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恰克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距多伦、张家口等地也较近,于是恰克图成为清中后期中俄经济贸易往来的最重要枢纽。18世纪中叶,由于沙俄威胁边疆,故清朝采取罢市的方式使其被迫与清廷谈判订立条约。沙俄在东西伯利亚地区兴建了许多呢绒厂、制革厂和羊毛加工厂,恰克图边市贸易还为俄国国库填充了巨额税收。经营着“万里茶道”的晋商为及时运送茶叶等货物,不断扩充商路上的船行、车帮、驼队等运输组织。张家口在明朝时只是一个小边堡,到清朝却成为华商从事边市贸易输出输入货物的重要基地。中俄《天津条约》签订后,俄国获得了许多在华贸易的特权,特别是1903年东清铁路的全线通车,使贸易的重点转移至黑龙江地区和铁路沿线,致使商品赴欧洲的运输时限大为缩短。至此恰克图市场丧失了中俄贸易的中心地位,并逐步走向衰落。

    ——摘编自史军伟《试论清代中俄恰克图边市贸易》

    材料二  近代以来,徽州茶叶和福建茶叶都面临着严峻挑战。徽商具有“贾而好儒”的特征,在商业活动中往往是重义轻利,南宋大儒朱熹曾在福建生活讲学多年,其思想对福建商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近代徽州茶商和福建茶商的经营活动中,家族传承的经营模式屡见不鲜。明清时期,广州地区的外销茶贸易几乎为福建茶商和徽州茶商所垄断。五口通商以后,徽州和福建地区茶叶出口贸易迅速发展。徽州茶商往往在本地进行茶叶的收购和加工活动,依靠长江和京杭运河两大水系,然后运往上海或广州进而销售到国外,销售的产品多为精装绿茶。而福建茶种类丰富,以红茶、绿茶和砖茶为主,就地销售给山西茶商,再由他们北运至恰克图等地销售,产茶地与贸易地之间的距离遥远,给茶叶的外销造成了极大不便,尤其“自粤逆窜扰两楚,金陵道梗,商贩不行,佣工失业。”

    ——摘编自楚子轩《近代福建茶商与徽州茶商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中俄恰克图贸易的历史地位,并分析其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福建茶商与徽州茶商的相同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对外贸易给你带来的启示。
  •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对周边民族的统治,设置与内地不同的边郡,以当地民族习惯分界,因俗而治,有的加封一些当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郡长等。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

    ——摘编自孙懿《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材料二 国内各少数民族、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三区革命政府”参加了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共同表决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上,要“既利于国家统一,又利于因地制宜”;在民族关系问题上,各民族“一律平等”,“均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在民族地方治理与施政问题上,“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摘编自宋月红《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色与功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与汉代民族政策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问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3、“如何让我们的遗产有生命地鲜活地传下去,而不仅仅是标本和遗迹?”面对这一问题,相应的措施是(  )
    A、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B、反对对文化遗产本身及其周围的环境作任何的改动 C、加大开发文化遗产的力度 D、把增加资金投入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根本手段
  • 4、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文化帝国主义愈演愈烈,艺术、影视和时尚所表达的西方价值观无所不在,以至于新兴民族国家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依然是国家身份的保持。该学者旨在说明(  )
    A、保持传统文化的完整性 B、重视文化交流的开放性 C、警惕西方价值的虚伪性 D、捍卫文化主权的重要性
  • 5、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和世界广泛接触和交流的见证。汉武帝时期,“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由此可知(  )
    A、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B、西汉政府严格限制出境商旅 C、汉王朝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D、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 6、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的“大熔炉”;也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拼盘”,对于这两种观点的看法,下列选项中合理的是(  )
    A、“大熔炉”指美国已经没有民族差别 B、“大拼盘”反映了美国文化的多样性 C、“大熔炉”表明美国民族政策的平等 D、“大拼盘”指移民来自欧洲不同地区
  • 7、汉朝至隋朝,瘟病学说以内科理论为基础;宋元以来,瘟病与伤寒从论症和治法等方面区分开来;明清时期,瘟病学说逐渐形成体系。这说明(  )
    A、医学发展具有阶段性 B、医学理论发展离不开实践 C、瘟病最早出现在汉朝 D、中国古代的医学水平领先世界
  • 8、《人类简史》中写道:河流也给人类提供了交通上的便利,他们能够乘着独木舟和小船来回航行。而地中海对水手和商人们来说,是一条贸易和探险的黄金水道。该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
    A、古代西欧的水上交通 B、古代人对水路的探索 C、中东经济格局的变迁 D、罗马国家疆域的扩大
  • 9、有学者说“古希腊人几乎将全部的建筑热情都倾注在大型公共建筑的身上”,现存的建筑遗址,如大量使用不易朽坏的石材的神庙、剧场、竞技场等,都深深反映了古希腊人的艺术趣味。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型公共建筑反映中央集权的加强 B、多山临海的恶劣环境无法营建民居 C、民主政治有助于人们投身公共事务 D、古希腊的建筑形态受到罗马的影响
  • 10、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了铁农具,西汉发明了楼车,隋唐发明了曲辕犁,北宋时出现了犁锥和踏犁。这些农业生产工具的发明(  )
    A、表明牛耕技术已达到完善阶段 B、推动农业发展成为独立体系 C、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D、说明中国原始农业比较发达
  • 11、在18世纪的英国手工工场里,成品的生产过程都被分解成许多细小、单一操作的工序。如每织1尺布,平均需要14道工序;生产1枚小小的胸针,则需要18道工序。这表明(  )
    A、实现机器大生产已为时不远 B、工业生产操作日趋复杂化 C、提高生产效率变得非常紧迫 D、手工工场专业化程度提高
  • 12、“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花生和番茄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现象表明(  )
    A、物种交流丰富了亚欧社会生活 B、外来物种引起了当地环境恶化 C、物种交流是西方对外侵略手段 D、外来物种导致当地物种的减少
  • 13、《周书》记载:“神农耕而作陶。”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半坡原始居民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B、大汶口墓葬中有大量陶器随葬品 C、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手工业的产生 D、原始居民中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
  • 14、西方国家福利政策理论发展经历了:二战后西欧普遍推选国家干预主义下的福利社会;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应由个人负责,倡导福利私有化新自由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20世纪90年代后又出现了主张福利的规则、筹资和提供应由不同部门负责共同完成的福利多元主义。这一系列政策变化(  )
    A、说明了西方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备 B、反映了西方国家多元分配方式的出现 C、体现了西方国家对生产关系的再调整 D、说明基层治理的成本与效率普遍提高
  • 15、秦汉时期,每一个适龄农村男子都要完成地方劳役,其完役形式根据需要,或自行服役或以钱代役。以钱代役,其数量因时、因事、因地而异,具体多少,由基层决定。秦汉这一做法(  )
    A、增加了基层吏治腐败风险 B、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C、强化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得益于商品经济的繁荣
  • 16、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进入20世纪70年代,一些西方国家要求美元贬值并兑换黄金,美国不予理睬。于是,德、意、比、荷、日等国先后实行浮动汇率制。在此情况下,美国于1971年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由此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主要缘于(  )
    A、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第三世界经济发展的冲击 C、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实现 D、反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
  • 17、1960年春,周恩来总理先后访问了缅甸、印度、尼泊尔、柬埔寨、越南和蒙古6国,不仅签订了中尼和平友好条约,而且交换了中尼边界协定批准书,还签订了中蒙友好互助条约、经济援助协定和科技合作协定。这些活动(  )
    A、表明中国注重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B、是对美苏冷战的挑战 C、体现了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有利于缓和中苏关系
  • 18、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子弟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右今出榜散行晓谕外,更请父老各以此意劝率乡闾,教戒子弟,务令通晓,毋致违犯。”这则“乡约”有利于(  )
    A、规劝乡民“存天理,灭人欲” B、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C、推动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 D、强化政府对百姓的管理
  • 19、英国《大宪章》规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判决,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这一规定体现了(  )
    A、剥夺王权的治国理念 B、权力分割的立宪思想 C、控制权力的法治精神 D、自由平等的政治传统
  • 20、曹魏按照门阀定品任官的政策虽从形式上来说是汉末“乡举里选”的翻版,然其实质却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它既是世家大族控制士人的方式在国家用人制度中的反映,又是对世家大族的一种制约。可见,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  )
    A、力图把选举权由地方收归中央 B、导致专制皇权不断走向衰落 C、有利于从地方选拔高素质人才 D、难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上一页 262 263 264 265 26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