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尽管现代西方国家标榜自己是民主的继承者,但是历史证明没有一个现代国家采纳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所以当现代人讨论雅典民主的影响时,实际上他讨论的是作为意识形态的民主,而非作为政治制度的雅典民主。只讨论“意识形态”的主要原因是( )
    A、雅典民主政治制度没有可供借鉴之处 B、妇女、外邦人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 C、雅典属于门第显贵执掌者的寡头政体 D、雅典的城邦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
  • 2、 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下列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表述正确的是( )
    A、2013年在联合国大会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B、2015年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全面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 C、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我国宪法序言 D、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国际社会一致认同并被写入联合国宣言
  • 3、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新中国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曲折探索中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以下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序正确的是( )

    ①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②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

    ③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④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①③②④
  • 4、 “誓志为人不为家,跨江渡海走天涯。男儿若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该诗作者可能是( )
    A、秋瑾 B、左权 C、宋庆龄 D、赵一曼
  • 5、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其中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的地点是在( )

    A、 B、 C、 D、
  • 6、 《李文忠公全书·译署函稿》载:“目下既无官造商船在内,自无庸官商合办,应仍官督商办,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弊,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从商,冀为中土开此风气,渐收利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据这一原则建立的企业是福州船政局 B、此类企业兴办以求富为目的 C、由此创办的企业是洋务派的军事工业 D、该观点出现于甲午战争时期
  • 7、 如图是唐至五代宰相入仕出身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宰相进士出身人数逐年增加 B、唐朝中央集权得到充分加强 C、唐朝扩大了自身统治的基础 D、五代科举制比唐朝更为完善
  • 8、 石家河遗址,距今约6000到4000年,其核心区域遗址有40余处,是长江中游地区已知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延续时间跨度最长的史前聚落遗址群。在位于石家河古城中心的三房湾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了数以万计的厚胎红陶杯残件:在石家河古城中心区域的谭家岭遗址,发现了9座瓮棺葬,其中5座有玉器随葬,出土的240余件玉器类型丰富、造型奇特,表面有精美的线刻图案、复杂的透雕和细如针尖的钻孔。由此可知,该聚落遗址群( )
    A、居民种植水稻,学会养蚕缫丝 B、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享成果 C、社会分工细化有发达的手工业 D、氏族间联络紧密形成部落联盟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相对封闭且独立的宫城的出现和成熟,显示出这一时期(商周时期)王权在行政管理中的主导地位。以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为核心的王朝都邑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系列同时期城址如垣曲商城、焦作府城、盘龙城等构成了一套整齐划一、等级严密的城市聚落体系。

    ——摘编自惠夕平《从商周都邑看早期城市功能的发展》

     材料二 《如梦录》详尽描述了明朝中后期的开封城。城内商业店铺林立,主要有四大类:一是日用百货类,如衣裳布匹、酒类、茶叶、各类食品等,应有尽有;二是文化用品类,如刻字、画馆、文房四宝等店铺散居各处;三是各类手工业作坊,如丝织业、棉织业、鞋帽业,等;四是专供文武官员所需的生产经营型部门,如专门制造朝靴、官帽等的店铺设有多处。在开封城,鼓楼一带街市非常繁华,“此市有天下客商,堆积杂货等物,每日拥塞不断”。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周时期的城市与明朝中后期的开封城主要功能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中后期开封商业繁荣的原因。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习俗和仪式的礼仪规范对古代社会的百姓影响甚大。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和规范,特别是在冠、婚,丧、祭、射、乡、朝、聘等礼仪形式中规定了大量的道德规范和要求,以此实现在社会层面的教化,有力地塑造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儒家德治教化的社会路径还包括古代各类学校的教育与经典传习,以及家族宗族和乡绅的乡约教化等,这些社会化路径都体现了对人情、人义的塑造,构建了整体的社会文化网络,有效实现了政治与伦理的双向同构,达到了“化民成俗”的德治效果。

    ——摘编自沈小勇《以文化人化民成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围绕“德治思想与教化实践”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中国后,就推行了“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制度,至此,上至帝号、皇帝活动、王侯官员,下至百姓,都有了统一称谓,各异的文字书写也统一为更加简洁的、能够更好适应庞杂公务的隶书,由此,上下一致的文书话语体系开始形成。隋唐时期,文书制度依托于三省六部制,发展出了相对成熟的制作规程、审核机制和运行流程。无论是“三省”之间的权力分工,还是执论制度、避讳制度、平缺制度、贴黄制度等,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唐六典》中规定:“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施讫,皆书其上端,记年、月、日,纳诸库。”任何诸如随意改动、漏发错发、弄虚作假、盗用泄密等行为,皆会依据法典被施以惩戒。

    ——摘编自周光辉等《从文书行政到文件政治:破解我国规范治理难题的内生机制》

     材料二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中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至隋唐文书行政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宋朝中央政权对地方治理措施。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石器时代,随着黄河流域各部落以及部落集团之间的往来逐渐频繁,逐渐形成了夏、商、周三族,并先后建立了夏、商、周三代王朝。三族不断融为一体,产生了共同的文化认同。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发展。在民族大迁徙、大杂处、大交融的环境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诸子学说的争鸣竞长,促进了早期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陈连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及其在观代化进程中的弘扬》

     材料二 中华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地理等条件下形成的,其过程中没有经历过被强行嫁接或重新塑造,因而有着自己相对独立与完整的文化体系。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数不清的思想大家、文化学者,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宝库。中国文化主张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对外来文化不是排斥与拒绝,而是吸收与创造,从而不断地充实与丰富自己。

    ——摘编自张连珍《中华文化的内涵及其意义和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早期中华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的特征。
  • 13、有学者指出,明朝皇帝的批红权力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君主如主动下手诏处理政事,必须送内阁“商榷可否”,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封还”,拒绝拟旨。这一观点体现了明代( )
    A、皇权受运行机制的制约 B、内阁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C、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 14、以往朝代的文学作品中商人、草莽等人物形象极为罕见。但在《型世言》等明代话本小说中涉及商人活动的描写较多,“三言”“二拍”中也有不少的小市民、小商人形象,《水浒传》则刻画了一批出身下层社会的草莽英雄形象。这一变化说明( )
    A、明朝时期四民界限模糊不清 B、传统社会思想观念受到冲击 C、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被打破 D、市民文化在明朝发展到高峰
  • 15、明朝建立后,朝廷和蒙古部落多有冲突。隆庆和议后,明政府在大同等地划定马市,蒙古部每年以进贡的形式向明朝送来马匹,明朝则对其提供布匹、绸缎、铁锅、茶叶等物资作为交换。蒙古人还可以用这些物资折换成白银以换取草原所需生活物资。明朝这些做法有助于( )
    A、海外贸易的发展 B、蒙古社会的转型 C、政治认同的增强 D、北部边防的稳定
  • 16、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政府对江南东、西路及镇江府(属浙西路)的“不成片段闲田”,“比民间体例,只立租课,上等立租二斗、中等一斗八升、下等一斗五升”,“召人耕种”。这表明南宋( )
    A、沿用王安石变法的政策 B、封建租佃制度得到发展 C、农村已经出现雇佣关系 D、度量衡器基本得到统一
  • 17、元在西藏设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又将前、后藏分为十三个万户,万户以下各级官员多由当地僧俗首领担任。中央政府在西藏调查户口,设置驿站,征收赋税,屯戍军队。这说明西藏地区在元朝正式成为( )
    A、西藏办事大臣的辖区 B、诸多行省机构中的一员 C、羁縻制度下的新力量 D、中央管辖的地方行政区
  • 18、北宋后期,“比年臣僚营私牟利者众”,“披坚执锐之士,化为行商坐贾者,不知其几”。商业大潮也诱惑着文人,相当多的儒生文士抛弃了轻商的传统观念,“口谈道义,而身为沽贩”,“狃于厚利,或以贩盐为事”。这表明当时社会( )
    A、重商观念盛行 B、阶层流动日益加剧 C、奢靡之风流行 D、官民共利成为共识
  • 19、宋孝宗在位27年,先后出任宰相的有17人,参知政事达到34人之多;同时,孝宗恢复了宋代立国以来“异论相搅”的祖宗家法,提倡宰臣间存有不同的政见;另外,还重用他当皇帝之前的部属们制约宰臣。宋孝宗这些做法( )
    A、凸显中央机构的异化 B、保障了国家决策的正确 C、是为了把控中枢权力 D、助长了冗官现象的发展
  • 20、柳宗元认为佛教有些内容与《论语》符合;激烈反佛的韩愈实际上吸收了佛教的一些理论。当时各佛教宗派不同程度吸收儒道精神。道教也学习儒家,开始讲礼义、忠孝,模仿佛教制订教规戒条等。上述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唐朝( )
    A、思想统一兼容并包 B、三教融合催生理学 C、儒学主流地位丧失 D、文化呈现多元特征
上一页 281 282 283 284 28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