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
材料二 目前,我国实行经济开放政策,争取利用国际上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经济。这一政策已开始有些效果。但是,从发达国家取得资金和先进技术不是容易的事情……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
——邓小平《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1982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时期选一个实例,阐述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2)、根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程,指出邓小平主张对外开放的原因。 -
2、官学与私学
材料一 西周官学分为国学和乡学。国学设在周天子所在的王城和各诸侯国的国都,分小学与大学两级。小学在城内宫廷中,大学在南郊。高级贵族子弟入学较早,中低级贵族子弟入学较迟。乡学是地方学校的总称,又分为庠、序、校、塾等。国学的教学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基本为礼仪、乐舞、射箭、驾车、书法、计算等六艺教育。西周的教育制度是政教不分、官师合一的。教师都由官吏兼任,官即是师,师即是官。师者必为官或退仕。国之重臣太师、太保、太傅,也即是帝王之师。西周末年,官学日趋衰废。周平王迁都洛邑时,王宫里的一些文化官吏流落到各地,他们中有些人逐渐带徒授业,转化为私学的教师。到了春秋末期,各家学派各自创办私学,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史上便出现了两种学校教育制度,一是官学,一是私学。嗣后,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延绵不绝。
材料二 孔子私学的学生主要是由平民组成,真正来自贵族的只有少数几人。史书中记载当时私学的规模“孔子弟子,盖三千焉”,只要略为著名的士,差不多都“率其群徒,辨其谈说”。孔子要培养的是维护奴隶制的卫道士——君子,韩非需要的是懂得和坚决实行“法制”路线的“智术能法之士”。儒家“子以四教:文、行、忠、信”,重视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教育。墨家学派主张“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法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提出“富国以农”“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官学的特点。(2)、依据上述材料,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创办给教育带来的新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些变化产生的影响 -
3、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他强调的是(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以探索的精神思考研究历史 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史 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研究历史
-
4、依据以下图表数据,分析恰当的是
①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城镇化增速明显加快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前世界城镇化比例较低
③冷战结束前世界城镇人口已超乡村人口
④工业化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城市化进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5、有学者指出:“从国际关系的理论和战后的实践来看,雅尔塔体系是近代以来最能经受实践考验的一个国际体系。”这是由于雅尔塔体系( )
① 抑制强权政治,维护了世界公平和公正 ②确立民族自决原则,鼓舞了民族解放运动
③提倡和平合作,建立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④确定大国一致原则,完善了集体安全体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6、下表为宋神宗时期商税数与户数统计。对其理解合理的是( )
地区
商税数
户数
户均
北方
3633392贯
5676606
640文
南方
4114751贯
10893868
377文
全国
7748143贯
16570474
467文
(注:商税数为熙宁十年额,户数为元丰初年额,两者统计时间接近。)
A、北方商人的社会地位更低 B、南北方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C、北方商业活动依然较为活跃 D、全国商业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
7、晚唐时期,69%的高官出身于世家大族或官宦世家,而到北宋时,这个数字只有19%。有研究显示:1148年和1256年两份进士题名录,约有57%的人祖上三代未曾为官过。但如果扩大家族范围,几乎所有宋代功名获得者在官场中都有亲属或亲戚。材料说明( )
①晚唐时期官场中门第观念仍十分流行 ②唐宋科举制度带来渐进式的阶级流动
③应试者的出身是宋朝录取的重要标准 ④通过科举考试是向上流通的唯一途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8、1931年夏,国际计划编制问题代表大会在阿姆斯特丹召开,苏联的计划工作经验被列为主要议题之一。苏联代表团带来的报告和资料在会上很快被散发一空。材料表明( )A、“苏联模式”获得认可 B、西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生活 C、资本主义制度弊病初显 D、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备受关注
-
9、1625年,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中提出,国际法是主权者之间确定并相互认可的一套规则,此书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下列选项属于国际法的是( )
①《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②《拿破仑法典》 ③《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④《非战公约》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
10、一位西方历史学家如此描述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的关系:“(罗马)广场上的建筑显现出希腊风格,但它们更加雄伟高大……罗马人用法律和秩序取代了希腊化时代的混乱。”古罗马诗人贺拉西为此写道:“希腊被擒为俘虏;被俘的希腊,又反过来俘虏了野蛮的征服者。”据此可知( )
①战争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 ②罗马法有利于帝国统治
③文化在选择与重构中不断发展发展 ④贺拉西处于希腊化世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1、某同学在进行主题学习时,搜集了如下材料:《海国图志》《天朝田亩制度》《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变法通议》《革命军》。据此推断,他所学习的主题应是( )A、天朝上国观念的崩溃 B、晚清政府的自救运动 C、中国人民抵御侵略的决心 D、社会各阶级挽救危局的努力
-
12、王溥的卷18《诸司送史馆事例》中记载了“蕃客朝贡使至,鸿胪寺勘风俗衣服、贡献物色、道里远近,并具本国王名录报”,这一记载的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A、两汉 B、隋唐 C、两宋 D、明朝
-
13、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兴修了许多著名的工程。观察下图(局部),对图中所示区位,命名及标注正确的是( )。A、①—秦始皇长城 B、②—灵渠 C、③—郑国渠 D、④—都江堰
-
14、据考古发现,晋南地区的陶寺遗址由周长约7公里的夯土城墙包围,城内面积约280万平方米,城内有大型的宫殿区和墓葬区,繁荣异常。从公元前2300年开始,陶寺先民们在这座古城中生活了近400年。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陶寺出土的一块陶片上发现了疑似文字的符号,有人将其解读为“文尧”。下列关于陶寺遗址说法错误的是( )A、处于万邦时代,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B、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父系氏族社会 C、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龙山文化时代 D、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人将全球化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492年持续到1800年前后,这期间世界的规模从大号“缩水”为中号;第二个阶段从1800年左右持续到1950年左右,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这期间世界从中号“缩水”为小号;1950年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将这个世界从小号进一步缩小到微型。
——摘编自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以美、苏为首的两极对峙局势被打破,世界格局呈现了多维发展趋势。无论从国际经济、国际政治来看还是就国际军事、大国关系而言,未来世界在很长时间内将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多元世界,不管昔日的大国是否愿意接受这个现实,也不论发展中国家能否承受这个机缘,多极世界已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同时把世界推向了和平的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摘编自陈晓翔《浅析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材料三 当前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携手解决。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全球化三个阶段的主要推动事件。(2)、提炼材料二中作者关于世界格局的观点,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面对冷战结束后人类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贡献的方案。(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世界近现代相关史实,以“变”为主题,任选一个角度,自拟标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
16、中国的统一与疆域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开发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由作为“大夷”的楚、秦率先设县立郡,华夏诸国亦随之实行,成为当时社会与国家治理的重大变革。……它以国家力量逐渐抹平华夏与蛮夷的界限,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在郡县制下,诸族民众的身份统一、展现了那个时期民族融合波澜壮阔的场景。
——晁福林《“大夷”之力: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的重要进阶》
材料二 清在继承古代中国历代治国安边经验的基础上,在加强国家统一、克服分裂势力、加强边疆治理与开发等方面留下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在清朝统治下,出现了文治武功盛极一时的“康乾盛世”,使得中国社会维持了近200年的稳定局面,最终奠定了作为近代领土国家的版图。清朝皇帝曾得意地宣称:“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经过清朝的统治,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加强。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和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郡县制实施的意义,并结合所学,指出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的重要变化。(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统治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以西藏为例,说明清朝对“幅员极广”之疆域的有效管理。 -
17、如图是一幅有关“世界经济”的漫画。该漫画反映了( )A、经济复苏困难重重 B、南北差距日益扩大 C、地区热点此起彼伏 D、霸权主义依然存在
-
18、英国史学家约翰·惠勒·贝内特认为,“德国的征服国策,英国的绥靖国策,就像两股并行的溪水在奔流,它们将在一个交叉点……结合起来,并成了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这个“交叉点”最有可能在( )A、马恩河 B、慕尼黑 C、斯大林格勒 D、雅尔塔
-
19、英国议会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3世纪初期。以下属于英国议会通过的重要法律文件是( )
①《权利法案》 ②《王位继承法》 ③《独立宣言》 ④《人权宣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20、1771年他开办了第一座纺织工厂,用水力作为织机的动力。这是建立近代机器大工厂的开端。这里的“他”是( )A、哈格里夫斯 B、阿克莱特 C、瓦特 D、贝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