过了《关于做好当前物价工作和稳定市场的紧急通知》。这一过程( )A、说明市场调节机制的固有缺陷暴露 B、反映经济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发展 C、揭示市场化改革已形成社会性共识 D、表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
3、1936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改名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1937年10月1日,又改名为“陕甘宁边区银行”,并发行了边区货币。这些变化( )A、解决了根据地的通货膨胀 B、降低了红色银行的独立性 C、促成了国共两党经济合作 D、适应了全民族抗战的需要
-
4、1905年,清廷正式下旨立停科举,同时要求各省于1906年、1909年、1912年举行优贡考试、生员考职和保送举贡,并在1909年按惯例举行拔贡考试。1908年底,为了庆祝宣统即位,还照例开设了举荐孝廉方正特科。这反映出当时( )A、传统观念影响社会转型 B、选官制度未出现新形式 C、清末新政的成效不显著 D、新式教育受到民众抵制
-
5、下表反映了我国古代对外来农作物的命名( )
我国古代外来农作物名称的变化
时期
名称
秦汉一一唐宋
胡萝卜、胡荽(香菜)、胡椒、胡瓜(黄瓜)
唐宋一一明清
番薯、番茄、番椒、番豆(花生)
清以后
洋椒、洋芋、洋葱、洋白菜
这一命名的演变说明( )
A、自然经济的不断解体 B、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C、天下观念的不断改变 D、贸易体系渐趋改变 -
6、根据敦煌户籍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可知,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户籍年代
均田户数
受足户数
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
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
高宗时期
1
0
101.0
69.0
武则天时期
4
0
143.5
102.0
玄宗时期
32
2
148.7
106.6
代宗时期
11
2
149.3
89.8
注: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勋田3000亩,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
A、土地私有制继续深化 B、中央集权体制趋向崩溃 C、贵族政治的持续影响 D、国家财政负担日益严重 -
7、484年,北魏政府规定:地方守宰任期由其政绩决定,不固定年限;朝廷制定俸禄制度,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官品定期发放,不许官吏自筹。这些举措意在( )A、完善基层治理 B、整顿国家吏治 C、提升官吏才干 D、节省财政开支
-
8、孔子在鲁国“隳三都”(即撤毁“三桓”私邑),在齐国向景公献策一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卫国则明确提出“正名”思想。上述史实从侧面反映了( )A、当时统治权力下移的趋势 B、儒学成为显学的主要原因 C、孔子儒学核心理论的形成 D、封建官僚政治制度逐步成形
-
9、据载,太公吕尚封于营丘。他到位后“修政,因其俗,简其礼,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而周公长子伯禽受封治鲁也经历了一番“变其俗, 举其礼”的建国过程。这说明分封制有利于( )A、传播周礼,促进 文化认同 B、开疆拓土,长治久安 C、稳定秩序,加强中央集权 D、屏藩王室,神化王权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就曾提议修纂类书,但因种种原因未能付诸实施。永乐皇帝朱棣即位后,他一方面继承太祖遗志,另一方面也为了收拢人心,修书一事再次被提上日程。耗时五载,朝野上下共两千余人参与编纂,终于编撰成3.7亿字的《永乐大典》,被《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誉之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修成后一直被秘藏禁中,即使翰林院学士也难有查阅的机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抢劫,加之一些官员和太监偷盗,到1894年《永乐大典》只剩下800册,庚子年又被焚毁或流失300余册。新中国成立后,除了苏联、民主德国等国,还有民间搜藏者相继归还一些册数。2021年6月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的“珠还合浦·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展览中,应用了多种数字化展示方式,充分展现了古籍的珍贵价值,拉近了观众与古籍的距离。
——摘编自金满楼《〈永乐大典〉:划时代的百科全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文化传承和保护”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图书馆。埃及有储存档案契约文献的传统,神庙是早期图书馆的雏形。托勒密一世和托勒密二世曾为亚历山大图书馆大力招揽希腊翻译家和东方贤士。公元前270年左右,阿基米德受邀来馆研究流体静力学。索斯特拉图斯受邀设计了后来成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法罗岛上的灯塔。图书馆还翻译了众多古代东方文献,赫卡泰乌斯因此才写出了著名的《埃及史》。作为希腊化时代的学术文化中心,主馆在公元前48年左右毁于罗马人的战火。
——摘编自汪世超《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亚历山大图书馆》
材料二 阿拉伯帝国时期图书馆事业极其发达,巴格达智慧宫即为其国家图书馆之一、由哈里发麦蒙于公元830年下令建造。它集国家图书馆、科学院和翻译局于一体,是亚历山大图书馆建立以来最重要的学术机关,研究的内容包括哲学、医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数学、机械、建筑、伊斯兰教教义和阿拉伯语语法学。在政府的主持下,当时一流的专家、学者聚集于此,把大量古埃及、希腊、罗马、波斯和印度的古籍翻译成阿拉伯语。
——摘编自时冬梅《论阿拉伯帝国时期图书馆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作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亚历山大图书馆兴盛的主要原因。(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智慧宫与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共同之处。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2—1875年,大约20万中国人移民到了加利福尼亚。一些人,如陈兴发,买了船票,在淘金热中发了财;然而大多数人作为契约劳工从事种植业或者参加了中央太平洋铁路的修筑,还有5万中国移民去加拿大淘金,或去加拿大修筑太平洋铁路。日本和中国的移民来到秘鲁,或在沿海的棉花种植园中工作,或开采海鸟粪生产肥料,或修筑铁路……移民为美国社会带来了新鲜血液,他们的音乐、舞蹈、节日、运动和语言,丰富西半球的文化多样性。拖家带口的移民通常集中在特定地区。然而美国本土的白人公民对于如此多的新移民开始感到不堪重负。对外国人的厌嫌常常使本土白人对如潮水般涌入工业城市的移民产生敌意:1882年美国政府明令禁止中国移民进入美国,1907年禁止日本移民进入美国。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台湾已不再是闽粤人口外迁的主要方向”,而海外移民则成为沿海地区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粤东生齿过繁,久有人满之患。三十年以来,谋生海外者,其数既逾百万。其始多不肖奸民,脱逃转徙,以外国糊口较易,稍稍艰衣缩食,便能捆载而归;后遂有正经商人,携本觅利者”。五口通商后,尤其是在太平天国战争爆发以后,闽粤地区向海外迁徙人口剧增,如福建“漳泉两府,地稀人稠,居民贫困者多无以为谋生之术,幸海禁大开,于是相率出洋谋食者近至四百万人之多,皆散见于南洋各埠,几于无处不有华人足迹,极一是时之盛已”。
——摘编自陈振江主编《中国大通史·清(1840—191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为排斥亚洲移民而采取的措施以及亚洲移民浪潮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海外移民不断增加的原因。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若夫申、韩、商鞅之为治也,持拔其根,芜弃其本……凿五刑,为刻削,乃背道德之本,而争于锥刀之末,斩艾百姓,殚尽太半,而忻忻然常自以为治,是犹抱薪而救火。”
——摘自《淮南子》
(注:《淮南子》为西汉王刘安及其门客所著,于公元前139年献于即位第二年的汉武帝)
韩子不向民主主义去提倡,何耶?韩子亟于救韩之亡,思以极权振起,此其所以不言民主也……秦国强暴,韩与秦为近邻,秦人割其土地,夺其资源,奴其人民,侵略无已止……当时,六国之天下,唯韩子一人独延两间生气于衰绝之余,其有功于造化者大矣哉!
——摘编自熊十力《韩非子评论》(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中叶)
材料二 “公私之分明,则小人不疾贤,而不肖者不妒功。……故公私之交,存亡之本也。”
——摘自《商君书》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闻有吏虽乱而有独善之民,不闻有乱民而有独治之吏,故明主治吏不治民。”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摘自《韩非子》
材料三 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淮南子》和近代学者对法家思想的评价,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二者评价提出的政治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家思想对当今国家治理的价值。(3)、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如何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 -
14、2001年,攻陷了阿富汗的塔利班组织不顾世界各国反对,动用战争武器摧毁了巴米扬包括塞尔萨尔和沙玛玛在内的所有佛像。毁于战火的巴米扬大佛于200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和《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巴米扬大佛的遭遇说明( )A、地区冲突是摧毁文化遗产的罪魁祸首 B、保护文化遗产第一要义是历史真实性 C、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全世界共同的责任 D、《世界遗产名录》能够较好的保护文物
-
15、先秦时期,作为教育内容的“六艺”,可分为三类:礼、乐为一类,培养行为举止和道德情操;书、数为一类,注重获取知识并能够运用于日常生活;“射”“御”为一类,注重身体健康。据此可知,当时的教育( )A、突出人际关系的和谐 B、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C、肯定平民的主体地位 D、强调德育的先导性
-
16、有学者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的民族主义蔓延到更广阔的世界,使各民族自己开创命运的自由主义精神在时代上被定格为最普遍的价值,且是不可倒退的。该学者意在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A、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B、推动了民族主义的传播 C、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 D、改变了各洲的力量对比
-
17、按照“蒙巴顿”方案,巴基斯坦被划分为地理上相隔甚远且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差异巨大的两部分。1971年,印度通过支持东巴基斯坦建立独立的孟加拉国的决议,并在得到苏联支持的情况下突袭巴基斯坦。不久,孟加拉国正式独立。材料可用于探究( )A、南亚国家的冷战角遂 B、殖民文化的残余影响 C、印度民族的独立进程 D、局部战争的文化动因
-
18、拿破仑在意大利统治了14年之久,在这14年当中,他扶植建立了阿尔卑斯山南共和国。后来,阿尔卑斯山南共和国虽然改为意大利王国,但是并没有改变其资产阶级政权的阶级实质。这表明拿破仑通过对外战争( )A、完成了一统欧洲的政治宏愿 B、增强了意大利国民的民族认同 C、宣传了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 D、客观上瓦解了欧洲的封建秩序
-
19、古希腊文化中的国王崇拜与王朝崇拜是希腊的英雄崇拜、马其顿的王族神裔观念与东方王权神化传统的合一。亚历山大开了先例,他的后继者建立的王朝大都仿而效之。据此可以推断,亚历山大东征( )A、丰富了希腊文化的多元性 B、意在推动区域文明交融 C、冲击了西亚北非古老文明 D、导致了宗教文化的盛行
-
20、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服饰设计师不但继承了传统服装造型的简洁流畅、宽松飘逸等特点,而且汲取了西方服饰立体曲线剪裁的特点。当时,中山装成为中国学生最喜欢的标准服装,而旗袍则被公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妇女服装。这( )A、营造了追求西方时尚的社会风气 B、彰显了社会生活中西合璧的特征 C、体现了民众的思想得到彻底解放 D、表明服装样式变迁成为社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