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白虎通义》记载:“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族理人者也。”材料记载的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确立血缘关系的亲疏、嫡庶 B、巩固分封制的统治秩序 C、强化君主专制权力 D、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 2、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观点

    作者、出处

    “及禹崩,虽受益……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

    “益干启位,启杀之”

    《竹书纪年》

    “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予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A、诸侯推举启为帝 B、禹直接传位于启 C、启最终继王位 D、益最终被启所杀
  • 3、晚清一位思想家指出,传统的君主专制国家中,人民缺乏权利,被统治者肆意驱使,不会真正热爱国家。日本能够在甲午战争中战胜中国,很大程度是因为民主议会制度使得人民能够参与政治,与国家共命运。只有允许人民通过合法途径参政议政,才能达到富国强民、救亡图存的目的。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
    A、张之洞 B、魏源 C、康有为 D、徐继畲
  • 4、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元朝设立隶属福建的澎湖巡检司 B、1684年清朝正式设立台湾省 C、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D、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 5、宋代经济文化高度发达。有外国学者曾这样评价13世纪的中国:“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下列关于宋代史事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开始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②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的基本成熟

    ③郭守敬革新浑仪,创造出简仪

    ④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6、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广大,民族众多,推进了新的民族融合。下列关于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叙述正确的是(     )
    A、设立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辖 B、由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 C、设立行省统辖河北、山西、山东地区 D、设理藩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 7、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下列有关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玄宗为“天可汗” B、唐朝中央政权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统辖天山南北 C、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D、唐玄宗册封突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 8、按照南朝政权建立的先后顺序,下面四幅图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②④①③ D、④②③①
  • 9、有学者认为,在进行新王朝统治的顶层设计时,汉朝君臣选择了基本沿袭秦朝创立的法令制度的做法,“与秦朝不同,汉初采取了郡县与分封诸侯国并行的体制。然而,这一体制却给汉初政权的稳定埋下了隐患。”下列项中,属于其“隐患”的是(     )
    A、“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 B、“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C、“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 D、“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
  • 10、先秦某一思想家把世界上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称之为“天之道”或“道”,认为事物之间普遍存在对立的矛盾,而且各种事物在矛盾中经常向它的反面运动变化。下列观点出自该思想家的是(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C、“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 D、“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11、《史记·苏秦列传》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景象:“临淄甚富而实……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 B、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繁荣 C、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涌现 D、临淄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 12、如图是良渚古城遗址鸟瞰图。良渚遗址包括约30万平方米的宫城、300万平方米的内城、630万平方米的外城,以及十几座高、低水坝等,规模之宏大前所未有。此外,制作大量珍贵玉、漆、象牙、陶器等所需的专业工人数量也很庞大。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B、先进的手工业技术 C、较强的社会组织能力 D、发达的奴隶制社会经济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远古至夏商时期中国早期城址的分布与数量简表

    地区

    古城遗址

    数量

    黄河中上游地区

    郑州西山、安阳后岗、辉县孟庄、淮阳平凉台、登封王城岗、新密古城寨、郢城郝家台、襄汾陶寺、神木遗址

    9

    黄河下游及山东地区

    滕州西康留、阳谷王家庄、五蓬丹土、章丘城子庄、临淄田旺、邹平丁公、寿光边线王、大尉、乐平铺、尚庄、王集、王家庄、皇姑屯、连云港藤花落、两城镇古城

    15

    长江中游地区

    澧县城头山、澧县鸡叫城、天门石家河、荆州阴湘城、石首走马岭、公安鸡鸣城、应城门板湾、马家皖古城、陶家湖古城

    9

    长江上游地区

    新津宝敦、都江堰芒域、温江鱼凫村、郫县三道瑶、崇州双河与紫竹

    6

    长江下游地区

    余杭莫角、良渚文化遗址、土筑金字塔

    3

    内蒙古地区

    老虎山、白玉山、板城、大庙坡、阿善、莎木佳、黑麻板、威俊、百草塔、寨子圪旦、塞子塔、寨子上、小沙湾、二里半、后城嘴、马路塔、石摞摞山

    17

    西藏地区(可考)

    象雄、藏、罗昂、森波、吉、贡、娘、达、亚松

    9

    材料二   春秋吴国都城阖闾城“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楚国都城郢都“西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秦朝的郡级城市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所属陕西、河南、山东等四个地区。秦军平定百越之地,新设置了闽中、南海、桂林、象郡。据统计,汉平帝时全国设有103个郡(国),其中70个郡(国)在黄河流域;县级政权有1578个,其中1132个县在黄河流域,南方的郡国数仅为北方的七分之一。南朝时期,城市向南分布的趋势已经出现,到南北朝后期长江流域的城市数量已经超过黄河流域。唐宋时期,江南地区的城市数量超过北方地区,城市分布的重心已经转移到江南地区。唐代洛阳之所以成为黄河流域重要的经济中心,与其在区域内的交通地位密不可分。唐末,节度使薛能所属秦权宗起兵,致使“自关中的青齐,南绕荆、郢,北亘卫、滑,皆麝骇雉伏,至千里无舍烟”。北方战乱导致人口数量急剧减少,“河南遭巢、儒兵火之后,城邑残破,户不满百”。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何一民《论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分布的变化与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远古至夏商时期中国早期城市文明发展的特点,并说明其对古代中国文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至唐代城市空间分布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影响城市分布的主要因素。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根据西秦华戎交织,土僻人稀,以农为主的国情,既吸取了儒家孔子提出的平均主义经济消解思想,又极力主张国家对经济领域厉行干预;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大力提升了西秦国家的战争资源获取能力,达到秦政府对国家经济资源的全面控制,为西秦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李禹阶等《商鞅的经济思想及改革路径新论》

    材料二   孝文帝拓跋宏五岁继帝位,在祖母冯太后的抚养下,其“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冯太后逝世后,孝文帝主政,不仅力排众议,坚持为冯太后服丧三年,还开展了迁都洛阳的工作。公元495年,孝文帝下诏“不得为北俗之语”“三十已下……若有故为,当降爵罢官”。次年,他又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并“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孝文帝不仅在中央及地方广设学校,以儒家经典著作为教材,还颁布均田令,将国家土地分配给各族平民,鼓励其耕种。这些改革德泽后世,在推行改革措施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摘编自许林等《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提升秦国国家战争资源获取能力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及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共因。
  • 15、《双童图》(如图)是唐朝西州(今吐鲁番)豪族张雄家族墓葬群出土的绢画(部分)。画中是两个身着源自西亚地区背带裤的儿童,左边抱着“拂菻(东罗马帝国/大秦国)犬”的孩童,右手高高举起欲抓住飞走的虫子,另一个孩童则睁大眼睛像是发现了什么,急切地呼唤同伴注意。该画作可用于说明(     )

    A、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文化交流 B、物种交流频繁丰富了民众社会生活 C、民族交融推动了绘画技艺进步 D、疆域扩大增强了中华文明的辐射力
  • 16、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某一税法不但明确地把田税与田亩联系在一起,而且在户税中也加入了财产和田产的因素;客观上解决了国家征税的税基和税负之间的矛盾关系,达到了“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的目的。下列对该税法阐述合理的是(     )
    A、旨在保障农时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B、扩大了税收征收名录,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 C、利于遏制土地兼并以缓和阶级矛盾 D、松弛了人身依附关系,增强了社会经济活力
  • 17、从唐太宗时期开始,许多官员被赋予特殊的名号而指定参加政事堂会议如“参议朝政”“参议得失”知政事等名号。据(通典)记载这些宰相的名号有10多种这些人都是宰相,许多官员的级别远低于3三省官员。唐朝这一现象(     )
    A、表明地方官员升迁机制得到完善 B、保证了政府决策的正确性 C、标志着古代的官僚政治走向成熟 D、利于增强皇权统治的效能
  • 18、下面为东晋至宋朝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简表。该表主要表明(     )

    朝代

    东晋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A、朝廷更替推动选官标准嬗变 B、贵族政治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C、制度革新利于社会阶层流动 D、科举取士促进官员素养提高
  • 19、西晋王朝以法令的形式规定:凡在中央政府担任现职,又兼领本州郡的大小中正,须定期在洛阳东门外“设幔陈席”“聚会一处”,以及时交换对乡党人士的考察意见及对人物的品评结果。这一举措(       )
    A、有效弥补了选官制度的缺陷 B、意在保障录取标准客观公平 C、有利于提升人才选拔的效能 D、强化了中央政府的集权统治
  • 20、开元、天宝以前,唐朝与少数民族间的“绢马贸易”只能在政府规定的时间内开展,数量也仅限三千余匹,且马匹单价不超过三十匹绢布。乾元(758~760年)以后,以回鹘为首的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肆意驱马赴唐贸易,数量不仅增至万余匹,单价也升至四十匹绢布,“朝廷甚苦之”。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动乱加速了唐政权的衰落 B、商贸发展增进了民族经济联系 C、藩镇割据扩大了政府战马需求 D、开明政策放宽了互市贸易限制
上一页 163 164 165 166 16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