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清政府于1912年2月12日发布一则诏书如下:“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予(隆裕皇太后)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对该诏书解读正确的是( )A、南昌起义是“民军起事”的序幕 B、中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C、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君主专制统治 D、南京国民政府实现统一
-
2、甲午战败后,梁启超感叹:“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尤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 )A、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 B、刺激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 C、迫使中国扩大对列强开放 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
-
3、某条约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柔公议定则例。英国货物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该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
4、黄宗羲指出:“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由此可知,黄宗羲( )A、反对重农抑商 B、抨击君主专制 C、抵制农业经济 D、否定儒家伦理
-
5、京剧脸谱各具特色,悲剧人物西楚霸王项羽,嘴角下撇,面带哭相,虽不失庄重,却也预示着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命运;关羽“赤胆忠心”,自然画红脸;包拯“铁面无私”则黑脸非他莫属。由此可知,京剧脸谱A、与现实生活完全脱节 B、渗透人们的价值取向 C、表现形式单一无变化 D、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
-
6、下面图示反映了清朝权力中心的变化。这种变化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A、皇帝逐渐倾向于任人唯亲 B、君主专制不断得到强化 C、清王朝议政范围逐渐扩大 D、统治阶级内部权力更迭
-
7、梁启超《王安石传》记载:史称公(王安石)尝与司马温公(司马光)廷辩理财。温公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耳。公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材料说明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A、加强北宋军事力量 B、解决北宋中央政府财政困难 C、铲除地方割据的基础 D、打击官僚地主和抑制土地兼并
-
8、如图,元朝开通了直通南北的大运河,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是因为( )A、海外贸易非常发达 B、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C、南方反元势力强大 D、来自北方的威胁加重
-
9、隋朝大儒王通,在处理儒、释、道三者的关系时,提出了“三教合一”的主张,也就是“儒、释、道三教合归儒”。其本质是A、弘扬儒学 B、否定儒学正统 C、传播佛教 D、倡导思想多元
-
10、北魏至唐初,政府都出台颁授土地给成年人的相关法令。这些做法的目的最可能是( )A、扩大国家赋税来源 B、实现儒家社会理想 C、应对地方藩镇割据 D、促进农耕技术改良
-
11、如图为北齐仰覆莲(莲花是佛教的象征)六系青瓷尊。这件出土于河北景县北齐封子绘墓的青瓷尊,器形雄伟、饱满,是中原地区青瓷的代表作。这件器物反映出当时A、动荡的北方政局 B、经济的南北差异 C、文化的中外交融 D、国家的分裂割据
-
12、如图,在山东沂南县一东汉大墓,出土一块汉画像石(图为该画像石拓片),表现的是豪强地主田庄的“丰收宴享,饱饫烹宰”场景,左侧是粮仓。据此可知,当时A、国家政治相对清明 B、休养生息政策成果显著 C、农民生活比较富裕 D、存在地方势力膨胀隐患
-
13、下表为近代世界发生的部分重大历史事件。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时间 事件 主要内容 1689年 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 1787年 美国制定宪法 确定“三权分立”、联邦制原则 1871年 德国制定《德意志帝国宪法》 实行君主立宪制 1875年 法国颁布《第三共和国宪法》 确立共和制度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民族独立的完成 C、君主专制统治的结束 D、国家统一的实现 -
14、下表是一位同学在学习《全球航路的开辟》时搜集的部分材料,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材料内容描述
材料出处
①
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臣认为,一旦发轫,毋须多久,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
哥伦布著,孙家堃译《航海日记》
②
“城乡间、地区间、国家间、贸易区间、东西方间的商品流通、交换、物资交流都比较广泛频繁,而且品种多、数量大、价值高。”
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世纪)》
③
随着蒙古帝国的崩溃,中亚的局面变得非常混乱,1340年以后,北部的商路实际上已堵塞,此后,大部分产品汇集到那时以前受控于穆斯林商人的南部的海路,顺海路运往各地……尽管有蒙古帝国衰落和奥斯曼帝国兴起的诸多干扰,但十分重要的香料贸易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斯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A、①揭示了哥伦布进行大航海冒险的主要社会根源,可直接作为历史根据 B、①是一手史料,②③是二手史料,一手史料的可信度一定高于二手史料 C、③是西方学者观点,带有西方中心论的偏见,无法准确还原历史的真相 D、①②③便于我们运用多重证据互证,多角度考证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原因 -
15、下列是某学生所做的读书摘录,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 646年,日本大化改新,实行租庸调制。
◆ 10世纪,高丽王朝在中央设三省六部。
◆ 11世纪,越南引进科举制度。
A、亚非国家间的友好往来 B、东西方文明间相互交融 C、中华文明影响周边国家 D、亚洲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
16、二战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进行了深刻的调整与改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序号
内容
出处
1
凯恩斯主义成为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国家干预经济成为常态
《西方经济学史》
2
苏联模式在战后初期取得显著成效,但随后暴露出诸多问题,促使东欧和中国等国家进行改革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与发展研究》
3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改革,尝试引入市场机制,但未能摆脱经济困境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史》
4
中国改革开放引入市场机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巨大变革
《中国改革开放史研究》
5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部分社会主义国家转向资本主义,但资本主义国家也吸收了社会主义的某些理念和实践
《二十世纪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6
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展开广泛合作与交流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关系研究》
根据材料,提出一个观点,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7、撒切尔夫人在蝉联首相之后说:“在头两个任期里,现政府砍断了束缚着格利弗的数千条绳子中的许多条。这一切都要求对政府的作用加以限制,但是在那些限制以内,政府必须具有决定权。”下列措施与撒切尔经济政策一致的是( )A、实施社会福利政策 B、在市场和政府调节之间寻求平衡 C、政府补贴出口产品 D、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
-
18、下表为1961-1986年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数量及非洲成员国数量变化,该变化( )
时间
数量
1961 年
1964 年
1970 年
1973 年
1976 年
1979 年
1983 年
1986 年
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数量
25
47
53
75
86
95
100
101
非洲成员国数量
11
28
32
41
47
51
51
51
A、瓦解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B、利于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C、反映了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D、加强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
19、如图为1965~1995年发展中国家部分商品在出口贸易中所占份额情况(单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 )A、农业发展对外依赖度较高 B、产业结构局部调整受制于霸权主义 C、外向型经济模式成为主导 D、在国际分工中的优势得到一定提升
-
20、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后,1985年,法国提出欧洲在高新技术领域进行全面合作的“尤里卡计划”,同年,欧洲17国和欧共体代表召开会议同意了该计划。欧洲“尤里卡计划”提出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B、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刺激 C、第三次科技革命深入发展 D、欧洲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