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一批新独立的民族主义国家,但这些新兴的独立国家仍面临着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的侵略和战争的威胁。基于此,新中国(       )
    A、放弃“一边倒”的政策 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D、推动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 2、“长卷五百开冷眼,博引九十醒智心。匡正时弊御外侮,振兴国脉洗泪痕。”这是某位学者对19世纪四五十年代某一著述的评论。这部著述最有可能是(       )
    A、《海国图志》 B、《孔子改制考》 C、《天朝田亩制度》 D、《新学伪经考》
  • 3、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下令收缴六国武器,运到咸阳先集中销毁,再铸成悬挂乐钟的铜架和12座重达千石的铜人;拆毁原六国地区的城池壁垒,强制将富豪强宗迁徙到咸阳、巴蜀等地区,仅迁到咸阳的就有12万户。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       )
    A、践行重农抑商政策 B、恪守法家严刑酷法 C、巩固秦朝集权统治 D、保障关中劳力需求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在人口膨胀、耕地紧张、赋税繁重的背景下,江南农民只有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寻求出路。原来用以种植粮食的耕地,改种了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原先的副业—纺织业成了人们的主业;原来的重要粮食产区江南地区,开始在粮食上依赖湖广地区的供应。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纺织业的兴起、粮食贸易的频繁,终于成就了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江南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最集中地体现为棉纺业和丝织业的发展,而棉纺业和丝织业专业市镇也占江南市镇的绝大多数。在南方个别地方,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的景象。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国的封建专制皇权则恰恰相反,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统治者对世界形势懵然不知,当葡萄牙人进入澳门时,他们仍处之泰然,丝毫没有感到这是处于重大转折中的西方殖民力量伸入东方繁荣第一个触角。中国的私人海外贸易既然得不到政府的保护而未能充分发展,也就不能通过海外贸易而积累足够的货币资本,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清经济无法向近代转型的原因。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晋至北宋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的比例变化图

    材料二   都城内外,自有文武两学,宗学、京学、县学之外,其余乡校、家塾、舍馆、书会,每一里巷须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

    ——摘自[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从宋到元,产生了大批新的蒙书。宋元以下,可以说只有较小的发展和补充,再没有很大的变动。

    ——摘编自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蒙学教育的发展进行合理的阐释。(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部分时期人口数量

    年份

    口数

    出处

    157年(桓帝永寿三年)

    约5600万

    《晋书·地理志》

    280年(武帝太康元年)

    约1600万

    《晋书·地理志》

    581年(文帝开皇元年)

    约2900万

    《隋书·李德林传》等

    609年(杨帝大业五年)

    约4600万

    《隋书·地理志》

    705年(中宗神龙元年)

    约3700万

    《通典·食货》

    755年(玄宗天宝十四年)

    约5300万

    《通典·食货》

    760年(肃宗乾元三年)

    约1700万

    《通典·食货》

    820年(宪宗元和十五年)

    约1600万

    《旧唐书·穆宗纪》

    材料二:(东汉末年)“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注:奴婢、徒附为依附人口,不为国家所掌握)。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东汉末至西晋初人口变化的原因;并据此辨析表格中的人口数据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阐释8世纪中央政权直接控制人口数量的变化。
  •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帝是先秦时期众多的传说英雄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尊为远古第一帝王,并奠定了史“自黄帝始”的传统,而散居于各地的部落种族即使不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受华夏教化之民族。在《史记》中,司马迁虽然有时也流露出对弱小民族的同情,但更多的则是对“以夏变夷”民族融合形式的赞扬。如称“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汉)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以边境征伐哉!”

    ——摘编自王盛恩《司马迁的民族观及其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材料二   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汉化措施,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朝歧见。

    ——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的民族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政权汉化的特点及影响。
  • 8、汉唐王朝疆域辽阔,对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元朝在边疆设行省,辽阔的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终。由此可见,元朝(       )
    A、造成地方权力过大局面 B、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 D、在疆域范围全面实行行省制度
  • 9、下表为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医学发展情况(部分)。据此可知,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     )

    朝代

    发展情况

    杨上善奉敕编撰《太素》

    中央置太医署,分医学为四科……地方也广泛设立医学校教授医学

    设立校正医书局,校定古代医书,编写本草、医方,并刊刻印行

    现存最早的宫廷处方《御药院方》于至元四年刻板成书

    A、源于大一统的体制 B、得益于政府的支持 C、以继承传统为宗旨 D、由宫廷医生所主导
  • 10、北宋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英宗时市舶司年收入为63万贯,到南宋前期达到200万贯。各港口输出的商品以丝绸、瓷器为大宗,输入者多为珠宝、药材、香料。这说明,宋朝(     )
    A、通过外贸克服财政危机 B、传统陆路贸易遭到破坏 C、发展对外贸易优势明显 D、对外交往范围不断扩大
  • 11、王安石以改变北宋中期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局面为目标;对于“祖宗之法,不可变”之说,以“法其意”、不法其政为原则;以“得贤人才”为前提;以“兼采百家,尤重儒法”为工具。这说明王安石变法
    A、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成效显著 B、强调通过教化实现富国强兵 C、突破了祖宗成规不具正当性 D、体现了鲜明的经世致用色彩
  • 12、唐朝官员大考的主要考核标准包括“四善”和“二十七最”。“四善”对应的就是官员德行操守、清正作风、公平公正和勤政爱民这四样品质。“二十七最”则包括近侍之最、判事之最、将帅之最等等总共二十七个方面,对文武官员的工作能力都做出了详细的考绩规定。由此可知,唐朝(     )
    A、忽视低级官员的管理 B、强化了以德治国理念 C、重视官员的综合素养 D、完善了地方考核系统
  • 13、据史书记载,唐朝中后期湖北某地一名崔姓农民,“原家贫乏,偶种桔约千余株,每岁大获其利”;同时,江南地区也出现了许多这样的农民家庭:他们“涸湖池取鱼,获龟犹倍多,悉刳其肉,载龟板至江陵鬻之,厚得金帛”。这些现象的出现(     )
    A、说明了多种经营方式的普及 B、反映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C、体现了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D、受到了税制改革的影响
  • 14、据考证,《周礼》中有关玉的规定有百条之多,且玉器的使用数量自春秋起逐步增多,两汉时数量达到空前。但从考古发掘来看,魏晋时期墓葬中出土的玉器很少,且玉器体积狭小,大型玉礼器和成组玉配饰几乎没有发现。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特殊的文化背景 B、战争的不断冲击与破坏 C、民族交融的加深 D、时人对现实关注的加强
  • 15、铜鱼形扁壶流行于西汉中期至东汉,但与战国至汉初常见于中原地区的椭腹扁壶有所不同,其形象来源于对北方草原民族皮囊壶的模仿,而铸造工艺以及通过鱼(余)谐音祈祝吉祥和丰产的文化习俗则来源于中原。这反映了汉代(     )
    A、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交流 B、金属铸造工艺更加的精巧 C、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 D、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 16、实物史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被保存或遗留下来的前人活动的场所中人们使用过的有形物品。下图是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政府文书,该文书可能涉及(       )

    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

    A、郡县刑政 B、中朝决策 C、两税之法 D、猛安谋克
  • 17、班固在《白虎通义》中说:“《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在这里班固强调
    A、早期社会秩序面临挑战 B、宗法制度有利于家族团结稳定 C、礼乐制度面临威胁破坏 D、分封制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 18、江苏苏州草鞋山遗址发现了距今6500~6000年的古稻田及灌溉设施遗迹,出土了石斧、石刀和骨耜等生产工具以及大量的水生和陆生动物骨骼。据此可知,当时(     )
    A、稻作农业盛行精耕细作 B、打制石器已取代磨制石器 C、食物来源呈现多元形态 D、手工业形成独立生产部门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税制改革大事年表

    时间

    概况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国家的税收政策,应以保障革命战争的供给,照顾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及国家建设的需要为原则,简化税制,实行合理负担”。

    1950年

    政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统一全国税政的决定》的通令,建立各级人民政府及财政税务机关。

    1953年

    周恩来总理提出税制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一方面要更多地积累资金以利于国家的重点建设;另一方面要调节各阶级的收入以利于巩固工农联盟。

    1957—1978年

    税收的作用仅仅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集体经济征税,包括农业税和城镇集体经济税收;二是在全民所有制内部,税收只不过是对计划价格机制运行中不同行业、不同国营企业的成本和利润进行进一步调节的工具。

    1978—1982年

    从所得税到流转税、财产税,从税法到细则,以及一套比较完整的涉外税收制度初步建立。

    1983—1984年

    将国营企业上缴利润改为按照规定的税率和税额交纳税收,税后利润归企业支配。

    1994年

    对税制进行的全面改革,特别强调了统一税制和公平税负的要求,通过统一内外资企业流转税制度、内资企业所得税制度、统一个人所得税制度和统一规范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

    2006年

    在农村税费改革的基础上,除烟叶税外,我国全面取消了农业税。

    2007—2008年

    进一步统一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车船税、内外资企业和房产税制度,实现了内外资税制的并轨。

    根据材料整体或其中任一阶段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知识,围绕“新中国的税制改革”拟定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联邦德国的医疗保险分为法定保险和志愿保险。前者由政府开办,涉及总人口数中的88%,按照参与对象不同分为普通疾病保险和农村人口疫病保险。志愿的私人健康保险一般是高薪阶层自由参加。政府部门劳动及社会事务部负责医疗保险制度的制定及监督工作,不直接干预医疗保险的运营。法定疾病保险是由全国1300个自我筹资、自行管理的疾病基金会负责组织和实施的。战后建立的医疗保险制度长期稳定不变,实现了联邦德国卫生保健的高水平和平等性。       

           ——摘编自易云霓《德国医疗保险制度的运行机制》

    材料二   二战后的日本在借鉴美国部分做法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医疗保险机制。从内务省分离开来的厚生省(后改组为厚生劳动省),专事年金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职能。到1961年,日本实现了全民皆参加医疗保险。1973年,政府规定70岁以上的老人看病免费。以工薪收入者为例,个人每月交纳医疗保险费率约为工资收入的8.2%。个人所交部分,由单位从工资中代扣,并由单位直接代交至保险机构。在个人和单位缴纳的同时,政府适当给予补贴。医疗保险的管理体制是由政府实行立法、指导、组织、监督,具体由厚生省有关厅局实施。

    ——摘编自陈德君、罗元文《日本医疗保险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联邦德国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联邦德国相比,二战后日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德、日两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启示。
上一页 237 238 239 240 24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