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10世纪开始的自然环境恶化,使得当时中国的平均气温下降了1℃,这对地处西部、北部的游牧民族打击很大,很多草地出现了沙化,而原先的一些绿洲也逐渐干涸,于是游牧民族向南迁移便成为一种自然的选择。其次,北方游牧民族之所以能这么成功地向南发展,还有赖于一个事实,那就是此时中原王朝的懦弱和管理上的内部空虚。

    ——摘编自赵红军《小农经济、惯性治理与中国经济的长期变迁》

    材料二   南方远离在北部边疆生活的民族政权,且其西、南两面都无势力较强的非汉族力量,东面则是大海,周边环境比较安全。宋代南方人口稠密地区能在一定的人口压力下保持着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除了依靠扩大耕地面积和向开发中地区迁移以外,还要依靠大量的人口投身于工商业和农业多种经营以及非生产部门。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

    材料三   宋代江南各路人口密度统计表(人/平方公里)

    时期

    江南东路

    两浙路

    江南西路

    荆湖南路

    福建路

    北宋后期

    24.9

    30.7

    27.7

    17.0

    16.0

    南宋中期

    27.9

    32.9

    37.7

    22.5

    25.4

    ——摘编自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公元10世纪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带来的影响。
  • 2、《金史》记载:“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征兵,凡步骑之仗糗皆取备焉。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这表明金朝猛安谋克制度(     )
    A、适应了农业生产需要 B、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 C、具有军事组织的特点 D、受到了中原文明的影响
  • 3、辽道宗耶律洪基自谓”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并下诏设学养士,在各州相继建立孔子庙,并颁赐”五经”诸家注疏,命令博士、助教认真传授。这反映(     )
    A、多民族政权并立 B、大一统局面形成 C、各民族文化创新 D、汉文化影响深远
  • 4、宋朝时负责承转奏章的职能机构有:进奏院、登闻检院和理检院等。它们面向不同身份的官员和民众各行其政,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信息传递网。这一做法(     )
    A、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B、有利于君主集权加强 C、避免了决策的失误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 5、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下列两首诗歌可用于说明,由唐至宋(     )

    脱鞍哲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唐)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递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宋)赵恒《劝学诗》

    A、门第观念趋于淡化 B、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C、民族战争逐渐减少 D、治国方略发生变动
  • 6、如图中唐朝税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实行均田制 B、实施两税法 C、实行了租庸调制 D、解决了土地兼并
  • 7、安史之乱期间,吐谷浑、于阗、回纥、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或“请助讨贼”或“请助国供灵州军粮”,积极助唐平乱。唐玄宗感叹道:“西戎北狄,吾常厚之,今国步艰难,必得其用。”唐朝能得到少数民族政权支持的主要原因是(     )
    A、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受到唐玄宗人格魅力的感染 C、少数民族地区的物资充足 D、安史之乱动摇少数民族统治
  • 8、《资治通鉴·唐纪》载“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同时,当时也有“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的说法。这反映了三省体制(     )
    A、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 B、推动了政治决策民主化 C、削弱了皇帝的专制权力 D、三省相互牵制降低效率
  • 9、东汉末年至魏晋之际,关中、中原两大经济区的人口急剧减少,北方士民纷纷背井离乡,举家南迁。此后南方许多荒原变成肥田沃野,荆扬的洞庭、鄱阳、太湖流域成了谷仓地带,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三熟之稻”。这说明当时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造成了南方人多地少的矛盾 B、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 C、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 D、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 10、以下是国际秩序发展史上重要事件的节选。

    材料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

    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28年8月,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各国在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揭开二战的序幕。

    1945年6月,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确立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围绕“国际秩序”自拟题目,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财政收入表

    年份

    米麦(万石)

    布(万匹)

    绢(万匹)

    宝钞(万锭)

    银(万两)

    1430

    3979

    20.5

    94.1

    7388.9

    32.9

    1552

    2659

    13.3

    32.0

    2414.4

    243.3

    1621

    2780

    12.9

    20.6

    8.1

    755.2

    ——摘编自《明实录》

    材料二   白银作为贵金属货币,并不等同于财富……中国输出的商品是以资源的高耗费为前提的,包括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而西方输出的是贵金属,这些贵金属是从殖民地掠夺而来的,西方人并没有为此支付应有的成本——没有为此耗费自己的生存资源。这意味着白银流入越多,中国民众赖以维持基本生存的资源流失越多,白银加剧了中国下层民众,特别是农民的贫困。

    ——摘编自李宪堂《白银在明清社会经济中生发的双重效应》

    材料三   1933年美国宣布“白银国有令”而导致的国际银价暴涨,加之日本在华北进行侵略活动,大肆走私白银出口,导致中国的货币白银迅速外流。1935年11月,国民政府财政部公布公告宣布实施法币。统一以法币为支付所有以银币单位订立之债务,应准照面额于到期日以法币清偿之,所有银元持有人,应即将其缴存政府,照面额换领法币。

    ——摘编自王乔《近代中国货币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财政收入的变化。结合所学,从明代改革的角度简述出现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白银流入中国的途径,并结合所学分析白银大量流入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美国宣布“白银国有令”的背景并指出在“白银国有令”影响下民国时期我国货币政策的变化。
  •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红色研学是一种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活动,通过参观红色革命纪念地、了解红色历史、学习红色精神等方式,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文化素养。

    已有红色研学路线如下:

    路线一: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东北抗联博物馆——抗美援朝纪念馆

    主题:中国国际地位提升

    介绍词: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中国民众的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中国局部抗战由此开始,拉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浴血奋战,有力支援了全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场成为东方主战场。1953年,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

    路线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陕甘宁边区政府礼堂旧址——平山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

    以路线一为例设计路线二的研学主题及介绍词。

  •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基层管理制度而言,在秦朝已经确立了一个模式,即在编户相互监督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由教化、征税、治安三个部分组成的管理结构。二千余年以来,典型意义上的乡官逐渐沉沦,但基层治理的基本结构依然保持不变。专制政府在利用乡民治理乡民方面似乎也越来越得心应手,历朝政府都试图建立一种机制,最早便是秦汉的什伍组织,邻里监督,善恶相告,甚至有罪连坐……明中期王守仁巡抚江西时更是以书面化表达了邻里监督。

    ——摘编自张德美《古代乡官的嬗变》

    材料二   就“皇权是否下县”,有两种观点可供讨论。

    观点一:自秦置郡县以来,历史上从来都是“皇权不下县”。……在宋代以后的历代王朝统治中,国家的行政治理局限在县一级,县以下基本属于自治无为的状态,官员不负责治理,乡绅构成了县以下社会秩序的主要支配阶层。……县城以下的乡村是由宗族和乡绅自治的,所谓国权不下县,县下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靠乡绅。

    观点二:从东汉一直到中古时期唐朝甚至宋朝早期的基层社会,常见情况还是由皇权下县控制的编户齐民。……根本就没有后世所谓皇权不下县那种“乡绅自治”的影子。

    ——据温铁军《半个世纪的农村制度变迁》等改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秦朝乡级基层组织“管理结构”的具体内容。指出王守仁“以书面化表达了邻里监督”的措施。
    (2)、据材料二、结合宋代相关史实,从基层治理和社会救济角度,任选一种观点进行阐述。
  • 14、关于历史方法论的问题,梁启超受德国著名历史学家、被视为近代史学“西方的修昔底德”——兰克的影响较深。他曾以兰克的口吻说,历史学家应“搜辑以求备,鉴别以求真。既备且真,而或去或取与夫叙述之详略轻重,又当注意焉。否则,淆然杂陈,不能成一组织体也。”材料表明,对于历史研究梁启超认为要注重(     )

    ①搜辑史料的完备性             ②鉴别史料的真实性

    ③叙述历史的条理性             ④借助学术的想象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5、下图是华北人民政府张贴的布告:“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之需要,特商得山东省政府、陕甘宁、晋绥两边区政府同意,统一华北、华东、西北区货币,决定: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为中国人民银行,以原华北银行为总行,所有三行发行之货币,及其对外之一切债权债务,均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承受。”据此推断(     )

    A、该政府是抗战时期的边区政府 B、该政府确定人民币为法定货币 C、华北银行曾在此积极推行法币改革 D、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
  • 16、“这里素有‘塞北江南’的美誉、这里经历了西夏的兴衰、这里历代长城斜贯而过,这里从1958年开启全新篇章。”这一少数民族自治区是下图中的(     )
    A、 B、 C、 D、
  • 17、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颁布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大量私有部门和志愿部门参与到地方自治当中来,从而使得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材料反映了(     )
    A、西方政府行政能力的削弱 B、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C、英国福利国家政策的调整 D、西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 18、某文件记载:“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该文件是(     )
    A、《联合国宪章》 B、《战争与和平法》 C、《万国公法》 D、《非战公约》
  • 19、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思想主张,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这些法律制度从理论上看,包含着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其中有(     )

    ①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坚持权力制衡和三权分立

    ②在法律内容上注重强调保障个人财产权等权利

    ③在法律实践中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

    ④在司法实践的过程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 20、英国官僚体制中有一类“行政级官员”,他们分为常务次官、副常务次官、次官、助理次官、特等主管等。该类官员(     )

    ①负责制定政策       ②与内阁共同进退       ③可以长期任职       ④进入体制时由考试录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上一页 161 162 163 164 16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