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对西域的经营历来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议题。观察图中信息,按出现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②③④① D、①③④②
  • 2、中国古代开通的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下列见证大运河兴衰的运河沿岸城市是(     )
    A、济南 B、长安 C、洛阳 D、汉口
  • 3、南宋诗人陆游说: “范仲淹起于吴,欧阳修起于楚,蔡襄起于闽,杜衍起于会稽,余靖起于岭南,皆为一时名臣。及绍圣、崇宁间,取南人更多,而北方士大夫有沉抑之叹。”这说明宋代(     )
    A、经济发展带动文化进步 B、出现经济重心南移趋势 C、科举制阻碍了士人进取 D、户口分布呈现南多北少
  • 4、因为交通便利、人员聚集带来商机而自发形成的桥市,成为宋代城市、乡村最繁华、最有活力的区域之一。桥市商业业态多样,展现出独特的活力。这一现象表明(     )
    A、工商食官格局的突破 B、市镇专业分工的深化 C、坊市分区制彻底废弛 D、商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 5、马端临在《通考》中写到:   “ (唐)中叶以后,法制隳弛,田亩之在人者,不能禁其卖易。则向之所谓输庸调者,多无田之人矣。乃欲按籍而征之,令其与豪富兼并者一例出赋,可乎?”作者旨在强调(     )
    A、实施基层治理的重要性 B、门阀士族危及政府统治 C、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 D、赋税制度调整的必要性
  • 6、《唐国史补》记载吐蕃赞普的帐中已有众多内地名茶;   《封氏闻见记》亦载“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贡使充当贩茶之任。据此可知(     )
    A、茶叶是连结农牧文明的纽带 B、中原与边疆经济一体化发展 C、边疆民族生活观念发生改变 D、榷场的贸易功能进一步凸显
  • 7、班固在《汉书·刑法志》中说“及孝文即位……劝趣农桑,减省租赋……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下列属于“孝文”统治时期的举措是(     )
    A、推行“三长制” B、轻徭薄赋 C、颁布“推恩令” D、尊崇儒术
  • 8、牧野之战时,周武王在战前誓词中称前来助阵的诸侯为“友邦冢君(长君)”,后来周公推行分封时,称诸侯为“某土之守臣”。这一转变(     )
    A、适应了生产方式变革的趋势 B、打破了禅让制的政治传统 C、确立了受封诸侯的政治义务 D、体现了早期国家集权特点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欧洲,妇女社会地位低下,被认为是“罪恶之源和男性之附庸”。近代早期,英国社会仍然盛行女人从属男人的观念,女性成为男性社会的牺牲品。

    ——摘编自《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二   工业扩大了女工的活动范围与社会圈子,锻炼了她们各方面的能力。工厂“使年轻妇女走出狭小的‘家’,这种家在场地、光线、空气、思想和同伴方面都非常有限,工厂则培养她形成准时、守纪、敏捷、能干、注意力集中与保持效率的习惯,鞭策她努力工作,表现自己的交友和社会活动方面的才干,训练她具备自尊、自立和勇气”。研究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妇女状况的权威人士艾维·平奇贝克则认为工厂劳动使女工获得了丰富的人生体验,增加了他们的阅历,从而使她们大有收益。19世纪北方工业区的妇女,“在40年代与别处同一阶级的女性相比,要聪明敏锐得多”。

    ——摘编自马孆《工业革命对英国工厂女工的影响》

    材料三   (两次工业革命)为妇女工作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但妇女的待遇很差,往往只能从事又苦又累薪水又少的工作。在1808年,土木工程师罗伯特·鲍尔德调查了苏格兰女矿工工作状况后描述到:“一位妇女每次至少得背170磅煤,沿着地下斜井走150码再爬117英尺长的梯子后出矿坑,最后她们顺山坡要走20码,才能将煤卸下,她一天要干活8至10小时,往返24趟。”

    ——摘编自《工业化与英国中下层妇女就业问题》

    材料四   二战后,法国妇女虽获得法律上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由于女议员为数甚少,她们被排斥在至关重要的财政委员会或外交委员会之外。20世纪60年代,法国妇女的处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如妇女不必经过丈夫的首肯便可从事任何一种职业,举凡买卖、典押或分期付款购物等事项均需经过夫妻双方同意。但是对女子的歧视在许多方面依然存在。在普通教育方面女童不再受到歧视,但在职业教育方面,对女子的歧视却是惊人的。在社会压力下,女青年继续转向人数过多、收入微薄的行业。

    ——摘编自王尔庆《法国战后女权运动》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工业革命与妇女解放”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初期法国妇女的处境。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大动荡,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错综复杂,外患环生,内乱叠起,法律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法系开始解体及西方法律的输入。特别是20世纪后,先进的中国人认为法律有利于活跃人们的思想、开阔视野。近代著名法学家沈家本在考订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和浩繁的法学文献的同时,积极引进资产阶级法律,有力地推进了法学研究和立法工作,这种努力与空前的民族、政治、社会危机交织在一起,也推动了中国法律的现代化。

    ——摘编自袁敏殊《西方法律、法学的输入与中国法制的近代化》

    材料二   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1988年,宪法第11条增加“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1993年,宪法第15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新时期以来,在有关国家组织和国家制度建设、民事和商事、刑事、行政行为和公民基本权利保护、经济、军事和国防等方面制定了大量法律法规。特别是经济方面,制定了《商标法》《会计法》《审计法》《银行法》《保险法》《计量法》《公司法》《外资企业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等。1979—1997年,全国法院工作人员从5.8万人发展到29.2万人。到1996年,全国专门的检察人员发展到15.7万人。

    ——摘编自蔡定剑《历史与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法律的特色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法治建设的新发展,并说明其影响。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相当悠久,汉武帝时期已设有专门的外事机构——大鸿胪寺,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及郡邸长丞,外务机构人员中已有专职翻译官。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后,汉代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汉书·西域传》记载:“自是之后,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宫,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巨象、狮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于是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其条支、安息诸国至于海濒四万里外,皆重译贡献。”

    汉朝对外贸易通道除西北丝绸之路外,在西南有更早的“永昌道”,取道缅甸、印度半岛,与中亚大陆的商道交会,被称为“西南丝绸之路”;去朝鲜半岛有“乐浪道”,不仅运往朝鲜半岛的货物行经此道,转口日本的商品也由此道转运南行,被称为“东北丝绸之路”。

    ——摘编自倪方六《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材料二   《史记》曰“沿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隋唐时期,部分人对海洋的潮汐运动规律认识有了理性上的提高;宋元时期已有了升降舵和多副舵的运用,罗盘导航、天文定位以及航迹推算,使跨洋航海的宏愿与构想得以实现。15世纪在明成祖支持下,开始了历时28年的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处于巅峰时期的表征。郑和下西洋途经多国,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与各国友好往来,在当时世界航海史上占据绝对的领先地位。郑和下西洋绘有20页航海地图,是中国航海技术与实力的具体体现。

    ——摘编自何国卫《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技术基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对外贸易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开展“海上丝绸之路”所具备的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 12、20世纪30年代初期,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大部分被苏联购买:1931年全球机器设备出口量的30%进入苏联,1932年高达50%;有数据显示,从1929到1931年,苏联同外国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由70个增至124个。这反映了当时(     )
    A、苏联工业化过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 B、苏联经济实力强大外汇储备充足 C、国际形势客观助推苏联工业化建设 D、国际上普遍与苏联建立经济联系
  • 13、如表为19世纪60年代欧洲部分工人运动斗争的情况,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工人斗争(     )

    时间

    工人运动

    第一国际的行动

    1866年

    伦敦和爱丁堡制衣工人大罢工

    劝说英国在外国的工人回国,或

    帮助他们找工作,

    1867年

    巴黎3000多名铜器工人大罢工

    号召英国工人给予经济援助。

    1868年

    日内瓦建筑工人大罢工,要求缩

    短工时,增加工资

    组织5000人的声援集会,发动募

    捐给予经济援助。

    A、走向国际合作 B、取得了重大胜利 C、斗争目标相同 D、侧重于政治权利
  • 14、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这表明启蒙运动(     )
    A、否定教会绝对权威 B、宣扬自由平等观念 C、推崇民主法治理论 D、强调理性至上思想
  • 15、罗马帝国通过陆续授予被征服者罗马公民权,建立自治市体系,在给予地方相当高的自治权的同时,主动吸引地方精英进入上层阶级的圈子。从公元1世纪开始,部分意大利人和其他行省公民也可以进入元老院。这体现了罗马帝国(     )
    A、社会矛盾得以消除 B、国家治理的开放性 C、公民权利日益扩大 D、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 16、对于“何为幸福”这一问题,通过对1979—2021年《人民日报》上的新闻文本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自我实现”的重要性呈上升趋势,以“家国情怀”为中心的传统幸福理念也逐渐得到巩固,“物质满足”幸福观维度整体式微,“自然和谐”幸福观维度的地位迎来了社会的重视。这表明(       )
    A、经济发展丰富了幸福观的内涵 B、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改革开放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D、人们的消费结构日趋合理
  • 17、1949年11月8日,周恩来在新中国外交部成立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外交工作“一面是联合,一面是斗争。我们同兄弟之邦并不是没有差别。换言之,对兄弟国家战略上是要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对帝国主义国家战略上是反对的,但战术上有时在个别问题上是可以联合的”。该讲话集中体现了(     )
    A、“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B、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C、“一大片”的外交部署 D、独立自主的外交精髓
  • 18、陕甘宁边区政府主持的军事展览会多次向广大军民征集相关展品,其中包括战斗所获战利品,烈士的照片、略传及遗物,描绘战斗经过的通讯、照片及图画,暴露敌军兽行、敌寇阴谋的照片、图画,以及反映前后方民众参战动员的各种材料等。此举旨在(     )
    A、发动民众参与土地革命 B、突显艺术作品的政治功能 C、凝聚中华民族救亡力量 D、宣传军民抗战的显著成效
  • 19、1902年《新民丛报》发表“军国民篇”,掀起了近代中国的军国民体育思潮。民国建立后,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将体育摆在了与德育智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对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影响显著。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壬戌学制》,将“体操科”改为“体育科”,以育人为目的的身体教育成为学校体育的主流。以上材料表明(     )
    A、体育教育承载着时代的要求 B、倡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C、实业救国思想影响社会风尚 D、近代形式的体育运动出现
  • 20、如表是摘编自明清史志的三则资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     )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南浔镇“烟火万家”

    A、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农业经济衰退 C、雇佣生产关系普及 D、市镇经济繁荣
上一页 213 214 215 216 21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