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文件宣称:“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彻底否定“朕即国家”君主立法的封建专制主义,明确肯定了“人民主权”的公众立法。这份文件是(     )
    A、《独立宣言》 B、美国1787年宪法 C、《人权宣言》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 2、在公元前1500年前尼格罗人种(即黑色人种)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蒙古人种(即黄色人种)聚居在亚洲和南北美洲,高加索人种(即白色人种)集聚在欧洲、北非、中东和印度。打破这一人口分布格局的是(     )
    A、蒙古三次西征 B、郑和下西洋 C、丝绸之路开通 D、新航路开辟
  • 3、中世纪的西欧法律规定,具有封臣身份就意味着必须要履行对封君的随从作战、经济援助等责任,不得背弃封君。除非封君有不公正地奴役他、未尽保护之责等行为。这说明(     )
    A、领主实行专制集权的统治 B、封君封臣制具有双向制约性 C、封君封臣制以血缘为纽带 D、庄园经济强化了封君封臣制
  • 4、阿拉伯半岛西部红海沿岸地区曾是拜占庭帝国通往印度和非洲东岸的通商大道。中国的丝绸、印度的珠宝、马来群岛的香料、非洲的黄金和奴隶都是从海上运到也门,再由驼队通过汉志商道向北运往地中海沿岸地区。据此可知,当时阿拉伯(     )
    A、中转贸易繁荣发达 B、将造纸术传播到欧洲 C、建立起广袤的帝国 D、吸收被征服地区文化
  • 5、波斯帝国曾经的都城帕萨尔加德的遗迹上伫立着一根石柱,石柱上的雕像是波斯国王居鲁士(如图)。他穿着伊朗西部高原埃兰人风格的外袍,戴着埃及人风格的王冠,系着亚述人和腓尼基人风格的绳结,身后是波斯人风格的四个翅膀。雕像体现了波斯帝国(     )

    A、军事征服阻碍了民族交融 B、经济发展推动着艺术进步 C、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D、建立完善的国家管理系统
  • 6、“练摊”指本钱不多“下海”摆地摊的行为。20世纪80年代初,“练摊”和“个体户”“倒爷”一样都是贬义词。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尝到了“练摊”的甜头,纷纷“下海”,一些城市也开始建立自由市场吸纳摊贩,发展马路经济。这一转变主要得益于(     )
    A、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完善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D、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建立
  • 7、2017年春季开始,中国历史教材全面落实14年抗战的概念,8年抗战的表述改为14年抗战。消息传来,中国抗战史学界深感欣慰。14年抗战的概念(     )
    A、说明历史研究具有不确定性 B、充分肯定局部抗战的历史贡献 C、强调国共合作抗战的重要性 D、明确以欧洲战场的爆发为依据
  • 8、晚清政府早期派出的使节多以外国人为顾问。例如,崇厚出使法国就有两个法国人和一个英国人和他同行;第一任驻英国公使郭嵩焘的顾问是英国人马格里;曾纪泽到俄国谈判伊犁问题的顾问同样是马格里和日意格。这一现象表明近代中国外交(     )
    A、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色彩 B、呈现出半殖民地的特征 C、导致了晚清政府的崩溃 D、受到政治变革深刻影响
  • 9、宋《萍洲可谈》中记载:“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以巨商为纲首、副纲首……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这说明宋代(     )
    A、造船技术非常发达 B、外贸税成为国库重要财源 C、海外贸易十分繁荣 D、统治者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10、考古发现,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的整合已经开始。从图1到图2的变化表明(     )

    A、中华文化呈现中原核心的特征 B、区域文化的交流与扩张在增强 C、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体系形成 D、早期国家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 1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二战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情况来看,它们逐渐接受了大量的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移民,包括素质较高的技术移民、留学移民、投资移民等。与此同时,许多前殖民地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移民开始陆续迁往欧美。如果说西方的殖民主义曾经开启了全球化的大门,导致西方的种族和文明形成了全世界分布的态势,那二战后特别是冷战后出现了“逆向殖民”的趋势,前殖民地国家有色人种的较高出生率正推动这些地区的人口逐步向欧洲本土和北美、澳洲等地区迁徙,形成了一种新的移民文化分布。

    ——摘编自【美】苏珊·马丁《国际移民的演化趋势:百年回顾与展望》

    材料二   二战中,澳大利亚遭受战争重创,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都受到限制,联邦政府深刻认识到了增加人口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1945年澳大利亚成立移民部,制订了大规模引进移民计划。战后初期,澳大利亚为了维护白人社会的统治地位,在接收移民时首先考虑的是其来源地,其次才是移民的技术水平等。20世纪70年代以来,来自欧洲的移民在全球移民中的份额逐渐下降,来自亚、非、拉的技术移民占全球移民的比例显著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55%的技术移民来自亚洲。澳大利亚移民结构的多元化,影响文化发展,必将成为长期的基本发展趋势。

    ——摘编自张瑾《二战后三十年间澳大利亚技术移民结构与成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逆向殖民”趋势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澳大利亚移民的影响。
  • 1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族自决原则兴起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二战后确立的国际规则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但在冷战特别是后冷战时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冲击和挑战。下表为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二战结束初期、非殖民化及冷战时期、后冷战时期等四个时间段美国对待民族自决原则的立场差异。

    美国对自决原则的立场及考量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二战结束初期

    非殖民化及冷战时期

    后冷战时期

    自决原则兴起阶段

    自决原则制度化阶段

    自决原则扩散阶段

    自决原则重塑阶段

    大国崛起时期

    霸权初创时期

    美苏争霸时期

    霸权护持时期

    提倡自决理念未倡导自决权

    有限支持制度化反对扩大化

    反对经济自决将自决工具化

    对自决立场双重标准对自决原则的修正

    维护西方的殖民利益

    海外军事基地的地位

    争夺经济和政治霸权

    地缘政治经济利益

    ——摘编自李捷、赵磊《美国对自决原则的立场演变分析》

    围绕“美国自决原则的立场”这一主题,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并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 1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下半叶,英国工业革命的展开,特别是蒸汽机的广泛运用,使新兴工业得以在最佳的地理位置上建立起来。在1780年到1830年间,工业从乡村转移出来,工厂逐渐集中到城市和交通便捷之处,城市由此发展成为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新型工业城市迅速发展,旧城市也得到改造复兴,成为充满活力的城市。大批城市崛起,城市相对密集发展,逐渐形成现代城市群落。1851年,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50%的国家。

    ——摘编自陆伟芳《近代英国城市群落与城市发展定位》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东部沿海沿江地区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开埠通商还促进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城市的崛起,到20世纪前中期,开埠通商城市成为中国新兴城市的主体。1915年,中国10万人以上的城市共有43个,其中开埠城市为22个,占该类城市总数的51.1%。中国近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与此相反,中西部内陆地区大多数历史悠久的城市,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这些城市逐渐失去过去的发展优势。另外,在明朝和清中前期繁华的大运河沿岸城市如临清、淮阴等,由于津浦铁路通车和大运河功能降低而迅速衰落。

    ——摘编自何一民《开埠通商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及早期现代化的启动》

    材料三   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时间

    城市化进程状况

    1949—1960年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的比重从10.64%提高到19.75%

    1961—1978年

    出现了逆城市化,再往后由于户籍制度、粮票制度等一系列阻断农业人口城镇化措施的实行,我国的城镇化率长期在17%左右徘徊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以平均每年约1个百分点的速度持续增长,2011年第一次超过50%,到2019年超过60%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与英国近代城市化相比,简述中国近代城市化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三、指出推动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
  • 14、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

    ——摘编自《礼记·表记》

    材料二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摘编自【西周】《尚书·泰哲》

    材料三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摘编自【春秋】《管子·牧民·四顺》

    材料四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摘编自【战国】《孟子·尽心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朝社会治理的表现。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与商人相比,周代以来人们对“天人关系”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先秦思想的当代价值。
  • 15、2007年10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称:欧洲联盟是一个“新型的帝国”“非帝王统治的帝国”,欧洲联盟在地理空间上拥有帝国的规模,但是没有帝国中心化的统治形式,没有固定的疆界,欧盟政府也没有绝对的领导权。其意在强调(     )
    A、松散性是欧盟的突出特点 B、欧盟是新型区域合作集团 C、区域集团化发展亟待革新 D、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
  • 16、1885年,俄国仅有圣彼得堡、莫斯科、敖德萨、里加、华沙和罗兹6座城市安装了电话;1904年有182座、1908年有217座、1909年有252座城市安装了电话。当时电话主要连接着消防局、警察局、政府、城市自治机关、邮政办公大楼与电报局。据此可知,俄国近代通讯设施的建立(     )
    A、改善了城市百姓的生活处境 B、确保了政府行政效率的高效 C、主要服务于城市的社会治理 D、实现了城市近代通讯的普及
  • 17、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她的嫁妆中有中国茶具和茶叶。品茶从此成为英国宫廷时尚并在民间传播开来。到18世纪末,茶叶成为人们的日常消费品,并且在英国形成了“下午茶”的文化习俗。英国茶文化的发展缘于(     )
    A、欧洲民众对东方生活方式的推崇 B、社会贫富差距的缩小 C、国际贸易发展和东西文化的交流 D、社会等级观念的淡化
  • 18、15世纪中叶,受惠于印刷技术的革新,欧洲各国本土语言的出版物逐渐兴盛。各国本土方言,受惠于印刷机的力量而勃兴,最终瓦解了万流归宗的欧洲拉丁文化。这表明印刷技术的革新(     )
    A、加速了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 B、促进了近代生产方式的产生 C、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瓦解了宗教神学的统治地位
  • 19、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在传统知识框架内构建了与“文明”对立的“邪恶野蛮”的美洲土著人形象,将他们“怪物化”“妖魔化”和“野兽化”。他们构建的印第安人“非人化”形象,在欧洲殖民者征服和殖民美洲过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欧美之间的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 B、欧洲殖民者试图美化其扩张行径 C、殖民扩张给美洲带来了先进文化 D、印第安人的落后造成挨打的局面
  • 20、如图所示为古代埃及父亲对孩子的教诲。这表明古埃及(     )

    一位父亲教孩子要孝敬母亲:

    绝不可忘记你母亲的大恩……十月怀胎,备极辛苦,哺养怀抱,不辞劳瘁。为你揩屎揩尿,从无一丝厌烦。为你上学,为你备膳,一天到晚忙个不停。

    另一位父亲告诫儿子要善待妻子:

    专注你的事业,美化你的房屋,爱护你的妻子。别使她饿着,别使她冻着……和睦相处,让她高兴,她会使你受益……假定你们相处不善,那你的家庭便会破败。

    A、家庭伦理教育受到重视 B、父亲在家族中地位显赫 C、家庭成员关系较为和谐 D、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共识
上一页 229 230 231 232 23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