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1799年,拿破仑终结了督政府并宣布:“大革命结束了”,这使欧洲各国宫廷对弑君的法国的仇视有所缓解。1804年称帝后,拿破仑又建立了新的贵族阶层、宫廷仪式等具有强烈传统色彩的制度,并将多位亲属提拔为各附庸国的君主。据此可知,这些措施( )
    A、加重了法国的社会危机 B、法国与欧洲实现了和解 C、利于法国重回欧洲舞台 D、导致拿破仑帝国的覆灭
  • 2、 16~19世纪,欧洲曾经历了相当长一段饥荒,食物短缺给欧洲人带来了极大痛苦。直到1860年工业革命后,大量的美洲高产小麦和育肥的牛、羊上了欧洲人的餐桌,才提高了他们的饮食水平。这场“食物危机”的解决主要得益于( )
    A、欧洲人饮食结构发生改变 B、全球联系进一步加强 C、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 D、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 3、 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安瑟伦指出:“我不想成为与基督脱离关系的亚里士多德,但当我们有了坚定的信仰时,对于我们所信仰的东西不力求加以理解,乃是一种很大的懒惰。”据此可知,这一观点( )
    A、蕴含一定的人文主义精神 B、维护了基督教神学地位 C、深化了对《圣经》的理解 D、促进了经院哲学的发展
  • 4、 如图为公元2世纪亚非欧的主要商路图。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全球贸易网络正逐步形成 B、商业贸易促进了区域文明的发展 C、陆上商路和海上商路并重 D、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贸易的桥梁
  • 5、 1979年8月,经国家批准,江苏在131个单位中试行扩大企业自主权和利润留成制度试点,1981年,全省对地、市、县实行了财政包干,工业和交通企业以落实财政任务为目标,广泛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这表明( )
    A、重工业调整成为改革的重点 B、计划经济体制逐步松动 C、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市场经济体制得到承认
  • 6、 如表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主办的博物馆出国展览表(部分)。据该表信息可推知( )

    名称

    时间

    展出地

    中国工农业博览会

    1953年

    苏联

    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

    1954年

    匈牙利、保加利亚

    中国绘画展览会

    1955年

    英国

    中国实用艺术展览会

    1955年

    印度

    浙江省蚕丝展览

    1957年

    捷克斯洛伐克

    A、社会主义阵营不断巩固壮大 B、睦邻友好外交成果丰硕 C、贯彻“双百”方针成效显著 D、外交发展推动艺术交流
  • 7、 1941年10月,边区政府重新颁布了货物税条例、营业税条例,新设了多个税务局,税收收入增加了数倍;在税率上,配合进口贸易的需要,收边币,拒收法币,以扩大边币的流通市场,对边区工业品实行免税产销。这一举措( )
    A、有利于缓解根据地的财政困难 B、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C、为边区货币统一打下坚实基础 D、推动了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 8、 五四运动后,日本在福州制造了杀害中国学生、市民和警察的“福州事件”。事发后日本反污蔑是中国制造事端,派军舰和海军陆战队前来示威。此举迅速激起全国反帝斗争大风暴,工人、农民、商人、学生、华侨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其中。这反映了( )
    A、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B、革命统一战线逐渐形成 C、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D、民众反帝爱国意识增强
  • 9、 1882年欧美各国遣使进驻北京已有多年,朝鲜向清朝提出“变通旧制”的两点请求:一是在两国间建立新的商务关系;二是派使节进驻北京。后经清廷议定,仅批准朝鲜第一个请求,而对派使节驻京予以拒绝,企图延续双方的宗藩关系。这表明清政府( )
    A、天朝上国观念动摇 B、国家主权意识增强 C、对外策略务实灵活 D、外交转型艰难曲折
  • 10、 自明朝宣德年间开始,各地为解决财税问题,先后推出了“鼠尾册法”“十段册法”“征一法”等赋役改革,这些赋役之法大多具有均平税粮、诸役合并、折银征收的趋势。1530年时任内阁首辅桂萼提出“编审徭役”的改革,是为“一条鞭法”。这表明一条鞭法的实施( )
    A、适应了社会转型需要 B、消除了赋役不均现象 C、得益于赋役改革推动 D、扩大了赋税征收范围
  • 11、 北宋名将杨业一门抗辽保宋的忠勇事迹,被演绎为各种戏曲在民间广为流传;元代杨家将戏曲中宋辽敌对和斗争是主要内容;明代起辽对宋的威胁逐渐被淡化,宋辽斗争戏份让位于忠奸斗争;清代还增加了宋辽通婚等内容,辽人形象也多有了血肉亲情。这反映出( )
    A、民族关系由对立走向交融 B、戏曲发展服务于民众需要 C、主流思想影响艺术的发展 D、戏曲发展逐渐走向多元化
  • 12、 据如表可知,唐后期( )

    唐后期十道所辖州(府)县数目统计表

    道名/州县数

    关内

    河南

    河东

    河北

    陇右

    北方小计

    山南

    淮南

    江南

    剑南

    岭南

    南方小计

    南北合计

    31

    30

    21

    29

    20

    131

    35

    12

    51

    39

    74

    211

    342

    135

    196

    110

    174

    60

    675

    161

    53

    247

    189

    314

    964

    1639

    A、实现了对南方的深入控制 B、南方经济水平超过北方 C、政治因素影响政区的设置 D、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成熟
  • 13、 汉朝百官朝会,一般联席而坐,光武帝特诏御史中丞与司隶校尉、尚书令会同并专席而坐,以示尊宠,故京师号曰“三独坐”。这( )
    A、加剧了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 B、提高了中央行政决策及执行效率 C、体现了柔道治国的政治理念 D、凸显了强化中央集权的治国方略
  • 14、 良渚古城遗址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290多万平方千米。古城建设总土方量达1005万立方米,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建设方可完成。其西部和北部的大型水利系统遗址,由11条高低水坝组成,具有防洪、运输、调节水利等多方面功能。据此可推知良渚古城( )
    A、社会经济高度发达 B、社会协调机制较为完善 C、已进入奴隶制社会 D、具备了国家的基本形态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埃及降水非常少,但因为尼罗河,这个地方很早就有了农业,很早就出现了文明。尼罗河在埃及境内有1200多千米,埃及人把尼罗河周围的土地称为黑土地,与周边沙漠的红土地相区分。尼罗河不仅给埃及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还为埃及提供了交通、通信以及食物来源。尼罗河在每年7月开始泛滥,9月达到高峰,尼罗河的泛滥使埃及进行耕种的肥料有了保证。因为尼罗河,古埃及的历法把一年分为三季,分别是7—10月的泛滥期,11月到次年2月的生长期,3—6月的干旱期,这与尼罗河的涨落是完全吻合的。尼罗河中的鸟类、鱼类,还有其他动物,是埃及人非常重要的食物来源,也是埃及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晏绍祥《世界文明的摇篮:古代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

    材料二  在古埃及固有的文化传统中,象形文字的产生与发展颇具代表性。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既不像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那样可以为几个不同民族的语言所利用,又与古代中国的象形文字的演变不同,它仅仅为古代埃及民族所利用。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从公元前4000年代后半叶开始出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一直使用到公元4世纪末,大约流行了三四千年之久。虽然在这几千年中,象形文字的语法和词汇变化相当大,特别是在罗马统治时期的埃及语言,较之法老时期,很少相似,但是象形文字的传统却得以保存下来。

    ——摘编自刘文鹏、令狐若明《论古埃及文明的特性》

    (1)、根据材料一,分析尼罗河对古代埃及文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埃及象形文字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古代埃及文明。
  • 16、【古代世界的帝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某帝国疆域示意图

    材料二  波斯帝国的交通网络由主要城市之间的御道和连接各地方村镇的普通道路组成。御道作为交通网络的主要干线,沿途所建驿站的位置均保持相等的距离,优质的道路建设和维护使得军队等大型往来人员均可通行。无论是御道还是普通道路,清理路面上妨碍正常通行的因素。波斯人的道路系统并不对民间商人开放,所有执行公务的人员在各级道路往来通行时,都需持有国王或地方总督签发的旅行许可文件。文件中一般会标明出行人数、目的地以及人员车马在驿站中所得补给的种类和数量。

    ——摘编自李智《从苏美尔到波斯:古代西亚驿路体系的发展与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该帝国统治者的国家治理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波斯帝国道路交通网络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 17、经济全球化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英国出口贸易中工业制造品占89%。同期的进口贸易中,原材料占61%,食品占33%。英国的贸易伙伴,除了欧洲国家外,主要是美洲国家及其殖民地。英国的出口工业商品,从日常消费品到各种机械设备,几乎无所不包。由于英国商业信息灵通,往往可以以最便宜的价格购买到美洲和东欧的小麦和玉米、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的肉类、中美洲的热带物产、马来西亚的锡、南美洲的铁等。英国的国民经济已经完全是一个外向型的经济。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二版)》

    材料二  1870﹣1992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每位就业人员年均工作时间(单位:小时)

    年份

    英国

    德国

    美国

    日本

    1870年

    2984

    2941

    2964

    2945

    1913年

    2624

    2584

    2605

    2588

    1950年

    1958

    2316

    1867

    2166

    1973年

    1688

    1804

    1717

    2042

    1992年

    1491

    1563

    1589

    1876

    ——摘自麦格劳《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的成功者》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19世纪中期“英国的国民经济已经完全是一个外向型的经济”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就业人员年均工作时间的变化趋势,概述其变化的原因。
  • 18、瞿秋白回忆其在莫斯科的经历时曾写到:“(十月)革命后战祸相继,政府行集权制及劳动权,已经两三年没有大大的过这佳节(复活节),食物菜膳不易取得。今年开放商业,民间值此佳节,突然出现活泼泼的气象。”据此可知,当时的苏俄(   )
    A、找到了直接实现共产主义的正确道路 B、政策调整增添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C、确立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D、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了效果显著
  • 19、1923-1924年,苏联的自然经济占比迅速下降到0.6%,小商品经济占比扩大到51%,几乎不复存在的私人资本主义占比恢复为8.9%,国家资本主义由无到占比0.1%,社会主义经济占比为38.5%。由此可知,此时苏联(   )
    A、走上了发展市场经济之路 B、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C、社会主义工业化成效显著 D、迫于战争实行余粮收集制度
  • 20、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国大党领袖甘地尽管不认同英国诽谤其同胞的行为,但他制止了任何印度人对英国规则的言语攻击,甚至帮助英国招募士兵。其做法体现出(    )
    A、非暴力斗争方式的缺陷 B、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C、国大党与英国联系密切 D、甘地独特的斗争哲学理念
上一页 234 235 236 237 23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