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是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中的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reaude!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材料二 17世纪力学的建立和发展使人们深信可以运用力学原理说明一切,不仅钟表是机器,动物、人类甚至国家也不过是一部机器,他们都可以用力学原理加以解释。把本来只适用于描述机械运动的科学提升为一种哲学观点——机械论。……它告诉人们支配人类社会的法则依靠人的理性也可以为人们所发现。

    ——姜守明等:《西方文化史》

    材料三 启蒙运动乃是相互交叠而联系密切的三代人的共同成就。第一代人以孟德斯鸠和长寿的伏尔泰为领袖,为以后的两代确定了基调。……第二代是在18世纪中期进入成熟阶段:富兰克林……卢梭……狄德罗……正是这批作家把已经变得时髦的第一代的反教权主义和科学思想融合成一套自圆其说的现代世界观。霍尔巴赫……杰斐逊……康德……属于第三代。他们与第二代以及第一代的长寿者交往密切,受前两代人的喝彩、鼓励和挑动。他们进入了新的领域,包括科学的神话研究、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政治经济学、司法改革乃至实际的政治斗争。批判也通过对自身和自身成果的批判而不断推进。

    ——[美]彼得·盖伊:《启蒙时代(上)》

    (1)、根据材料一,概述康德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
    (2)、根据材料二,概括17世纪力学进步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科学革命对人们的理性思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的思想主张,并阐述启蒙运动在实际政治斗争中的作用。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亚洲的觉醒”1905年伊朗(时称为“波斯”)发生立宪革命,一位目击者于1906年写到:我以为东方正从酣睡中觉醒。在中国,它表现为一种显著的反抗外族的态度,偏向“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的理想;在波斯……觉醒似乎表现为偏向民主改革的形式……非常引人注目的是,这些不满的迹象同时出现,不能纯粹归于偶然。东方真正从酣睡中觉醒,我们即将目睹一场数百万不满者反对寡廉鲜耻的西方剥削的起义。

    ——摘自【英】爱德华·G.布朗《1905—1909年波斯革命》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材料的“亚洲的觉醒”。

  • 3、 古代希腊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其他人。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担任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的才能。

    ——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 古代希腊文化是世界古典文明中一支绚烂多彩的奇葩,它成果辉煌,影响深远,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但是,起步就生机勃勃的希腊文化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在汲取古代东方尤其是埃及和西亚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形成的一种多元开放型文化。正如黑格尔所说:“东方世界是希腊世界的基础。”

    ——解晓毅:《古希腊文化的东方之源》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指出在西方被称为“史学之父”和“政治史传统奠基人”的历史学家分别是谁。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古代希腊文化汲取古代埃及和西亚文化遗产的具体表现,据此概括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古代文明发展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文明呈现这一特征的原因。
  • 4、19世纪前,人们认为古希腊信史只能从公元前776年即古代第一届奥林匹亚赛会算起。但是19世纪后期以来,考古学家发现了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古希腊文明史被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由此可见( )
    A、人类认知随着时间推移而深入 B、文献史料须与实物史料相印证 C、考古成果丰富了历史认识 D、新材料能还原历史真相
  • 5、 下表列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整体上反映了( )

    年份

    事件

    1931年

    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1939年

    德国闪击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1年

    德国入侵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范围进一步扩大,苏联红军英勇抗击德军

    1941年

    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A、欧洲各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致命打击 B、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发展到全球战争 C、苏联战场成为抵抗德国法西斯军队的主战场 D、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 6、 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提到“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这一提法说明列宁( )
    A、认识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脱节 B、仍旧坚持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明确了把苏联建成工业国的任务 D、准备放弃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 7、 在世界历史上①-④四个地点发生的事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据下图并结合所学解读,其中正确的是( )

    A、①地—爆发了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B、②地—掀开了1848年革命的序幕 C、③地—建立了首个社会主义政权 D、④地—诞生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 8、 下表为英国历史上部分宪法性文件。这些文件(    )

    文件

    成果

    《大宪章》

    规定非经贵族会议的决定,不得征收额外税金。

    《权利请愿书》

    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强行征税和借债。

    《三年法案》

    议会三年一届,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强行解散议会或休会

    A、形成以法律限制王权的历史传统 B、反映了国王与议会矛盾的缓和 C、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 D、标志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
  • 9、 下图为1919年英国画家伯拉德·帕特瑞吉发表在《庞奇》杂志上的一幅漫画《超重》。画中文字为:威尔逊总统说:“这根橄榄枝(写有“国际联盟”字样)给你,现在赶紧忙活起来吧。”和平鸽说:“我当然想让每个人高兴,但是这根树枝是不是有点太沉了?”该漫画的寓意是( )

    A、一战极大地削弱了欧洲国家的力量 B、国联难以承担维护世界和平的重任 C、国联成为美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D、一战后国际新秩序加剧了国际矛盾
  • 10、下表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美西战争

    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

    B

    萨拉热窝事件

    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C

    “大国一致”原则

    使国际联盟无法制止战争的发生

    D

    美国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A、A B、B C、C D、D
  • 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为国际工人运动指明了正确方向。下列工人运动按时间正确排列是( )

    ①英国宪章运动②“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③巴黎公社建立④第一国际成立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②④③①
  • 12、 如表是1761—1831年英国粮食进口数量的变化。根据表格可知英国( )

    年份

    粮食总产量(指数)

    粮食净进口(指数)

    1761

    124

    -4

    1781

    136

    0

    1801

    159

    5

    1831

    226

    12

    A、农业生产逐渐萎缩 B、工业生产逐步扩大 C、轻工业占主导地位 D、世界工厂地位丧失
  • 13、 德国拥有人类文明史上众多灿若星辰的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结合所学判断下表所述的相应成就,正确的是( )


    领域

    成就

    A

    古典艺术

    拉斐尔运用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描绘现世生活,展现人物内心世界

    B

    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写成的《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宗教改革

    C

    科学理论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建立起一种新的宇宙观

    D

    思想文化

    康德是启蒙思想的开创者,主张三权分立

    A、A B、B C、C D、D
  • 14、 下图是16世纪西欧人绘制的马铃薯图和番茄植株图。这些物种在16世纪之前,并不为欧洲人所知晓。之所以西欧会出现下图,主要是由于( )

    马铃薯图

    A、原产美洲的物种传入欧洲 B、欧洲农作物栽培技术进步 C、欧洲的印刷技术水平提高 D、跨太平洋贸易的不断发展
  • 15、 2世纪的演说家阿利斯提德对某帝国一商品汇聚地的描绘是:“所有的货物,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存在的东西,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汇合。这里看不到的东西,肯定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该帝国是( )
    A、赫梯帝国 B、亚述帝国 C、波斯帝国 D、罗马帝国
  • 16、 古印度的某宗教宣传“当他们分割普鲁沙时,……其口为婆罗门,由其双臂造成罗惹尼耶(刹帝利),其双腿变成吠舍,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这一宗教是( )
    A、印度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婆罗门教
  • 17、 【古代城市的商业管理】

    材料一  西欧中世纪城市的经济结构是同业公会所有制结构。封建庄园经济结构是以对地产的所有权为基础的,城市经济结构却是以对工具的所有权为基础的。在这里工具与土地不同,工具已经是劳动的产物,社会已经是由劳动者自己生产的社会,它不再处于天然状态,而是处于商品经济状态。在城市经济结构中,无论手工业资本还是商业资本都归个人所有,可是它的周转无一例外地受到同业公会的控制,但这也阻止了工商业利润转化为地产,从而保证了货币资金向商业方向发展。所以,西欧“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可以看作是资本和地产的分离,看作是资本不依赖于地产而存在和发展的开始,也就是仅仅以劳动和交换为基础的所有权的开始”。同业公会成员是一个特权等级,他们具有对某一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封建特权。这种特权是由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庄园经济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造成的,因而等级资本尚不具备真正的资本职能。西欧城市经济结构既不同于封建庄园经济结构,有某些未来社会经济结构的特征;又与资本主义经济结构有着明显的差异,具有很多封建经济的特点。它是封建地产所有制下的庄园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结构过渡的一种经济结构。

    ——摘编自任奇正《中世纪西欧城市经济结构的演变》

    材料二  大体在宋代之前,中国城市一直实行坊市制度。在坊市制度下,城市中的住宅区与市场严格分开。市场由官方设立,被限制在四周由围墙圈定的区域内,市场交易活动也只能在白天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当城市商业规模不断扩大,这种对交易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就会越来越束缚城市商业的发展,而最终被商业经济的发展所冲破,并且管理体制也随着城市商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发生改变。

    ——摘编自林成西《中国古代城市的商业管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中世纪城市经济结构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宋代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开放政策源于秦汉,推行于隋唐,发展于宋元。唐朝在广州等地建置了掌管对外贸易的市舶机构.并作为一项制度延续千余年;同时开辟了南海、印度洋贸易航线;对外商采取“任其来往通流,自为交易”“常加存问”“以示绥怀”的宽弛政策。大都市和商邑蕃货入市,外商云集,国外使节、商人、留学生、僧侣等,住唐者数十万人。宋朝把发展对外贸易作为基本国策,京师置榷易院为管理对外贸易的中央机构,并颁布市舶条例。元代继续奉行“诸蕃国……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的开放政策并扩置市舶。

    ——摘编自沈光耀著《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

    材料二 清政府统治晚期,于既有的被迫开放的“条约口岸”之外,主动开辟埠头三十多处,称为“自开商埠”。面对甲午战争之后的财政困难,总理衙门奏说:“计惟添设通商口岸,藉裨饷源。”相对于“约开”口岸中各种主权的丧失,自开商埠“由我自握其权……以期振兴商务而保主权。”自开商埠的发展,带动了近代工业、金融、通讯、城市建设等经济部门的兴起,从而使这些传统的封建商业性城市转变为具有近代经济行业的新型城市。自开商埠逐渐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

    ——摘编自刘文俊《自开商埠及城市近代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自开商埠出现的原因。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葡萄牙人获得澳门贸易的许可以后,澳门开始成为沟通东西方经济的重要商埠。1580年以后,西班牙的马尼拉当局,为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中国商品找到了一条通向墨西哥的航路——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这迥然不同于以往的海上丝绸之路,它不再局限于东北亚或东南亚,而是越过大半个地球,由亚洲通向美洲的远程贸易。这就是持续了二百多年的沟通马尼拉与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由于这种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葡、西两国及其殖民地无法用香料等初级产品与中国工艺精良的高级商品在贸易上达成平衡,必须支付巨额白银货币,因此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由于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来自太湖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无疑刺激了这些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备。

    ——摘编自《文明的彷徨——晚明历史大变局》

    材料二 大帆船贸易促进了原产墨西哥的玉米传入中国,此外,西红柿、花生、向日葵、马铃薯乃至南瓜等今天我们的日常食物也都起源于美洲。勤劳的中国人还远渡重洋,为拉丁美洲带来了生产技术和中国文化。前往美洲的华人到达墨西哥、秘鲁并在那里定居。当时的阿卡普尔科因华侨众多而被誉为“唐人城”,在墨西哥城甚至16世纪就出现了“唐人街”。

    ——摘编自韩晗《试析16—19世纪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及其对拉丁美洲与中国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使大帆船贸易形成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帆船贸易与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相比呈现出的主要不同,并说明大帆船贸易的历史影响。
  • 20、 【茶叶与社会变迁】

    材料一  茶业起源于巴蜀地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茶业开始向长江中下游传播。汉魏六朝到唐初、茶业持续缓慢发展。唐朝,茶业生产空前发展,贸易日趋活跃,饮茶蔚然成风,茶学与茶文化形成,茶法初步建立起来。两宋,以北苑贡茶为代表的团饼茶制作技术和品饮艺术臻于极致,茶法体制与茶马贸易制度趋于成熟,茶业经济在国计民生中处于注目的地位,元明,制茶技术和茶业品类得到很大进步,传统茶文化也跃上了一个新的境界,清代,很多地区开辟了新的茶园,设立茶厂,雇工经营的手工作坊日益增多,茶法和茶马互市也继承了明制而有所改进,茶业大量向海外输出,在19世纪20年代,茶叶之输出占中国出口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三,西方销纳茶量约7万英镑,亦悉数购自中国。

    ——摘编自郭盂良《中国茶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外贸易的发展,市场需求激增,运输成本的降低,上海、福州、汉口逐步成为中国三大茶叶出口集散地,出口量进一步增长。1843年为17727750磅,到1860年增加到121388100磅。但从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的茶叶出口贸易在受到了印度的激烈打击,中国茶叶出口渐趋衰退,“过去的10年中,由于印度和日本茶叶的竞争,中国茶的地位已经大有改变。15年前中国垄断着茶叶的生产,但是印度阿萨姆的茶叶种植正在萌芽时期,但是由于种植经验的增长以及在制茶方面采用了机器,印度茶叶种植逐年扩大,而现在茶叶输出增加之速度,已经严重地威胁了中国的前途”1877年中国出口茶叶市190万担,1889至1896年之前,总额进退于170万、180担之间,1897年至1916年减至140、150万担,而1918年,则更惨跌落至40万担。

    ——摘编自闻云峰《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中国茶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茶叶贸易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变化的原因。
上一页 301 302 303 304 30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