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840年到1930年前后,华工出国迎来高潮。19世纪,随着欧洲各国相继宣布禁止贩奴,美洲等迁入地的迁移“拉力”也大为增强。当时的中国,人口压迫已使广大劳动人民生活窘迫,列强侵略又导致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对于闽粤沿海人民来说,出国谋生成为唯一选择。于是,迁出地的“推力”也明显增强。

    出国华工有两种,一种是“契约华工”,另一种是“赊欠单工”。前者指应募到海外做工并与招募者订有契约的出国华工,但契约规定在实际中从未真正兑现过。后者指赊欠船票旅费的出国华工,虽有“自由出洋”名义,但出国后往往被当作奴隶看待。据统计,1845-1920年间,出国华工约千万人次,但出国者并非都能到达迁入地,仅海上死亡率一项,就已令人膛目。出国后,他们遍及世界诸大洲,以东南亚地区为主要迁入地。

    ——摘编自朱国宏《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之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华工出国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华工出国的特点。
  • 2、北京故宫布局如右图所示,旧称紫禁城。《后汉书》载“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宫,象而为之”。 紫微、紫垣、紫宫等便成了帝王宫殿的代称。由于封建皇宫在古代属于禁地,常人不能进入,故称为“紫禁”。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如下表述错误的是(   )

    A、讲究“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 B、遵循传统礼制,体现等级观念 C、是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D、故宫博物院成立于新中国成立后
  • 3、1959年,美国新闻总署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图书馆网络体系和图书流通系统,分布在全球70个国家的161个图书馆和文化中心。这一年新闻署还翻译了35种语言图书多达700万册,绝大部分流向第三世界国家。美国海外图书馆项目(   )
    A、旨在推动世界文化繁荣 B、促进文化多元交流 C、导致美苏争霸美国占优 D、提升了美国的形象
  • 4、英国东印度公司利用中国开放五口通商之机,雇用园艺学家罗伯特·福钧乔装潜入安徽和福建等茶叶产区,窃取优质茶籽、茶苗,偷运中国茶叶专家及专用工具,将完整的制茶产业复制到印度喜马拉雅山区。英国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削弱中国传统贸易优势 B、扶持印度民族经济的发展 C、推动茶叶贸易的全球化 D、促进全球植物物种大交流
  • 5、史著《丝绸之路:十二种唐朝人生》写道:“天宝九年,粟特商人诺槃陀从撒马尔罕出发,翻越帕米尔山脉,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到达长安……(货物)被安置到西市的货仓中……(三千多家商铺)出售着各行各业的货物:金银器皿、姜、绸纱、螃蟹、鞍具、药材等,还有提供各色服务的商街:印刷、典当、保管、借贷、品茶与餐饮。诺槃陀觉得,没有什么是长安所没有的。”据此可说明当时(   )
    A、丝绸之路重要性渐趋下降 B、人们使用纸币购买货物 C、长安坊市分区制度已瓦解 D、商业贸易领域有所扩展
  • 6、1938年7月,日本五相会议制定了所谓《从内部指导中国政权的大纲》,其具体内容中规定:“一,尊重汉民族固有的文化,特别尊重日华共通的文化,恢复东方精神文明,彻底禁止抗日言论,促进日华合作……五、招抚学者,加以保护,并振兴儒教。”1940年12月10日,在日本侵华派遣军的“战略指导”中明确列出“思想指导”政策:“以日满华之亲善合作为直接目标,以从道义上复兴东亚为终极目标”。这表明日本(    )
    A、实现国家战略以文化手段为主 B、文化传播由自发进入自觉阶段 C、文化输出与对外扩张同步进行 D、把争夺文化霸权列为首要任务
  • 7、二战后,新加坡、韩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诸如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同时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这表明(    )
    A、儒家文化传播的范围较广 B、西方文化的影响力大 C、全球化推动文化交流传播 D、文化具有包容创新性
  • 8、从亚历山大东征到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为止,这一时期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逐渐被西方史学界称为“希腊化时代”。下列不属于希腊化时代具体表现的是(   )
    A、希腊文化中心逐渐向东移 B、各地区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C、文学科技得到进一步发展 D、本土文化被希腊文化取代
  • 9、1967年,新加坡推行公民教育,旨在培养爱国、效忠和公民意识。1979年,新加坡学校增设了儒家伦理课程,广受民众欢迎。1992年,新加坡围绕各种族普遍认同的“国家至上,社会为先”等共同价值观,编写了《公民与道德教材》。这体现出新加坡(   )
    A、致力国家认同建设 B、抵制西方文化扩张 C、种族矛盾日益尖锐 D、本土文化特征式微
  • 10、1866年7月9日,《萨克拉门托联合日报》报道了加利福尼亚州的华人六大会馆的人数,如下表所示。其中,有四分之一的华人在加利福尼亚铁路工地上劳动。由此可知,当时(    )

    会馆

    宁阳会馆

    阳和会馆

    三邑会馆

    四邑会馆

    合和会馆

    人和会馆

    人数

    15000人

    11500人

    10500人

    9000人

    8500人

    3800人

    A、会馆负责华工日常管理 B、美国人口发生替代性变化 C、地域性商人集团的崛起 D、华工为美洲发展作出贡献
  • 11、西晋末年,中原经历八王之乱和匈奴等内迁少数民族动乱之时,前凉奠基人张轨在保境安民的同时,设立武兴郡,又分西平郡界置晋兴郡,安置了大量在战火中颠沛流离的百姓。这些举措(    )
    A、使西晋王朝疆土得到开拓 B、加速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 C、推动了西晋时期民族内迁 D、符合当时中原流民的期望
  • 12、印度建立过霸业的摩揭陀王国其三个王朝(约公元前544~前324年)中的离车王朝和难陀王朝的建立者均出身卑微,难陀王朝的建立者摩诃波德摩·难陀甚至是首陀罗种姓。由此推知(   )
    A、印度君主出身低微 B、最高统治者支持婆罗门教 C、印度政权更迭频繁 D、佛教受到了新兴王族青睐
  • 13、12世纪法国学者阿贝拉在其著作《是与非》中,列举了一百多个神学命题,每个命题都有肯定或否定的两种答案,而这些答案都是从信徒或教父的著作中摘录出来的,都具有同等权威。这反映出当时(   )
    A、法国宗教改革的时机较成熟 B、人文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C、基督教神学信条受到了质疑 D、世俗王权与教权的矛盾缓和
  • 14、阿拔斯王朝统治时期,官方支持邀请外国学者来巴格达宫廷,赞助把希腊语和梵语的文学和科学作品翻译成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并在巴格达创立了一所宏大的学术研究中心,聘请基督教徒、犹太教徒、祆教徒等其他信仰的学者从事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该现象的出现(   )
    A、带有鲜明的文化扩张性质 B、有利于近代西欧思想解放 C、阻碍了阿拉伯文化的传承 D、说明了地理位置决定文明
  • 15、1920年,陈独秀将《新青年》第七卷第六号的内容编辑成《劳动节纪念号》,通过介绍苏俄革命的成功经验,把共产主义和知识分子结合起来。这反映出当时(   )
    A、民众逐渐接受进步思潮 B、知识分子投身工人运动 C、以俄为师成为学界共识 D、新文化运动有了新发展
  • 16、战国时期,政治家苏秦曾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就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苏秦“刺股”的故事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精神是(   )
    A、自强不息 B、和而不同 C、崇德尚贤 D、家国情怀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全球发展的整体性只体现在真正普适于所有社会的三大过程当中,即人口增长、技术的进步与传播、不同社会之间日益增长的交流。伴随这三大过程,人类进入了地球上几乎所有可以居住的地区,组成了成千上万个具有独立文化系统的社会,彼此之间形成大小不一的经济或文化交流网络;在网络中各地的自然物种互相传播,各种新技术、新观念和新信仰互相交流。全球史学者通过描述这三大过程,为在全球化时代重新认识本土文化价值的各民族提供了新的审视角度。

    ——刘新成《什么是全球史》

    材料提供了全球化过程中的诸多思考,结合所学的世界近现代史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

    材料二 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全集》

    材料三 农业集体化运动用强制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使苏联建构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经济政策“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的原因。
    (2)、“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这是邓小平对材料二中提到的政策的评价,结合苏俄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赫鲁晓夫针对“贡税”的改革措施,并对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措施予以评价。
  •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70年到1810年间,每个工人的日生产率平均提高20倍。1720年生铁产量为25000吨,1840年增长为1396400吨。1700年煤炭产量为2600000万吨,1856年增至30000000万吨。工业革命使工厂制度确立,工场手工业逐步崩溃,家庭手工业衰落。

    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电力技术为中心实现了机械化和半自动化。资本主义生产的迅速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中出现了新的现象——垄断组织。从1859年德国出现“卡特尔”和1860年美国出现“普尔”之后,1870年美国石油公司形成第一个“托拉斯”,1900年后,德又出现“辛迪加”和“康采恩”。资本迅速集中,垄断发展到跨行业和跨国联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彻底到来。

    ——摘编自刘国贞《试析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和确立的影响》

    材料二  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人类历史开始进入了整体发展的新阶段。整体世界的诞生,彻底破坏了许多国家长期存在着的孤立、闭关孤陋状态以及政治、精神生活狭隘性,体现了以社会化大工业为基础的世界经济和各国居民相互交往日益扩大、开放的趋势。

    ——摘编自唐骑龙《浅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影响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革命性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相关观点。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乔瓦尼·维拉尼(1276—1348年)在其所著《编年史》中,对佛罗伦萨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作了充分的统计分析:“佛罗伦萨有2.5万15—70岁符合兵龄的人,都是自由公民,其中1500名有权势的贵族公民。……平均每天有1500名外地人、旅行的人和兵士在佛罗伦萨逗留,还不算在修道院退隐的男女修士。学龄男女青少年(学生人数)约在8千至1万之间,在6所学校学习算盘和算法(数学)的儿童有1000—2000人。在4所高等学校学习语法和逻辑学的学生约有550—600人。佛罗伦萨和附近乡镇的教堂,加上修道院和修会教友教堂,约有110所。做羊毛加工的作坊有200处或更多些,这些作坊制造7—8万条毛毯,价值120万金弗洛林,其中有三分之一的钱就地付给雇工(支付工资),还不算羊毛商经营的收益和靠此生活的3万多人。

    ——【法】德尼兹·加亚尔等著,蔡鸿滨等译《欧洲史》

    材料二  中古时期西欧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出现的,它们是自然地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上兴起的。……城市所集中的手工业和商业所构成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城市里的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佛罗伦萨城市发展的与众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古时期城市在西欧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概括西欧城市兴起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
上一页 232 233 234 235 23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