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欧洲“黑死病”过后,由于劳动力出现了严重缺乏,改变了原来对领主有利的形势,农民不再争出高价来承租土地,而是向领主提出自己的条件,广泛的农民运动在西欧爆发了,结果是农奴逐渐获得了自由身份,成为自由劳动者。这反映“黑死病”( )
    A、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分化 B、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心理冲击 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D、为欧洲社会转型提供了契机
  • 2、 史书是记录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载体。某史书在深入调查各族人民文化和历史的基础上撰写而成,探究了希腊人和异族人以及异族人之间纷争的起因和过程,被公认为西方史学史上第一部叙事体历史巨著。关于该史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希腊神话诸神为故事主角 B、其作者首创了“历史”一词 C、代表了古罗马史学的最高成就 D、描绘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场景
  • 3、 辛亥革命后,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建立了300多个政党、社团。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试图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B、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C、军阀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 D、民众参政议政意识得到提高
  • 4、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定,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清朝更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地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观察如图,对如图中所示区位标注说明正确的是( )

    A、册封佛教首领,设立西宁办事大臣 B、平定准噶尔叛乱,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 C、在康熙时期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D、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谈判
  • 5、 中国古代封建国家中央政府的中枢不断因势演变,下列史实填充正确的是(   )

    A、①尚书台②刺史③四夷馆 B、①大鸿胪②内阁③军机处 C、①内阁②军机处③都护府 D、①尚书台②内阁③军机处
  •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1年美国排队领取免费午餐的人

    1931年日本关于“九一八事变”的新闻报道

    1930年苏联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1937年意大利加入德日组织的《反共产国际协定》

    历史图片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请提取以上图片的信息并对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形势做一简要描述。(要求:表述成文,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7、用历史的慧眼,观世界格局之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军事冲突,也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格局。……1919年1月,一战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建立起世界新秩序——凡尔赛体系。这个体系为了维护主要战胜国的利益,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尤其是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惩罚。法国陆军元帅福煦在听到和约内容后就作出了神奇的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休战。”结果不到20年,凡尔赛体系就在大萧条和纳粹党崛起的轮番冲击下摇摇欲坠,最终在德国闪击波兰的战斗中土崩瓦解。

    ——摘自范主《时间的战争:五百年钟表博弈史》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20世纪后半期的世界大部分时间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度过。现行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主要是在二战后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制度基础上建立的。而后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为继并最终瓦解,但三大制度支柱依旧留存下来,关贸总协定后来发展为世界贸易组织,与其他两大国际经济制度一起为当今世界经济正常运行提供基本的制度规范与保障。

        随着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而传统发达国家经济地位相对衰落,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以及既有的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安排已难以适应这一结构性转变,改革在所难免。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政府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左凤荣等《世界百年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格局”划时代的改变,简析导致凡尔赛体系仅20年就“土崩瓦解”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现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三大制度支柱”。综合材料一、二,分析“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的合理性。
  • 8、苏联(俄)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系列尝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基于当时存在多种经济成分的状况,肯定了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必要性。在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变革基本完成之后,斯大林肯定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继续存在的必要性。斯大林在谈到这时候的商业特征时说:“苏维埃商业是没有大小资本家参加的商业,是没有大小投机分子参加的商业。这是特种商业,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而只有我们布尔什维克在苏维埃制度发展条件下才实行的商业。”

    ——摘编自闻海《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及历史地位》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与西方国家的贸易最高也只占对外贸易总额的1/4,谈不上对外开放。在70年代初兴起的以微电子技术为先导的第四次技术革命中,苏联仍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战略,虽然在70年代至80年代的前几年,它的一些重工业部门产量仍居世界首位,但电子工业等高科技部门则非常落后。由于其传统的产业部门得不到高技术的支持,1976年苏联每亿度电所消耗标准燃料比日本高46.4%,每吨钢所消耗标准燃料高140.3%,每吨铁高164.6%。

    ——摘编自伏广存《冷战与苏联解体关系论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为发展商品生产和交换实行的经济政策。概括斯大林所说的苏维埃商业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20世纪70—80年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问题形成的原因。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两年后,新中国诞生。两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实现了民族独立。

    ——摘编自《中国睦邻史》

    材料二 1945年到1970年间,70多个新国家从帝国崩溃中诞生。1947年,英国承认它的印度次大陆殖民地独立。不过,独立最终导致两个对立国家的出现,即印度教的印度和穆斯林的巴基斯坦,在随后几十年,它们之间爆发了三次重大战争。尼日利亚等国家的国界,是由19世纪帝国主义列强而不是根据当地居民的习惯和传统划定。对于新独立的民族国家而言,这些边界通常很不合理。1967年到1970年间,尼日利亚陷入内战。在许多前殖民地,帝国主义的强制性统治似乎被市场微妙的强制所取代,许多新独立的国家发现,它们自己在高度商业化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挣扎(机会渺茫),因为主要的工业化国家似乎掌控一切。以往的殖民政府很少花心思平衡地发展殖民地经济,往往忽略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包括教育和医疗卫生。对许多新独立的国家而言,寻找专家、资本、市场以及快速而均衡的工业化所需要的政策,是一项巨大挑战。

    ——摘编自[美]大卫·克里斯蒂安等《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度获得独立和新中国诞生相同的国际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存在的问题,并说明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存在问题的原因。
  • 10、有学者认为,“当前全球化逆动是美国等西方大国对其推动的全球化主动收缩,是基于全球化进程中利益和权力分配不满的反映,也是美国主导全球治理能力衰落的表现”。针对“逆全球化”现象,我们应该( )
    A、顺应时代潮流,紧跟逆全球化趋势 B、积极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C、提高关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D、首先推翻美国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
  • 11、表1是二战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编撰的部分书目。此举旨在( )

    表1

    书目

    内容简介

    《人类史》

    反映多元化观点的人类史,强调文化间的相互作用,突出产生的共同的价值观

    《非洲通史》

    从非洲人的视角写非洲历史

    《中亚文明史》

    启发人们理解地缘政治学上一块重要的区域

    《拉丁美洲通史》

    聚焦关于拉丁美洲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讨论

    A、消除世界的冲突 B、遏制西方的文化侵略 C、推动文化的传承 D、倡导尊重文化多样性
  • 12、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欧共体掀起反倾销浪潮,涉及这些反倾销案件的国家多数是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产品正从美国市场和加拿大市场中逐步消失。这可用于说明( )
    A、贸易自由化被各国抛弃 B、区域经济集团化遭遇挫折 C、发达国家的竞争力增强 D、经济全球化面临现实困难
  • 13、1963年4月,刘少奇在访问印度尼西亚时指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主独立的斗争,是世界和平运动的极重要组成部分。”刘少奇强调的是( )
    A、中国与印尼相似的历史遭遇 B、亚非拉国家联合的必要性 C、反帝反殖运动具有世界意义 D、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紧迫性
  • 14、下图为1949—2008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国家数示意图(单位:个)。其中导致1992年建交国家数飙升的直接原因是( )

    A、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 B、中苏关系走向正常化 C、万隆会议的推动 D、中美建交的影响
  • 15、杜鲁门时期,政府福利开支从25亿美元上升到970亿美元。约翰逊时期,国会通过了《经济机会法案》设立经济机会局,组建服务志愿队,为穷人改善居住条件、健康及教育提供支持。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 )
    A、改变了贫富差距拉大的现状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C、提高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 D、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 16、下图形象地描绘了欧洲福利制度的发展演变。其意在揭示( )

    A、欧洲联合出现逆转迹象 B、西方经济开始走下坡路 C、福利制度拖累欧盟经济 D、高福利引发了政治危机
  • 17、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末,在西欧和北欧等国,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员占据了就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他们就职于通讯、交通、银行、公共管理等行业。意大利等国也紧跟其后。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 )
    A、国际贸易的客观推动 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 18、表3为不同年份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与总额的数量变化。这( )

    表3

    年份

    贷款项目

    贷款总额(亿)

    1968

    62

    9.5

    1981

    266

    124

    A、有助于维护国际货币汇率稳定 B、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推动 C、增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风险性 D、客观上推动新兴独立国家发展
  • 19、表3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社区治理主体的变化情况。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表3

    时间

    代表

    主要内容

    1970—1979年

    住房协会

    政府成立住房协会,在更新方式、资金支持等方面全权负责社区更新。

    1980—2007年

    城市发展公司

    社区更新全权交由城市发展公司,由市场主导,社区、公众等多元主体有限参与。

    A、国际协调机制的建立 B、基层治理方式的变化 C、议会政党竞争的压力 D、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 20、《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情境:法国宁可承受严重超额的国防预算,也断然拒绝了美国提供的核武器,因为美国政府提出了附加条件。这一情境可能发生在20世纪( )
    A、二三十年代 B、三四十年代 C、五六十年代 D、七八十年代
上一页 276 277 278 279 28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