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夏朝时期,最高统治者为夏王,中央设有分别专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这表明当时( )
    A、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B、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C、社会分工趋于细化 D、官僚系统较为完备
  • 2、红山文化晚期主要遗址出土石器543件,其中包括石耜、石刀、石磨盘、石磨棒、石斧、石镞、石球、敲砸器、刮削器、石网坠等。据此可推知,红山文化晚期( )
    A、工具制造水平取得突破 B、农业与手工业分离加剧 C、农耕定居生活开始出现 D、多种经济生产方式并存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政治现代化指政治民主化过程,主要内容是为国家提供群众支持的政治民主化过程,以及促进更广泛的政治参与制度的建立。

    根据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示意图,从材料中选取与之相关联的两个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关系及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影响,进行合理的阐释。(要求:价值观正确,阐释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成文。)

  • 4、“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闲、八小时睡眠”,曾经是西方工人阶级追求的目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3年美国一家工厂制订的工人每日时刻表及译文(局部)

    材料二  欧美国家实现八小时工作制历程表

    时间

    事件

    1866年

    第一国际(马克思、恩格斯领导的国际工人组织)会议上, 将争取八小时工作制写进了决议中。八小时工作制第一次 成为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们共同争取的目标。

    1886年5月1|芝加哥工人举行支持八小时工作制的游行,并与警察发生 冲突,造成7名警察及4名游行人员死亡,

    1889年7月

    第二国际在已黎成立,通过《劳工法案》及《五一节案》,

     

    决定以同盟罢工为工人斗争的武器,并将每年的5月1日 定为国际劳动节。

    1902年

    芝加哥的企业主们向美国工业委员会提交报告指出:实行 8小时工作制以来,工人们的劳动热情和劳动效率大大提 高。同样的报告像雪片一样从美国各地飘向华感顿。

    20世纪20年 代

    欧美主要的工业国家普遍完成了8小时工作制的立法。

    ——摘编自徐晓飞《十九世纪西方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艰苦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美国工人阶级工作状况及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下半期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斗争的特点,简要谈谈你对20世纪初西方企业主支持8小时工作制这一现象的理解。
  • 5、价值观,一般是指个体或群体认知体系中关于生活的基本信念、信仰、理想等思想观念的总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中国人大都会有意或无意地以自我为中心,按照“修身一齐家一治国一平天下”的原则不断向外推延,由此扩展成一个“个体一家族一国家一天下”的同心圆结构。在这个同心圆中,家族是按照血缘和宗法原则组织起来的,国家则是不同家族的联结,天下又是国家的扩展……无论家国还是家天下,都与儒家所倡导的家族伦理存在至为密切的关系。 

    ——摘编自朱其永《中国近代价值观的历史演进与内在逻辑探析》 

    材料二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经历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诸多仁人志士秉承救国救民的责任担当,一方面开始对传统价值观体系进行批判与反思,另一方面“开眼看世界”,开始吸纳与接受西方文明中的相关要素。国人的精神家园一直无所归从,从而形成近代中国国民价值观的“一盘散沙”状态。从梁启超到鲁迅,许多仁人志士对近代国人的价值观形态进行过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但在国破家残的民族危机背景下,并无一党一派能够提供理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思路。 

    ——摘编自《形态·逻辑: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价值观变迁的历史性透视》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和价值观变迁,唤醒了人们的平等意识、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和公民意识,原来以集权为特征的权力价值和以领袖魅力为特征的人治(德治)不能不受到极大的冲击,并逐渐被民主制度和法理权威所解构和取代。 

    ——摘编自廖小平《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变迁与核心价值的建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传统价值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价值观相比近代价值观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价值观变迁的作用。
  • 6、【战国货币与明清经济】

    材料一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本土货币已深渐向其他区域流通,如以赵国为代表的布币使用区域、以楚国为代表的传统蚁鼻钱使用区域,均出现了齐国刀币的大量流通。当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秦国铸造了不同于中原各国货币形态的圜钱后,东方各国相继出现仿铸现象。魏国迁都大梁后,为了适应与楚国部分地区进行商品贸易的需要,也铸造了以楚国寽为单位的布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现象愈演愈烈。

    ——摘编自王晓博《从货币角度看战国时期商品贸易的发展和繁荣》

    材料二 明清时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市镇,一大批工商业市镇以及商品经济发达的府域得到快速发展,其中江南地区尤多。刘家港镇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依托发达的航运,商品北达京师,西至巴蜀,甚至销往欧洲,消费市场十分广阔。明中后期的苏州,占总人口半数以上的手工业者或与之相关联的从业人员在当地生产出的大量商品都被销往外地,江南地区自古就有“重农不抑商,扶商不危农”的商贸传统。江南市镇从农村商业产业链的发端开始,种植经济作物,发展手工制造业,向内、向外拓展交易市场,形成了富有江南特色的商品经济模式。

    ——摘编自张轶伦《明清江南市镇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国时期货币发展对商品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 7、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道,研究世界历史“就如以为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斯塔夫里阿诺斯此处所强调的是,研究世界历史应(  )
    A、突出对于各国历史的研究 B、侧重对大国历史的考察 C、一定程度上忽略个别考察 D、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
  • 8、两晋十六国时期,在朝廷的提倡下,佛教势力迅速膨胀,寺庙里有自定的法律——僧律;有自己的武装组织——僧兵;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寺产;僧人不交捐纳税,不服兵役也不出劳役。这一状况(  )
    A、助长了统治阶级的腐化 B、为士族的崛起提供了机遇 C、导致儒学丧失主流地位 D、势必影响国家发展与稳定
  • 9、隋朝有“人年五十,免役收庸”的制度性规定。唐朝则规定“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二十日的法定正役可以交纳绢布代役,并且中男服杂役也可纳庸代役。上述规定(  )
    A、使实物地租转变为劳役地租 B、扩大了征税对象的范围 C、利于维护小农经济主体地位 D、减轻了农民的田赋负担
  • 10、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职贡图》,描绘的是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贞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场景,该作品体现了(  )

    A、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频繁 B、文人意趣和市井风情的杂糅 C、艺术审美和史料价值的统一 D、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融合
  • 11、下图为东汉生耕画像石拓片(局部),图片信息体现了,汉代(    )

    A、耕犁技术的成熟 B、家庭耕作的情景 C、农户经营的多元 D、集体劳作的盛行
  • 12、从汉武帝时起,春秋决狱成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断案形式。在案件审判中,碰到有关伦常而无明确法律规定,或有法律规定却与伦常有悖时,根据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断案的根据。这一历史现象有利于(  )
    A、强化儒学独尊地位 B、彰显法律的公正性 C、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D、完善儒学理论体系
  • 13、河北满城汉墓(中山靖王刘胜墓)所出土的金缕玉衣工艺精美,用玉2498片,金丝1100克。北京丰台大葆台汉墓(广阳王刘建墓)使用了最高规格的葬具“黄肠题凑”,用木数百立方米。据此可知(  )
    A、汉代地方王国实力不容小觑 B、汉代手工业的发展水平较高 C、诸侯王破坏原有的等级秩序 D、田庄经济发展强化王国势力
  • 14、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师傅卿相”者有“子夏为魏文侯师,子贡为齐、鲁聘吴、越,盖卿也,而宰予亦仕齐为卿。”仅三人。这表明当时(   )
    A、分封制度尚未瓦解 B、官僚政治制度已产生 C、孔子教育成就斐然 D、儒学不适应时世需要
  • 15、春秋战国时期,农家代表人物许行提出“君民并耕”之说,要求人人都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墨家代表人物墨子提出“节葬”的主张,认为葬礼不分贵贱,一律“桐棺三寸”,也不需要守丧。上述主张反映了当时(   )
    A、农民阶级的平均思想 B、重农抑商的不断发展 C、社会阶层的分化加剧 D、社会思想的融合趋势
  • 16、西周贵族教育的内容主要是礼、乐、射、御、书、数。关于西周的“射”,王安石认为“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岂以射为可以习掉让之仪而已乎。固以为射者武事之尤大,而威天下守国家之具也,居则以是习礼乐,出则以是从战伐。”这表明西周(  )
    A、奠定后世文化发展基础 B、形成了完善的教育体系 C、借助礼乐强化君主集权 D、射艺教育服务军事需要
  • 17、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对于宗庙依然恭敬有加,“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这说明战国时期(  )
    A、周天子处于天下共主地位 B、各国君主仍然维护分封制度 C、传统的宗法影响依然存在 D、出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趋势
  • 18、真正做到“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是(  )
    A、周公 B、秦始皇 C、汉景帝 D、汉武帝
  •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数千年的漫长历史,负陆面海的地理环境,既塑造出中华民族辉煌的陆地文明,也孕育了悠久的海洋文明。尽管在文明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内陆理念逐渐确立了在国家战略中的主流位置,但是不能以此判断中国对海洋无欲无求,也不能因而忽略昔日尤其是汉唐宋明的“海洋强国”地位。古代中国的海洋经略同世界上其他涉海大国一样,都遵循着普遍性的历史逻辑,直至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从而发生了海洋经略的历史“断档”,这在经济基础、政治安全与文化传统等层面都存在着特殊性逻辑。

    ——摘编自刘笑阳《古代中国海洋经略的历史逻辑》

    材料二 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一个国家,它若能够轻而易举地进入公海,其地理位置的战略价值就十分之高。建立起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海上军事力量,拥有适当位置的殖民地是在海外支撑这个国家海上权力的最可靠手段。成功的殖民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于商贸与海上霸权的影响,在本质上依赖于国民性格,因为当它们自然地起源于自身时,这些殖民地才能最好地成长。一个完全与民众的自然根基相协调的政府政策将会在各个方面最为成功地促进其成长。英国较少在陆上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而是努力成为海上霸主,凭控制海洋和欧洲以外的世界确保国家的胜利。

    ——摘编自马汉《海上权力要素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是“海洋强国”的表现,并分析明清海洋经略“断档”的特殊性逻辑。
    (2)、根据材料二马汉所述影响海权的要素,分析英国长期掌控世界海上霸权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提出建议。
  •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宋思想家叶适对理学的批判,首先是针对理学家大肆宣扬的“道统说”展开的。按照程朱理学的“道统说”,“道”之传递,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而至孔子,孔子传曾参,曾参传子思而再传孟轲,至宋代又为二程和朱熹相继承接。叶适对尧至孔子的道统传递并无异议,但对孔子之后的传递系统,他认为这明显属于杜撰。在此基础上,叶适进一步剖析理学的思想来源,揭示其“中国之学”和“夷狄之学”相混杂的内在本质。叶适认为,理学尤其是程朱之学实际上并不是源于尧、舜、子思之道,而是发挥孟子的“新说奇论”,再掺之以佛学和老庄之学部分内容的产物。其结果是“道之本统晦矣”。

    ——陈国灿《叶适与南宋反理学思潮》

    材料二  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还十分注意把中国儒家经典传到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如1593年,利玛窦把《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意大利。1626年,比利时传教士金尼阁又译《五经》为拉丁文,在杭州刻印。入清以后,意大利传教士殷铎泽和葡萄牙传教士郭纳爵将《大学》译成拉丁文,称之为《中国之智慧》。随之,殷铎泽又译《中庸》,书名为《中国政治道德学》。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清之际欧洲出现的“中国热”现象。
上一页 261 262 263 264 26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