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丝绸之路自开通以来,长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这条道路上奔走的,有各国的使团,他们携带大批财货。中国的使团带往西方的多为丝绸、黄金、铜币,而西方各国使臣带来的则是良马、珠玑、各类珍宝和各种珍禽异兽。这些使团不但进行政治磋商、外交活动,而且更是商业流通的主要担当者。中国的丝绸、缯彩,以赏赐之名,源源流向西方。除了这种官方的商业使团外,在丝绸之路上奔走的,当然更多的是私家商人。他们亦组成团队,贩运奇珍异宝以牟利。而随着使臣、商人的往来,不仅只是东西方的商品贸易,文化交流也广泛进行,中国的先进农业、水利、冶金技术,传向西方,而域外的乐舞、服饰、饮食、家具等,纷纷传进中原。丝绸之路在古代也不是完全的和平之路,不同国家的军队时常沿此路行进,相互杀伐攻略。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出现了全球性的经济关系。此前东西方之间数量有限的奢侈品贸易逐渐发展为生活必需品的大宗贸易。跨大西洋贸易的情况尤其如此,美洲种植园生产了大量烟草、蔗糖及其他在欧洲销售的商品,同时必须进口所有的生活必需品并输入劳动力,从而导致了繁荣的三角贸易。这个时期新兴的大宗全球贸易的另一个分支便是西欧与东欧之间的贸易,西欧进口的是原材料,特别是粮食,东欧则进口纺织品、武器、金属产品及殖民地商品。西欧与亚洲的贸易比不上其与美洲或与东欧的贸易,其原因有二:第一、西欧的纺织行业反对从亚洲各国进口棉织品,担心因此而造成的金银流失会危及国家安全;第二、难以找到能在亚洲市场上出售的产品,因为亚洲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用金银支付它想要的亚洲产品。直到18世纪末欧洲发展起动力机器时才解决这一问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东西方交流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东西方贸易相比,16—18世纪中期国际贸易有哪些发展。(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 -
2、1995年3月,法国开始将其国家图书馆收藏的100万册图书数字化。同年5月,法、日、英等7国的国家图书馆成立G7全球数字图书馆集团,目标是组织一个大型人类知识的虚拟馆藏,通过网络为公众服务。这表明( )A、信息革命促进文化共享发展 B、各国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 C、区域经济集团助力文化传承 D、世界文化呈现同质化趋势
-
3、1918年底到1919年4月,中国人普遍对协约国的胜利持高度肯定的态度。但1919年4月后,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的理论却迅速流行开来。导致当时中国社会舆论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农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B、资本主义道路被知识界否定 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D、国人对列强侵略本质认识加深
-
4、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兰克指出:“约翰·加尔文(1509—1564,欧洲宗教改革家)是美国真正的创始人。”尽管兰克的评论让某些人觉得怪异,却为来自不同地方、持不同信条的史学家们所普遍认同。这反映出( )A、宗教权力侵蚀美国的政治制度 B、美国文化深受加尔文教影响 C、美国宪法体现了人人平等原则 D、史学界对独立战争评价一致
-
5、一位学者在考证马可·波罗在中国的行迹时,做了如下分析。这表明( )
《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元世祖至元十五年,一个叫马薛里吉思的基督徒在镇江做官三年,建了两座基督教堂。经查证,马薛里吉思,《元史》中无传,可见不是个重要人物,而元代人俞希鲁纂的《至顺镇江志》又记载此人于至元十五年到镇江任副达鲁花赤(官名),在此建了六座基督教教堂,而马可·波罗只提两座,可能他只看到两座,也许其他教堂还没有建。
A、官方正史更具史料研究价值 B、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事实 C、历史研究应坚持多种史料互证 D、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
6、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
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及其在三大产业中的分配占比
时间
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单位:10亿美元)
分配占比(%)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75年
275.4
25.3
45.0
27.7
1980年
507.5
18.5
43.8
37.7
1985年
664.2
11.2
38.7
50.1
1994年
2243.8
8.7
37.4
53.6
A、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增强 B、发达国家“滞胀”现象严重 C、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动 D、世贸组织推动国际贸易增长 -
7、1863年,美国太平洋铁路开始施工,最难修的西段又称“中央太平洋铁路”,修筑工程主要由华工承担,为此牺牲的华工的数量至少有1200人。1869年,太平洋铁路完工,它使美国东西部终于连成一体。这说明当时( )A、铁路修建导致美国南北矛盾激化 B、华工为美国西部开发作出重要贡献 C、该铁路的修建维护了美国的统一 D、清政府迫于人口压力鼓励移民海外
-
8、近代科学有两大基因:古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与基督教信仰,它们之间的整合是中世纪后期的经院哲学家(神学家)完成的。通过经院哲学,希腊人的逻辑的、理性的、论证的精神开始进入基督教的学术世界。由此可见,中世纪基督教( )A、传承并发展了西欧思想文化 B、以“理性”作为精神内核 C、长期依附于古希腊哲学传统 D、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独立
-
9、《掷铁饼者》(见图)是希腊艺术家米隆于公元前5世纪所创作的青铜雕塑,取材于希腊现实生活中的体育竞技活动。该雕塑作品( )A、刻画出“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 B、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C、反映了公民通过体育竞技参与国家管理 D、体现了科学态度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
10、有学者对《汉谟拉比法典》中的用词频率进行统计,“阿维鲁”(泛指自由人)最为常用,其次就是“贝勒”一词,表示某物的所有者,如“田主”“奴隶主”“房主”“大牲畜的主人”“园主”等。这反映出当时古巴比伦王国( )A、重视保护公民自由 B、王权与神权相统一 C、法律体系较为完备 D、私有经济得到发展
-
11、唐中后期,官府在今福建地区大量设置税场,五代十国至宋初又将很多税场升为县,其分布状况见图。这说明当时该地区( )A、区域内经济协调发展 B、基层社会治理渐趋深入 C、因战乱导致社会动荡 D、新县增置招徕移民聚集
-
12、安史之乱后,户口削减,按丁收税已无法实施,旧制积弊甚久,“天下之人苦而无告”。唐德宗时,宰相杨炎改变课税标准,“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人丁为本”,即舍人税地。这一变化(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导致了均田制走向瓦解 C、限制了唐后期土地兼并 D、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
13、北魏“于南垂立互市,以致南货,羽毛齿革之属,无远不至”。南北朝间国书往来,本来的套话是“想彼境内宁静,此率土安和”,后来为“欲示无外之意”而不分彼此,改成“想境内清晏,今万国安和”,并取得南北一致的认同。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 )A、华夏认同观念开始形成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 D、民族隔阂已经消除
-
14、汉武帝前期,政府各部门常常抢购物资,引起物价上涨;地方上交中央的贡赋,“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且富商大贾囤积居奇,操纵物价。为此,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创建新的监察制度 B、任用酷吏治理地方 C、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D、加强对市场的控制
-
15、云梦睡虎地出土的大量秦简,大部分为秦朝法律,这些秦律内容广泛,远超出李悝《法经》的范畴。其中《徭律》有关征发徭役的内容也与《史记》记载的内容不同。这表明( )A、考古成果印证文献记载 B、秦律实行轻罪重刑原则 C、考古发现丰富历史认知 D、秦朝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
16、战国时期,原有公社农民聚族而居的状态逐渐瓦解,国家通过“分田而耕”的方式,将土地分给农民,使之安心务农,形成了“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局面。据此可知,当时(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个体小农经济得到发展 C、铁犁牛耕技术普及 D、手工业和商业受到抑制
-
17、殷商时代,殷人迷信“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为取悦鬼神有时残民以事神,杀人以殉己。西周统治者则提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既要“敬天”又要“保民”。这一变化反映了西周时期( )A、治国理念中的理性色彩增强 B、传统统治秩序走向瓦解 C、民本思想开始成为主流价值 D、统治者摈弃了鬼神崇拜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人民、实践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上的讲话
结合材料与所学的相关知识,围绕“思想理论深刻影响人类社会”自行拟定论题,并就所拟论题结合世界史的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1 年法拉第提出了电磁感应定律;1864年麦克斯韦建立电磁理论,并预言电磁波的存在;1888年赫兹发现电磁波。这些发现,引发了发电机、电动机、电报、无线电的发明。
——摘自李佩珊、许良英主编《20世纪科学技术简史》
材料二 1884年,美国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1870—1940年,城市人口由占全国人口的25.7%升至56.5%。1929年,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48.5%。1921年,占人口1%的富豪拥有国民财富的59%。20世纪初,美国通过经济渗透和军事侵略,猖狂地向拉丁美洲和远东地区扩张。
——摘编自徐玮《略论美国第二次工业命》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及其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述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美国的影响。(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光荣革命是一次根本性变革,在非暴力的过程中完成了制度的变迁。虽说新制度仍需经过很长时间才逐渐得到完善,但光荣革命毕竟是奠基的第一步。这使人们意识到,妥协和渐进也可以达到目标:流血的革命没有解决的问题,在非暴力的光荣革命中竟然被解决了。英国人从光荣革命中学到了许多,后来的英国人,无论是激进还是保守,都企图到光荣革命中去寻根溯源。
——摘编自钱乘旦《社会变革的和平方式:英国的范例》
材料二 1875年法国宪法只是一部法律文件汇编,一般公认的有三个法律:参议院组织法、关于政权组织法、政权机关间关系法。篇幅相当于1848年宪法的1/3、1814年和1830年的宪法的1/2、1795年宪法的I/10。宪法一方面给予总统很大的行政权,但又规定“共和国总统的每项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一人之副署”。只要两院绝对多数通过决议,或由总统提出要求就可以对宪法进行修改,用不着2/3的多数,也不用征求人民的意见,所以许多人相信,这部宪法只是一部临时宪法。然而,这部宪法却保证了制度运转65年。
——摘编自沈坚《试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中的稳定因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光荣革命这一“根本性变革”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1875 年宪法的特点。(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能保证“制度运转65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