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金世宗曾过问“奚人六猛安,已徙居咸平、临潢、泰州,其地肥沃,且精勤农务,各安其居。女真人徙居奚地者,菽(豆)粟得收获否?”据此可知,金代( )
    A、粮食问题严重 B、猛安谋克制度完善 C、重视农业生产 D、农业生产条件优越
  • 2、辽国没有宰相群体,而是参照汉代“三公”设立“三师府”,三师府官员皆有实权,常以同姓王、异姓王任之。金朝海陵王时期,改三省制为一省制,这一做法后为元朝所沿用。由此可知( )
    A、民族交融推动制度沿革 B、国家治理注重因地制宜 C、政权更替引发局势动荡 D、国家统一得到广泛认同
  • 3、熙宁元年(1068年),有大臣基于西羌“颇以善马至边,所嗜唯茶,乏茶与市”,向宋神宗提议复兴茶马互市,并认为此举可收到恩信安抚沿边少数民族之效,进而收复河湟,占据对西夏作战的主动权。这一提议( )
    A、违背崇文抑武国策 B、利于活跃商品经济 C、意在统一河西走廊 D、受王安石变法启发
  • 4、建隆四年(963年),宋太祖下诏规定各州:“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而后,北宋又颁布诏令:“诸州通判无得怙权徇私,须与长吏连署文移,方许行下。”这些规定意在( )
    A、强化君主专制 B、改革文官体制 C、削减州府权力 D、规范地方行政
  • 5、唐代对外贸易的港口城市有广州、泉州、扬州等,在这些城市中,外商店铺如波斯店、新罗店,林立于市。外国的商品随处可见,琳琅满目,中国的商品则被冠以形形色色的外国名称。这一现象反映出唐代( )
    A、边疆局势实现稳定 B、南方经济优势地位确立 C、对外政策开明开放 D、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巨变
  • 6、后周世宗时,著名儒者田敏刻印了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30卷,并公开售卖。有人曾经控告他擅自动用卖书钱千万。据此可推断出( )
    A、政府对文化事业实行垄断 B、雕版印刷术成熟于五代 C、印刷出版业形成一定规模 D、书籍刻印行业逐渐兴起
  • 7、佛教在传入中国后的数百年间,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逐渐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呈现本土化倾向。下列选自东晋文献中的论述,最能体现这一趋势的是( )
    A、王侯虽以存存为功,而未能令存者无患 B、春秋经世,先王之志,辩而不议者,非不可议 C、此理之与形乖,道之与俗反者也 D、悦释迦之风者,辄先奉亲而敬君
  • 8、徐  西晋时,品第高低的依据主要是家世,德才的作用不大。南北朝时期“崔、卢(北方)、王、谢(南方)子弟,胎毛未干,已拜列侯,未离襁褓,已被冠带”。这说明当时的选官制度( )
    A、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B、加剧了官僚队伍膨胀 C、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基础 D、增强了地方割据势力
  • 9、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各地市场上的商品种类明显增多,尤其是经济作物种类不断扩大。蔬菜、水果、养蜂、养鱼、种药、花卉等行业也都出现了专业化生产的发展趋势。这( )
    A、体现了重商主义的盛行 B、反映了南方社会秩序的稳定 C、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说明南方政权统治者较开明
  • 10、公元626年,突厥颉利可汗趁太宗新立,“领兵廿万,直逼京师,至于渭水便桥之北。太宗亲率六骑出渭水,与颉利隔津而语,责其负约,颉利再请和,刑白马设盟,引兵退”。该材料表明唐太宗处理这次冲突时( )
    A、通过册封缓和了矛盾 B、打破了原有盟约誓词 C、改变了突厥部落组织 D、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 11、封禅泰山,是中国古代大一统封建王朝的重要祭典。史载,贞观初年,群臣多次奏请唐太宗行封禅礼,唐太宗屡以“凋残未复,田畴多旷,仓廪犹虚”为由拒绝。他还指出秦始皇虽行封禅,却被后世唾骂;汉文帝虽不行封禅,仍被后世夸赞。这表明,贞观初年( )
    A、经济秩序较为混乱 B、儒家礼制亟待重建 C、南北疆域尚未统一 D、民本思想影响统治
  • 12、《隋书》载:“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开皇)六年(586年),诸夷大献方物。突厥启民以下,皆国主亲来朝贺。”这反映出隋朝( )
    A、社会秩序的稳定 B、统治阶级的腐化 C、国力的繁荣强盛 D、民族矛盾的缓和
  • 13、孝文帝亲自拟定条制,以辨别鲜卑贵族和汉族士人的门第高下,鼓励胡汉通婚,他为五个皇弟聘高门汉姓女子为王妃,许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子弟。孝文帝的这些举措( )
    A、意在恢复门阀制度 B、削弱了鲜卑贵族的地位 C、消除了民族间矛盾 D、客观上推动了民族交融
  • 14、三国时期蜀国在诸葛亮主政期间,大力鼓励发展丝织业,使得蜀锦成为益州(成都)地区的传统产业,远销到吴国、魏国,并成为蜀国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材料可用于说明,三国时期( )
    A、长途贸易逐渐兴起 B、蜀地经济的发展状况 C、蜀国经济实力最强 D、区域贸易竞争的加剧
  • 15、成书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托名“神农”所作,全书分三卷,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症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作出了具体规定。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
    A、药物学发展成就显著 B、医学理论走向了成熟 C、医学技术领先于世界 D、重视中医的推广普及
  • 16、公元前144年,西汉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郡的数量增加至43个,远多于与之并存的25个诸侯国的数量。这一现象出现的有利条件是( )
    A、七国叛乱的平定 B、豪强地主势力衰落 C、治国理念的转变 D、“推恩令”的实施
  • 17、图所示为陕西礼泉县出土的“两诏铜椭量”,外壁为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度量衡诏文,外底为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诏文。由此可知,秦朝( )

    A、重视完善国家治理体系 B、经济制度具有继承性 C、君主权力得到有效加强 D、度量衡制度发生变化
  • 18、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和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由于各国统治者忙于战争,疏于对思想文化方面的统治,文化传播规模日盛,多种文化因素彼此冲突、交织与渗透。这说明( )
    A、先秦时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奠基期 B、文化专制政策受到各大诸侯国青睐 C、战争需求激发思想文化创新的活力 D、“百家争鸣”植根于特殊的社会环境
  • 19、商周时期,黄河流域的一些地区,青铜铸造的农具“镈”在人们的财物交换中开始充当一般等价物,后来随着交换的频繁和扩大,成为一种普遍流通的实物货币。这反映出当时( )
    A、商业模式出现转型 B、货币体系逐渐成熟 C、民间贸易走向繁荣 D、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 20、商朝外服中的方国和部落有自己独立的统治者,对于商王朝时叛时服。商王朝为了控制这些外服成员,规定了他们对商王朝的贡纳、政治及军事上的义务。由此可见,商代外服制度( )
    A、利于扩展政治势力 B、强化了中央集权 C、呈现出严重的弊端 D、激化了民族矛盾
上一页 260 261 262 263 26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