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古代主要的商路有丝绸之路、运香之路、运锡之路、琥珀之路、小麦之路(罗马大道)、运盐之路等,形成欧洲与世界其他地区联系的海陆商贸网络。但在9—10世纪,欧洲陆上商路普遍萎缩。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地中海城市走向没落 B、欧洲政治局势的动荡 C、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 D、欧洲封建制度的确立
  • 2、据研究,南北朝中期,政府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这些制度的出现说明(  )
    A、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 B、国家对工匠人身束缚有所松弛 C、盐铁官营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 D、官营手工业者由籍匠变为丁民
  • 3、玉米在16世纪中期,即明朝时传入中国。有学者研究认为,玉米传入中国的途径分为海路和陆路。陆路又分为两条:一条是由印度、缅甸传入中国云南的西南路线,另一条是经西亚、中亚到中国西北地区的西北路线。海路则是从菲律宾传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再传入内地。玉米传入中国可以反映出(  )
    A、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空前盛况     B、奴隶贸易与新航路的开辟如影随形 C、世界重要大洲间都已经有了联系     D、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物种交流
  • 4、1936年9月,英、法、美经过多次谈判和妥协,最终达成“三方货币稳定协议”,同意避免竞争性贬值,共同维持英镑、法郎和美元之间的稳定关系。同年10月,三国又达成“三方黄金协议”,其中黄金价格将围绕美国“1盎司黄金=35美元”的兑比浮动。这些举措(  )
    A、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 B、利于稳定国际货币秩序 C、巩固了国际金本位制度 D、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 5、明初,明太祖发布诏令禁止白银流通,但是到了明代中期,白银逐渐成为民间流通中的主要货币。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 据此可知明朝白银的货币化(  )
    A、使铜钱铁钱退出了中国市场 B、是商品经济发展中的自然选择 C、使中国经济依赖于国际市场 D、得益于明朝银矿开采业的发展
  • 6、唐太宗生擒突厥颉利可汗后,拜其二子为小可汗,外示优崇,实欲分其势也。唐高宗分别册立西突厥的阿史那弥射为兴昔亡可汗,阿史那步真为继往绝可汗,并令他们各领所部,“赤心向国”。这些举措(  )
    A、消除了西北部游牧政权的威胁  B、是唐朝国力不足下的被迫选择 C、利于分化突厥势力以加强控制  D、确保了突厥不再与唐政府为敌
  • 7、西方司法制度在形成过程中确立的一些原则,对人类法治的建设和完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法不溯及既往原则(即法律制定后不会追究之前的违法犯罪行为)、无罪推定原则、未经法院批准不得随意拘捕人的原则。这些原则的确立表明西方法律制度(  )
    A、注重保护个人的权利   B、强调司法程序的公正 C、坚持权力的制约平衡   D、维护法律的至上地位
  • 8、1979年到1982年,全国人大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等相关法律和条例。此外,中国政府还同一些国家就有关保护投资安全问题进行谈判或签订协定。这些做法(  )
    A、说明全国人大开始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B、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旨在改善投资环境以推动对外开放 D、表明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
  • 9、19世纪中后期,英美确立文官制度: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实行定期考绩,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这种制度改革( )
    A、有违民主自由选举的精神 B、是全面学习中国科举制度的结果 C、有利于管理专业化、科学化 D、大大削弱了执政党的领导能力
  • 10、宋仁宗《嘉祐禄令》完成了魏晋以来按官品定俸禄向按本官定俸禄的转变,确立了官吏俸禄以现钱为主,辅以禄粟、衣料、茶、酒、厨料、纸等实物津贴,兼配以职田为补充的新型支付方式。这一转变( )
    A、是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的结果 B、反映了科举制取代九品制的趋势 C、旨在提升文官待遇维护统治 D、有利于塑造清正廉洁的官场风气
  • 11、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中,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被视为三大里程碑式的事件。这三次改革的共同方向是( )
    A、逐步提升男性的政治地位 B、从治“公民”到治“万民” C、不断地健全完善民主政治 D、城邦政权向所有的人开放
  • 12、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曾多次地面对道路选择的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井冈山会师》(油画) 

    图2:中共八大开幕式 

    图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参考材料,结合所学,任选一图,写一篇以中国共产党的道路选择为主题的历史小论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改变葡萄牙垄断政策引起的旧商路贸易衰退的局面,奥斯曼帝国采取了一系列振兴旧商路贸易的政策。它同葡萄牙人在红海、波斯湾和印度洋等几个地区进行长期战争,虽多次失利,但遏制了葡萄牙在印度洋称霸的野心。为了使波斯湾商路畅通,1546年奥斯曼帝国同葡萄牙进行谈判,并达成两个港口间自由交易货物的协定。奥斯曼帝国于1525年颁布新税法,取消埃及以前的香料配额和价格垄断政策,实行自由贸易的税收制度。帝国还欢迎基督徒商人来本国从事贸易活动。旧商路于16世纪中期又重新复兴和繁荣起来,并与新航路并存、竞争,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与奥斯曼帝国经济的繁荣。

    ——摘编自宋保军《奥斯曼帝国与16世纪中期旧商路的贸易复兴》

    材料二 1859年,宾夕法尼亚州开挖出世界第一口油井,之后,数以千计的油井被开挖出来,洛克菲勒判断“原油价格必将大跌,真正能赚到钱的是炼油,而非钻油”,于是,洛克菲勒和合伙人转向石油提炼投资。美国南北战争后,能源市场带来巨大商机,1866年,洛克菲勒—安德鲁斯—弗拉格勒公司成立,洛克菲勒成为世界上最大炼油商。1870年,他创立标准石油公司,重金聘请科学家,通过兼并、购买,建立标准石油托拉斯。他合并了40多家厂商,在全盛期垄断了全美90%的石油市场,成功地造就了美国历史的垄断时代,成为美国第一位10亿美元富翁与全球首富。他一生俭朴自持,年轻时便身居全球首富,并热心于慈善事业,是美国近代史上最具褒贬争议性的人物之一。

    ——摘编自罗恩·切尔诺《洛克菲勒》

    材料三

    1956年

    美国人麦克莱恩将集装箱装在改造过的油轮里,集装箱运输时代开始

    20世纪60年代后

    集装箱船逐渐取代传统海运模式,极大促进了全球商品的流通

    1965年后

    全球几乎所有的主要轮船公司都在使用标准化的集装箱

    20世纪70年代

    集装箱逐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船舶、港口、航线、公路、中转站、桥梁、隧道、多式联运相配套的标准化物流系统

    “9·11”事件后

    基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信息技术等应用的智能集装箱被提上了日程

    到2005年

    大约5000家国际企业把新加坡这一集装箱岛国作为仓储和配送中心

    (1)、根据材料一,简述16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振兴旧商路的举措。结合所学,指出葡萄牙开辟的促成其垄断东方贸易的新航线。
    (2)、根据材料二,概括洛克菲勒成功的秘诀。结合所学,指出民众“贬”洛克菲勒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集装箱运输时代到来的历史背景,并为该表格拟一个合适的主题。
  • 14、人口迁移促进了区域开发,推动了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南下的移民长河中,有三次蔚为大观的浪潮。第一次发生在西晋末年,移民比较密集的长江中下游和太湖地区逐渐开发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南方人也成为了蛮化的汉人与汉化的蛮人的结合。安史之乱促成了第二次移民浪潮。使南方农业文化的发达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展开,原来流传于北方的音乐舞蹈、绘画技术、宗教思想、天文知识等也随之南传。靖康元年。金人南侵,随之形成了第三次移民南迁高潮。总之。宋朝南方地区在经济发展程度和人口分布方面已占显著优势,元朝以后,经济文化重心已固着南方不可移易了,如何将南方财赋粮食顺利北运成为元朝统治者急需解决的新课题。

    ——整理自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材料二

    自魏晋至宋元。中国移民的主流方向是北人南下。在明代。这一情况发生了变化,既有许多边疆地区的人口迁移至内地,也有数以百万计的军人及其家属从内地向各边疆地区迁移,还有不少移民从平原地区向山区进军,加速了丘陵山地的开垦。与以前的自发性移民相比。明朝对移民数量、分布区域以及迁徙路线等均有严格的规定。明代移民人数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15.7%。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相对规模在前代都是不曾出现的。

    ——整理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五卷·明时期》

    材料三

    这是帝国时代最恢宏的一个盛世。历康、雍、乾三朝.持续100多年。在这一个多世纪里,中国的各个方面都远迈汉唐.并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了极致,尤其是经济上“内外度支,有盈无绌,府库所贮,月羡岁增”,经济总量占世界首位,“御纂诸书”也得以完成。然而,这又是传统中国的最后一个盛世。从乾隆中叶开始,盛世已渐渐暮气四起了,几乎在同一时间里。“诸欧治定功成,其新政新法新学新器,绝出前古,横被全球”,盛世中的君主却“恐外人之交际频繁.有碍于安谧”。

    ——整理自周武《论康乾盛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民南迁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统治者为了将南方财赋粮食顺利北运而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移民所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山区能够接纳大量移民的农业基础。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要评析康乾盛世。
  • 15、“到1962年快结束的时候,粮食总量达到3200亿斤,比上一年增产250亿斤;农业总产值比上一年增长62%,结束了三年连续下降的状况;国家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结束了连续四年的财政赤字的状况;市场商品供应有所缓和,全国物价稳定,市场繁荣;城乡人民生活有一定提高;农轻重及工业内部比例失调的情况有所改善”。这主要得益于( )
    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行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D、“四个现代化”伟大目标的提出
  • 16、“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用血与火的语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暴、坚持革命的坚强决心。它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起一面革命武装斗争的旗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该起义爆发的地点位于右图中的( )

    A、 B、 C、 D、
  • 17、“广州国民政府的成立引起了中外反动势力的恐惧和进一步仇视。英国人和北京政府、一些地方军阀纷纷支持陈炯明,使陈炯明势力死灰复燃。为彻底肃清广东境内军阀势力,国民政府再次东征,全歼陈炯明部一万多人。同时,国民政府又进行南征,讨伐并歼灭粤南军阀邓本殷残部”。国民政府的这一系列军事行动( )
    A、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B、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为日后的北伐战争准备了条件 D、使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
  • 18、元初设立行御史台对行省进行监察,但由于制度的不规范,行御史台官员因纠劾行省官员而反遭诬陷和迫害的现象频繁出现,甚至有行省官员“建议行(御史)台隶行省”。至元二十年,元世祖正式下令“行御史台勿听行省节度”,从法令上明确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行御史台官员反遭行省迫害的情况也逐渐减少。这说明元代( )
    A、行省事务最终由中央决定 B、地方的监督体制逐渐规范 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到解决 D、行省的行政效率得以提高
  • 19、“拓殖西域的伟大事业,激起了中西方文明交流的旋风,中国首度突破了地理的障碍,由孤立进入了世界文化圈,中国文化有力冲击了西方世界。同样,中国传统的文化,也接受了许多外来文化的震荡,而丰富其素材,推广其领域。”下列属于“首度突破”的直接成果是( )
    A、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B、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经 C、胡旋舞在隋唐宫廷流行 D、西方科学知识传入中国
  • 20、在1945年4月13日的讲演稿中,罗斯福写道:“强大的力量要承担重大的责任……我们作为美国人并不打算拒绝接受我们的责任。”这表明( )
    A、美苏冷战的开始 B、世界局势趋于缓和 C、雅尔塔体系形成 D、美国意图领导世界
上一页 258 259 260 261 26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