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3世纪初的《大宪章》中规定:“除战时与余等敌对之国家之人民外,一切商人,倘能遵照旧时之公正习惯,皆可免除苛捐杂税,安全经由水道与旱道,出入英格兰,或在英格兰全境逗留或耽搁以经营商业。”这一规定A、推动英国等级君主制的建立 B、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体现了自由竞争的启蒙思想 D、适当照顾了市民阶层的利益
-
2、官员选拔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对下列近现代中国官员选拔制度的表述按时间先后进行排序( )
①“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
②“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
③“京外大小文武各学堂,均应钦遵谕旨,以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
④“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得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得办法。”
A、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④② D、③①②④ -
3、如下图是某校高二学生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用到的主要参考书,据此推知,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秦南征岭南的过程 B、隋对百越地区的治理 C、唐与吐蕃的和亲 D、唐与南诏的友好关系 -
4、学者巩绍英曾这样描述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这样一层一层地像剥笋一样,无非是‘人主之狎近幸而憎尊望者逼己’……尽量把权力保持在皇帝自己手里”。关于这一制度的演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 B、东汉尚书台被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C、宋朝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D、唐中后期在一些战略要地设节度使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西班牙入侵美洲之后,不断将美洲白银开采,运送到本国和其他殖民地,运送到本国的白银通过外债和贸易流通到西欧各国,西欧接着同中亚、南亚进行贸易,白银流向东方,再通过中国同南亚的贸易流入中国,而西属殖民地也通过和中国的贸易流入中国。这一时期也正是欧洲建立其世界中心的时期,全球化已经不可避免的波及到了亚洲、非洲和美洲。
——摘编自刘昊《欧洲世界体系与美洲白银——16、17世纪美洲白银的流向研究》
材料二 马克思的国际货币理论认为,主权货币发挥世界货币职能具有天生的缺陷。首先,单一的世界货币格局是一种不公平的结构,充当世界货币的主权货币发行国能够获得巨额的国际铸币税和国际通货膨胀税收益。第二,单一的世界货币格局是一种不稳定的结构,国际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前提是货币发行国强大的信用保证。第三,货币价值尺度的二重性决定了国际市场上只能有一种货币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多极世界货币格局会导致货币发行国之间的摩擦。
——摘编自孙业霞《从马克思国际货币职能看主权货币充当世界货币的弊端》
注:主权货币,又称主权信用货币。是以某一主权国家的货币作为基准作为国际储备货币。世界货币是指被各国普遍接受、在国际商品流通中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货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洲白银在近代世界体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2)、结合世界货币体系演变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列为东汉与唐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地图。

材料二 明初废行中书省而设三司,但由于分别由朝廷垂直领导,因而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出现效率低下的情况,督抚制度应运而生。明代的督抚并非定制,而是朝廷派出的监督机关,遇事而设,事毕即撤。但督抚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经常涉及地方日常事务的处理问题,其权力逐渐超过三司,成为地方三司长官的上级。总督设置作为一种制度,在明代并未完成,它只是为清代总督成为地方大吏开启先河。
——摘编自李晓辉《明代督抚制度研究——以中央地方关系为视域的考察》
材料三 清初的督抚,虽贵居封疆大吏,然其实际行使的权力不过是承旨办事而已。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晚清督抚权力变动的转折点,其后的社会巨变,督抚进一步掌握了清廷的军事、财政、外交等大权。至20世纪初,督抚往往互通声气,集体行动,牵动全局,东南互保充分显示了督抚们的声势,事后,各督抚非但未被治罪,反而以“保障东南”之功受到清廷的嘉奖。
——摘编自郭继武《东南互保与晚清政局》
(1)、根据材料一、比较东汉与唐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不同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督抚制度的特点。(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代和清初相比,晚清督抚制度发生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
7、随着葡萄牙、西班牙的衰落,教皇子午线很快遭到荷兰、英国等国的反对。在荷兰与西班牙的航海冲突背景下,1609年格劳秀斯在其《海洋自由论》中提出,在自然法及国际法的理念内,荷兰人完全有权利和东印度开展海外贸易并享有自由航海权。这说明( )A、教皇主宰国际事务的处理 B、国家利益冲突呼唤新的国际规则 C、国际法的主体为民族国家 D、早期殖民扩张导致国际冲突加剧
-
8、1950年,毛泽东在首次全国劳模表彰大会致贺词中谈到:“你们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这表明劳模表彰( )A、顺应了工业化发展的趋势 B、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进行 C、完善了新中国的基层治理 D、贯彻实行了党的群众路线
-
9、如图是1928—1936年间中国海关税收总额变化表。对图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A、东北易帜推动关税收入增加 B、中国关税斗争取得胜利 C、日本侵华导致税额持续下降 D、税额受到内外局势影响 -
10、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认为“旧法编审均徭,有丁银、门(户)银,而无地银,则以费本产业稳括并论也。今去其门银,而以地银易之,则田家偏(遍)累,而贾贩之流,握千金之资,无陇亩之田者,征求不及焉,此农病而逐末者利也。”这折射出( )A、一条鞭法弊病显现 B、工商皆本得到认同 C、摊丁入亩陷入困境 D、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
11、祭祀是明清书院一项重要活动。祭祀对象不仅有唐宋时期提倡的先师、先圣,还增加了以学问、道德、功业称颂于乡里及对乡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民间信仰的神灵如文昌君、奎星等也在祭祀之列。整个仪式庄严、肃穆而又通俗。这表明明清书院通过祭祀( )A、致敬先儒标榜学统 B、尊崇乡贤凝聚民心 C、激励生徒教化民众 D、借助神灵树立权威
-
12、如图为1928年发现于通古斯巴西古城(今新疆境内)遗址的《大历十四年(779年)白苏毕梨领屯米状》(即发给屯田士卒白苏毕梨粮食的记录),它反映了此地部分驻军内调之后与吐蕃对峙时的治理状况。下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证明了唐朝创立了屯戍制度 B、可成为当时边治未溃的证据 C、说明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D、反映了西域地区的开发程度 -
13、“獬豸”(下图左)是古代神话中的神兽,传说其头上有独角“性忠,能辨曲直”。“獬豸冠”(下图右)是古代监察执法官员所戴的帽子,又称“法冠”。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中国( )
A、不断神化执法官吏权力 B、借助神话传说美化统治 C、重视监察执法队伍建设 D、重视维护执法的公信力 -
1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狎:轻慢,轻侮;拥挤)处辇毂之下(辇毂之下:京都的代称),外则布满江海之间。”“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目前之患在内寇,长久之患在西人。”
——李鸿章
材料二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鸦片战争以来,许多有识之士主张以西方的物质文明来匡扶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但并未扭转中国的积贫积弱之势。戊戌时期,谭嗣同、严复抨击了君主专制,康有为、梁启超创立了中西结合的历史进化学说。他们提出了辩证的理论依据,阐述了以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为序的历史进化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要从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制,君民共主制则是从君主专制向民主制转变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
——摘编自吴乃华《试析戊戌维新思想家的新民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外国“狎处辇毂之下”的罪行,并指出李鸿章认为“外国猖獗”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三例“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说明康有为主张的“全变”相较于洋务运动的“小变”的进步性。(3)、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康有为主张的“全变”失败的原因。 -
15、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最早明确提出了“唐宋变革说”,认为唐代是中世的结束,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凡丁户皆有优复蠲免之制(诸皇宗籍属宗正者及诸亲,五品以上父祖兄弟子孙及诸色杂有职掌人)……悉免课役。
——《唐六典》
材料二 唐代前期实行的基本赋役制度是租庸调。据《通典》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总人口为52918309人,其中不负担租庸调的竞有44700988人。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其鳏寡惸独不支济者,准制放免。其丁租庸调,并入两税。”两税按户等征钱,按田亩征米粟,租庸调和其他杂税一概并入两税,即所谓“租庸杂徭悉省”,改变了国“自输月送无休息”的情况。行两税法后,“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张帆《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材料三 唐代婚姻形式与礼俗基本与前代相同。受士族崇尚婚姻的影响,唐代社会上层极重择婚时的门当户对。由于门阀世族的消亡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在婚聘上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世族,而看重金榜题名;二是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在宋代,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司空见惯。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唐代租庸调制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唐代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并指出由其引发的赋税变化。(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宋婚姻择偶标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说明由此反映的宋朝社会的新变化。 -
16、下列两段言论反映了清廷在不同时期的政治态度:(1)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2)如实有妙策,可以制外国而不为外国所制,臣等自当追随,如别无良策,仅以忠信为甲胄、礼仪为干橹等词,谓可折冲樽俎,足以制敌之命,臣等实未敢信。
其变化最能说明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终成社会共识 B、瓜分危机刺激士人民族救亡决心 C、“中体西用”无法挽救国家命运 D、“武威德化”逐步让位于抵制侵略 -
17、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是对西方侵略者作出的最积极回应,是近代中华民族觉醒的重要标志,同时吹响了晚清军事向近代化迈进的号角。材料说明《海国图志》A、是一部军事科技专著 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 C、使国人反侵略意识觉醒 D、具有思想启蒙的价值
-
18、朱熹认为“天下之物,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其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如何求“理”,朱熹主张(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B、“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C、“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D、“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
19、“(木棉)其种本南海诸国所产,后福建诸县皆有,近江东、陕右亦多种;其种艺制作手法,骎骎北来……至南北混一之后,商贩于此,服被渐广,名日吉贝,又曰棉布。”以上材料最有可能出自( )A、《氾胜之书》 B、《神农本草经》 C、《齐民要术》 D、《农书》
-
20、《史记·平准书》记载:“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对此,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 )A、“扫除烦苛,与民休息” B、“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C、“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 D、“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