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农业生产部门出现了劳动力短缺。到一战前,国内的外国劳工已达120万之多,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劳动力输入国。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德国( )A、工业化推进的速度较快 B、海外移民导致劳动力不足 C、战争使得人口大量损失 D、民主政治有了充分的发展
-
2、以前,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艰苦但很悠闲。现在,生活节奏变快了,人们必须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人们生活的准则。如1880年,英国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必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是史上第一次有国家采取了全国统一的时刻表,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反映了( )A、时间的统一有利于国家经济管理 B、人类生活会受到科技发展的制约 C、城市化是人们生活节奏变化主因 D、改变计时方式表明议会权力膨胀
-
3、教皇尼古拉斯五世在位期间(1446—1455年)大量收集书籍,奠定了梵蒂冈图书馆的基础,他还聚集一支学者队伍,从事包括基督教和异教作品在内的所有希腊作品的拉丁文翻译。其举措( )A、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 B、遏制了宗教异端的发展 C、稳固了教皇的社会地位 D、反击了宗教改革的攻伐
-
4、有学者评价封君封臣制道:“多层分封且土地零散,封君很少能收回土地;所以封土实际成为可继承、可转让、可买卖的私人财产和世袭领地。”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古西欧( )A、封君封臣存在双向权利义务 B、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加强 C、封君政治权力受到有效制约 D、存在分裂割据的制度隐患
-
5、公元前6世纪,波斯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流动的王权”是其政治的一大特征。帝国中央政府没有常驻地,国王所到之处成为权力中心。这反映出( )A、希腊化引发的政治制度变革 B、波斯政体具有贵族寡头特征 C、总督在行省内形成割据势力 D、波斯国王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
6、如图是一座巨大的玄武岩石碑,上方的浮雕展现了汉谟拉比从太阳神沙马什那里获得王权的情景,浮雕下方刻着上千行的法典条文。该石碑( )A、宣扬了神意立法的政治理念 B、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 C、融合了征服地区的宗教习俗 D、见证了欧亚大陆的文化交流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历史脉络中,“运河”属性的体现与变化,是不同历史节点所勾连的历史进程的反映,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国家意志与民众智慧结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运河流域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紧扣图1—图4间的一个或多个逻辑线索,拟定一个命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后由于政府滥发宝钞,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到16世纪中叶,明政府停发宝钞,并正式确立了白银的官方合法地位。但明朝银矿稀缺,国内开采的白银不足以应付政府开支。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野》等
材料二 1816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实行金本位制,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英国在19世纪的国际货币关系中占有统治地位。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再一次发生变迁。
——摘编自李晓耕《权力之巅:国际货币体系的政治缘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白银货币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9世纪世界货币体系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代国际法虽然确立了国家主权独立,平等等原则,然而“非文明与半文明”的殖民地、附属国却无法享受这些原则的保护。在欧洲大国的主导下,近代国际法确立起保护关系,租借地、势力范围等原则,这些原则成为列强殖民扩张和统治的重要法律依据。
——摘编自常大毅《从法的性质看国际的本质》
材料二 二战后,国际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法律”,应用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国际法领域的租借地、势力范围等原则被废除。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获得极大发展,在经济和文化领域订立了大量国际法规。广大发展中国家以“公平、合理、互利”为原则,并推动制定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法规。为协调对太空的利用,各国还订立了《外层空间法》。国际法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摘编自谢晓庆《论国际法的历史发展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现代国际法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国际法发展的作用。 -
10、城市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文明的要素和重要载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发展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历史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西欧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易活动频繁,西欧中世纪的城市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以工商业为主体的城市市民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了更好地在城市里自由地进行商业贸易活动,他们反对名目繁多的封建性商品流通税以及一整套的封建枷锁,因此,这就迫使他们要与封建主们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西欧有很多城市还举行过暴动要求获得城市的自主权。……这些权利主要包括: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原有的商品如粮食、白糖、香料都有大的增加;同时一些新商品也出现在欧洲市场上,例如美洲的烟草、可可,非洲的咖啡,中国的茶叶。一方面是许多商业金融机构的建立,有信贷机构、殖民贸易股份公司、交易所等。……买空卖空、形同赌博,经商者突然暴富、顷刻破产的事例司空见惯。中世纪兴旺发达的地中海贸易成为昨日黄花,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的商业地位一落千丈……而里斯本、伦敦、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成为重要的国际商业都市…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争取自治权的主要原因和方式。(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在经济领域发生了哪些革命性的变革?“里斯本、伦敦、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成为重要的国际商业都市”对欧洲产生了哪些深刻的历史影响? -
11、结合所学,分析下表,以下解释合理的是( )A、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解决 B、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是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C、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D、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欧美主要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
12、近代,西方体育思想兴起。例如,马丁路德认为人的身体是上帝给予的,应保持身体的健康。卢梭提出“健康和体力日益增进······是达到身心共同发展的途径。”这表明( )A、机器大工业推动大众体育思想的形成 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助推了思想解放 C、近代体育竞技精神是宗教改革的产物 D、体育健康理念是西方人文思想的核心
-
13、世界各个地域的早期人类社会是人类多样文化的源头。在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同时,世界其他地区也形成和发展起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下列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古巴比伦--最早驯化马、《汉谟拉比法典》 B、古代日本文化--桑奇大塔、《源氏物语》 C、玛雅文明--最早种植甘蔗、羽蛇神金字塔 D、阿拉伯文化--克尔白神庙、“悬诗”
-
14、苏格拉底说,人中最高贵者——雅典人,最雄伟、最强大、最以智慧著称之城邦的公民,你们专注于积聚钱财、猎取荣誉,而不在意、不思考智慧、真理和心灵的最高修养,你们不觉得惭愧吗?这表明苏格拉底( )A、嘲讽雅典公民素质低下 B、不满于对自己的判决 C、揭露了雅典民主的虚伪 D、思想根植于城邦政治
-
15、1979年7月1日,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七部法律。“一日七法”( )A、表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已确定 B、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奠定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D、反映政治经济建设对法治的迫切需求
-
16、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对外体育援助的宗旨是“尽国际义务,为世界人民服务”,每年都要向发展中国家无偿援赠体育器材装备、提供援外教练。1983年,第六次全国对外援助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中国有义务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援助,但要量力而行,本着“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究实效、共同发展”的原则。这折射出新时期中国( )A、开始推行多边外交政策 B、外交突破了意识形态 C、外交向务实的方向转变 D、注重外交观念的创新
-
17、晚清时期,有学者认为“科举制在成千年中缓慢演进,但(现在)它需要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以使之适应变化了的现代生存环境”。符合该观点的措施是( )A、废除科举制,采用学堂选官 B、裁减冗官,瓦解六部建制 C、设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 D、加设经济特科,选经世济变之才
-
18、厘金是一种临时应急的商业税。咸丰年间,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迫于财政压力,清廷首次允许地方自行筹款助饷以供军需,但规定所有税收皆须经朝廷审核即奏销。如表所示厘金奏销比例的变化表明( )
时间
光绪十一年
光绪十二年
光绪十三年
奏销收入
14249947两
13693385两
16747201两
实际收入
19041831两
19291765两
25226900两
奏销收入占实际收入比值
74.8%
71·0%
66.4%
A、地方贪腐问题严重 B、中央控制地方能力减弱 C、晚清军费开支膨胀 D、清廷内忧外患程度加深 -
19、宋真宗想让驸马成为加宰相衔的节度使,当时一位门下侍郎反对道:“赏典之行,须有所自,保吉(驸马之名)因缘戚里,无攻战之劳,台席之拜(升任宰相),恐腾物议。”宋真宗“再三问之”也无法改变其态度,最终妥协。这说明当时( )A、皇权深受相权牵制 B、宰相仅为名誉头衔 C、谏议机制发挥作用 D、皇帝尊重社会舆论
-
20、 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材料一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些生物学家认为,自哥伦布大交换发生后,生物系统中曾经截然不同的地方都变得相似了……“冒烟的草叶”是第一个扩散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产品,成为大交换浪潮的浪头。大交换的影响是多方位的。马克思曾经指出:“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这个历史结果是经历了15、16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转折之后才出现的。
——整编自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等
指出材料一中“冒烟的草叶”的传播路径。结合所学,指出15、16世纪以来的一系列重大转折。
(2)、材料二 倘若现在多数历史学家谈论1870年以后出现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他们当即会对这一词作出限定,无论在技术上和范围上的变化有多么大——但它们都不能同构成第一次革命即工业革命特征的那些变化相提并论。然而,我们有充足的理由把工业发展和进步的第二个时期与第一个时期区别开来。……不过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变化不仅发端于工业革命第一阶段造就的那些经济条件,而且发端于更广泛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整编自菲利普·拉尔夫、罗伯特·E。勒纳等《世界文明史(下卷)》
请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和产业发展,说明你对“把工业发展和进步的第二个时期与第一个时期区别开来”这句话的理解。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科技三个角度简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3)、材料三 18世纪晚期,工厂制度出现了。钟表、机器和车间的规定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产业工人一般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至14小时。他们还要面对时时刻刻的严格监督,打个盹或是和同伴说句话都不行。男人、女人和孩子加紧生产,工资却很低,没有完成定额就要受到惩罚,无论是机器还是工序都没有考虑安全因素,因此早期的工人总是要面临发生事故致伤甚至致死的风险。19世纪30年代,有学者一语揭破:“在这里,文明表现了它的奇迹,文明的人几乎变成了野人。”——整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等
阅读材料三、结合19世纪上半叶相应史实,围绕“工业革命的影响”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