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两税法依据田地、杂产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庾威在所属五县,“自立条制,应田地、奴婢,下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出税,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四千九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由此可见,两税法( )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强化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 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
2、 表1 《魏书》中关于皇帝赏赐的部分记载
道武帝登国三年(388年)
获其四部杂畜十余万……各有差
明元帝永兴五年(413年)
赐征还将士牛马、奴婢各有差
太武帝始光四年(427年)
赐留文武生口、缯帛、马牛各有差
上表反映了( )
A、北方游牧经济的衰落 B、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C、鲜卑民族习俗的延续 D、俸禄制改革不彻底 -
3、据研究,古代礼书上记载的春秋时期行礼所用饮酒器、有爵、觚、觯、角、散五种,称为“五爵”,其名来自商、西周时期五种形制不同的青铜酒器名。实际上,春秋时期的五爵均为筒形漆木器,容量依次为一至五升。“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A、五爵形制趋同说明礼崩乐坏 B、宗庙祭祀遵从天人合一理念 C、采用漆木酒器彰显以人为本 D、五爵以小为贵维系等级秩序
-
4、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19世纪以来,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对象,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帕特里克·奥布莱恩认为,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欧洲经济发展》等整理
材料二 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的世博会,给世人留下深刻的记忆。……这次世博会不仅反映了社会生活变化,也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全球人类共同体面貌的影响,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整体化的趋势。
——以上材料摘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概述18—19世纪欧洲“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变的主要表现。请指出帕特里克·奥布莱恩观点的不合理之处并说明理由。(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如何影响“全球人类共同体面貌”的。 -
5、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1493年哥伦布于美洲设立据点,引发欧亚美非连串病菌、新经济作物(烟草、橡胶、甘蔗)、粮食作物、实物货币(白银)与人种等的交换与碰撞,史称“哥伦布大交换”。1493年之后,曾经在数个独立大陆上相对稳定的文明体系,在一系列看似微弱但影响广泛的因素下,加速变成一个单一、全球化的实体。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美国学者查尔斯·曼恩认为全球化就是“哥伦布大交换”的结果,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观点均可,并阐述理由。)
-
6、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500—1500年,当欧洲文明处于“黑暗时代”时,阿拉伯人读了大量的古典哲学、文学作品,并在学习过程中把它们翻译成为阿拉伯文,特别是翻译了许多中世纪西欧几乎无人通晓的希腊文著作,另外阿拉伯人也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化,这些在后来都陆续传回西欧,使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从落后中逐渐苏醒过来。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1—12世纪,西欧文明赖以存在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个变化的基本特征是,以活跃的货物交换为基础的经济逐步恢复,以及随之而来的货币流通量的增加。这些新现象对中世纪文明的各方面——政治、文化、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摘编自李腾《秩序重构下的11—12世纪欧洲政教之争》
(1)、根据材料一、概述阿拉伯帝国在欧洲文明传承中所发挥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举出一例即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1—12世纪西欧出现的新变化的表现及其主要影响。 -
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它又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获得了平等地位,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抗战时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材料二 1979年,邓小平首次把四个现代化表述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摘编自牛先锋《从四个维度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
(1)、说明材料一中“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的理由。(2)、阐释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8、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指出,如果农民站到革命一边,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抛弃小私有观念,“无产阶级革命就会得到一种合唱,若没有这种合唱,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这( )A、标志社会主义学说走向科学 B、表明马克思主张建立工农联盟 C、意味着农民成为革命主力军 D、说明推翻资本主义条件已成熟
-
9、1787年5~9月,美国制订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宪法《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以下为美国制宪会议的参会代表情况表。据此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
代表
土地投机者
高利货者
工商航运者
持大量公债者
奴隶主
人数
14
24
12
40
15
A、顺应了自由主义时代潮流 B、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 C、旨在维护实际的集团利益 D、实现了自由平等理念 -
10、学者菲利普·菲尔南德兹—阿迈斯托在《世界:一部历史》中介绍“启蒙运动的交流:18世纪的思想”时,引用了很多珍贵的插图,如图“坎伯兰公爵的‘中国画舫’”(一艘仿造的中国船)即其中之一。该图可以用于说明( )A、全球背景中的启蒙运动 B、启蒙运动的危机 C、启蒙运动在亚洲的影响 D、启蒙运动的余晖
-
11、学者指出:玛雅人的城市,如果它们可以这样称呼的话,是举行仪式的中心,而不是要塞、居住地或行政首都。这主要是因为( )A、生产类型较为原始 B、国家组织尚未成熟 C、宗教信仰地位崇高 D、军事技术比较落后
-
12、1964年10月17日,美国的一家通讯社惊呼:“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这一重大成就的取得( )A、打破了有核大国的核垄断 B、开辟了中国武器国产化的道路 C、开启了中国的飞天之旅 D、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从无到有
-
13、如图为新中国城镇人口数量变化情况,如图变化发生的原因是(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大跃进”运动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 D、“三大改造”的完成
-
14、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65年9月1日至9日在拉萨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共301名,其中藏族代表226人,门巴族、珞巴族、回族、纳西族、怒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代表16人。材料反映出西藏自治区( )A、由藏族主导西藏社会发展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C、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地位 D、实行特殊的政治发展模式
-
15、如图为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两幅漫画,如图历史现象( )A、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B、说明中共坚持“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 C、限制了农村的封建剥削 D、说明中共坚持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16、1940年,中国共产党北方局推行农业统一累进税制,结果是地主与富农阶级的负担比较过去征“救国公粮”政策时提高了,地主最高增加2.9%,富农最高增加3.2%。其他各阶层的负担降低了,中农一般维持过去状态,贫农降低0.8%,雇农降低2.7%。统一累进税制的实施( )A、有利于解放战争的顺利开展 B、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C、巩固了土地革命的社会基础 D、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两宋时期是不同政权并立的分裂时期,同时更是中华文明深度融合的新阶段.多政权并立的分裂局面,并没有破坏中华文明的整体性,反而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整体性特征。首先表现在各政权内部构建的多民族共存、多制度并行、多层次管理的治理模式.这一模式有效处理了多民族国家的治理问题,是对秦汉以来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经验的继承与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次体现在两宋时期不同民族的政权,共享相同的“天下秩序”理念,以共同的理念认识及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并付诸具体实践。这一“天下秩序”寓含的正统观念和朝贡秩序始终指向大一统格局。
——摘编自黄纯艳《从有宋一代政权格局透视文明统一性》
材料是该学者从两宋时期历史发展中提炼的中华文明的特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另选中国某一历史时期,提炼一个中华文明的特性,并予以阐释。(要求:所选的历史时期和提炼的特性均不得与材料重复,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拉美,最早而且可能是最关键的对现代化的抵制来自乡村。在19世纪前半叶,政治混乱和不便的交通运输使土地价格维持在低水平。19世纪中期以后,自由主义者力图打造一个小农阶级,他们相信,这个小农经济将能仿效英格兰和美国榜样形成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两者的基础。但他们打碎天主教教会地产和土著村社共有土地的努力却产生了事与愿违的结果,因为这些财产的很大一部分不可避免的最终被政客和大地主所获得。一些国家特别是阿根廷和墨西哥,将公有土地赠送给有密切政治关系的人,这进一步提高了土地集中程度。并非人人都接受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是好事的观念,除了对侵扰地方特有权利的中央政权极端不信任外,还存在一系列其他抵制现代化的原因。在许多场合,乡村居民用暴力反抗现代化。
——摘编自[美]谢里尔·E.马丁马可·瓦塞尔曼《拉丁美洲史》
材料二 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过程中,农村社会转型存在着难以弥合的矛盾冲突。众所周知,历史地看待中国农村社会,虽然朝代不断更替、贫富状况和生活方式各异、习俗也有所变化,但农村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生活观长期以来却没有多少根本变化,广大农村的自给自足与自得其乐状态并未发生根本改变。然而,随着近现代以来的西方思想冲击与文化浸透,也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结构的根本变化,乡村社会的超稳定性被打破,阶层利益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摘编自赵秀玲《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难度与治道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独立后的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缓慢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和拉丁美洲现代化道路的相似性。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元璋认为纸币自身没有价值,元王朝滥发纸币造成民不聊生又让他难以忘怀,所以起初他一直不主张使用纸币,而钟情于发行铜币。早在明朝建立以前,朱元璋就设立宝源局和货泉局,铸行“大中通宝”铜钱。在建立明王朝后,他颁行“洪武通宝”铜钱。由于明朝初期铜矿产量有限,铸钱的铜资源十分紧张,尽管朝廷千方百计在民间搜刮铜器,仍不敷使用,而商人认为使用铜钱有诸多不便,铜钱数量不足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交易,不得不继续使用元朝的纸币进行交易,迫使朱元璋改弦易辙,决定发行大明王朝自己的纸币。
材料二 正在明代纸币进退维谷的艰难时刻,处于大航海时代的西方人,带着白银来到中国购买丝绸、瓷器、茶叶、香料等,使陷入货币困境的大明王朝获得了以白银为主要货币的新出路。白银从官方严厉禁止使用的非货币贵金属,逐步占领了原本由纸钞流通的领域,最初仅限于民间的交易,后来逐步被官方认可、接受。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下令南方江浙、湖广等产粮地区不通舟楫地方的粮食用白银折纳,称之为“金花银”法令。后来,随着用白银折纳田赋的推广,“金花银”不再是江南地区折粮银的专用名词,演绎为对所有折粮银的通称,成为明朝政府财政的一大收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翁礼华《外贸顺差:明代货币从纸币变为银本位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初发行纸币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
20、1961年,美国成立国际开发署,力图“为那些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灾后重建以及为生活于民主自由之国家的人们提供帮助”。它提供帮助的地区包括南撒哈拉非洲、亚洲和近东、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这说明美国( )A、推行自由霸权主义 B、争夺第三世界国家 C、遏制共产主义势力 D、防止苏联进行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