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阿拉伯帝国第七代哈里发马蒙统治期间,曾在巴格达成立学府,专门翻译希腊文、波斯文和梵文的哲学、文学等著作。其中对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不仅进行了翻译,还进行了译注。据此可知,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得益于( )A、统治者的支持 B、处于亚欧大陆交汇处 C、商业贸易活跃 D、沟通了东西方的文化
-
2、在中国民族史的研究实践中,“二重证据法”的理念正在向“三重证据法”过渡,即强调地上文献、地下文物及文献,以及民族学田野调查之间的互释与互证。这说明( )A、“二重证据法”存在明显缺陷 B、“三重证据法”具有广泛适用性 C、田野调查是民族史研究的基础 D、历史研究强调多重史料相互印证
-
3、1951年,“敦煌守护神”常书鸿指出:“有许多壁画已经没有了,或褪色了,在目前我们还没能掌握足够的科学知识和设备来防止他,此项工作便成为头等迫切的重要任务。因为我们至少还可以用这个方法,在纸上、在印刷上完成一种补救工作,使他有无数化身,无限止地传播绵延下去。”“这个方法”最可能是对壁画进行( )A、临摹 B、研究 C、宣传 D、修复
-
4、明清时期,都曾采取沿海岸线横向展布的“海上陆下”的长卷式海图来呈现全域海疆。到清后期,海图逐渐与陆地舆图方位相同,“上北下南”式海图集已是大势所趋。这一变化( )A、巩固了传统的宗藩关系 B、改变了国人对世界的认识 C、折射出严峻的海防形势 D、捍卫了清王朝的海疆主权
-
5、清初,随着山陕移民入川,秦腔也被带到了四川,与进入四川的昆腔、高腔、胡琴和本土灯戏等发展、融合,形成了川剧的五大声腔。这一历程反映了( )A、故土情结助推文化传承 B、经济重心南移改变区域文化 C、民族融合推动文化认同 D、人口迁徙推动文化艺术创新
-
6、明崇祯帝自缢后,清兵打着为崇祯帝“报仇”的旗号入关。与此前新朝竭力丑化前朝不同,清朝统治者认为崇祯帝是“励精图治”之君,并给予“庄烈愍皇帝”谥号,为其举行隆重的葬礼。这一做法旨在( )A、加强中央集权 B、强化文化专制 C、塑造政权认同 D、促进民族交融
-
7、元代学者马端临指出:“两税之法,虽非经国之远图,乃救弊之良法也。但立法之初,不任土所宜输其所有,乃计绫帛而输钱。既而物价愈下,所纳愈多,遂至输一者过二、重为民困。此乃掊刻之吏所为,非法之不善也。”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A、税制改革存在设计缺陷 B、赋税改革减轻人身控制 C、缴纳银钱导致物价飞涨 D、吏治弊端制约改革成效
-
8、唐代,无论城市农村、城内城外,都由县令统一管辖。宋初,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政府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城乡分治制度,这一调整( )A、扩大了城乡发展差距 B、完善了政府的治理体系 C、加强了城市经济控制 D、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9、唐代,藏人自称 bod chen-po。当时活跃于东西草原以及沙漠绿洲贸易道上的粟特人将bodchen-po 翻译成粟特语,于是就有了tuput的读音。唐宋汉地社会对藏人和藏地的称呼,正源于粟特人的音译“吐蕃”。这说明当时( )A、丝绸之路商业繁盛 B、商贸促进文化交流 C、大唐文化领先世界 D、对外政策开明包容
-
10、南朝刘裕建宋后定下制度,荆州以诸皇子轮流镇守,京口要地非宗室近亲不得居。宋、齐、梁皇帝,无不如此,各要州以诸王坐镇。宗王任高官的比例也在同步上升。这些措施表明( )A、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维系 B、门阀势力已彻底瓦解 C、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D、统治者意图重振皇权
-
11、西汉皇后大多出身微贱,东汉皇后大多出身名门望族,且大多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据此可知,东汉( )A、存在外戚干政的隐患 B、女性的社会地位提升 C、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 D、嫡长子继承制被破坏
-
12、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发现的汉墓壁画中绘有圣贤、豪杰、孝子、贤妻的故事图,匈奴习俗本是贵壮贱老,其中“金日磾拜母像”壁画则描绘出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穿着汉服向母像跪拜。这体现出( )A、壁画的政治色彩浓厚 B、对匈战争取得胜利 C、儒家思想向边疆传播 D、边疆族群全面汉化
-
13、汉武帝时期,在秦朝山川祭祀制度的基础上,确定了“五岳”祭祀体系。到汉宣帝时,“自是五岳、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皆有常礼”,长江的祭祀规格升为“一岁四祠”,仅次于“一岁五祠”的黄河。这种变化反映了( )A、君权神授的强化 B、南方区域的开发 C、汉承秦制的延续 D、国家疆域的拓展
-
14、安徽凌家滩遗址和辽宁牛河梁遗址都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图1和图2分别为两处出土的玉质人像,人物造型相似,均是萨满向上天祈祷的形象。据此推知,这两地( )A、率先出现早期国家 B、有相同的宗教信仰 C、文化存在交流互鉴 D、商贸往来高度繁荣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世纪初到一战前西方社会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领域发生的重大变革对近代高等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也构成近代大学建立的基础。
大学
内容特征
19世纪前的古典大学
世界性和国际性的,学者在各个大学之间可以自由流动,使用的是通用的语言——拉丁语,分为文、法、神、医四个学院。学习基本相同的课程——七艺。
1810年德意志柏林大学
最重要的几个方面是:一是学术自由,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原则;二是哲学院成为大学的中心;三是讲座制和习明纳法。
1828年英国伦敦大学
主要传授现代学术和自然科学,课程设置比较广泛,包括语言、数学、物理学、心理学和道德、法律、历史、政治经济学、建筑、工程学、医学等。
1880年英国伯明翰大学
专业涉及到制造业、工业实践、机械和艺术方面的要求、取消纯文学的教育和训练以及全部神学教学。
根据材料与世界近代史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16、民族与世界,个体与整体,在对立与统一中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工业革命期间蒸汽动力制造产业的出现,将对外贸易导向一个新视野。随着曼彻斯特及其他地方工厂出现的整体性纺织品生产过剩现象,其任务变成积极地寻找这些大量制造商品的新消费者,而将焦点摆在他们想象中庞大的“中国市场”。这个新的贸易目标在亚当·斯密所著之《国富论》中的经济自由主义信念,找到其最为强有力的意识形态正当性。拿破仑战争的结束,让欧洲列强有余力从事海外扩张,而炼钢及其它以蒸汽为动力的工业技术促成了军事的现代化。由于《南京条约》及其后续条约的影响,导致清朝在双手被反绑于背后的情况下,进入了西方扩张及激烈国际竞争的新时代。
——整理自《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材料二:拿破仑通过对外战争方式向欧洲各地输出革命,废除了统治西欧长达800多年的神圣罗马帝国,使成打的封建王冠落地,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民族独立国家的形成。他提出:国家基本主权与义务的概念,强调国家主权包括领土主权、民族自决权、对境内外国公民的管辖权等,极大地丰富了国际法的内容。这为维也纳会议以国际公法方式确定划分国界的原则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吴木生《1815 年维也纳会议新论》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曾沦为殖民地的国家发起了去西方化的运动,目的是根除旧殖民帝国的影响并消灭它们的权力象征。尽管如此,后殖民时代的民族认同并非总能强大到能根除殖民地的影响或取缔欧洲人的习俗。圣雄甘地呼吁印度人恢复当地习俗,拒绝所有从西方进口的东西,找到印度人的灵观。尼赫鲁则倾向于工业化和世俗化,跟上现代化的趋势,在印度实现西方世界那样的繁荣和进步。
——摘编自胡里奥麦克伦南《欧洲文明如何塑造现代世界》
(1)、根据材料一,概括 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侵华的相关因素。结合所学,从新的商业经营方式角度说明19世纪中后期中国对“西方扩张及激烈国际竞争”的回应。(2)、根据材料二,概括拿破仑战争的政治影响。结合所学指出维也纳体系的基本特征以及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重构的基本内涵。(3)、根据材料三,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形成的文化特色。结合所学,谈谈应该如何看待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间
文化交流
前现代(约1500年之前)
农业发明后,在跨文化贸易、大规模移民及帝国版图扩张的背景下,文化交流总是在发生着。随着大帝国的出现,跨文化互动进一步加速,丝绸之路网络是最为广阔的早期的互动网络,大约公元前200年后,它不仅便利了商业和物种交流,也便利了文化交流,包括各种宗教、数学、技术和医学传统也从最初的老家传播到遥远的地区。文化交流得以发生是由几个欧亚大帝国所塑造的,而这些农业社会生产了大量剩余农产品,用来支撑大规模的工业和商业部门
现代(1500年之后)
1500年后,地理探险和扩张在现代早期扩大了欧洲文化的影响。1500—1800年间,欧洲商人、传教士、殖民者把自己的文化偏好包括基督教、现代自然科学和商业惯例,介绍给美洲、亚洲、撒哈拉以南非洲、澳大利亚和太平洋岛屿的部分地区。工业化和帝国主义在19世纪后进一步增强了欧洲和欧裔美洲的文化实力。1900年特别是1950年以来,世俗文化交流大大增加,包括西方价值观、企业文化以及全球化带来的商业化体育、牛仔裤、好莱坞电影和世界音乐等在全球广泛传播
——摘编自【美】杰里·H·本特利《世界历史上的文化交流》
材料二 跨民族、跨地区、跨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人类共同进步的重要条件。文化交流的“逆差”,一般是指一个国家在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引进文化要素的数量大于输出文化要素的数量,外来文化对本国的影响大于本国文化对外国的影响的现象。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若是在不平等情况下进行,则会给弱势文化一方带来极大的被动或导致其自身文化的萎缩
——摘自段京肃《略论文化交流中的“逆差”现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前现代与现代的世界文化交流的差异。(2)、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材料二中文化交流的“逆差”现象,并谈谈你对文化交流的认识。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修昔底德是古希腊三大史学家之一、古典“人本史观”集大成者,在整个西方史学发展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希腊神话中包含希腊人对于“人”的观念的最初思考。公元前5世纪,智者学派代表普罗泰戈拉,初步将哲学的视角指向了“人”。古希腊杰出医者希波克拉底强调医生应更多地着眼于病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性格特征。修昔底德亲历了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和战争的残酷,他写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当代人写当代史,既没有可供参考、借鉴的前人著述,也没有留存的档案、史料,因此他奔走于希腊世界多个地区实地考察,一方面多了解、多询问,另一方面将不同目击者提供的资料进行相互印证。修昔底德在解释历史事件时,能够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入手,进行综合分析,并认为自然界自身的运动才是导致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而非神明的意志,极力地赞美人、歌颂人,才使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更加可靠,铸就了其在西方史学发展中的不朽地位。
——摘编自王旭《论修昔底德著作中的“人本史观”》
材料二 先秦是中国古代人本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以人本思想发展为线索反观该时段史书编撰的变化,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中国古代史家独特的历史见解和以人为重的史学传统。先秦史书在断限,即在选择要记载的人事内容范围上比较模糊,如《尚书》大抵记载虞夏商周之事,直至春秋战国史书在断限方面则变得比较确切。《尚书》之诸多篇目简洁却不明了,集中记叙周君主、周公、召公等少数人之言语。至春秋战国,为更有效地记载历史,以被史家所认定的人主活动的时间顺序为目,同时史家开始着重于叙事,其记载的人物数量急剧增加,并且这些人物事件的分布并不是零散的,相同人物的事件分布较为集中,使读史者能够更有效地掌握史实。《左传》时,更出现了“君子曰”的论史形式,编者可以在“君子曰”后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及评价等,这是比“春秋笔法”更为明确的以书史的方式介入现实政治的表述方式。
——摘编自蒋迪《从人本思想的发展看先秦史书编撰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修昔底德“人本史观”产生的原因,并对其进行评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本思想影响下的先秦史书撰写演变的趋势。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史学发展的认识。 -
19、河北省正定县开元寺须弥塔始建于唐代,经明代大修,仍保持明显的唐塔风格。开元寺中的三门楼和法船殿遗址均已被毁,不再重建而是按照现状加固。这反映出文物保护要注意( )A、塑造文物的现代性 B、维护文物的多样性 C、呈现文物的真实性 D、强调文物的完整性
-
20、近年来,南通博物苑持续推出了一批参与度高、体验性强的精品展览、教育课程、研学项目和旅游线路,尤其是在“文化+旅游”融合上做出了有效实践。在博物苑的文创商店,随处可见各类具有文化内涵的设计品,文创雪糕甚至火出了圈。这表明,南通博物苑致力于( )A、融入地方特色,擦亮文化名片 B、加大商业开发,助推城市经济 C、挖掘文博资源,探索创新发展 D、开发文创产品,提高服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