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国民公会通过法案,于1794年3月11日成立“公共工程中心学校”,由内政部领导。并于1795年9月1日,将学校更名为巴黎理工学校。执政后的拿破仑在视察巴黎理工学校的时候,受到蒙日等学者的倡议影响,通过法案确定巴黎理工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传播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和制图技术,特别是为炮兵、工兵、路桥、造船、军用和民用工程、开矿和地理等技术性的公立专科学校输送学生”。自此,这所为适应战争需求而创建的新型专科学校,确立了作为基础性学校的功能,而旧王朝留下的高等专科学校则转型为应用学校,从基础学校毕业的学生再到应用型学校加以训练即可成为各种专业人才。

    ——摘编自周敏娟、周文佳《拿破仑的教育改革思想探析》

    材料二   京师大学堂在1898年筹划时就非常重视科学课程的设置,但其真正实施科学教育是在1902年之后。京师大学堂的科学教育变革主要体现在科学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师选聘上。京师大学堂的科学教育变革历程集中透射出中西文化强烈冲突、碰撞和融合的过程。大学堂科学教育的变革得益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科学要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实现了并立与融合,科学教育的教学方法开始动摇传统治学方式的根基,近代早期的本土科技人才成为社会变革的中坚力量。

    ——摘编自吴云鹏《京师大学堂科学教育变革中的文化碰撞—基于课程改革的视角》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8世纪晚期巴黎理工学校和19世纪晚期京师大学堂的办学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两所学校创建的相似原因。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凡省试合格的登科人(进士、诸科)须奏名呈上,让皇帝亲自审阅,故称“奏名进士”,又称“正奏名”。特奏名是指那些已经通过地方发解试,而省试或殿试落第的举人,一举再举仍落第,积累到一定举数、到达一定年龄,可特与奏名径赴殿试,分五等赐予科第出身、官衔,从而获得一命之官或助教之类的虚衔。此制始于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以后历朝相沿。如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诏礼部贡院,进士六举、诸科九举以上者,虽不合格,并许奏名。”经殿试后,共得“六举特奏名进士郭震以下七十八人。”自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起,特奏名殿试三年一次,与正奏名殿试同步,熙宁六年(1073年),特奏名总数达691人。宋人说:“国朝科制,恩榜号特奏名,本录潦倒于场屋,以一命之服,而收天下士心尔。”

    ——摘编自龚延明《论宋代皇帝与科举》

    (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特奏名”之制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特奏名”之制实施的历史影响。
  • 3、下图是1992——2014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GDP(国内生产总值)、资本和劳动力增长示意图。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探索成效显著 B、发达国家的科技竞争力逐渐下降 C、经济全球化中的利益分配发生逆转 D、世界经济重心转移至大西洋东岸
  • 4、1921年3月,苏俄政府规定取消作为国家收购粮食、原料和饲料办法的余粮收集制,实行实物形式的农业税;完成纳税义务以后剩余的全部粮食、原料和饲料,由土地耕种者自己全权处理支配。这(     )
    A、体现了农业与工业互补 B、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C、加速了外国资本的引进 D、有利于城乡经济交流
  • 5、英国占有印度后,英语成为印度的一种官方语言。英国人在印度建立了教育机构,如印第安纳大学和贝尔格莱德大学。英国还在印度创建了新的社会组织,在医疗、法律和建筑领域改善了印度的现代化设施。这说明(     )
    A、英国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加深 B、印度殖民地化色彩浓厚 C、印度借助于英国实现现代化 D、英国殖民侵略的破坏性
  • 6、1906—1911年,伊朗爆发了立宪革命,期间伊朗民主党提出,“我们必须创立一个伊朗的民族主义,如果人们讲不同的语言,信仰不同的神,对我们来说是不要紧的。在我们的观点上,各个种族之间是没有区别的,我们应当只认同一个民族—伊朗民族”。伊朗民主党这一论述(     )
    A、否定了宗教对伊朗社会的影响 B、提出了民主共和的政治诉求 C、旨在增强伊朗人的国家认同感 D、以反对种族歧视为主要目标
  • 7、10世纪时,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把大量财产和特权赐予教会,使得大量高级教士成为国王的高级官吏;奥托视公国和伯爵领为国家行政区而非采邑,公爵和伯爵也成了国家公共职位。这表明当时的德意志(     )
    A、教俗政权二元并立 B、王权呈现集中化的趋势 C、民族国家形态完备 D、封君封臣制度较为完善
  • 8、从新王国时代开始,古埃及人通过贸易往来、军事征战与外部世界建立了较为密切的联系,通过与西亚文化以及希腊文化的交往,古埃及传统文化的内容得以丰富,而又对后来的希腊、罗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这可用于说明(     )
    A、古代区域文明的互鉴 B、和平交往是古文明间交往的主流 C、古埃及文明绵延持久 D、地中海区域诸文明起源的同步性
  • 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从建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城市国有企业改组改造,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1992年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这一改革历程(     )
    A、体现出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B、反映出改革重心由经济体制转向政治体制 C、为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注入发展动力 D、促成了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圆满解决
  • 10、1979年,台湾中国时报发文说,中国应该统一,这是“分裂的中国两边人们共同的愿望”。台湾联合报社举办“从中国历史文化看台湾的现在与未来”座谈会,认为台湾同大陆“最后应该是统一的”;台湾知识界要“努力构思提出方案”,使两岸“往共同可协调的方向迈进”。这反映出(     )
    A、“一国两制”得到台湾民众的认同 B、台湾知识界浓烈的家国情怀 C、海峡两岸形成了共同的历史认识 D、知识界开启了海峡两岸交往
  • 11、下表所示为1927年与1930年民族工业(部分)的发展情况对比。这一变化主要缘于(       )

    工业品

    1927年产量

    1930年产量

    棉纱

    2073万包

    2381万包

    棉布

    900万余匹

    1600万余匹

    面粉

    1950万包

    3043万包

    A、南京国民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 B、“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C、北洋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 D、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 12、1913年12月2日《知事任用暂行条例》及《知事试验暂行条例》颁布后,各地有资格应试者纷纷来北京应试,1914年2月、4月、9月和1915年5月,内务部共进行了四届县知事试验,参加者共计2万余人,通过试验者4597人。知事选任考试的实行反映出当时(     )
    A、北洋政府加强中央权威的考量 B、文官中政治与管理的分离 C、考试院的权力渗入到基层政府 D、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活跃
  • 13、1843年至1893年,中国城市化率增长的重心,从传统的内陆地区,沿大运河地区、军事重镇转移到沿海、沿江地区。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条件是,中国(     )
    A、中央权力不断下移 B、通商口岸的开辟 C、城市化水平的提升 D、交通运输的进步
  • 14、明朝嘉靖年间李元阳编撰的《大理府志》就有“紫蓣”,即紫薯的记载;万历时期,云南省各地都已经有番薯种植的记录。明朝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东莞人陈益从安南(今越南)首先将番薯引入广东。据此推断,甘薯传入中国(     )
    A、很快推广至江南 B、养活了众多人口 C、有多种传入途径 D、并无确切的时间
  • 15、元朝末年,在编修宋朝和金朝的历史时,元统治者强调“金、宋死节之臣,皆合立传,不须避忌”。这反映出当时(     )
    A、“四等人制”被废除 B、金、宋的正统性遭到否定 C、民族关系深度交融 D、理学文化对史学的影响
  • 16、东晋葛洪曾指出,江南人慕效洛阳的书法、语言、哀哭和居丧,如“转易其声音,以效北语……乃有遭丧者而学中国哭者”。当时,洛阳玄风传播到江南,清谈要说标准的洛阳话,洛阳话成为南朝的官话。这反映出此时期(     )
    A、南北政权文化互动频繁 B、中原文化具有一定优势 C、中原文化广布大江南北 D、南北区域文化差别不大
  • 17、下表所示为汉代在西南各郡中任职的西南籍郡太守的籍贯情况(部分)。这些太守任职安排主要是基于(     )

    任职郡

    太守的籍贯

    蜀郡

    2位,广汉郡人

    巴郡

    4位,蜀、群柯、广汉郡人

    广汉郡

    1位,蜀郡人

    犍为郡

    3人,巴、蜀郡人

    越巂郡

    2位,广汉、巴郡人

    益州郡

    4人,巴、蜀、广汉郡人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减少政府财政负担 C、笼络地方豪族势力 D、推动民族交往交融
  • 18、下图所示是召卣(西周早期的盛酒器)和其内壁铸铭文,共7行44字,记述了周王将毕地(今渭水的北岸地区)“方五十里”赏赐给贵族召。这些铭文(     )

    A、对探究西周早期的社会状况的史学价值不大 B、体现了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C、为研究西周早期的分封制提供了重要资料 D、表明了周王直接控制着地方行政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化史》目录节选

    下编中华文化历程

    第一章上古:中华文化的多元发生

    第二章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第三章春秋战国:“轴心时代”

    第四章秦汉:一统的帝国与统一的文化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第六章隋唐:隆盛时代

    第七章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的勃兴

    第八章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

    第九章明:沉暮与开新

    第十章清:烂熟与式微

    ……

    ——摘录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或某一阶段,围绕“中华文化”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洋务运动时期从事翻译工作的主要机构是同文馆和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其课程表规定:“馆中肄习洋文四种,即英、法、德、俄四国文字也。”其译书活动集中在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据《江南制造局译书提要》记载,共出书160种,以自然科学和兵工技术的译介为主,对社会科学的译介只占总译书数的五分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学译介的对象转向日本,从日文转译了大量的以西方治国、强国之法为重点的社会科学知识书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渐为译介主体。1900—1911年,国人通过日文、英文、法文共译各种西书至少有1599种,超过此前90年中国译书总数的两倍。其中,1902—1904年共译书533种,译自日语的书目有321种,比译自英、德、法文的总和还要多。

    ——摘编自卢明玉《西人西学翻译与晚清救国良策的探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晚清译书活动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晚清译书活动。
上一页 238 239 240 241 24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