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8世纪晚期,英国人韦奇伍德首创计时系统来管理工人,他雇佣专门的监工,以打铃的方式召集工人进入各种工序车间上班,奖励准时的工人,处罚迟到的工人——从提醒直到停发工资。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实践( )A、促进了“中间阶层”的崛起 B、扩大了手工作坊经营规模 C、满足了垄断资本家的需要 D、适应了大工厂时代的要求
-
2、17世纪,英国出现了“高工资经济模式”。按当时的汇率折算,英国工人工资水平居世界最高等级之列,同其他国家相比,英国工人可以购买数量更多的商品。该模式的出现得益于英国( )A、殖民霸权的确立 B、启蒙思想的兴起 C、立宪政体的形成 D、海外贸易的拓展
-
3、据统计,英国1782~1820年间65位内阁成员中,43位是贵族,剩下的22位中14位是贵族之子,其他8位也与贵族有着亲戚关系。1721~1832年间22位首相中,13人是上院贵族,6人是贵族之子,1人为贵族之孙。这表明当时英国( )A、贵族首相大多与王室关系密切 B、议会选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C、封建贵族完全控制着议会选举 D、构建分权制衡体制的紧迫性
-
4、1522年以前,德语尚未统一,有南德、北德等多种类型。随着马丁路德翻译的德语版《圣经》的传播,统一的德语得以形成,越来越多的德意志人开始用这种德语写作。这反映出宗教改革A、实现了德国政治上的统一 B、有利于民族国家形成 C、使人们获得了信仰自主权 D、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
5、15世纪,意大利人为了使服装符合人体结构和方便运动,通常在关节处留出缝隙并用绳带连接,使里面的白色内衣露出来,形成独特的装饰效果。同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可以摘卸、独立剪裁、独立制作的袖子。意大利人的这一服饰风格( )A、成为挑战神学世界观的关键 B、借鉴了科学革命的研究成果 C、反映出新教倡导节俭的观念 D、渗透着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
6、16世纪末,巴西的糖厂不少于120家,总资本接近200万英镑,但是,拥有最好土地的糖厂主却不种植粮食作物,他们从海外进口所需粮食——和奴隶、食盐一样。这反映出( )A、工业化促进国际产业分工 B、巴西依赖于国际资本市场 C、全球化改善巴西民众生活 D、当地的经济呈现畸形发展
-
7、1498年2月,达·伽马到达非洲东海岸莫桑比克港。据船队记载,该港有许多阿拉伯人在此经商,并对船队很友好,但获知其来历后,表现出明显的敌视,并拒绝再供应淡水和食物。达·伽马用炮轰击阿拉伯人,并抢夺其船只离去。这场冲突的实质是( )A、新航路对旧航路构成的挑战 B、殖民地人民对殖民者的反抗 C、对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的争夺 D、海上商路与陆上商路的较量
-
8、公元前13世纪,腓尼基人创造了腓尼基字母,传播到希腊演化为希腊字母,后来又发展为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中世纪时,沿着阿拉伯半岛扩散演变为阿拉米亚字母,又发展出了印度、阿拉伯、亚美尼亚、维吾尔字母。这说明,腓尼基字母的发展( )A、推动了亚非拉文化的融合 B、加速了奴隶社会的瓦解 C、加强了亚欧非文字一体化 D、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
9、希腊文明有明显的人文主义色彩和民主、开放意识;尼罗河文明、苏美尔文明等都建立了以小麦为基础的农业文明,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这说明世界文明( )A、在对世界的认识上不同 B、具有多元一体的基本特征 C、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较大 D、以农业生产的出现为前提
-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历史伴随着人口流动。人口迁移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为了定居的目的越过一定地界的现象。如果越过的地界为国界,这种迁移就成为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一种人口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当今的国际人口迁移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国家间的关系有着十分密切而又错综复杂的联系。下表所示为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基本情况。
时期
概况
古代末期到中世纪初期
在欧洲,日耳曼人逐渐扩散、分居到中欧、西欧和北欧;斯拉夫人的一支—南斯拉夫人逐渐扩散、分居到东欧;在亚洲,阿拉伯人从阿拉伯半岛逐渐扩散、分居到西亚和北非;突厥人逐渐扩散、分居到中亚和小亚细亚;在非洲,班图人从尼罗河流域扩散、分居到非洲南部
新航路开辟到20世纪前期
15世纪开始,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从欧洲到达南美洲;18世纪后,荷兰人从欧洲到达南部非洲;19世纪后,英国人和其他欧洲人到达北美洲、大洋洲和亚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发展中国家人口向发达国家迁移;非洲内陆国家人口向西非海岸国家迁移;亚洲、欧洲一些国家的人口向中东石油生产国迁移;日本、德国、意大利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国的人口返回本国
——摘编自李宏规《国际人口迁移与国家政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人口迁移”为视角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量的考古研究表明,我国有丰富的文化遗存,自古以来中华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华大地的许多地区,绝非“外来”,亦非局限于黄河流域,也说明中国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和民族起源是多地点的,多元的,做繁星点点,广布在远古的中华大地上。
202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部分)
考古发现
基本介绍
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
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被学术界公认为殷商时期的王陵所在
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
共发掘墓葬620余座,发掘的墓葬时代从两晋一直延续到宋元明时期,反映了黔中地区古代文化进程
吉林珲春古城村寺庙址
遗存面貌清晰地反映出高句丽、渤海国佛教物质文化在中原地区影响之下传入与发展的历史事实
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
州桥是运河遗产中的典型代表,还原了大运河及东京城繁荣宏大的历史场景
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
为温州作为龙泉瓷大规模外销的起点港和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提供了重要实证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或多个考古新发现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对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严密。)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西方传统休闲文化中,中国人惯于以卧游、神游来取代激烈的运动。即便是外出旅游,也不过是依傍“杨柳岸晓风残月”与大自然共享一份安闲之乐,与西方人奉行“生命在于运动”不同,中国许多理学和道学大师们都主张“生命在于静止”。传统休闲活动也大多是练拳、练气功、琴棋书画、花鸟鱼虫、作诗、登高等个人项目;而西方则除拳击、击剑、摔跤等个人争雄的项目外,更多的是结队成伙的比赛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
——摘编自李田、黄安民《中西方传统休闲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对比分析》
材料二 工业革命后,人们的日常休闲逐渐远离宗教生活,礼拜日的宗教活动逐渐被全新的周末度假旅游代替;日常阅读的书籍也由原来的以宗教书籍为首选变成了以阅读报纸、通俗小说等为主;与原来到教堂做祷告相比,到酒吧喝酒、观看体育比赛,从事各种体育活动更加吸引人。在体育休闲活动中各种斗兽运动逐渐被禁止;为足球、拳击格斗等运动制订了比较完善的比赛规则,且在娱乐场所加强了立法和规范。……原来只有贵族才能享受的休闲生活也走进了普通民众的生活。上流社会和经济实力雄厚者,总是先参与到新的休闲方式中;中产阶级则比较喜欢选择逛公园、看喜剧表演、到音乐厅欣赏音乐和爬山、远足等户外休闲娱乐方式。……到19世纪,英国人的休闲生活已经与整个商业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赵虹《工业化与英国休闲生活的转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西方传统休闲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工业革命前后英国休闲生活的变化。 -
13、 1819年,瓦特逝世,后人为了纪念他,把功率计算单位定为“瓦特”(Watt)。以下说法不准确的是( )A、瓦特创立近代物理科学体系 B、瓦特发明的改良蒸汽机突破了生产发展的动力“瓶颈” C、瓦特使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 D、瓦特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能源革命
-
14、 15世纪末16世纪初印加帝国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立一个长官,以贵族充任。政区之下,再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为征税和征兵,政府编制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这说明印加帝国( )A、贵族政治色彩鲜明 B、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C、官僚体系比较完善 D、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
15、 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王国直接把征服地区变成本国统治地,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也都把被征服地区变成行省,而古希腊人却在海外建立了独立于母国的城邦,未形成统一帝国。产生这两种不同殖民方式的主要原因是( )A、文明属性的差异 B、社会性质的不同 C、风俗习惯的迥异 D、管理水平的高低
-
16、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讲道,“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这一论述表明,我国应( )A、削弱历史文化对现代化的影响 B、注重现代化建设与国情的结合 C、减少对东西方国家经验的借鉴 D、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
17、 下表展示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阶段及其建设主题,其中“二五计划”期间对应的经济增长率最有可能的是( )
时期
建设主题
“一五”计划时期
工业化起步与社会主义改造
“二五”计划时期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A、3%~4% B、5%~15% C、21.3%~负增长 D、18.3% -
18、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下列有关革命进程中重大史事的表述与如图所示对应错误的是( )A、中共二大在①召开,制定了最低纲领 B、②事变的和平解决,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C、中共七大在③召开,全党达到空前团结 D、渡江战役,④解放,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
19、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通过了工厂内迁的提案。从1938年到1942年底内迁厂矿共计639家,器材12万多吨,技工1.2万余人;以机器、纺织为主。这一举措( )A、目的是改变中国近代工业布局 B、推动了民主革命在全国展开 C、一定时期内促进后方工业发展 D、导致官僚阶层控制经济命脉
-
20、 下表呈现的是冯桂芬和张之洞的思想主张。由此可知,他们的主张( )
主张
出处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张之洞《劝学篇》
A、适应了实业救国的需要 B、冲击了盲目排外的思想观念 C、弥补了洋务思想的局限 D、奠定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