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程颐曾明言:“天下重任,唯宰相与经筵,天下治乱系宰相,君德成就责经筵。”士大夫提出:“权归人主,政出中书,天下未有不治”。这些主张(     )
    A、有助于国家治理机制的优化 B、表明官僚集团内部的矛盾激化 C、使官僚集团对皇权形成制约 D、导致皇帝权威受制于理学思想
  • 2、“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为目的兴起的城市,到了两宋时期出现了新的变化。除去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以外,还可以作为该结论依据的是(     )
    A、集镇出现了专业分工 B、坊市分区制逐步瓦解 C、地域性商人群体兴起 D、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
  • 3、燕乐歌舞大曲是唐时期最有代表性的音乐形式,是一种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到了宋代,民间音乐发展,新兴的具有很强叙事性的音乐体裁形式如戏曲、杂剧艺术和说唱音乐等逐渐替代歌舞大曲。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     )
    A、音乐艺术深受儒学影响 B、音乐体现兼收并蓄特征 C、宋代音乐水平高于唐朝 D、审美情趣受时代的影响
  • 4、唐朝科举制下县试由考生所在县的县官主持,府试由知府主持,乡试则是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主考官由皇帝委派,会试由礼部主持,殿试一般是皇帝亲自策问。这说明科举制(     )
    A、彰显了学在官府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促进了阶层流动 D、体现了国家意志
  • 5、唐朝前期,土地若因人户逃逸而抛荒,官府通常会保护逃户对于土地的所有权,严厉禁止他人“盗耕种”。到了宋朝,官府通常会将这些土地暂时代管,出租给农民耕种。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 B、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增强 C、不抑兼并政策的推动 D、朝廷面临严重财政危机
  • 6、唐太宗时期设置政事堂,三省长官在此办公;玄宗将政事堂改名为中书门下,设置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作为其具体的行政机构,将尚书省管辖的六部迁徙到了政事堂。这一调整(     )
    A、造成了官员冗余现象 B、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C、推动了相权再次集中 D、扩大了封建君主的权力
  • 7、有学者指出“孝文帝亲政前鲜卑和汉族统治者之间就出现空前融洽的局面”,而太武帝时期,身为朝廷重臣的汉人崔浩却因主持编纂国史时秉笔直书,行文“备而不典”“讪鄙国化”而被族诛。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民族矛盾与交流并存 B、中央权力斗争残酷且激烈 C、史书编撰原则未统一 D、胡汉矛盾引发孝文帝改革
  • 8、汉代士人在忠孝不能两全而发生矛盾时,往往选择先忠后孝;到魏晋南朝时,士人忠君观念逐渐淡化,“忠臣”极少而“孝子”极多,形成了“孝先于忠”的观念。与这一转变密切相关的是(     )
    A、孝廉成为选官标准 B、国家治理日益完善 C、三教融合儒学发展 D、世族门阀制度形成
  • 9、《史记》中描述江南为“楚越之地⋯⋯饭稻羹鱼”;南朝时期,荆楚人民寒食节吃“麦粥”,江南“皆播麦菽”。据此可知,江南地区(     )
    A、农业发展超过北方 B、农业商品化程度高 C、饮食结构渐趋改变 D、稻麦轮作技术普及
  • 10、汉代敦煌郡的悬泉置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邮驿接待机构。“官卒徒御”37人,由啬夫总领其事,还有置丞、置佐以为佐贰,主要负责传递官府公文书信以及军情急报、接待往来各级官员和中外使者等。这反映了(     )
    A、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B、汉代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C、少数民族侵扰边患危机得到解除 D、汉代开创的邮驿制度方便交流
  • 11、汉武帝设刺史,重点监察地方官吏,尤其是“二千石”即郡守、诸侯国相等地方大吏,如发现其有不法行为,向朝廷“劾奏”,由朝廷裁决处罚。“监者每二岁一更,常十一月奏事,三月还监焉。”这说明汉代刺史(     )
    A、保障了地方吏治的清明廉洁 B、削弱了地方诸侯王的势力 C、提高了对地方监察的有效性 D、实现了地方机构分权制衡
  • 12、据睡虎地秦简《田律》记载:下及时雨和谷物抽穗,应立即书面报告受雨、抽穗顷数已开垦而末耕种田地顷数;禾稼生长期下雨,也要立即报告降雨量和受益田地顷数。如有旱灾、暴风雨、害虫等灾害损伤了禾稼,也要报告受灾顷数。这体现出秦朝(     )
    A、自然灾害频发农业受损 B、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以农为本”的治国方略 D、法治保障了农业的发展
  • 13、下表为先秦时期三家学派的主张。据表可知,这些主张(     )

    书名

    主张

    《论语·学而篇》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道德经》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墨子·兼爱上》

    故兼者,圣王之道也,王公大人之所以安也,万民衣食之所以足也。

    《管子》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A、体现出中华文化崇德尚贤 B、打破了传统的等级秩序 C、反映了诸子阶级属性相同 D、蕴含着以民为本的思想
  • 14、2016-2017年,在四川首次大规模发现、辨识出半地穴式房址,这些流行于北方的建筑,在南方发现并不太多,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来推断,这些建筑可能是季节性使用,“冬季风大,这些半地穴式房屋更适应居住”。据此可推知,该遗址时期(     )
    A、存在跨区域文化交流 B、北方建筑技艺高于南方 C、蜀地文明的特色鲜明 D、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
  • 15、距今约9000年前的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出土了我国现存最早的玉器;距今5500年左右,玉器被赋予“以玉事神”的内涵。夏商周时代,“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的观念逐步发展。其后,经儒家文化演绎,“君子比德于玉”的风尚延续发展,拥有广泛社会基础的玉文化得以经久流传。这表明中华文化的(     )
    A、包容性 B、连续性 C、多样性 D、凝聚性
  •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地理大发现开启了新旧大陆间大交流。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除看不见的麻风、天花、伤寒等病毒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玉米到马铃薯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

    ——摘编自艾弗瑞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年华盛顿会议期间,日美围绕彼此海军主力舰吨位比例问题争夺甚为激烈。日美双方就此一问题僵持不下。1931年和1934年,日本先后通过旨在扩充海军军备的“第一次补充计划”和“第二次补充计划”。这种疯狂的造舰活动使日本海军实力急剧膨胀。1934年12月和1936年1月,日本先后废除《华盛顿海军协定》并退出“伦敦海军裁军会议”。到1936年末,日本海军总吨位已扩充至美国的68%,而其中新锐舰艇吨位则达到美国的81%,这为日本实施“南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徐传博《军备竞赛与太平洋战争的起源》

    材料二   日本的扩张迅即遭到美国回击,美国开始禁止向日本出口航空汽油和废铁。当时,日本的主要资源大多需从美国进口,因此美国的经济制裁确使军部一时感到不安。但军部的“南进”扩张政策已定,仅此制裁一项无法促其改变。更重要的是,在军部看来,南洋蕴含丰富资源,一旦日本“南进”拿下南洋,即可将南洋资源掠为己有,从而实现资源的“自给自足”,便无需依赖美国的资源供给。可见,美国的制裁并未对日本产生重大影响。此时的日本确已抱定一心“南进”、对美一战的决心。

    ——摘编自徐传博《军备竞赛与太平洋战争的起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日军备竞赛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日军备竞赛的影响。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助推下,国际贸易壁垒得到有效消除,贸易自由化程度逐渐提高,国际贸易频率迅速增加,贸易额稳定增长。在现有的经济模式下,跨国公司已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分布于世界各国的产品和制造业由此得到整合。另外,世界的经济和贸易需要国际组织的相互合作,需要调整经济来实现自身的价值。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接踵建立,它们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赵永海《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及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材料二   在新的国际竞争形势下,西方出于维持单极霸权需要,不愿看到新兴国家发展,从而以种种“逆全球化”操作进行遏制。借助全球化,西方国家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产业资本扩张和金融资本跃升,但同时,矛盾风险也在加剧,如金融危机频发、产业空心化和贫富差距拉大等,在旧的转嫁矛盾做法收效甚微的情况下,美国就采取“脱钩断链”“筑墙垒院”等“逆全球化”疗法。近年以来,西方国家经济比重在全球经济体系中仍不断下降,新兴国家占比不断提升。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共同应对。然而,当前全球治理机制和能力未能适应新变化,新兴国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凸显“逆全球化”制衡力量不足。

    ——摘编自丹青《“逆全球化”的成因与应对》

    (1)、根据材料一,概括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逆全球化”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逆全球化”的应对举措。
  • 19、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史料一   美国南北之间矛盾和冲突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展开的,这一时期美国北部建立了纺织、制鞋、采矿、钢铁、交通等工业部门,发展十分迅速。南部地区自美国独立战争后,一直以种植烟草、蓝靛和棉花为主,这里不仅有充足的阳光,而且有着大批从事种植业的廉价劳动力一奴隶。林肯当选总统成为南北分裂的信号,1861年4月,南北战争爆发。

    -摘编自李惠胤等《略论“南北战争”的历史作用》

    史料二   德国国家体制特点及成因(历史解释)史料新帝国由22个邦和3个自由市组成.....最大的邦是普鲁士王国,占帝国全部面积的55%和人口的61%……当时有人讽刺说,这是一个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联邦。新帝国形式上是作为一个联邦组织起来,参加帝国的各邦表面上并未失去各自的原有地位,但是统治权属于普鲁士控制的帝国政府,而不属于各邦

    一一丁建弘《德国通史》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唯物史观概括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
    (2)、问题依据史料概括德国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 20、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主要是指
    A、确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做出了工作重心转移,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C、确定了邓小平在中国的领导地位 D、决定纠正重大冤假错案
上一页 231 232 233 234 23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